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教案.doc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精 神 科 护 理 学第2版主编 马凤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社 学 校: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授课教师:陈 树 系 别:医 学 系 教 研 室:护 理 二零零九年一月修订版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简介课程代码:中文名称:精神科护理学学 时:18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先修课程:护理心理学、护理人际适应专业:三年制和五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大类课程(本专业大类课程)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考核形式:考查教 材:精神科护理学,马凤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2版主要参考书:1. 精神病学,沈渔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第4版2. 精神病学,郝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5版内容简介:精神科护理学是精神病学的组成部分,又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和临床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各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护理和预防。要求掌握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症状学和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熟悉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识别精神症状,熟悉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程序,了解精神疾病治疗过程、护理及康复护理。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总学时:18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专业方向类必修课。课程任务:精神病护理学是应用护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研究和帮助精神病人恢复健康,以及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护理学和精神病学共同的专业分支。二、教学目标本课程内容包括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和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精神障碍的整体护理;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和电休克的治疗的护理及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以及相关护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明确精神障碍护理学的概念、特点、发展方向及在现代医学及护理学中的地位。(2)掌握精神障碍的概念及常见的精神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3)掌握常见精神障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原则及其对病人的整体护理。(4)了解心理治疗的概念及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原则。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绪论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 了解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了解精神科护理学的任务; 了解学习精神科护理学的意义;教学环节: 讲授、提问。第二章 精神障碍病因与分类教学内容: 熟悉精神障碍的病因; 熟悉精神疾病ICD-10、DSM-4、和CCMD-3的分类系统;教学环节: 讲授、提问。第三章 精神障碍症状学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症状的概念; 掌握常见精神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了解常见的精神病综合征; 教学环节: 讲授、提问、VCD教学、讨论。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科面谈检查的目的; 熟悉精神科面谈的步骤; 了解精神科面谈的技巧; 熟悉精神科病史的采集和精神状态检查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了解标准化精神检查和评定量表的应用;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见习。第五章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要求、技能与评估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 了解精神科护理的基本要求、技能; 熟悉精神科护理的评估; 教学环节:讲授、讨论、见习。第六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教学内容: 了解其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常见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躯体所致精神障碍; 掌握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概念、共同的主要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病例示教。第七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活性物质的概念及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第八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教学内容: 了解本病的病因学研究概括、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预防原则; 掌握精神分裂症的疾病概念、临床特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教学环节:讲授、讨论、提问、病例示教。第九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教学内容: 了解病因学研究的概况,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控制兴奋及预防自杀的原则; 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疾病概念、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临床特点、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教学环节:讲授、讨论、提问、病例示教。第十章 神经症病人的护理教学内容: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疾病诊断和鉴别论断; 掌握癔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第十一章 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护理教学内容: 了解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 熟悉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掌握严重应激障碍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第十二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护理教学内容: 了解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原则、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 掌握神经症的疾病概念、共同特点、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护理教学内容: 掌握儿童孤独症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护理; 熟悉多动症和抽动症的护理; 了解儿童品行障碍和儿童情绪障碍的护理;教学环节:讲授、讨论、提问。第十四章 躯体治疗教学内容: 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 熟悉电抽搐治疗、中医治疗、工娱治疗; 了解精神外科治疗;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第十五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教学内容: 掌握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 熟悉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常用方法和理论;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四、课程质量标准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五、学时分配单元学时分配理论实践合计第一章 绪论11第二章 精神障碍病因与分类11第三章 精神障碍症状学224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11第五章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要求、技能与评估11第六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11第七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11第八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22第九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22第十章 神经症病人的护理11第十一章 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护理11第十二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护理11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护理11第十四章 躯体治疗分散教学第十五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自学合计14418六、有关说明授课对象:护理先修课程: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后续课程:护理伦理学教 材:精神科护理学(第2版) 马风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参 考 书:精神病学 郝伟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 蔡红霞、王晓慧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精神病护理学课程实训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精神病护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理论/实训学时:14/4 适用对象:护理执笔人:陈树 制定时间:2008年8月(修订)一、实训(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精神病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护理实践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大纲适用于护理专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精神病护理学的过程中,通过实训课的学习验证理论,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更为巩固;通过实验这种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精神卫生理论知识与感性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精神病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训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实际接触病人和临床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病人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实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实训课程教学,学生将能够:1.熟悉精神科常见、多发病病人的临床表现。2.了解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3.掌握精神科常见、多发病的护理原则与专科护理技术。4.应用护理程序正确评估外科病人,识别病人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5.分析精神科病人的心理需求,提供恰当的心理护理。6.对精神科病人提供有效的健康指导。三、实训项目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学时数内容与要求实验类型主要仪器、设备必开/选开备注1精神障碍症状学2识别常见的知觉障碍(错觉、视幻觉、听幻觉、味幻觉、内脏幻觉等)。识别常见的思维障碍(思维散漫、思维破裂、钟情妄想、被害妄想等)。识别常见的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演示精神症状学教学录象(VCD)必开2精神科护理基本要求和技 能2认识精神科护理特点。认识精神科病房设置及管理特点。运用沟通理论与技巧与病人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与病人达成有效的交流,完成对病例的基本评估。综合病房环境、设计、布置、管理要求的参观和介绍。分组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必开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课程总成绩为100分,理论课分数/实训课分数为80/20。实训课成绩为20分,占总成绩的20%。其中实训操作考试为10分,实训报告为7分,平时操作及提问为3分。五、指导书与参考资料1.指导书:精神病护理学课程实训指导书 陈树编写2.参考书:(1)马风杰.精神科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郝伟.精神病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精神科护理学实训教学指导(供护理学专业使用)教师: 陈 树 学校: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护理教研室 二零零九年一月修订 实验教学指导实验一 精神障碍症状学【实验目的】 通过临床实验,使学生能够:1.识别常见的知觉障碍(错觉、视幻觉、听幻觉、味幻觉、内脏幻觉等)。2.识别常见的思维障碍(思维散漫、思维破裂、钟情妄想、被害妄想等)。3.识别常见的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实验材料】症状学教学录象。【实验步骤】1.全班同学一起观看教学录象。2.分4个小组讨论录象中的感知障碍、思维障碍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症状的识别和意义。3.老师总结。【实验报告】根据教学录像写出报告(包括临床常见的知觉障碍和思维障碍的类型,以及对于临床精神症状识别的意义)。实验二 精神科护理基本要求和技能【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1.认识精神科护理特点。2.认识精神科病房设置及管理特点。3.运用沟通理论与技巧与病人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4.与病人达成有效的交流,完成对病例的基本评估。【实验材料】1.病房环境、设计、布置、管理要求的参观和介绍。2.分组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实验步骤】1.全班分4个小组参观病房。2.分组与病人接触,了解病人一般情况。3.讨论总结。【实验报告】根据临床实验见习和讨论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包括精神科病房环境要求、精神科病房管理特点、与精神病人的沟通情况)。第12课时章节题目: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病因与分类 课型:理论 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提纲:1.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 2.了解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3.了解精神科护理学的任务; 4.了解学习精神科护理学的意义; 5.熟悉精神障碍的病因; 6.熟悉精神疾病ICD-10、DSM-4、和CCMD-3的分类系统; 重点与难点:重点:1.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3.精神疾病CCMD-3的分类系统; 难点:1.精神障碍的病因; 2.制定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原因; 3.CCMD-3主要的分类特点; 教学实施手段:讲授、提问 教学后记:精神科护理学既是临床医学的学科分支,同时也是护理学的学科分支,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而由于护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精神障碍病人,故对其缺乏形象的认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困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结合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演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以帮助护生提高学习效率。 推荐参考书及预复习任务:1.推荐参考书:精神病学第4版 沈渔邨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3月 2.预习任务:第三章 精神障碍症状学 第一章 绪论一、精神科护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科学护理的一门科学。是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二、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1.精神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发展简史(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精神病学观:“精神病学”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即精神病学是治疗灵魂疾病的意思。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罗马时代,已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科学的医学奠基人,也被称为“精神病学之父”。(2)中世纪神学宗教精神病学观:公元3世纪后,医学为神学和宗教所掌握,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体,被送进寺院,用祷告、符咒、驱鬼等方法进行“治疗”。(3)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精神病学观: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法国医生比奈尔(Pinel)大胆去掉精神障碍病人身上的锁链,成为欧洲精神病学的第一个转折点,将精神病学归入医学范围。比奈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精神病院院长。(4)20世纪50年代以后,氯丙嗪的问世,作为现代精神病学,特别是生物精神病学的正式开端。(5)1977年医学家恩格尔(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精神病学已经成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以美国为例)。阅读材料1.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排序:下呼吸道感染产期疾病腹泻AIDS抑郁症1.全球疾病负担中精神疾病的情况:(年龄15-44岁组中,负担占前10位的疾病中,有5项为精神疾病)抑郁症(10%)自杀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酒精及药物依赖2.1990年中国的疾病负担:精神疾病和自杀 18%外伤和车祸 12.9%心血管疾病 11%呼吸系统疾病 10.7%恶性肿瘤 8.7%传染性疾病 7.5%其它 32.1%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2.精神科护理学(Psychiatric Nursing)发展简史(1)西方国家1860年以前,精神病患者只能收容在门禁森严的机构里,且均甴男性护理看守。任务是控制制服患者;类似于监狱里的看守或监视人。没有受过精神科护理的专业训练。(2)有组织的护理开始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教会对十字军伤兵的照顾,当时以护理穷人为主。(3)专业的护理开始于十八世纪中叶,南丁格尔(Nightinggale), 英国-伦敦-护理学校。(4)直到十九世纪末,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色才开始接受重视。(5)1873年,美国,琳达理查兹女士(Linda Richards)波士顿新英格兰妇婴医院附属护理学校毕业后,从事精神病患者的照顾,在伊利诺斯州立精神病医院发展出一项精神科护理计划。主张对精神科患者的照顾质量至少等同于躯体疾病患者。美国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先驱。(6)美国,专门为训练精神科护理人员而开办的护理学校创设于1882年。: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生辰:1820.5.121910.8.13籍贯: 英国职业: 护士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最大的成就:创建了护理专业,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南丁格尔奖章 :1912年设立三、精神科护理学的任务1.精神障碍护理工作任务研究和实施对精神障碍病人科学管理的方法和制度,为病人提供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环境。研究和实施与精神障碍病人的接触、交流的技巧;观察和了解病情的技能;探索病人的心理状态,并找出护理问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研究和实施对各类精神障碍病人的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维护病人的利益和尊严。帮助精神障碍病人恢复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研究和参加社区精神卫生预防保健的护理工作。2.精神科护理学的根本任务是维持与提高精神健康水平。四、学习精神障碍护理学的意义 1.学习精神障碍护理学能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精神科护士是精神病医院中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人员。 3.精神科护理工作在病人出院后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同样十分重要。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一、精神障碍的概念和病因1.精神障碍的概念精神障碍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社会)功能受损以及(或)个人感到精神痛苦。精神症状是指精神障碍病人在意识、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临床表现。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指各种幻觉、妄想及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等。个人(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遵守社会规则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感到精神痛苦是一种主观体验,且没有任何社会价值。2.与精神障碍发生有关的因素(病因)(1)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性格因素。性别和年龄因素。器质性因素(感染、躯体疾病、颅脑损伤、活性物质)。神经生物化学改变。(2)心理因素:生活事件。自然灾害。(3)社会文化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移民因素。(4)心理社会因素。二、精神障碍的分类1.分类的意义和原则(1)意义:为临床精神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其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2)原则:病因学分类:器质性与功能性。症状学分类:精神病性与神经症性。2.精神疾病的分类系统(1)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6版(ICD-6):首次列入精神疾病分类一章; 1978年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9版(ICD-9):对每种精神疾病有了描述性定义; 1990年WHO出版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10版(ICD-10)。(2)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DSM-3):首次对每种精神疾病制定诊断标准,成为精神病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4)。(3)1989年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推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CCMD-2); 1994年制定出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 CCMD-3主要分类类别1.器质性精神障碍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4.情感性精神障碍5.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6.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7.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与性精神障碍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9.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10.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健康情况 1996年-2000年间完成CCMD-3的编制,并于2001年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课后作业:【历年考题分析】1.精神障碍护理工作范围包括保健性、治疗性、康复性以及健康教育。(2002.10填空题)2.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精神障碍是( )(2002.10单选题) A.神经症 B.学校恐怖症 C.心因性精神障碍 D.精神分裂症3.精神障碍:(2002.10名词解释) 精神障碍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社会)功能受损以及(或)个人感到精神痛苦。【典型例题分析】1.与精神障碍病人沟通的原则包括( )A.以病人为中心 B.接纳尊重病人 C.协助病人保持心态 D.积极稳定情绪 E.治愈病人2.护理人员帮助病人建立最佳心理状态,其最主要的手段是( ) A.收集病人资料 B.做出正确诊断 C.满足病人需要 D.进行情感交流3.某患者以往行为正常,近日出现在家随地大小便,和孙子抢食吃等行为。该患者此时行为是( ) A.丧失学习能力 B.丧失沟通能力 C.丧失社会规则 D.丧失生活能力第34课时章节题目:第三章精神症状学 课型:理论 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提纲:1.掌握精神症状的概念; 2.掌握常见精神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3.了解常见的精神病综合征; 重点与难点:重点:1.常见感知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2.常见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3.常见注意及记忆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4.常见智能障碍的特点及其诊断意义; 5.定向力、自知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常见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7.临床常见意志行为障碍的临床表现; 8.常见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诊断意义; 难点:1.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与内脏性幻觉的临床鉴别; 2.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强制性思维与强迫思维、思维化声与思维鸣响、病理性象征思维与特殊意义妄想的临床鉴别; 3.妄想的概念及理解; 教学实施手段:讲授、提问、角色扮演 教学后记:精神科护理学既是临床医学的学科分支,同时也是护理学的学科分支,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而由于护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精神障碍病人,故对其缺乏形象的认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困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结合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演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以帮助护生提高学习效率。 推荐参考书及预复习任务:1.推荐参考书:精神病学第4版 沈渔邨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3月 2.预习任务: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第五章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要求、技能与评估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一、精神症状的概念精神障碍是人类脑部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发生病理生理变化或功能损害,出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异常,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达或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二、常见的精神症状(一)认知障碍 1.感知觉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多见于神经症和更年期综合症。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见于抑郁状态,僵木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性症状,如失聪,失明。感觉倒错:对刺激产生 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的异样感 觉。如对冰冷的刺激反而产生灼热感; 用棉球轻触皮肤时,病人产生针刺感 或麻木感等。多见于瘾症。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积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2)知觉障碍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后可以认识纠正。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如将地上的一条绳索看成一条蛇。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幻觉:指没有现实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幻觉的分类1.按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等。2.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3.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精神分裂症,心因性精神病)、反射性幻觉(精神分裂症)、入睡前幻觉和心因性幻觉(心因性精神病,癔症)。附表: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鉴别真性幻觉假性幻觉1.来源客观空间主观空间(常称脑内、体内)2.形象如同真实所见所闻所感之物稍逊于真实体验之明确生动3.感知途径必须通过实际感觉器官不通过感觉器官非幻觉性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常见: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运动感知综合障碍、自身体型感知综合障碍。2.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A.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迟缓、思维奔逸、思维贫乏、病理性赘述、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云集、思维化声和思维鸣响、思维扩散。B.思维逻辑障碍病理性象征思维、语词新作、逻辑性倒错思维。(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在意识清晰下出现的病理性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临床常见妄想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思维被洞悉感等。: 妄想分类1.按妄想结构分:系统性妄想与非系统性妄想。2.按妄想产生特点分: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常包括:突发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妄想气氛)、妄想记忆。病理象征性思维与关系妄想的特殊表现“特殊意义妄想”的鉴别:1.病理象征性思维的特点是:用极端个体化的具体动作或行为,表示公认的抽象概念。理解要点:一端是具体的动作或行为,极端个体化的;另一端为抽象的概念或意义,文化所公认的或能接受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患者不解释则旁人不可理解,解释了更觉得荒谬绝伦;症状的产生几乎不涉及外部原因。第三点是该症状的核心。病例1:某患者整块吞食排骨,声称是为了得到“硬骨头精神”。 病例2:某病人2个月来多次撞向汽车轮胎,她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投胎”重新做人。2.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对他有特殊的暗示或意义。如她走进办公室,就有人唱“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意思是骂她勾引异性。她一上街,许多牌照是“1748”,她认为是暗示她“一起死吧”,于是冲向汽车。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超价观念与妄想鉴别超价观念是一类带有强烈情感和动机的、明显影响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信念。可以说超价观念也是一个人的确信,但这种确信有以下方面不同
收藏
编号:256640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6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0
12
金币
- 关 键 词:
-
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
护理
教案
- 资源描述:
-
.*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
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
精 神 科 护 理 学
第2版
主编 马凤杰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社
学 校: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授课教师:陈 树
系 别:医 学 系
教 研 室:护 理
二零零九年一月修订版
《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
中文名称:精神科护理学
学 时:18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先修课程:护理心理学、护理人际
适应专业:三年制和五年制护理学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大类课程(本专业大类课程)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考核形式:考查
教 材:《精神科护理学》,马凤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要参考书:
1. 《精神病学》,沈渔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第4版
2. 《精神病学》,郝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5版
内容简介:精神科护理学是精神病学的组成部分,又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和临床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各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护理和预防。要求掌握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症状学和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熟悉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识别精神症状,熟悉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程序,了解精神疾病治疗过程、护理及康复护理。
《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总学时:18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类必修课。
课程任务:精神病护理学是应用护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研究和帮助精神病人恢复健康,以及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护理学和精神病学共同的专业分支。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内容包括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和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精神障碍的整体护理;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和电休克的治疗的护理及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以及相关护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 明确精神障碍护理学的概念、特点、发展方向及在现代医学及护理学中的地位。
(2)掌握精神障碍的概念及常见的精神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3)掌握常见精神障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原则及其对病人的整体护理。
(4)了解心理治疗的概念及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原则。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
了解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了解精神科护理学的任务;
了解学习精神科护理学的意义;
教学环节:
讲授、提问。
第二章 精神障碍病因与分类
教学内容:
熟悉精神障碍的病因;
熟悉精神疾病ICD-10、DSM-4、和CCMD-3的分类系统;
教学环节:
讲授、提问。
第三章 精神障碍症状学
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症状的概念;
掌握常见精神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了解常见的精神病综合征;
教学环节:
讲授、提问、VCD教学、讨论。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
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科面谈检查的目的;
熟悉精神科面谈的步骤;
了解精神科面谈的技巧;
熟悉精神科病史的采集和精神状态检查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了解标准化精神检查和评定量表的应用;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见习。
第五章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要求、技能与评估
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
了解精神科护理的基本要求、技能;
熟悉精神科护理的评估;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见习。
第六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教学内容:
了解其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常见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躯体所致精神障碍;
掌握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概念、共同的主要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病例示教。
第七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教学内容:
掌握精神活性物质的概念及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
第八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教学内容:
了解本病的病因学研究概括、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预防原则;
掌握精神分裂症的疾病概念、临床特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病例示教。
第九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教学内容:
了解病因学研究的概况,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控制兴奋及预防自杀的原则;
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疾病概念、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临床特点、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病例示教。
第十章 神经症病人的护理
教学内容: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疾病诊断和鉴别论断;
掌握癔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
第十一章 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教学内容:
了解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
熟悉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掌握严重应激障碍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
第十二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护理
教学内容:
了解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原则、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
掌握神经症的疾病概念、共同特点、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
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护理
教学内容:
掌握儿童孤独症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护理;
熟悉多动症和抽动症的护理;
了解儿童品行障碍和儿童情绪障碍的护理;
教学环节:讲授、讨论、提问。
第十四章 躯体治疗
教学内容:
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
熟悉电抽搐治疗、中医治疗、工娱治疗;
了解精神外科治疗;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
第十五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教学内容:
掌握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
熟悉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常用方法和理论;
教学环节:
讲授、讨论、提问。
四、课程质量标准
本课程为考查课,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学时分配
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1
1
第二章 精神障碍病因与分类
1
1
第三章 精神障碍症状学
2
2
4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
1
1
第五章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要求、技能与评估
1
1
第六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1
1
第七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1
1
第八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2
2
第九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2
2
第十章 神经症病人的护理
1
1
第十一章 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1
1
第十二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护理
1
1
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护理
1
1
第十四章 躯体治疗
分散教学
第十五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自学
合计
14
4
18
六、有关说明
授课对象:护理
先修课程: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
后续课程:护理伦理学
教 材:《精神科护理学》(第2版) 马风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 考 书:《精神病学》 郝伟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 蔡红霞、王晓慧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精神病护理学》课程实训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精神病护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理论/实训学时:14/4 适用对象:护理
执笔人:陈树 制定时间:2008年8月(修订)
一、实训(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精神病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护理实践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大纲适用于护理专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精神病护理学的过程中,通过实训课的学习验证理论,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更为巩固;通过实验这种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精神卫生理论知识与感性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精神病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训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实际接触病人和临床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病人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训课程教学,学生将能够:
1.熟悉精神科常见、多发病病人的临床表现。
2.了解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
3.掌握精神科常见、多发病的护理原则与专科护理技术。
4.应用护理程序正确评估外科病人,识别病人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5.分析精神科病人的心理需求,提供恰当的心理护理。
6.对精神科病人提供有效的健康指导。
三、实训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数
内容与要求
实验类型
主要仪器、设备
必开/选开
备注
1
精神障碍症状学
2
①识别常见的知觉障碍(错觉、视幻觉、听幻觉、味幻觉、内脏幻觉等)。
②识别常见的思维障碍(思维散漫、思维破裂、钟情妄想、被害妄想等)。
③识别常见的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演示
精神症状学教学录象(VCD)
必开
2
精神科护理基本要求和技 能
2
①认识精神科护理特点。
②认识精神科病房设置及管理特点。
③运用沟通理论与技巧与病人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④与病人达成有效的交流,完成对病例的基本评估。
综合
①病房环境、设计、布置、管理要求的参观和介绍。
②分组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必开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总成绩为100分,理论课分数/实训课分数为80/20。实训课成绩为20分,占总成绩的20%。其中实训操作考试为10分,实训报告为7分,平时操作及提问为3分。
五、指导书与参考资料
1.指导书:《精神病护理学》课程实训指导书 陈树编写
2.参考书:
(1)马风杰.精神科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郝伟.精神病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精神科护理学》实训教学指导
(供护理学专业使用)
教师: 陈 树
学校: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教研室:护理教研室
二零零九年一月修订
实验教学指导
实验一 精神障碍症状学
【实验目的】 通过临床实验,使学生能够:
1.识别常见的知觉障碍(错觉、视幻觉、听幻觉、味幻觉、内脏幻觉等)。
2.识别常见的思维障碍(思维散漫、思维破裂、钟情妄想、被害妄想等)。
3.识别常见的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实验材料】症状学教学录象。
【实验步骤】
1.全班同学一起观看教学录象。
2.分4个小组讨论录象中的感知障碍、思维障碍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症状的识别和意义。
3.老师总结。
【实验报告】根据教学录像写出报告(包括临床常见的知觉障碍和思维障碍的类型,以及对于临床精神症状识别的意义)。
实验二 精神科护理基本要求和技能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
1.认识精神科护理特点。
2.认识精神科病房设置及管理特点。
3.运用沟通理论与技巧与病人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4.与病人达成有效的交流,完成对病例的基本评估。
【实验材料】
1.病房环境、设计、布置、管理要求的参观和介绍。
2.分组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实验步骤】
1.全班分4个小组参观病房。
2.分组与病人接触,了解病人一般情况。
3.讨论总结。
【实验报告】
根据临床实验见习和讨论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包括精神科病房环境要求、精神科病房管理特点、与精神病人的沟通情况)。
第1~2课时
章节题目: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病因与分类 课型:理论
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提纲:
1.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
2.了解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3.了解精神科护理学的任务;
4.了解学习精神科护理学的意义;
5.熟悉精神障碍的病因;
6.熟悉精神疾病ICD-10、DSM-4、和CCMD-3的分类系统;
重点与难点:
重点:1.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3.精神疾病CCMD-3的分类系统;
难点:1.精神障碍的病因;
2.制定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原因;
3.CCMD-3主要的分类特点;
教学实施手段:
讲授、提问
教学后记:
精神科护理学既是临床医学的学科分支,同时也是护理学的学科分支,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而由于护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精神障碍病人,故对其缺乏形象的认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困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结合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演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以帮助护生提高学习效率。
推荐参考书及预复习任务:
1.推荐参考书:《精神病学》第4版 沈渔邨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3月
2.预习任务:第三章 精神障碍症状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精神科护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科学护理的一门科学。是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二、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1.精神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发展简史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精神病学观:“精神病学”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即精神病学是治疗灵魂疾病的意思。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罗马时代,已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科学的医学奠基人,也被称为“精神病学之父”。
(2)中世纪神学宗教精神病学观:公元3世纪后,医学为神学和宗教所掌握,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体,被送进寺院,用祷告、符咒、驱鬼等方法进行“治疗”。
(3)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精神病学观: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法国医生比奈尔(Pinel)大胆去掉精神障碍病人身上的锁链,成为欧洲精神病学的第一个转折点,将精神病学归入医学范围。比奈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精神病院院长。
(4)20世纪50年代以后,氯丙嗪的问世,作为现代精神病学,特别是生物精神病学的正式开端。
(5)1977年医学家恩格尔(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目前,精神病学已经成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以美国为例)。
阅读材料
1.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排序:①下呼吸道感染②产期疾病③腹泻④AIDS⑤抑郁症
1.全球疾病负担中精神疾病的情况:
(年龄15-44岁组中,负担占前10位的疾病中,有5项为精神疾病)
①抑郁症(10%)②自杀③双相情感障碍④精神分裂症⑤酒精及药物依赖
2.1990年中国的疾病负担:
①精神疾病和自杀 18%
②外伤和车祸 12.9%
③心血管疾病 11%
④呼吸系统疾病 10.7%
⑤恶性肿瘤 8.7%
⑥传染性疾病 7.5%
⑦其它 32.1%
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
2.精神科护理学(Psychiatric Nursing)发展简史
(1)西方国家1860年以前,精神病患者只能收容在门禁森严的机构里,且均甴男性护理看守。任务是控制制服患者;类似于监狱里的看守或监视人。没有受过精神科护理的专业训练。
(2)有组织的护理开始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教会对十字军伤兵的照顾,当时以护理穷人为主。
(3)专业的护理开始于十八世纪中叶,南丁格尔(Nightinggale), 英国-伦敦-护理学校。
(4)直到十九世纪末,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色才开始接受重视。
(5)1873年,美国,琳达•理查兹女士(Linda Richards)波士顿新英格兰妇婴医院附属护理学校毕业后,从事精神病患者的照顾,在伊利诺斯州立精神病医院发展出一项精神科护理计划。主张对精神科患者的照顾质量至少等同于躯体疾病患者。美国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先驱。
(6)美国,专门为训练精神科护理人员而开办的护理学校创设于1882年。
< 知识链接 >: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
生辰:1820.5.12-1910.8.13
籍贯: 英国
职业: 护士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
最大的成就:创建了护理专业,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南丁格尔奖章 :1912年设立
三、精神科护理学的任务
1.精神障碍护理工作任务
①研究和实施对精神障碍病人科学管理的方法和制度,为病人提供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环境。
②研究和实施与精神障碍病人的接触、交流的技巧;观察和了解病情的技能;探索病人的心理状态,并找出护理问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③研究和实施对各类精神障碍病人的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
④维护病人的利益和尊严。
⑤帮助精神障碍病人恢复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
⑥研究和参加社区精神卫生预防保健的护理工作。
2.精神科护理学的根本任务
是维持与提高精神健康水平。
四、学习精神障碍护理学的意义
1.学习精神障碍护理学能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精神科护士是精神病医院中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人员。
3.精神科护理工作在病人出院后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同样十分重要。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一、精神障碍的概念和病因
1.精神障碍的概念
精神障碍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①或精神病性症状②和个人(社会)功能③受损以及(或)个人感到精神痛苦④。
①精神症状→是指精神障碍病人在意识、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②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指各种幻觉、妄想及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等。
③个人(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遵守社会规则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
④感到精神痛苦→是一种主观体验,且没有任何社会价值。
2.与精神障碍发生有关的因素(病因)
(1)生物学因素:①遗传因素。②性格因素。③性别和年龄因素。④器质性因素(感染、躯体疾病、颅脑损伤、活性物质)。⑤神经生物化学改变。
(2)心理因素:①生活事件。②自然灾害。
(3)社会文化因素:①环境因素。②文化因素。③移民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
二、精神障碍的分类
1.分类的意义和原则
(1)意义:为临床精神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其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原则:①病因学分类:器质性与功能性。②症状学分类:精神病性与神经症性。
2.精神疾病的分类系统
(1)《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6版》(ICD-6):首次列入精神疾病分类一章;
1978年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9版》(ICD-9):对每种精神疾病有了描述性定义;
1990年WHO出版《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10版》(ICD-10)。
(2)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DSM-3):首次对每种精神疾病制定诊断标准,成为精神病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4)。
(3)1989年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推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CCMD-2);
1994年制定出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
< 知识链接 >:
CCMD-3主要分类类别
1.器质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情感性精神障碍
5.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6.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7.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与性精神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10.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健康情况
1996年-2000年间完成《CCMD-3》的编制,并于2001年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课后作业:
【历年考题分析】
1.精神障碍护理工作范围包括保健性、治疗性、康复性以及健康教育。(2002.10填空题)
2.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精神障碍是( )(2002.10单选题)
A.神经症 B.学校恐怖症 C.心因性精神障碍 D.精神分裂症
3.精神障碍:(2002.10名词解释)
精神障碍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社会)功能受损以及(或)个人感到精神痛苦。
【典型例题分析】
1.与精神障碍病人沟通的原则包括( )
A.以病人为中心 B.接纳尊重病人 C.协助病人保持心态 D.积极稳定情绪
E.治愈病人
2.护理人员帮助病人建立最佳心理状态,其最主要的手段是( )
A.收集病人资料 B.做出正确诊断 C.满足病人需要 D.进行情感交流
3.某患者以往行为正常,近日出现在家随地大小便,和孙子抢食吃等行为。该患者此时行为是( )
A.丧失学习能力 B.丧失沟通能力 C.丧失社会规则 D.丧失生活能力
第3~4课时
章节题目:第三章精神症状学 课型:理论
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提纲:
1.掌握精神症状的概念;
2.掌握常见精神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3.了解常见的精神病综合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常见感知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2.常见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3.常见注意及记忆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4.常见智能障碍的特点及其诊断意义;
5.定向力、自知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常见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7.临床常见意志行为障碍的临床表现;
8.常见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诊断意义;
难点:1.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与内脏性幻觉的临床鉴别;
2.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强制性思维与强迫思维、思维化声与思维鸣响、病理性象征思维与特殊意义妄想的临床鉴别;
3.妄想的概念及理解;
教学实施手段:
讲授、提问、角色扮演
教学后记:
精神科护理学既是临床医学的学科分支,同时也是护理学的学科分支,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而由于护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精神障碍病人,故对其缺乏形象的认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困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结合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演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以帮助护生提高学习效率。
推荐参考书及预复习任务:
1.推荐参考书:《精神病学》第4版 沈渔邨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3月
2.预习任务: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第五章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要求、技能与评估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一、精神症状的概念
精神障碍是人类脑部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发生病理生理变化或功能损害,出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异常,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达或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二、常见的精神症状
(一)认知障碍
1.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多见于神经症和更年期综合症。
→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见于抑郁状态,僵木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性症状,如失聪,失明。
→感觉倒错:对刺激产生 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的异样感 觉。如对冰冷的刺激反而产生灼热感; 用棉球轻触皮肤时,病人产生针刺感 或麻木感等。多见于瘾症。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积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2)知觉障碍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后可以认识纠正。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如将地上的一条绳索看成一条蛇。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幻觉:指没有现实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 知识链接 >:
幻觉的分类
1.按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等。
2.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3.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精神分裂症,心因性精神病)、反射性幻觉(精神分裂症)、入睡前幻觉和心因性幻觉(心因性精神病,癔症)。
附表: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鉴别
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1.来源
客观空间
主观空间(常称脑内、体内)
2.形象
如同真实所见所闻所感之物
稍逊于真实体验之明确生动
3.感知途径
必须通过实际感觉器官
不通过感觉器官
→非幻觉性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常见: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运动感知综合障碍、自身体型感知综合障碍。
2.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A.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迟缓、思维奔逸、思维贫乏、病理性赘述、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云集、思维化声和思维鸣响、思维扩散。
B.思维逻辑障碍→病理性象征思维、语词新作、逻辑性倒错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是在意识清晰下出现的病理性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临床常见妄想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思维被洞悉感等。
< 知识链接 >:
妄想分类
1.按妄想结构分:系统性妄想与非系统性妄想。
2.按妄想产生特点分: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常包括:突发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妄想气氛)、妄想记忆。
◆病理象征性思维与关系妄想的特殊表现—“特殊意义妄想”的鉴别:
1.病理象征性思维的特点是:用极端个体化的具体动作或行为,表示公认的抽象概念。理解要点:①一端是具体的动作或行为,极端个体化的;②另一端为抽象的概念或意义,文化所公认的或能接受的;③两者之间的联系,患者不解释则旁人不可理解,解释了更觉得荒谬绝伦;④症状的产生几乎不涉及外部原因。第三点是该症状的核心。病例1:某患者整块吞食排骨,声称是为了得到“硬骨头精神”。 病例2:某病人2个月来多次撞向汽车轮胎,她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投胎”重新做人。
2.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对他有特殊的暗示或意义。如她走进办公室,就有人唱“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意思是骂她勾引异性。她一上街,许多牌照是“1748”,她认为是暗示她“一起死吧”,于是冲向汽车。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 知识链接 >:
超价观念与妄想鉴别
超价观念是一类带有强烈情感和动机的、明显影响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信念。可以说超价观念也是一个人的确信,但这种确信有以下方面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