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3.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学方案计划教育教案1苏教出版.doc
-!8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画龙点睛,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2.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3. 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怎样的命运?写一篇短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从中学会做人。难点:想象复述,课堂练笔,明白成语故事的寓意。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些什么成语故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则成语故事,大家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给我们讲了哪三个故事。2.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重点指导。“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朗读课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纠正;不读流利的集体齐读。(注意“楚”、“戳”是翘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3.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三个人读三则成语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二)精读感悟,走进自相矛盾。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3.请特别注意文中这个楚国人的两处语言描写: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这两句话都出自楚国人之口,蓝颜色的字更反映出他的自吹自擂,先夸口自己的盾最坚固,无所不胜;后又夸口自己的矛最锐利,所向披靡。从“随你、都”几个字,我们看出按照楚国人的意思:他的盾能抵挡一切矛的进攻,而他的矛又可以戳穿所有的盾。面对质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就张口结舌了。 4、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 ,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出示: 楚国人对所卖的矛和盾自吹自擂,前后不一致,这就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比喻语言、行为前后自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讽刺无视实际、随意夸大。 5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6请学生朗读“夸口”、 “张口结舌”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嘲笑讽刺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学生边读边思考卖矛和盾的人与围观的人对话时的语气,神态乃至动作,努力把对话读好。也要读出那个“夸口”的语气,和最后“张口结舌”的嘲笑讽刺的语气。)(三)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四)复习回顾1.听写“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等词语并矫正。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五)精读感悟,走进滥竽充数 。1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先请大家读读“滥竽充数”这则故事。在读的时候思考:为什么南郭先生能滥竽充数?他是怎样滥竽充数的?又为什么要逃跑呢? 学生边读边思,初步了解故事内容。2 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3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先讨论: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 4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而偷偷的逃走了呢?(引导学生抓住“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这句话,理解他逃走的原因。一起吹竽,有机可乘,所以能混入其中,滥竽充数;而齐湣王不喜欢齐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里,只好逃走了。)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5.请大家想象一下,当南郭先生知道齐湣王听吹竽的特点后,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又是怎样做到呢?( 通过想象,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揣摩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是不行的。)7交流讨论:每一个寓言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后总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8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南郭先生身上吸取教训,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五)精读感悟,走进画龙点睛 。 1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南郭先生是一个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吧。请大家先读读课文,想想画龙点睛这则故事给我们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师:你认为是画龙重要还是点睛重要呢?(让学生理解两个都重要,如果没有形象逼真的龙,即使点上眼睛它也不会飞。点睛是很重要的一笔,它给了龙以生命。)4通过举例,揭示寓意,并深化寓意。(1)师:画龙点睛的成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现在的生活中也常用到它,你想知道人们用它表示什么吗?请你来读几个句子就知道了。教师出示练习,让学生读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这里很美,赛过天堂。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美丽的景色赛过天堂。(引导学生明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句子意思表达的更具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大家知道画龙点睛的意思了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理解成语的意思。教师小结:画龙点睛本来是形容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更加出色。)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拓展学生想象思维。)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六)回归整体,感受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对比这三则故事中的人物,看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让学生从三个主人公身上吸取教训,明白事理。(通过对比,深化故事的理解和对寓意的理解。)2、复述课文,并能说明故事的寓意。(七)读写练笔。 1、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怎样的命运?写一篇短文。(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2、修改评价:指名读学生作品,集体修议。(八)板书设计: 8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附五上8成语故事预习单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一、识字、写字练习。借助拼音正确识读生字词语(课后生字表和课后第三题),并与同位互相检查。练习书写生字,先读贴,在描红临写,争取做到写正确、工整。对照课本自查,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二、朗读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位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正确 流利 还要练习三、读书思考1、边读边理解词句,在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旁画“?”,借助字典尝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2、边读边想,文中描写了几则成语故事?你知道它们所蕴含的意思吗?3、哪些词句读不明白?可以在旁边画“?”,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讨论。四、成语故事会 1、昨天让学生进行了成语故事的搜集,大家准备好了吗? 2、请在小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请代表上台来讲。 3、谈谈其中某个成语故事带给你的思考。教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道德认识,使成语蕴含的意义迎刃而解,昭然若揭。这样的习得比仅从词典或生活中得到的一知半解来得更深刻,也更丰富。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收藏
编号:257515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8.0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1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鱼目混珠
教学
方案
计划
规划
教育
教案
出版
- 资源描述:
-
-!
8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画龙点睛》,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2.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3. 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怎样的命运?写一篇短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从中学会做人。
难点:想象复述,课堂练笔,明白成语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些什么成语故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则成语故事,大家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给我们讲了哪三个故事。
2.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重点指导。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朗读课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纠正;不读流利的集体齐读。(注意“楚”、“戳”是翘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三个人读三则成语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精读感悟,走进《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请特别注意文中这个楚国人的两处语言描写:
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这两句话都出自楚国人之口,蓝颜色的字更反映出他的自吹自擂,先夸口自己的盾最坚固,无所不胜;后又夸口自己的矛最锐利,所向披靡。从“随你、都”几个字,我们看出按照楚国人的意思:他的盾能抵挡一切矛的进攻,而他的矛又可以戳穿所有的盾。面对质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就张口结舌了。
4、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 ,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
出示: 楚国人对所卖的矛和盾自吹自擂,前后不一致,这就是“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比喻语言、行为前后自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讽刺无视实际、随意夸大。
5.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6.请学生朗读“夸口”、 “张口结舌”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嘲笑讽刺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学生边读边思考卖矛和盾的人与围观的人对话时的语气,神态乃至动作,努力把对话读好。也要读出那个“夸口”的语气,和最后“张口结舌”的嘲笑讽刺的语气。)
(三)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四)复习回顾
1.听写“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等词语并矫正。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走进《滥竽充数》 。
1.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
先请大家读读“滥竽充数”这则故事。在读的时候思考:为什么南郭先生能滥竽充数?他是怎样滥竽充数的?又为什么要逃跑呢?
学生边读边思,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 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3.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先讨论: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
4.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而偷偷的逃走了呢?
(引导学生抓住“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这句话,理解他逃走的原因。一起吹竽,有机可乘,所以能混入其中,滥竽充数;而齐湣王不喜欢齐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里,只好逃走了。)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5.请大家想象一下,当南郭先生知道齐湣王听吹竽的特点后,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又是怎样做到呢?( 通过想象,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揣摩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是不行的。)
7.交流讨论:每一个寓言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后总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
验的。)
8.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南郭先生身上吸取教训,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
会有用的人。)
(五)精读感悟,走进《画龙点睛》 。
1.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南郭先生是一个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吧。请大家先读读课文,想想画龙点睛这则故事给我们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师:你认为是画龙重要还是点睛重要呢?(让学生理解两个都重要,如果没有形象逼真的龙,即使点上眼睛它也不会飞。点睛是很重要的一笔,它给了龙以生命。)
4.通过举例,揭示寓意,并深化寓意。
(1)师:画龙点睛的成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现在的生活中也常用到它,你想知道人们用它表示什么吗?请你来读几个句子就知道了。
教师出示练习,让学生读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这里很美,赛过天堂。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美丽的景色赛过天堂。
(引导学生明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句子意思表达的更具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大家知道画龙点睛的意思了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理解成语的意思。教师小结:画龙点睛本来是形容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更加出色。)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回归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对比这三则故事中的人物,看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让学生从三个主人公身上吸取教训,明白事理。(通过对比,深化故事的理解和对寓意的理解。)
2、复述课文,并能说明故事的寓意。
(七)读写练笔。
1、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怎样的命运?写一篇短文。(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修改评价:指名读学生作品,集体修议。
(八)板书设计: 8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附五上8《成语故事》预习单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识字、写字练习。
借助拼音正确识读生字词语(课后生字表和课后第三题),并与同位互相检查。
练习书写生字,先读贴,在描红临写,争取做到写正确、工整。对照课本自查,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二、朗读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位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正确 流利 还要练习
三、读书思考
1、边读边理解词句,在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旁画“?”,借助字典尝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边读边想,文中描写了几则成语故事?你知道它们所蕴含的意思吗?
3、哪些词句读不明白?可以在旁边画“?”,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讨论。
四、成语故事会
1、昨天让学生进行了成语故事的搜集,大家准备好了吗?
2、请在小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请代表上台来讲。
3、谈谈其中某个成语故事带给你的思考。
教后反思: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道德认识,使成语蕴含的意义迎刃而解,昭然若揭。这样的习得比仅从词典或生活中得到的一知半解来得更深刻,也更丰富。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