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意识的教学随笔与论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语文意识的教学随笔与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语文意识的教学随笔与论文.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语文意识的教学随笔与论文 说来十分惭愧,我初次听到关于“语文意识”的说法还是在前不久吴学军老师执教丰碑一课后王老师在评课时说起的,之前最多听到的什么“语文味”啊、“人文性”啊、“工具性”啊等等。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教学,其实也没错,不是这个语文学科的教学观念表述有错,而是自己对这个概念想得太简单,太简单!人文性是一个共性的概念,工具性亦然。我曾经的思想当中,觉得人文性大抵如文章内涵、叙事说理、人物精神,工具性大概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用词造句等等。而且平时以这要的观念来解读课文,分析课文,设计教学,执行教学,也能上得完一节课,但,我觉得如果我这样去解构,我还是停留在
2、表面上,肯定是在原地踏步,不会进步的。之所以有这样对自己想法的一种审视,是因为早上听了王老师后触动很大。王老师引用歌德说过的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老师还在“语文”的事一文中指出,“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回想自己曾经的课堂教学,好像一直徘徊在第一边界,有时拾级上一台阶,大概也在教学“涵义”的这一边界,蓦然回首,自己也无非在“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之间兜圈子,还是停留在教课文识大意明道理这样的平台上。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不需要,否则学生无所得。而语文作为存在,本身就是语言的形式存在,形式表现内容,我感觉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语文 意识 教学 随笔 论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