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刘学惠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不但有知识的成分,还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 成分;提出了培养上述能力的显性和隐性两种教学路径并考察了若干实践层面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建构主义,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 Abstract: Fran the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petence contains not only knowledge about exist
2、ing cultural facts, but also abilities of interpreting and coping with on-going intercultural events. To develop such canpet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an explicit approach and an implicit approach be ccmbined and innovations be made i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
3、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 ex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 :H3 1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004 6038(2003) 01 0034 03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倍受关注,然而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 :什么是我们所寻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种能力有何种构成要素?它们通过什么途径而获得?从 国 内现有文献看,认识似乎尚局限在这样的范围,即外语学 习 者应具有有关目的语文化的知识 ;外语教学应加强对这些 知 识的传授或
4、导入。本文尝试用另一种思考角度 种 建构主 义的观点,探讨上述问题,意在增进认识和促进跨文 化交际 教育的发展。 建构主义 (cmstructivism)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 理论。其要义是 :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 的 理解和赋予意义是主观的 ;知识不可能由外部传授而获 得, 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 实,从 而形成知识 ;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 的过 程,这种建构不仅涉及结构性的知识,而且涉及大量非 结构 性的知识 ( Dufify &J nason, 1991,引自张建伟、陈请, 1996)。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
5、质和构 建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是 一 个 综 合 的 、 多 向 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向度性与 “ 文化 ” 极为宽泛的涵 义 及表现形式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 总 称。因此,它既是业已存在和经历积淀的,又是尚在发 生和 流动变化的 ;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 隐蔽 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 ;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 质,又 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 ;它既 表现为 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 人最普 通的生活 方式和行为之中。这些对应的现象即所谓 “
6、 大写 ” 的 文 化 (C)和 “ 小写 ” 的文化 (c) (Brooks, 1960, Allen, 1985,引自 Chen, 1999)。在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 如果人们只强调文 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 面,教学中则倾向于突 出跨文化能力中的 “ 知识 ” 向度, 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则 倾向于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 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 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 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 是直接的、外显的和由 外部施加的,甚至是可以独立或相对 独立于语言教学的。 令人深思的是,在外语学习者经直接传授获得了有关文 化的客观知识后,当他面临具体的跨文化交际
7、情境时,那些 概括化、刻板化 (sterolyped)了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 并不能保证他交际的成功。显然,真实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 些刻板知识复杂微妙得多 。 Breen &Cand!in (1980)指出, “ 跨 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 (multi-dimensional) 的概念 : 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 、 这些规范本身 ;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 行为向度乃至情 感和个性向度。 程 ”( 引自 M. Andrews, 1999),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跨文化 作者简介 :刘学惠( 1956),副教授,硕士,研宄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
8、教育学 收 稿日期 = 2002 0711 。 34 35 情境中要主动参与其过程,要对复杂多变的因素作出独立的 判断和灵活的应对。跨文化交际面临的挑战是交际者感知 和 应对现实和 “ 流动着的 ” 事务的能力,而不仅是知晓和记忆 一些固定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把视线投向文化的另一属性,即现时的、 潜藏的、主观的、个人的一面。当我们着眼于文化的这一面 时,我们就会倾向于重视跨文化能力中 “ 思维能力 ” 这一构 成 要素。我们会关注这样一些能力,如交际者是否从具体实 情 出发看问题、是否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是否善于进行独 立 的分析与判断、是否善于换位或逆向思考、是否对社会现 实 问题有敏锐
9、的观察与关注。如果我们重视跨文化能力中的 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就不会满足于课本和单纯的传授知识, 只让学生了解既有文化事实和掌握一些现成的交际规约,而 tem, the monarchy, the government, the parliamentary system, ed- ucation, business and industry 等社会体制方面 的话题, 也有诸 如 family life, meals, leisure, going out 等生活和行为方面的话 题。( E.Woods, 1994) 除这些专门开设的文化类课程外,目前国内讨论较多的 是如何在英语语言课程中进行跨文化
10、教学,进行文化导入。 笔者将这类活动也视为显性文化学习,因为教授或导入的仍 然是直接的、 外显的客观的、 与 “ 语言点 ” 相对的 “ 文化 点 ” 。 例如,有学者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 “ 文化导入 ” 的内 容作过归 类 :1.知识文化 ;2.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3.词语的 文化背 景 ;4. 话语、语篇结构蕴含的文化因素 ;5. 非语言形 式的文化 背景知识。(廖光蓉, 1999) 可见这种 “ 文化导入 ” 是有较明确意图和外显内容的 是引导学生去主观感受现实的事物,去 “ 亲历 ” 跨文化情境, 文 化学习。这种文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 :1.从内容看,注重 并 作 出自 己 对文 化
11、 现象 的 解 释 和判 断 。 一 句话 , 去 “ 建构 ” 自 己 的 跨文 化 交际 知 识和 能 力 。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包括上述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之外, 还表现为一种行为能力 ,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毕竟交际是 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而由于跨越了文化和语种使得这种 人 际交往变得困难起来 ,这就要求有外语能力 (这是跨文化 交 际能力的前提 ),还要求交际者有良好的人际认知能力和 情 感特质。从认知角度看,交际者必须具备 :A.较好的人际 知 觉能力,善于识别对方的社会身份、交际意图、自己与对方 的 关系等 ;B.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善于得体地切入和维持 共 同感兴趣的话题 ;C.意义
12、协商能力,当出现理解障碍时, 消 除障碍重新达到沟通 ;D.交际策略,为达到交际,善于借 助 各种手段。从情感层面看,需要有热情开朗、乐于交往、移 情、 “ 有形 ” 的文化知识 :既有的文化事实、与文化有关的语言现 象,以及某些跨文化交际的规约 ;2.从方法看,一般采用系 统 讲授或结合阅读课文学习 “ 文化点 ” 。这种显性文化教学 的 优点在于,它给学生以较系统、较确定的文化知识。而这 种 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是不可缺 少 的,它可以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 框 架 (陈申, 1999)。然而,显性文化教学又有其局限性,它有 可 能忽略那些无形的、藏
13、匿于生活各个方面、与个人际遇关 系 密切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特质,忽略学习者实际面临这些因 素 和特质时的主观认识、思维过程和行为能力,忽略学习者 自 己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与学习策略 ,而这些正是对个体交 际 者在复杂变幻的跨文化境遇中很有助益的东西。 2)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习 的 隐 性 路 径 (implicit approach of 接受外族文化乃至敢于冒险和容忍不确定情境等个性特 质, inter- cultural canmunication study) 还 要 学 会 克 服 在 异 国 环 境 中 进 行 人 际 交 往 的 “ 文 化 冲 击 感 ” 或在本土遭遇跨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交际 能力 及其 培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