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点汇总.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时期考点汇总:唐代文学概论唐代社会的特点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社会特点:大唐:强大统一的国家、开放型的富裕社会。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治经济上: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用人制度上:实行科举制度,取代六朝世袭制思想上:兼容并包对文学的影响:1、实行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唐代新兴的庶族地主出身的文人,取代了六朝士族豪门成为作家的主体。于是,文学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市井。这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2、思想上,兼容并包:儒、道、释三者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唐代的统治者对文人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宽容的作风。唐代文人思想自由,博采众长。3、文化上,开放和包容在唐代,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空前的融合,而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也是前所未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唐代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唐代文人多有自由的个性,健康的心灵。唐代思想文化上的兼容性带来思想文化的活跃,也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4、唐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的精神唐诗繁荣的原因及表现。原因:科举制“以诗赋取士”的刺激统治者的喜好和鼓励广大群众的热爱与传播表现:帝王的提倡开启了崇尚诗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诗歌的实用价值使广大士人充分释放才情,写出了大量高品质的诗作;歌者以歌传诗的传播方式造就了庞大的诗歌欣赏队伍。唐人传奇的创新之处1、以诗歌与散文结合、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独特风格;2、既有美妙的意境,又有细致的刻划;3、既有丰富的想象,又有如实的描绘4、因此,无论就现实意义或美感价值来看,唐代传奇都超过了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人传奇标志着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是继六朝小说后我国小说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初唐诗歌名词术语: 上官体 上官仪诗歌被称为“上官体”,其特点:“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绮错婉媚”是指词藻的典雅优美和花样翻新,诗风的委婉与柔媚。“上官体”是唐代诗人第一个自成一体的风格称号,也是唐初宫廷诗的代称和标志。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沈宋 “沈宋”是初唐武后及中宗朝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沈宋”的出现,标志着律诗的全面成熟和定型。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故称沈宋文章四友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齐名,四人合称“文章四友”。 “四友”皆为高宗、武后朝的宫廷诗人。 “四友”皆以格律诗著称,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思考问题: “四杰”对初唐诗歌的改造。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陈子昂诗歌主张及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诗歌主张:以“复古”为革新与进步;表达的情感: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与贤人失志的幽愤心态的结合。对唐诗的发展的影响: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纠正齐梁以来诗坛习气,完成了诗风改革的使命,使唐诗走上更为广阔的、健康的发展道路初唐宫廷诗人对格律诗的贡献。1、 上官体诗人上官仪:除了写“绮错婉媚”的诗句外,他还把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这虽为他的宫廷诗服务,但是对律诗的形式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 “文章四友”:在五律和七律的形式上创作3、 沈宋:从前代人和当代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之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王绩田园诗的意义。 王绩是最早的唐代诗人。其诗多以田园的闲适情趣为内容,风格平淡自然,摆脱了南朝诗歌的雕饰华靡的习气王绩的诗歌是唐初诗坛清新朴素的别调,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构成了时代的一个不协调的异体。 王绩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山水田园诗到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刘禹锡、张若虚七言歌行的贡献。从刘希夷到张若虚,诗歌从 “人”“花”联系,发展到“江”“月”映照,即从着重表现“情”发展到突出表现“境”。一方面是韶华易逝,青春不永,另一方面是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所以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的向往。诗中的情思,也并不限于女子的自叹自怜,而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生哲理。唐诗的情韵,诗歌的意境缔造者。盛唐边塞诗盛唐边塞诗:边塞诗,是指直接或间接描写我国古代边地风光、边塞生活的诗歌。 边塞诗与军旅诗、咏史诗、咏怀诗、爱国诗、赠别诗、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关系密切。边塞诗是“盛唐之音”的标志之一,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 盛唐边塞诗空前绝后的成功,被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高岑指高适与岑参l思考问题: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1. 国家强盛,边功卓著。辽阔万里的疆域,是盛唐彰显实力的最佳场所。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盛唐气象”的真实展现。2. 盛唐文人的阳刚气质和尚武精神。盛唐诗人共同的重武轻文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3. 朝廷鼓励边功的国策。朝廷鼓励边功的政策,激发诗人关心边事,赴边从军的热情,为诗歌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4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为诗人直接和间接地吸取边塞生活养料创造了有利条件。l盛唐边塞诗总体特征。(1) 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 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 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盛唐边塞中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人道主义1.盛唐边塞诗通过描写边疆艰苦的生活、边塞残酷的战争,抒写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2.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3.盛唐边塞诗通过抒写征人思归,思妇念远的幽怨之情;批判朝廷穷兵黩武的政策;谴责不恤士兵、指挥无能的将领等,表现了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4. 盛唐边塞诗描写边塞苍茫辽远、奇异瑰丽的景色和异域的风土人情,壮景奇情,展现了典型的“盛唐气象”。5.盛唐边塞诗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情调激昂,有豪放、粗犷、刚健、悲壮的总体艺术风格,体现了一种崇高之感和阳刚之美的美学风貌。盛唐边塞诗阳刚之美的表现(见上)高适边塞诗的特点。高适边塞诗既有抒发建功边塞的宏大抱负和慷慨豪情; 以写实的方式,对边塞生活、军事场面作广泛记录; 具有豪迈雄壮的情感基调与沉实浑厚的艺术风格。 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表现。1 岑参是盛唐最年轻的著名诗人。 2岑参是边塞生活最长,涉足的边塞地域最远,边塞生活最为丰富的盛唐诗人。3岑参的边塞诗最多、最真实丰富。 4岑参的边塞诗最有时代精神,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积极进取的热情;建功疆场的信心;英雄主义的色彩;浪漫主义的气息 5岑参的边塞诗最有西北异域的情调。 真实再现西域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 生动展现西域的社会习尚和风俗民情。 西部极度苍茫壮阔的自然环境与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相融通,形成了岑诗昂扬奋发的感情基调,成为“盛唐之音”最充分饱满的体现。 6“好奇”个性与奇异西域风光结合形成奇丽的诗风。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高岑差异:高诗重实浑厚,岑诗奇峭超逸。高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辽远旷阔的自然景观与威武雄壮的兵阵军威,诗歌注重对事件本身的完整概括,纪实性、针对性明显,尚质主理。 岑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对神奇壮观的异域风光情调的奇特感受,诗歌注重对事件过程某些细节着力描绘,尚奇主景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其中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盛唐山水田园诗:名词术语:王孟 王孟指的是山水田园诗派作家王维和孟浩然。陶诗之写意和谢诗之写实的结合 诗中有画 王维是“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钱钟书语),是我国绘画“南宗”(水墨山水画)开创者,也被视为我国文人画的始祖。 王维诗歌独具的美感,被誉为“诗中有画”。 在构图上,王维山水田园诗有远景近景,有仰观俯瞰,可谓层次丰富,远近相宜。 在设色上,王维山水田园诗色彩搭配自然和谐,或绚烂鲜明,或清新淡雅。 在光影上,王维山水田园诗明暗对照,对比自然。思考问题: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富庶的社会经济,造就了盛世的田园牧歌。(二)盛唐隐逸文化的新特点,给山水田园诗带来了繁荣。(三)盛唐人通达的人生观念: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逸精神。盛唐山水田园诗较前代进步的表现。 王孟等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陶渊明式的白描手法,另一方面又结合了谢灵运式的细腻笔触来刻画景物。或表现了大自然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或表现田园的安宁与和谐,给人以审美体验的愉悦。 清新淡雅的风格 王孟等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把谢灵运的雕琢变为自然,把陶渊明的朴素变为秀雅。诗作具有清新自然,澄淡秀丽的风格,表现了盛唐时代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尚。盛世中的人生理想 王孟等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诗歌,充盈着牧歌式的诗情画意、与世无争的桃源理想,展现了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闲适淡泊的审美情趣,以及盛世特有的富足与安宁、健康与活泼的气息。 如果说盛唐的边塞诗以雄浑悲壮的风格体现着大唐帝国在对外战争中的赫赫声威,那么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则以清新秀雅的格调体现着大唐升平盛世的安宁祥和。 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1、孟诗以短制著称,其诗歌取材于日常生活,或写襄阳家乡的隐逸生活,或写漫游吴越一带的经历,表现出朴野素淡的生活情趣。 2、孟诗构思自然,表现出“伫兴而作”,“遇景入咏”的特色 。 3、孟诗语言平易,多用白描手法构筑完整的诗境。 4、孟诗基本风格以清旷平淡为主调,但在冲淡中时有“壮逸之气”。 5、孟诗代表了盛唐南方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表现。王维是“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钱钟书语),是我国绘画“南宗”(水墨山水画)开创者,也被视为我国文人画的始祖。 王维诗歌独具的美感,被誉为“诗中有画”。 1、 在构图上,王维山水田园诗有远景近景,有仰观俯瞰,可谓层次丰富,远近相宜。 2、在设色上,王维山水田园诗色彩搭配自然和谐,或绚烂鲜明,或清新淡雅。 3、在光影上,王维山水田园诗明暗对照,对比自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禅趣”的表现。(1)幽独平和的心境 (2)静谧绝尘的氛围 (3)空灵玄远的诗境王维山水田园诗“乐感”的表现。王维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擅于以乐意唤起丰富的视觉想象,从而强化诗的形象性和审美意蕴。 王维诗歌“诗如电影”,是画面、音响、动作的有机结合,达到“诗中有画”的最高境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辩证法的表现。1、王维的诗以自然作为悟禅的载体,营造充满禅机的诗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 禅学的修养,一方面使王维的山水诗追求着空灵的境界;另一方面王维在这种境界中,往往透露出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 3、王维诗歌善于运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的艺术辩证法,正是禅机的显露,也体现了平和、博大,包容万物的胸怀。 李白诗:名词术语:李杜 :唐代大李杜李白、杜甫唐代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诗仙 :指的是李白。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后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的诗显示出很高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唐代另一诗家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神仙。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城。唐大诗人杜甫有诗赞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客,李白好友贺知章也,因此,后人便把李白尊为“诗仙”。豪放飘逸:李白的诗文风格:自由解放的精神 、强烈的感情抒发 、浓厚的主观色彩 、丰富惊人的想象 、新鲜生动的比拟、大胆真实的夸张、跌宕跳跃的结构、明朗自然的语言 思考问题:l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1、豪放 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豪放性格。他以情抒豪,如如江河如海,奔腾不羁;以景兴豪,以酒助豪,以月咏豪,他剑挥豪,他仙赋豪, 2、飘逸 李白的诗歌洒脱、自然、与众不同,带有超凡脱俗的神仙面貌。3、能从浪漫之后回归现实,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李白的诗作飘逸豪放,极具浪漫主义且又能借物言志,回归现实,表达自己远大政治志向及处世态度。杜甫诗:名词术语:诗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儒家精神,他在诗歌中的创新精神,即无论人格与诗艺都成为后人效法的楷模。杜甫被誉为“古今诗人第一”;“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汇涵百家,革新众体,集古今诗人之大成,开后人无数法门。诗史诗史指的是杜甫的诗。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沉郁顿挫指的是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是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且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思考问题:l杜诗体现的唐诗创作的新变化。1、杜甫把过去主要用于应试的七律改为抒写忧国忧民之情,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 2、杜甫创造了用组诗的形式写律诗,表达更丰富的思想内容;3、杜诗意象密集组合,突破了近体诗的格律限制; 4、杜甫富有创造力的、高度浓缩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的表情力度。 l杜甫叙事诗的特征。1、 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杜甫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任务,通过个别反映一般2、 寓主观于客观。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的特点,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 3、 对话的运用和任务语言的个性化。4、 采用俗语。杜甫在抒情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而在叙事古体诗中更为丰富5、 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食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 的细节l杜甫格律诗的创新表现。杜甫创造性地运用了格律。杜甫不仅娴熟地运用七律的各种规则,还积极探索打破既有的格律框架,创造出多样化的格律规范。其七律的变通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而使格律更好地表达诗情。这种新奇的句法构造,也创造了诗歌新奇的意象。杜诗开创了由具有现实特征的意象向超现实的意象迈进的历程,它突破了旧的审美心理规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唐诗人:名词术语: 元白诗派 “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合称。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唱和。诗歌重写实、尚通俗,自成一派。韩孟诗派“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贾岛、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创作特点:1. 主张“不平则鸣”,发扬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传统。2.“苦吟”的创作方式,继承杜诗艺术锻炼的精神。3.“笔补造化”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形成诗歌一种奇崛险怪的风格。主观色彩、奇特构思、造语新颖以文为诗: (1)将散文章法运用诗歌创作中。按散文的叙述顺序,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2)将散文的句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把散文和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3)在诗中发议论。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李贺,字长吉,故称其文体为长吉体。“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在遣辞与设色方面,多用“泣”、“腥”、“冷”、“血”、“死”之类的字眼以及“冷艳怪丽”的风格,使诗歌带有伤感冷艳的风格。思考问题:中唐与盛唐诗歌创作的总体变化。前期:“大历诗风”,唐诗沉寂期。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年间,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时期。大历诗歌多选择清冷、荒寒意象, “清”、“冷”色调的景物,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大历诗歌虽有风味却缺乏盛唐诗人的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后期:“元和新风”,唐诗再盛期 唐德宗贞元年间至唐穆宗长庆年间,尤其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唐诗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诗人辈出,各擅其长;流派分立,争奇斗巧;各逞其能,创新求变韩孟诗派的诗歌艺术特色:1、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2、 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3、 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4、 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长吉体诗歌有哪些艺术特征?“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1、 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2、 在遣辞与设色方面,多用“泣”、“腥”、“冷”、“血”、“死”之类的字眼以及“冷艳怪丽”的风格,使诗歌带有伤感冷艳的风格。小李杜名词术语:小李杜 小李杜指的是晚唐杜牧、李商隐两位诗人。思考题:小李杜咏史诗的特点。从内容上看, (1)借史讽喻,提出深刻的警示:小李杜的咏史诗都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小李杜善于选取封建帝王们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政治上的昏聩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2)借史著论,表现独到的识见小李杜善于借题生发出故实中的现实意蕴,翻旧为新,出奇制胜,拓展咏史诗的内涵;小李杜咏史诗不仅讽谕当代的帝王应以史为鉴,也抒发了诗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从艺术特色上看,(1)选择典型细节或场景,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完全是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以小见大来表现的。(2)用叙事描写代替直接议论抒情,委婉含蓄,情韵深长。赤壁结尾不直接铺叙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政治军事的变迁情况,而是间接描绘两个东吴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歌含蓄蕴藉。李商隐爱情诗的总体特点。1纯诗李商隐的爱情诗排除了一切叙事的散文的成分(即非诗的因素),主要写对爱情的深刻感受与体验,写主人公的种种复杂微妙的爱情心理,总之是抒写一个敏感多情之人的心灵世界。2纯情 李商隐的爱情诗高尚真纯、执著缠绵、哀怨凄伤又一往情深,是“高浓度的感情琼浆”。 李商隐爱情诗,完全剔除了过去艳情诗,对女性色貌和男女的调情欢会的描写,也没有过去艳情诗对女性轻浮的赏玩态度。它完全超越了性爱的层次,更多表现出精神追求的特点。 (1)悲剧情调,感伤色彩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情调和感伤主义的色彩。(2)深挚痴顽,炽热缠绵。 李商隐的爱情诗,无论苦闷、怅惘、伤感、痛苦乃至幻灭,但总有温馨的追忆,深情的期待,贯串着一种坚韧执着的追求,一种至死不渝的深厚感情。 (5) 尊重女性,体贴珍惜。3、纯美内在美:诗意寄托遥深;诗情深情绵邈;诗境迷离幽隐外在美:意象华美;语言精工;色彩绮丽;精于用典诗人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富有暗示色彩。精工细腻、蕴藉含蓄、意境深远。李商隐的爱情诗超越前人的表现。李商隐之前,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民间出现不少优秀的爱情诗,而文人的“爱情诗”有种种不足,表现为:情感强调“离怨”,情感显得单一; 描写表现“香艳”,情感显得轻佻;形式多为“代言”,情感显得隔膜。创造表现:李商隐创造了以“无题”为题的诗歌。 李商隐以七律为形式写的无题爱情诗,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独特艺术风貌。李商隐爱情诗具有朦胧色彩的原因。无题旨意隐秘,含蓄朦胧。“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诗人抒写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有“爱情说”,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有“寄托说”,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韩柳散文:名词术语:古文运动:中唐时期,在文学史上发生了一场由韩愈、柳宗元领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古文是韩愈提出的概念,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的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韩柳: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唐宋八家位居第一第二位。韩柳并称,始于宋初。韩柳并称,指古文而言。思考问题:中唐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1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1)骈体文畸形化的发展。过度雅化造成僵化。(2)长期以来骈文改革的呼声和积累2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先秦、两汉的散文中;宣传儒家思想只能用容易看懂的散文,不能用难懂的骈文;只有散文才能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古文运动发展的历史。1、古文的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的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2、在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3、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著,影响更大4、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韩愈的散文主张和艺术特点散文主张:1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提倡“文道合一”。2在文章与作者的关系上,强调加强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3在文章与现实的关系上,提倡“不平则鸣”。4在文体改革理论方面,提出了新“古文”的具体要求:“唯陈言之务去”的创新词汇与“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艺术特点:1.正话反说,明褒实贬文章构思学生的反驳,是韩愈的真心话、牢骚话韩愈的训解,是韩愈的违心话、反话2.灵活多变的文章形式3.新颖活泼的文章语言:骈散相间,参差错落;简练而生动,晓畅而奇崛4.闳中肆外的文章风格:气势旺盛,汪洋恣肆,雄奇奔放。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1、 作者多写清丽幽雅的风景无人赏识,为其长久地被遗弃、被埋没而痛惜;2、 通过幽冷的环境,作者把自己被贬后抑郁失意的感情融化于景物之中,悠然不尽,余味深长。艺术特色:1、精彩的景物描绘,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善于捕捉大自然美妙动人之景色;以清新简洁的语言,把自然景色细致入微,形神毕肖地再现出来; 选取深奥幽美、小巧精致的小景物为意象;描写孤寂无人的荒寒之境。2、寄苦闷,寓人格 。寄情喻志于山水意象的写法。由景入情,借物写心。柳宗元不是单纯客观地为欣赏山水来描写山水,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遭遇,悲愤的感情,坚贞不屈的个性,兀傲孤高的精神境界寄托到山水之中,使山水人格化、情感化。3、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特色是语言精练而不雕琢,优美而不华靡。他主张为文“意尽便止”。唐五代词名词术语:长短句:长短句是词的别称。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词,是“曲子词”的简称。词的别称有:“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花间词:“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花间词产生的五代战乱的时代背景、偏安逸乐的西蜀地域环境。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字,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花间鼻祖指的是温庭筠。他是词史上第一位醉心于创作词的词人。他多着笔写妙龄女子的起居、情愫,字字辗转花间,下笔成绝句。其词香艳悱恻,行于风流止于下流。温庭筠在创造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同时,他在词艺方面的探索,如加强字句的修饰和声律的谐协上,有助于次的艺术特征形成,是其他花间词派的词人所不可媲美的。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南唐词的总体特点:拓宽了词的境界和内容;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风格以清丽淡雅著称。思考问题:与诗比较,词体有哪些特点?词体与音乐的关系较大:依词调曲谱填词;依乐段多少分片;依曲拍长短为句;以乐声高下用字与格律诗的区别: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变化多样;押韵平仄兼用;四声交错使用;唐五代词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作家?(一)初唐、盛唐 民间孕育形成期(二)中唐文人词的初步发展期中唐文人开始参与词的创作,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三)晚唐 文人词的成熟期代表词人:温庭筠(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温庭筠又是晚唐著名词人,被称为“花间鼻祖”。他是词史上第一位醉心于创作词的词人。(四)五代时期1西蜀词文人词的独立发展期代表人物:温庭筠以及韦应物2南唐词文人词成就最高期代表词人:李煜温庭筠词的特点。总特点:浓艳香软,含蓄婉曲1、温词多写男女思慕和离愁别恨,词的题材、内容狭窄;2、温词之所写人,是女性艳丽的容貌、娇弱的体态和慵懒的情状;所描之景,是女性的闺阁绮楼;所状之物,是女性华贵的服饰,总之充满浓烈的粉脂气;3、温词语言华丽,喜用色彩浓艳的词汇,构成镂金错彩的画面。景语多,情语少。4、温词擅于通过富丽精工的刻划描写景物,暗示、烘托人物情思,显得细腻、隐曲。韦庄词与温庭筠词的区别。1、 温庭筠着重客观描摹,多客观代言;韦庄善于主观抒情,词中分明有“我”在;2、 温词“密而隐”,韦词“疏而显”。3、 温词含蓄婉曲,意象精美,可提供较广的艺术联想,但缺乏深厚的感情;4、 韦词具有深厚之感情,但抒情拘限于某一具体的感情事迹,难以令人产生更多的艺术联想,因而缺少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南唐词对词的发展。1、拓宽了词的境界和内容;2、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3、风格以清丽淡雅著称。 王国维为什么说李煜词“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1. 扩大了词的题材李煜词把“花间”以来词的内容宴饮享乐、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扩大为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2. 提高了词的格调李煜的词以阔大的境界,深沉的感慨直接抒情,摆脱了花间词的浓艳色彩与脂粉气。 也把词从把本来由乐工歌妓演唱、只供娱宾遣兴的音乐唱词,一变而为抒写人生遭遇、寓有深刻感慨的文学作品。3. 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用白描的手法自然真率地抒写生活感受;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用清新明净的语言抒发深哀巨痛。
收藏
编号:257500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3.63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1
8
金币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学史
考点
汇总
- 资源描述:
-
.\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时期考点汇总:
唐代文学概论
唐代社会的特点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社会特点:
大唐:强大统一的国家、开放型的富裕社会。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政治经济上: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用人制度上:实行科举制度,取代六朝世袭制
思想上:兼容并包
对文学的影响:
1、实行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
唐代新兴的庶族地主出身的文人,取代了六朝士族豪门成为作家的主体。于是,文学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市井。这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2、思想上,兼容并包:
儒、道、释三者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唐代的统治者对文人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宽容的作风。唐代文人思想自由,博采众长。
3、文化上,开放和包容
在唐代,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空前的融合,而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也是前所未有。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唐代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唐代文人多有自由的个性,健康的心灵。
唐代思想文化上的兼容性带来思想文化的活跃,也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
4、唐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的精神
唐诗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科举制“以诗赋取士”的刺激
统治者的喜好和鼓励
广大群众的热爱与传播
表现:帝王的提倡开启了崇尚诗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诗歌的实用价值使广大士人充分释放才情,写出了大量高品质的诗作;
歌者以歌传诗的传播方式造就了庞大的诗歌欣赏队伍。
唐人传奇的创新之处
1、以诗歌与散文结合、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独特风格;
2、既有美妙的意境,又有细致的刻划;
3、既有丰富的想象,又有如实的描绘
4、因此,无论就现实意义或美感价值来看,唐代传奇都超过了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人传奇标志着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是继六朝小说后我国小说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初唐诗歌
名词术语:
上官体
上官仪诗歌被称为“上官体”,其特点:“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绮错婉媚”是指词藻的典雅优美和花样翻新,诗风的委婉与柔媚。
“上官体”是唐代诗人第一个自成一体的风格称号,也是唐初宫廷诗的代称和标志。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沈宋
“沈宋”是初唐武后及中宗朝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沈宋”的出现,标志着律诗的全面成熟和定型。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故称沈宋.
文章四友
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齐名,四人合称“文章四友”。 “四友”皆为高宗、武后朝的宫廷诗人。 “四友”皆以格律诗著称,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思考问题:
“四杰”对初唐诗歌的改造。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陈子昂诗歌主张及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诗歌主张:以“复古”为革新与进步;表达的情感: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与贤人失志的幽愤心态的结合。
对唐诗的发展的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纠正齐梁以来诗坛习气,完成了诗风改革的使命,使唐诗走上更为广阔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宫廷诗人对格律诗的贡献。
1、 上官体诗人上官仪:除了写“绮错婉媚”的诗句外,他还把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这虽为他的宫廷诗服务,但是对律诗的形式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文章四友”:在五律和七律的形式上创作
3、 沈宋:从前代人和当代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之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
王绩田园诗的意义。
王绩是最早的唐代诗人。其诗多以田园的闲适情趣为内容,风格平淡自然,摆脱了南朝诗歌的雕饰华靡的习气
王绩的诗歌是唐初诗坛清新朴素的别调,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构成了时代的一个不协调的异体。
王绩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山水田园诗到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
刘禹锡、张若虚七言歌行的贡献。
从刘希夷到张若虚,诗歌从 “人”“花”联系,发展到“江”“月”映照,即从着重表现“情”发展到突出表现“境”。
一方面是韶华易逝,青春不永,另一方面是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所以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的向往。诗中的情思,也并不限于女子的自叹自怜,而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生哲理。唐诗的情韵,诗歌的意境缔造者。
盛唐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直接或间接描写我国古代边地风光、边塞生活的诗歌。
边塞诗与军旅诗、咏史诗、咏怀诗、爱国诗、赠别诗、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关系密切。
边塞诗是“盛唐之音”的标志之一,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
盛唐边塞诗空前绝后的成功,被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高岑
指高适与岑参
l
思考问题:
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1. 国家强盛,边功卓著。辽阔万里的疆域,是盛唐彰显实力的最佳场所。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盛唐气象”的真实展现。
2. 盛唐文人的阳刚气质和尚武精神。盛唐诗人共同的重武轻文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3. 朝廷鼓励边功的国策。朝廷鼓励边功的政策,激发诗人关心边事,赴边从军的热情,为诗歌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4.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为诗人直接和间接地吸取边塞生活养料创造了有利条件。
l
盛唐边塞诗总体特征。
(1) 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 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 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
盛唐边塞中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人道主义
1.盛唐边塞诗通过描写边疆艰苦的生活、边塞残酷的战争,抒写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
2.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3.盛唐边塞诗通过抒写征人思归,思妇念远的幽怨之情;批判朝廷穷兵黩武的政策;谴责不恤士兵、指挥无能的将领等,表现了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
4. 盛唐边塞诗描写边塞苍茫辽远、奇异瑰丽的景色和异域的风土人情,壮景奇情,展现了典型的“盛唐气象”。
5.盛唐边塞诗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情调激昂,有豪放、粗犷、刚健、悲壮的总体艺术风格,体现了一种崇高之感和阳刚之美的美学风貌。
盛唐边塞诗阳刚之美的表现(见上)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边塞诗既有抒发建功边塞的宏大抱负和慷慨豪情;
以写实的方式,对边塞生活、军事场面作广泛记录;
具有豪迈雄壮的情感基调与沉实浑厚的艺术风格。
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表现。
1. 岑参是盛唐最年轻的著名诗人。
2.岑参是边塞生活最长,涉足的边塞地域最远,边塞生活最为丰富的盛唐诗人。
3.岑参的边塞诗最多、最真实丰富。
4.岑参的边塞诗最有时代精神,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积极进取的热情;建功疆场的信心;英雄主义的色彩;浪漫主义的气息
5.岑参的边塞诗最有西北异域的情调。
真实再现西域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 生动展现西域的社会习尚和风俗民情。 西部极度苍茫壮阔的自然环境与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相融通,形成了岑诗昂扬奋发的感情基调,成为“盛唐之音”最充分饱满的体现。
6.“好奇”个性与奇异西域风光结合形成奇丽的诗风。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岑差异:高诗重实浑厚,岑诗奇峭超逸。
高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辽远旷阔的自然景观与威武雄壮的兵阵军威,诗歌注重对事件本身的完整概括,纪实性、针对性明显,尚质主理。
岑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对神奇壮观的异域风光情调的奇特感受,诗歌注重对事件过程某些细节着力描绘,尚奇主景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其中《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盛唐山水田园诗:
名词术语:
王孟
王孟指的是山水田园诗派作家王维和孟浩然。陶诗之写意和谢诗之写实的结合
诗中有画
王维是“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钱钟书语),是我国绘画“南宗”(水墨山水画)开创者,也被视为我国文人画的始祖。 王维诗歌独具的美感,被誉为“诗中有画”。
在构图上,王维山水田园诗有远景近景,有仰观俯瞰,可谓层次丰富,远近相宜。
在设色上,王维山水田园诗色彩搭配自然和谐,或绚烂鲜明,或清新淡雅。
在光影上,王维山水田园诗明暗对照,对比自然。
思考问题:
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富庶的社会经济,造就了盛世的田园牧歌。
(二)盛唐隐逸文化的新特点,给山水田园诗带来了繁荣。
(三)盛唐人通达的人生观念: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逸精神。
盛唐山水田园诗较前代进步的表现。
王孟等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陶渊明式的白描手法,另一方面又结合了谢灵运式的细腻笔触来刻画景物。或表现了大自然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或表现田园的安宁与和谐,给人以审美体验的愉悦。
清新淡雅的风格
王孟等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把谢灵运的雕琢变为自然,把陶渊明的朴素变为秀雅。诗作具有清新自然,澄淡秀丽的风格,表现了盛唐时代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尚。
盛世中的人生理想
王孟等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诗歌,充盈着牧歌式的诗情画意、与世无争的桃源理想,展现了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闲适淡泊的审美情趣,以及盛世特有的富足与安宁、健康与活泼的气息。
如果说盛唐的边塞诗以雄浑悲壮的风格体现着大唐帝国在对外战争中的赫赫声威,那么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则以清新秀雅的格调体现着大唐升平盛世的安宁祥和。
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1、孟诗以短制著称,其诗歌取材于日常生活,或写襄阳家乡的隐逸生活,或写漫游吴越一带的经历,表现出朴野素淡的生活情趣。
2、孟诗构思自然,表现出“伫兴而作”,“遇景入咏”的特色 。
3、孟诗语言平易,多用白描手法构筑完整的诗境。
4、孟诗基本风格以清旷平淡为主调,但在冲淡中时有“壮逸之气”。
5、孟诗代表了盛唐南方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表现。
王维是“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钱钟书语),是我国绘画“南宗”(水墨山水画)开创者,也被视为我国文人画的始祖。 王维诗歌独具的美感,被誉为“诗中有画”。
1、 在构图上,王维山水田园诗有远景近景,有仰观俯瞰,可谓层次丰富,远近相宜。
2、在设色上,王维山水田园诗色彩搭配自然和谐,或绚烂鲜明,或清新淡雅。
3、在光影上,王维山水田园诗明暗对照,对比自然。
王维山水田园诗“禅趣”的表现。
(1)幽独平和的心境
(2)静谧绝尘的氛围
(3)空灵玄远的诗境
王维山水田园诗“乐感”的表现。
王维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擅于以乐意唤起丰富的视觉想象,从而强化诗的形象性和审美意蕴。
王维诗歌“诗如电影”,是画面、音响、动作的有机结合,达到“诗中有画”的最高境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辩证法的表现。
1、王维的诗以自然作为悟禅的载体,营造充满禅机的诗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 禅学的修养,一方面使王维的山水诗追求着空灵的境界;另一方面王维在这种境界中,往往透露出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
3、王维诗歌善于运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的艺术辩证法,正是禅机的显露,也体现了平和、博大,包容万物的胸怀。
李白诗:
名词术语:
李杜 :
唐代大李杜——李白、杜甫
唐代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诗仙 :
指的是李白。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后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的诗显示出很高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唐代另一诗家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神仙。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城。唐大诗人杜甫有诗赞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客,李白好友贺知章也,因此,后人便把李白尊为“诗仙”。
豪放飘逸:
李白的诗文风格:自由解放的精神 、强烈的感情抒发 、浓厚的主观色彩 、丰富惊人的想象 、新鲜生动的比拟、大胆真实的夸张、跌宕跳跃的结构、明朗自然的语言
思考问题:
l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1、豪放 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豪放性格。他以情抒豪,如如江河如海,奔腾不羁;以景兴豪,以酒助豪,以月咏豪,他剑挥豪,他仙赋豪,
2、飘逸 李白的诗歌洒脱、自然、与众不同,带有超凡脱俗的神仙面貌。
3、能从浪漫之后回归现实,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李白的诗作飘逸豪放,极具浪漫主义且又能借物言志,回归现实,表达自己远大政治志向及处世态度。
杜甫诗:
名词术语:
诗圣
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儒家精神,他在诗歌中的创新精神,即无论人格与诗艺都成为后人效法的楷模。
杜甫被誉为“古今诗人第一”;“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汇涵百家,革新众体,集古今诗人之大成,开后人无数法门。
诗史
诗史指的是杜甫的诗。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沉郁顿挫
指的是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是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且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思考问题:
l 杜诗体现的唐诗创作的新变化。
1、杜甫把过去主要用于应试的七律改为抒写忧国忧民之情,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
2、杜甫创造了用组诗的形式写律诗,表达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3、杜诗意象密集组合,突破了近体诗的格律限制;
4、杜甫富有创造力的、高度浓缩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的表情力度。
l 杜甫叙事诗的特征。
1、 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杜甫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任务,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2、 寓主观于客观。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的特点,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
3、 对话的运用和任务语言的个性化。
4、 采用俗语。杜甫在抒情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而在叙事古体诗中更为丰富
5、 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食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 的细节
l 杜甫格律诗的创新表现。
杜甫创造性地运用了格律。杜甫不仅娴熟地运用七律的各种规则,还积极探索打破既有的格律框架,创造出多样化的格律规范。其七律的变通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而使格律更好地表达诗情。
这种新奇的句法构造,也创造了诗歌新奇的意象。杜诗开创了由具有现实特征的意象向超现实的意象迈进的历程,它突破了旧的审美心理规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唐诗人:
名词术语:
元白诗派
“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合称。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唱和。诗歌重写实、尚通俗,自成一派。
韩孟诗派
“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贾岛、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创作特点:1. 主张“不平则鸣”,发扬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传统。
2.“苦吟”的创作方式,继承杜诗艺术锻炼的精神。
3.“笔补造化”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形成诗歌一种奇崛险怪的风格。主观色彩、奇特构思、造语新颖
以文为诗:
(1)将散文章法运用诗歌创作中。按散文的叙述顺序,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2)将散文的句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把散文和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
(3)在诗中发议论。
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李贺,字长吉,故称其文体为长吉体。“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在遣辞与设色方面,多用“泣”、“腥”、“冷”、“血”、“死”之类的字眼以及“冷艳怪丽”的风格,使诗歌带有伤感冷艳的风格。
思考问题:
中唐与盛唐诗歌创作的总体变化。
前期:“大历诗风”,唐诗沉寂期。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年间,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时期。大历诗歌多选择清冷、荒寒意象, “清”、“冷”色调的景物,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大历诗歌虽有风味却缺乏盛唐诗人的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
后期:“元和新风”,唐诗再盛期
唐德宗贞元年间至唐穆宗长庆年间,尤其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唐诗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诗人辈出,各擅其长;流派分立,争奇斗巧;各逞其能,创新求变
韩孟诗派的诗歌艺术特色:
1、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
2、 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
3、 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4、 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长吉体诗歌有哪些艺术特征?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
1、 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2、 在遣辞与设色方面,多用“泣”、“腥”、“冷”、“血”、“死”之类的字眼以及“冷艳怪丽”的风格,使诗歌带有伤感冷艳的风格。
小李杜
名词术语:
小李杜
小李杜指的是晚唐杜牧、李商隐两位诗人。
思考题:
小李杜咏史诗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
(1)借史讽喻,提出深刻的警示:小李杜的咏史诗都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小李杜善于选取封建帝王们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政治上的昏聩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
(2)借史著论,表现独到的识见
小李杜善于借题生发出故实中的现实意蕴,翻旧为新,出奇制胜,拓展咏史诗的内涵;
小李杜咏史诗不仅讽谕当代的帝王应以史为鉴,也抒发了诗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
从艺术特色上看,
(1)选择典型细节或场景,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完全是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以小见大来表现的。
(2)用叙事描写代替直接议论抒情,委婉含蓄,情韵深长。
《赤壁》结尾不直接铺叙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政治军事的变迁情况,而是间接描绘两个东吴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歌含蓄蕴藉。
李商隐爱情诗的总体特点。
1.纯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排除了一切叙事的散文的成分(即非诗的因素),主要写对爱情的深刻感受与体验,写主人公的种种复杂微妙的爱情心理,总之是抒写一个敏感多情之人的心灵世界。
2.纯情
李商隐的爱情诗高尚真纯、执著缠绵、哀怨凄伤又一往情深,是“高浓度的感情琼浆”。
李商隐爱情诗,完全剔除了过去艳情诗,对女性色貌和男女的调情欢会的描写,也没有过去艳情诗对女性轻浮的赏玩态度。它完全超越了性爱的层次,更多表现出精神追求的特点。
(1)悲剧情调,感伤色彩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情调和感伤主义的色彩。
(2)深挚痴顽,炽热缠绵。
李商隐的爱情诗,无论苦闷、怅惘、伤感、痛苦乃至幻灭,但总有温馨的追忆,深情的期待,贯串着一种坚韧执着的追求,一种至死不渝的深厚感情。
(5) 尊重女性,体贴珍惜。
3、纯美
内在美:诗意寄托遥深;诗情深情绵邈;诗境迷离幽隐
外在美:意象华美;语言精工;色彩绮丽;精于用典
诗人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富有暗示色彩。精工细腻、蕴藉含蓄、意境深远。
李商隐的爱情诗超越前人的表现。
李商隐之前,《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民间出现不少优秀的爱情诗,而文人的“爱情诗”有种种不足,表现为:情感强调“离怨”,情感显得单一; 描写表现“香艳”,情感显得轻佻;形式多为“代言”,情感显得隔膜。
创造表现:李商隐创造了以“无题”为题的诗歌。
李商隐以七律为形式写的《无题》爱情诗,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独特艺术风貌。
李商隐爱情诗具有朦胧色彩的原因。
《无题》旨意隐秘,含蓄朦胧。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诗人抒写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有“爱情说”,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有“寄托说”,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韩柳散文:
名词术语:
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在文学史上发生了一场由韩愈、柳宗元领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古文是韩愈提出的概念,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的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
韩柳:
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唐宋八家位居第一第二位。韩柳并称,始于宋初。韩柳并称,指古文而言。
思考问题:
中唐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
1.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
(1)骈体文畸形化的发展。过度雅化造成僵化。
(2)长期以来骈文改革的呼声和积累
2.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
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先秦、两汉的散文中;
宣传儒家思想只能用容易看懂的散文,不能用难懂的骈文;
只有散文才能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古文运动发展的历史。
1、古文的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的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2、在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
3、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著,影响更大
4、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
韩愈的散文主张和艺术特点
散文主张:
1.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提倡“文道合一”。
2.在文章与作者的关系上,强调加强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在文章与现实的关系上,提倡“不平则鸣”。
4.在文体改革理论方面,提出了新“古文”的具体要求:“唯陈言之务去”的创新词汇与“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
艺术特点:
1.正话反说,明褒实贬文章构思
学生的反驳,是韩愈的真心话、牢骚话
韩愈的训解,是韩愈的违心话、反话
2.灵活多变的文章形式
3.新颖活泼的文章语言:骈散相间,参差错落;简练而生动,晓畅而奇崛
4.闳中肆外的文章风格:气势旺盛,汪洋恣肆,雄奇奔放。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1、 作者多写清丽幽雅的风景无人赏识,为其长久地被遗弃、被埋没而痛惜;
2、 通过幽冷的环境,作者把自己被贬后抑郁失意的感情融化于景物之中,悠然不尽,余味深长。
艺术特色:
1、精彩的景物描绘,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善于捕捉大自然美妙动人之景色;以清新简洁的语言,把自然景色细致入微,形神毕肖地再现出来; 选取深奥幽美、小巧精致的小景物为意象;描写孤寂无人的荒寒之境。
2、寄苦闷,寓人格 。寄情喻志于山水意象的写法。由景入情,借物写心。
柳宗元不是单纯客观地为欣赏山水来描写山水,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遭遇,悲愤的感情,坚贞不屈的个性,兀傲孤高的精神境界寄托到山水之中,使山水人格化、情感化。
3、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特色是语言精练而不雕琢,优美而不华靡。他主张为文“意尽便止”。
唐五代词
名词术语:
长短句:
长短句是词的别称。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词的别称有:“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花间词产生的五代战乱的时代背景、偏安逸乐的西蜀地域环境。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字,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
花间鼻祖
指的是温庭筠。他是词史上第一位醉心于创作词的词人。他多着笔写妙龄女子的起居、情愫,字字辗转花间,下笔成绝句。其词香艳悱恻,行于风流止于下流。温庭筠在创造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同时,他在词艺方面的探索,如加强字句的修饰和声律的谐协上,有助于次的艺术特征形成,是其他花间词派的词人所不可媲美的。
南唐词
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南唐词的总体特点:拓宽了词的境界和内容;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风格以清丽淡雅著称。
思考问题:
与诗比较,词体有哪些特点?
词体与音乐的关系较大:依词调曲谱填词;依乐段多少分片;依曲拍长短为句;以乐声高下用字
与格律诗的区别: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变化多样;押韵平仄兼用;四声交错使用;
唐五代词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作家?
(一)初唐、盛唐 ——民间孕育形成期
(二)中唐——文人词的初步发展期
中唐文人开始参与词的创作,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三)晚唐 ——文人词的成熟期
代表词人:温庭筠(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温庭筠又是晚唐著名词人,被称为“花间鼻祖”。他是词史上第一位醉心于创作词的词人。
(四)五代时期
1.西蜀词——文人词的独立发展期
代表人物:温庭筠以及韦应物
2.南唐词——文人词成就最高期
代表词人:李煜
温庭筠词的特点。
总特点:浓艳香软,含蓄婉曲
1、温词多写男女思慕和离愁别恨,词的题材、内容狭窄;
2、温词之所写人,是女性艳丽的容貌、娇弱的体态和慵懒的情状;所描之景,是女性的闺阁绮楼;所状之物,是女性华贵的服饰,总之充满浓烈的粉脂气;
3、温词语言华丽,喜用色彩浓艳的词汇,构成镂金错彩的画面。景语多,情语少。
4、温词擅于通过富丽精工的刻划描写景物,暗示、烘托人物情思,显得细腻、隐曲。
韦庄词与温庭筠词的区别。
1、 温庭筠着重客观描摹,多客观代言;韦庄善于主观抒情,词中分明有“我”在;
2、 温词“密而隐”,韦词“疏而显”。
3、 温词含蓄婉曲,意象精美,可提供较广的艺术联想,但缺乏深厚的感情;
4、 韦词具有深厚之感情,但抒情拘限于某一具体的感情事迹,难以令人产生更多的艺术联想,因而缺少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南唐词对词的发展。
1、拓宽了词的境界和内容;
2、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
3、风格以清丽淡雅著称。
王国维为什么说李煜词“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1. 扩大了词的题材
李煜词把“花间”以来词的内容宴饮享乐、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扩大为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2. 提高了词的格调
李煜的词以阔大的境界,深沉的感慨直接抒情,摆脱了花间词的浓艳色彩与脂粉气。 也把词从把本来由乐工歌妓演唱、只供娱宾遣兴的音乐唱词,一变而为抒写人生遭遇、寓有深刻感慨的文学作品。
3. 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用白描的手法自然真率地抒写生活感受;
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用清新明净的语言抒发深哀巨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