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doc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对信息化的挑战,我国已确定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这一战略能否取得成功,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为此,教师将面临着新的知识、能力与专业发展的要求。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和人文精神,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传统的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教材和教师,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学科专业知识。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由主演变成导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的学习途径也更具多样化更有选择性,即学生的学习除了教师的传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英特网、多媒体学习材料,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同伴互助、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管与评价。所以教师也由传统教学的“主演”变成了“导演”。由复述者变成研究者。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学生获取知识手段与途径的多样化,教师只能将主导地位让位于学生,并积极为学生的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教师必须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根据教学的目的及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筛选与整合,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所以,教师便成了学生学习网络的构建者,由知识的“复述者”变成了“研究者”。由管理者变成学习的伙伴。传统教学中,学科教师只是针对本学科进行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训练,但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让学生能够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脉搏,适应信息化发展时代下的海量信息的冲击,引导学生采用多渠道捕捉信息,提高信息检索力,全方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与引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成为教师工作的必然,所以,教师由学科教学的管理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与队友。二、为何要培训教师信息素养1、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2、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培养信息素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年沿袭下来的“一个课本一张嘴,外加满身粉笔灰”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教师因此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养也就变得更加重要。3、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信息素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首先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三、何谓“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四、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个人能力的范畴,是教师个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结构主要包括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识等四个方面。 1信息道德。简要地说,是指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信息道德主要包括:(1)信息道德意识。教师应该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遵守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2)信息免疫能力。信息免疫主要的是对来自信息自身的病毒,即错误和有害信息的抗御力。信息不仅包括了信息本身,还包括了信息产生时所产生的所有过程性的产物,这种过程性的东西,有的是良性的,有的则是信息产生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的甚至是恶性的东西。(3)信息安全意识。中小学教师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如对网上产生的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等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4)信息规范行为。主要指的是信息行为中的具体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中小学教师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他们能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 2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素养。教师信息意识主要包括:(1)对待信息的态度。对信息有正确的理解,关注信息的发展进程,积极接触新技术,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思想意识。(2)较强的敏感和预测能力。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具备这种意识才会有一种开明、容忍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3)敏锐的判断能力。(4)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经常上网,积极主动地去认识网络里虚拟仿真的生活形式,为培养具有健全思想品德和富有创造力的未来社会创造者尽自己的责任。(5)强烈的信息参与意识。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动性,互动就要求参与。只有参与才能认识信息的各种表现,也才能了解把握信息社会发展的脉络,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各种信息需求。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了解信息的本质以及其多样化的形式,熟悉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价、解释、组织及综合信息的能力,具备操作信息检索、处理传播工具与系统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媒体系统和网络的基本能力等。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例如上网搜寻信息,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子读物信息等。(2)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是为了教学和教研,信息获取后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整合才能成为自己所需的信息形式,目的是将学习资源和教学过程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中小学教师应该能将各种资源放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促使学生创造地进行分析、综合、解释教学活动。(3)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因特网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不是所有的信息对教学都有用,这就要求具有对各种信息进行价值评判的能力。中小学教师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出有用的信息。(4)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小学教师除了具备选择、加工、评价信息的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等,把信息有效地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资源。(5)开发信息的能力。是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在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其中包括信息的选择、信息的确定、信息与反馈信息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的设计能力等,以创造最优化的信息资源模式。(6)信息传播的能力。将信息以各种形式进行信息组织、表达、传递的能力。如使用磁盘、光盘、可移动盘、电子邮件等传播信息等。 4信息知识。信息知识主要包括:(1)信息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本技能。例如,各种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及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的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2)多媒体或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及基本技能。(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知识及运用技能。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信息、传输文件和交互式教学等。(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知识及技能。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 信息素质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中小学教师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社会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学习者。五、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要使我们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有突破性的发展,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同时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才能实质性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我个人认为要培训教师信息素养必须要做到三个方面的提高:一是:教师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意识才可能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21世纪,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将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能力三者并举,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积极参与知识创新。信息技术的渗透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法。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新事物、新信息有敏锐的反应力,有较高信息意识水平。 二是: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提高:包括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不断地通过计算机进行阅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2)不断地通过计算机制作教案、总结、论文等,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3)不断地通过计算机对日常事务的管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等。 (4)注重技能的操作性,努力地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之中,学以致用。 (5)不厌其烦地制作软件或获取有关软件信息用于教学,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6)注意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能力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可能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的思考,选择某一教改课题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研究,努力创新,更高层次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是:教师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信息应用水平与平常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教师有了信息意识并对信息活动有了更高的判断力的敏锐感后,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提高信息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Word和Excel文字数据处理软件、多媒体及网络的初步运用,以及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课件制作软件等。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遇。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较高信息素养,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责任,才能更深层次地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
收藏
编号:257080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4.9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0
8
金币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师
信息
素养
培养
培育
- 资源描述:
-
/*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对信息化的挑战,我国已确定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这一战略能否取得成功,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为此,教师将面临着新的知识、能力与专业发展的要求。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和人文精神,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传统的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教材和教师,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学科专业知识。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由主演变成导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的学习途径也更具多样化更有选择性,即学生的学习除了教师的传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英特网、多媒体学习材料,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同伴互助、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管与评价。所以教师也由传统教学的“主演”变成了“导演”。
由复述者变成研究者。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学生获取知识手段与途径的多样化,教师只能将主导地位让位于学生,并积极为学生的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教师必须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根据教学的目的及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筛选与整合,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所以,教师便成了学生学习网络的构建者,由知识的“复述者”变成了“研究者”。
由管理者变成学习的伙伴。传统教学中,学科教师只是针对本学科进行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训练,但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让学生能够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脉搏,适应信息化发展时代下的海量信息的冲击,引导学生采用多渠道捕捉信息,提高信息检索力,全方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与引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成为教师工作的必然,所以,教师由学科教学的管理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与队友。
二、为何要培训教师信息素养
1、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
2、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培养信息素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年沿袭下来的“一个课本一张嘴,外加满身粉笔灰”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教师因此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养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3、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首先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三、何谓“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个人能力的范畴,是教师个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结构主要包括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识等四个方面。
1.信息道德。简要地说,是指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
信息道德主要包括:
(1)信息道德意识。教师应该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遵守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2)信息免疫能力。信息免疫主要的是对来自信息自身的病毒,即错误和有害信息的抗御力。信息不仅包括了信息本身,还包括了信息产生时所产生的所有过程性的产物,这种过程性的东西,有的是良性的,有的则是信息产生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的甚至是恶性的东西。
(3)信息安全意识。中小学教师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如对网上产生的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等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
(4)信息规范行为。主要指的是信息行为中的具体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中小学教师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他们能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
2.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素养。
教师信息意识主要包括:
(1)对待信息的态度。对信息有正确的理解,关注信息的发展进程,积极接触新技术,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思想意识。
(2)较强的敏感和预测能力。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具备这种意识才会有一种开明、容忍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
(3)敏锐的判断能力。
(4)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经常上网,积极主动地去认识网络里虚拟仿真的生活形式,为培养具有健全思想品德和富有创造力的未来社会创造者尽自己的责任。
(5)强烈的信息参与意识。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动性,互动就要求参与。只有参与才能认识信息的各种表现,也才能了解把握信息社会发展的脉络,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各种信息需求。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了解信息的本质以及其多样化的形式,熟悉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价、解释、组织及综合信息的能力,具备操作信息检索、处理传播工具与系统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媒体系统和网络的基本能力等。
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例如上网搜寻信息,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子读物信息等。
(2)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是为了教学和教研,信息获取后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整合才能成为自己所需的信息形式,目的是将学习资源和教学过程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中小学教师应该能将各种资源放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促使学生创造地进行分析、综合、解释教学活动。
(3)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因特网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不是所有的信息对教学都有用,这就要求具有对各种信息进行价值评判的能力。中小学教师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4)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小学教师除了具备选择、加工、评价信息的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等,把信息有效地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5)开发信息的能力。是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在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其中包括信息的选择、信息的确定、信息与反馈信息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的设计能力等,以创造最优化的信息资源模式。
(6)信息传播的能力。将信息以各种形式进行信息组织、表达、传递的能力。如使用磁盘、光盘、可移动盘、电子邮件等传播信息等。
4.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主要包括:
(1)信息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本技能。例如,各种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及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的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
(2)多媒体或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及基本技能。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知识及运用技能。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信息、传输文件和交互式教学等。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知识及技能。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
信息素质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中小学教师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社会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学习者。
五、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要使我们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有突破性的发展,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同时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才能实质性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我个人认为要培训教师信息素养必须要做到三个方面的提高:
一是:教师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意识才可能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1世纪,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将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能力三者并举,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积极参与知识创新。
信息技术的渗透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法。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新事物、新信息有敏锐的反应力,有较高信息意识水平。
二是: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提高:包括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不断地通过计算机进行阅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2)不断地通过计算机制作教案、总结、论文等,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3)不断地通过计算机对日常事务的管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等。
(4)注重技能的操作性,努力地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之中,学以致用。
(5)不厌其烦地制作软件或获取有关软件信息用于教学,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6)注意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能力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可能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的思考,选择某一教改课题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研究,努力创新,更高层次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是:教师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信息应用水平与平常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教师有了信息意识并对信息活动有了更高的判断力的敏锐感后,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提高信息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Word和Excel文字数据处理软件、多媒体及网络的初步运用,以及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课件制作软件等。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遇。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较高信息素养,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责任,才能更深层次地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