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规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规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规范 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规范 一、目的: 指导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提供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的思路。 二、范围: 该规范适应于M1类车辆汽车前后防撞梁的设计。主要介绍了汽车开发过程中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的作用及在整车中的影响。首先对汽车前后防撞梁在整车中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尤其是对汽车前后防撞梁碰撞性能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要点作了描述;最后对汽车前后防撞梁的加工制造性作了阐述。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2、。 GB 11551-2022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 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GB 20222-2022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 C-NCAP 中国新车评估程序2022版 四、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主要功能 1、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功能概述 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是车身第一次承受撞击力的装置,也是车身中的一个重要构件,其功能主要有: a. 保护保险杠在低速碰撞过程中尽量不要破裂或者发生永久变形。 b. 保护车身骨架前后端纵梁在行人保护或者可维修性碰撞时不发生永久变形或者破裂。 c. 在100%正面高速碰撞、后面高速碰撞时起到第一次的吸能作用,在偏置碰撞中不仅起到第
3、一次吸能作用,还能起到碰撞过程中均衡传递受力的作用,防止车身左右两侧受力不均。 2、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概述 前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 前防撞梁总成的碰撞性能主要需满足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两个部分的法规要求。其中, 低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 GB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高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GB11551-2022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 C-NCAP标准,需满足其100%正面碰撞和40%偏置碰撞要求。 3、低速碰撞对前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 低速碰撞的国家标准GB l73541998规定的正撞速度为4kmh,车角碰撞速度为2.5 kmh,对车身的要求就是车身
4、本体、前防撞梁和吸能盒等不能有任何损坏,最好前保险杠也不能破裂或者发生永久变形。 在国外,从事汽车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一般采用15kmh的碰撞试验来模拟最常见的可维修碰撞,试验的目的是要求尽量减少零部件的损坏以减少维修和保险费用。具体来说,一般要通过合理设计将损坏零件控制在翼子板、发动机罩盖、前保险杠系统、前格栅、前大灯等外表面零件和部分骨架件,比如前防撞梁以及吸能盒等零件范围内。车身零体,特别是纵梁不能产生任何变形。当然最好大灯支架、水箱上横梁等零件不要损坏,即使损坏,也要便于修复。在可维修碰撞中,合理设计传力路径是非常重要的,重点来说说汽车防撞梁吸能盒的设计 a、将吸能盒设计成和纵梁在同一
5、轴线上,避免产生弯曲变形。 b、在吸能盒上预设一些压溃筋,以便让吸能盒在轴向上发生压溃进而吸收所有能量,从而不对包括前纵梁在内的车身本体产生损害。 c、将这些容易损坏的部分骨架件,如前防撞梁和吸能盒设计成用螺栓和车身本体联结的可拆卸结构,为减少维修和保险成本。 4、高速碰撞对前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 目前设计上普遍接受和采用的是将车身分为前中后3个吸能区,其中前吸能区主要由前防撞梁和吸能盒组成,利用强韧的吸能材料尽可能多地通过变形吸收因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同时利用结构上的受力连续进行左右分流并将能量向后面传递。中吸能区主要由前纵梁和副车架组成,通过合理变形来吸收大部分能量。后吸能区主要为高强度和
6、刚度的驾驶舱,设计上通过避开可能发生对乘员不利的危险变形,减少正面碰撞导致的对驾驶舱的侵入和保持相对较低的碰撞减速度,以此保证乘员的安全。前中后3个吸能区是设置正面碰撞多层传力路径的基础,设置正面碰撞多层传力路径的目的也就是为体现3个吸能区的优势,使能量 能合理有效地吸收和传递。正面碰撞多层传力路径一般是3层。 正面碰撞3层传力路径一般分为上中下3层,正面碰撞传力路径上层是由发动机舱上纵梁和前悬塔状形罩板等零件组成,吸收了部分从前部传来的碰撞能量并把其余能量向A柱和前围及其加强梁进行分散传递。中层主要是由前纵梁组成,也包括了前防撞梁和吸能盒等,是主要的传力路径。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将接受到的碰撞能
7、量进行左右分流和初步吸收,并通过它们将能量往前纵梁延伸板、门槛、中央通道等分散传递。下层主要是由前副车架组成,吸收了部分从前部传来的碰撞能量并把其余能量向前纵梁延伸板和门槛等分散传递。 五、汽车后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 后防撞梁总成的碰撞性能主要需满足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两个部分的法规要求。其中, 低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高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GB 20222-2022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 低速碰撞对后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后防撞梁总成需满足的低速碰撞性能要求同前防撞梁总成。 高速碰撞对后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国标GB 202
8、22-2022规定:碰撞器撞击表面应平坦,高度不小于800mm,撞击器表面下边缘至地面的间隙应为17525mm,后防撞梁对后碰的主要贡献为利用吸能盒的压溃变形吸收能量,缓解碰撞刚性变形,保证燃油箱周围安全的变形空间。因此在设计后防撞梁及吸能盒时,需综合考虑下面三方面: a、保证基本的许可变形量。许可变形量,决定了碰撞过程中的平均减速度。汽车的纵向变形量与平均减速度是成反比的。平均减速度作为汽车结构耐碰撞性的主要设计指标,在设计开始阶段就必须综合考虑确定。 b、保证基本的许可变形空间。保证许可变形空间是指汽车在发生碰撞后,变形区域不会对乘员和危险部件(如油箱、燃汽罐)形成威胁和伤害,而且包括后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前后 防撞梁 设计规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