全国通用备战2020中考物理专题1.2声现象.doc





《全国通用备战2020中考物理专题1.2声现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备战2020中考物理专题1.2声现象.doc(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声现象一、选择题。1(2019赤峰)关于图中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A甲中敲打鼓面,附近的烛焰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乙中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丙中弹吉它时,增大拨动弦的力度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D丁中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钟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振动减弱【答案】C【解析】(1)声可以传递能量,声还可以传递信息。(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离决定的,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甲图中敲打鼓面,附近的烛焰跳动,说明声音可以
2、传递能量,故A错误。B、乙图中车间工人佩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吉他发出声音的响度与弦的振动幅度有关;拨动弦的力度越大,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D、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不能说明发声体振动减弱,故D错误。2(2019无锡)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固体传声比气
3、体快 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答案】A【解析】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根据喉结的振动,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正确,BCD错误。3(2019益阳)有关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其响度B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能分辨出二泉映月是用二胡演奏的,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时音色不同【答案】D【解析】(1)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
4、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A、弦乐器发声的音调高低是由弦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松紧度来决定的;在材质、横截面积、松紧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其长度,可以改变音调高低;所以,演奏弦乐时,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改变了振动弦的长短,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故A错误。B、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响度,故B错误;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
5、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4(2019南京)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 B C D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答案】A【解析】(1)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A符合题意;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6、故B不符合题意;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不符合题意;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5(2019宁夏)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B C DA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C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D“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C【解析】A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是由鼓面振动
7、引起的,泡沫颗粒跳动的高度体现了鼓面的振幅大小,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气体逐渐减少,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C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时振动的频率不同,因此发出的音调不同;D耳塞,隔音头盔等,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6.(2019成都A卷)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答案】A【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
8、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在振动。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振动属于传递能量。7(2019孝感)如图,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 乙 丙 丙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B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C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D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答案】C【解析】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向外抽出空气的进行,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乙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大,故B错误;C、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
9、的关系”,故C正确;D、图丁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8(2019绵阳)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桌边。先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再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A响度变大B响度变小C音调变高D音调变低【答案】A【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9(2019眉山)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
10、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B.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C. 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8.9m/sD. 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答案】D【解析】解:(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
11、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s=s1s2=85m68m=17m,故B错;(2)汽车行驶这17m共用的时间:t=tt1+t2=0.9s0.25s+0.2s=0.85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 =20m/s,故C错、D正确。(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
12、;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2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2)找出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汽车速度。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0.9s,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0.9s。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
13、上是解决此题关键。10. (2019聊城)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B C DA.小“人”随着音乐起舞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答案】C【解析】A、将小“人”放在音乐盒(或音箱)上,会发现小“人”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改变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振铃的声音越来越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同
14、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即音叉的振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11(2019南京)小明看到闪电后12.3s又听到雷声已知声音每3s传播的距离约为1000m,光速约为3108m/s,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km。假设声速或光速发生以下变化,这种估算方法不再适用的是()A声速增大为原来的两倍B声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C光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D光速减小为声速的两倍【答案】D【解析】要求声源到人所在
15、位置的距离,可根据svt进行求解即需要知道声速v和声音传播的时间t,而声速v的单位由m/s换算为km/s可知声源到人所在位置的距离s。从而判定该方法的正确与否。解: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到他的距离,这种估算方法原理是: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速,故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来处理的,所以,故这种估算方法的前提是光速远远大于声速,ABC选项中的变化,仍满足光速远远大于声速的条件,但D选项中,光速减小为声速的两倍,光传播的时间就不能忽略不计了,故这种估算方法不能适用。12(2019青海)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B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超声
16、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答案】B【解析】A、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超声波传播也需要介质;故C错误;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13(2019西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C【解析】A、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
17、故A正确;B、距离声源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在振幅一定时,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故B正确;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C错误;D、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14(2019朝阳)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B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C利用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答案】D【解析】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分辨不同乐器,故B错误;C、利用B超检查
18、人体疾病就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故C错误;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听得到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故D正确。15(2019宿迁)声音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对于声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 教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C. 声音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D.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答案】A【解析】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人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一定响度且频率在2020000Hz的声音人耳才可能听到、
19、且要听到声音还要有传播介质、听觉器官要完好,故D错误。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物体发生振动;介质向外传声;良好的听觉器官;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有足够的响度。16 (2019泰州)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A B C DA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B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C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答案】D【解析】A用同一张卡
20、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梳齿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B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C改变杯内水量,水量多的难振动,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时,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振幅不一样,声音的响度不一样,但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不变,故D符合题意。17(2019福建)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答案】A【解析】解:我们应该避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这里的高声喧哗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选:A。18(2019广州)如图1所示
21、,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声音声音强弱等级/dB频率/Hz甲701100乙110700监测器声源A乙音调较高B甲响度较大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答案】D【解析】声音的强弱表示响度,其大小用单位分贝(dB)表示,分贝值越大表示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而频率是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由表知,声音甲的分贝值小于乙声音的分贝值,故甲声音的响度较小;甲声音的频率高于乙声音的频率,故甲声音的音调较高。故应选D。19(2019贵阳)为了防止机动车的噪音对学校教学产生影响,交管部门应该选择如图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通用 备战 2020 中考 物理 专题 1.2 现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