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答专业题材(附规范标准答案).doc

收藏

编号:257004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68.09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0
8
金币
关 键 词:
年级 期末 问答 专业 题材 规范 标准答案
资源描述:
*- 七年级上册期末数学动点问题   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 (1)求线段AB的长. (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 (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PA= _________ ;PB= _________ (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 (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 (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 (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   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 (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6.如图1,已知点A、C、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AB=12,CE=6,F为AE的中点. (1)如图1,若CF=2,则BE= _________ ,若CF=m,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 (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已知:如图1,M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 (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 (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AM= _________ AB. (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   8.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 (1)如果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那么x的值是 _________ ;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   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_________ ,点P表示的数 _________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①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_________ ,点P表示的数 _________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②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2)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Q、R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遇到点R时,立即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Q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0小题) 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 (1)求线段AB的长. (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 (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分析: (1)根据非负数的和为0,各项都为0; (2)应考虑到A、B、P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解题; (3)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得出. 解答: 解:(1)∵|2b﹣6|+(a+1)2=0, ∴a=﹣1,b=3, ∴AB=|a﹣b|=4,即线段AB的长度为4. (2)当P在点A左侧时, |PA|﹣|PB|=﹣(|PB|﹣|PA|)=﹣|AB|=﹣4≠2. 当P在点B右侧时, |PA|﹣|PB|=|AB|=4≠2. ∴上述两种情况的点P不存在. 当P在A、B之间时,﹣1≤x≤3, ∵|PA|=|x+1|=x+1,|PB|=|x﹣3|=3﹣x, ∴|PA|﹣|PB|=2,∴x+1﹣(3﹣x)=2. ∴解得:x=2; (3)由已知可得出:PM=PA,PN=PB, 当①PMPN的值不变时,PMPN=PAPB. ②|PM﹣PN|的值不变成立. 故当P在线段AB上时, PM+PN=(PA+PB)=AB=2, 当P在AB延长线上或BA延长线上时, |PM﹣PN|=|PA﹣PB|=|AB|=2.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 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PA= |x+1| ;PB= |x﹣3| (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分析: (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法得出PA,PB的长; (2)分三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时,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分别求出即可; (3)根据题意用t表示出AB,OP,MN的长,进而求出答案. 解答: 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PA=|x+1|;PB=|x﹣3|(用含x的式子表示); 故答案为:|x+1|,|x﹣3|; (2)分三种情况: ①当点P在A、B之间时,PA+PB=4,故舍去. 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PA=x+1,PB=x﹣3, ∴(x+1)(x﹣3)=5, ∴x=3.5; 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PA=﹣x﹣1,PB=3﹣x, ∴(﹣x﹣1)+(3﹣x)=5, ∴x=﹣1.5; (3)的值不发生变化. 理由:设运动时间为t分钟.则OP=t,OA=5t+1,OB=20t+3, AB=OA+OB=25t+4,AP=OA+OP=6t+1, AM=AP=+3t, OM=OA﹣AM=5t+1﹣(+3t)=2t+, ON=OB=10t+, ∴MN=OM+ON=12t+2, ∴==2, ∴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的值不发生变化.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 (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 (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 (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分析: (1)求出MP,NP的长度,即可得出MN的长度; (2)分三种情况: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分别表示出MN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 (3)设AC=BC=x,PB=y,分别表示出①、②的值,继而可作出判断. 解答: 解:(1)∵AP=8,点M是AP中点, ∴MP=AP=4, ∴BP=AB﹣AP=6, 又∵点N是PB中点, ∴PN=PB=3, ∴MN=MP+PN=7. (2)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均有MN=AB=7. (3)选择②. 设AC=BC=x,PB=y, ①==(在变化); (定值).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本题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理解线段中点的定义,难度一般.   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考点: 比较线段的长短.2097170 专题: 数形结合.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 解答: 解:(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 ∴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如图: ∵AQ﹣BQ=PQ, ∴AQ=PQ+BQ; 又AQ=AP+PQ, ∴AP=BQ, ∴, ∴. 当点Q在AB的延长线上时 AQ﹣AP=PQ 所以AQ﹣BQ=3PQ=AB 所以=; (3)②. 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 ∴; ∴, ∵, ∴, ∴; 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 点评: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 (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线段的长短.2097170 分析: (1)根据BC=300,AB=AC,得出AC=600,利用点C对应的数是200,即可得出点A对应的数; (2)假设x秒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 (3)假设经过的时间为y,得出PE=10y,QD=5y,进而得出+5y﹣400=y,得出﹣AM=﹣y原题得证. 解答: 解:(1)∵BC=300,AB=, 所以AC=600, C点对应200, ∴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 (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 ∴MR=(10+2), RN=[600﹣(5+2)x], ∴MR=4RN, ∴(10+2)=4[600﹣(5+2)x], 解得:x=60; ∴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 (3)设经过的时间为y, 则PE=10y,QD=5y, 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 一半则是, 所以AM点为:+5y﹣400=y, 又QC=200+5y, 所以﹣AM=﹣y=300为定值. 点评: 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此题阅读量较大应细心分析.   6.如图1,已知点A、C、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AB=12,CE=6,F为AE的中点. (1)如图1,若CF=2,则BE= 4 ,若CF=m,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 (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097170 分析: (1)先根据EF=CE﹣CF求出EF,再根据中点的定义求出AE,然后根据BE=AB﹣AE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根据BE、CF的长度写出数量关系即可; (2)根据中点定义可得AE=2EF,再根据BE=AB﹣AE整理即可得解; (3)设DE=x,然后表示出DF、EF、CF、BE,然后代入BE=2CF求解得到x的值,再求出DF、CF,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1)∵CE=6,CF=2, ∴EF=CE﹣CF=6﹣2=4, ∵F为AE的中点, ∴AE=2EF=24=8, ∴BE=AB﹣AE=12﹣8=4, 若CF=m, 则BE=2m, BE=2CF; (2)(1)中BE=2CF仍然成立. 理由如下:∵F为AE的中点, ∴AE=2EF, ∴BE=AB﹣AE, =12﹣2EF, =12﹣2(CE﹣CF), =12﹣2(6﹣CF), =2CF; (3)存在,DF=3. 理由如下:设DE=x,则DF=3x, ∴EF=2x,CF=6﹣x,BE=x+7, 由(2)知:BE=2CF, ∴x+7=2(6﹣x), 解得,x=1, ∴DF=3,CF=5, ∴=6.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中点的定义,准确识图,找出图中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判断出BE的表示是解题的关键.   7.已知:如图1,M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 (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 (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AM=  AB. (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 考点: 比较线段的长短.2097170 专题: 分类讨论. 分析: (1)计算出CM及BD的长,进而可得出答案; (2)根据图形即可直接解答;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即可求解. 解答: 解:(1)当点C、D运动了2s时,CM=2cm,BD=6cm ∵AB=10cm,CM=2cm,BD=6cm ∴AC+MD=AB﹣CM﹣BD=10﹣2﹣6=2cm (2) (3)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 ∵AN﹣BN=MN,又∵AN﹣AM=MN ∴BN=AM=AB,∴MN=AB,即. 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AN﹣BN=MN,又∵AN﹣BN=AB ∴MN=AB,即.综上所述= 点评: 本题考查求线段的长短的知识,有一定难度,关键是细心阅读题目,理清题意后再解答.   8.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 (1)如果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那么x的值是 ﹣1 ;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分析: (1)根据三点M,O,N对应的数,得出NM的中点为:x=(﹣3+1)2进而求出即可; (2)根据P点在N点右侧或在M点左侧分别求出即可; (3)分别根据①当点M和点N在点P同侧时,②当点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求出即可. 解答: 解:(1)∵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 ∴x的值是﹣1. (2)存在符合题意的点P, 此时x=﹣3.5或1.5. (3)设运动t分钟时,点P对应的数是﹣3t,点M对应的数是﹣3﹣t,点N对应的数是1﹣4t. ①当点M和点N在点P同侧时,因为PM=PN,所以点M和点N重合, 所以﹣3﹣t=1﹣4t,解得,符合题意. ②当点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有两种情况. 情况1:如果点M在点N左侧,PM=﹣3t﹣(﹣3﹣t)=3﹣2t.PN=(1﹣4t)﹣(﹣3t)=1﹣t. 因为PM=PN,所以3﹣2t=1﹣t, 解得t=2. 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不符合题意,舍去. 情况2:如果点M在点N右侧,PM=(﹣3t)﹣(1﹣4t)=2t﹣3.PN=﹣3t﹣(1+4t)=t﹣1. 因为PM=PN,所以2t﹣3=t﹣1, 解得t=2. 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三点同时出发,分钟或2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M,N位置的不同进行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4 ,点P表示的数 6﹣6t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考点: 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专题: 方程思想. 分析: (1)B点表示的数为6﹣10=﹣4;点P表示的数为6﹣6t; (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然后建立方程6x﹣4x=10,解方程即可; (3)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解答: 解:(1)答案为﹣4,6﹣6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如图) 则AC=6x,BC=4x, ∵AC﹣BC=AB, ∴6x﹣4x=10, 解得:x=5, ∴点P运动5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5.理由如下: 分两种情况: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AP+BP=(AP+BP)=AB=5;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AP﹣BP=(AP﹣BP)=AB=5,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 点评: 本题考查了数轴: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也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①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4 ,点P表示的数 6﹣6t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②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2)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Q、R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遇到点R时,立即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Q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专题: 动点型. 分析: (1)①设B点表示的数为x,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再根据数轴上点的运动就可以求出P点的坐标; ②分类讨论: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2)先求出P、R从A、B出发相遇时的时间,再求出P、R相遇时P、Q之间剩余的路程的相遇时间,就可以求出P一共走的时间,由P的速度就可以求出P点行驶的路程. 解答: 解:(1)设B点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 6﹣x=10, x=﹣4 ∴B点表示的数为:﹣4, 点P表示的数为:6﹣6t; ②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5.理由如下: 分两种情况: 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AP+BP=(AP+BP)=AB=5; 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AP﹣BP=(AP﹣BP)=AB=5,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 (2)由题意得: P、R的相遇时间为:10(6+)=s, P、Q剩余的路程为:10﹣(1+)=, P、Q相遇的时间为:(6+1)=s, ∴P点走的路程为:6()= 点评: 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答专业题材(附规范标准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70047.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