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教育与学习知识能力重要学习知识重点汇总整编.doc

收藏

编号:257539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36.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1
8
金币
关 键 词:
中学 教学 教育 学习 知识 能力 重要 首要 重点 汇总 整编
资源描述:
/*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9%) 第一节、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2、 《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3、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 4、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5、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 6、 柏拉图: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7、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8、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教育家,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9、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11、卢梭:《爱弥儿》,开辟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12、、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13、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14、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5、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 16、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17、布鲁姆:三维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8、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9、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20、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2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22、凯洛夫: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 23、马卡连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教育诗》 24、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 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5、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第2节 、教育概述 1、 教育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就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的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 教育的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 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2)走向大众化(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起决定性作用。 6、 教育的文化的影响: 教育传递--保存文化;教育传播--交流文化;教育选择--提升文化;教育创造--更新文化 7、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 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婴儿可以培养各种类型人” 8、教育(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性和延时性 (4)有助于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9、我国近代学制: 1902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学制,未实施 1904癸卯学制,第一个被实施的学制,但不允许男女同校,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民国第一个学制,允许男女同校,学堂改为学校 1922壬戌学制,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六三三学制 10、 义务教育: 概念:指国家采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障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11、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连续观察,做出准确详尽记录 (2)调查法:问卷、访谈方式,对取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普遍、抽样、个案调查 (3)历史法:研究过去,认识规律,指导今天 (4)实验法:人为影响研究对象,探讨因果关系 (5)行动研究法:教师的反思性探索、研究与活动一体化 第2章 中学课程(14%) 第一节 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1、学科中心课程论:结构主义课程论,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赫尔巴特、斯宾塞为代表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杜威为代表 3、社会中心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5、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易忽视学生生活实际,学科知识缺乏联系性。(高中为主) 综合课程:又称统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相邻学科内容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中为主) 活动课程:也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是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课程。优点是重视儿童的兴趣,缺点是儿童学习的知识不系统。(小学)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地正式课程,公开性 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等 连带学习:杜威提出; 附属学习:克伯屈提出,有意无意的熏陶 6、课程内容主要表现: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个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教育文件 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某学科内容及其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的材料。编写方式有: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 螺旋式上升:课题内容重复出现,逐级深化 ; 直线式:课题内容不重复 7、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建立在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评价原理”与“课程原理”的基础上。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从预期结果转向实际结果。 CIPP模式:背景评估、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英文缩写。 8、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9、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第一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第二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创建富有个性化的学校文化。 10、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 兼顾各学科与各年级教材的衔接 11、课程实施: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1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3章 中学教学(18%) 1、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特殊认识过程说:苏联,凯洛夫。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得到发展的过程。 实践说:把教学过程看成实践活动,可以从实践的高度认识教学活动 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教学任务: 形式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忽视学科内容; 实质教育:传授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学生智力的特别训练 首要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或智能)相统一;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5、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重点突出;⑥组织严密;⑦ 气氛热烈 评价:测验法质量指标: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者可靠性;效度,测验的正确性 4、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清晰表象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差别的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学科知识与德育方面教育相结合 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5、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思想理念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等获取知识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独立作业,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 6、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学习法:学生主动参与,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7、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分组教学制: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的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学科限制,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的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道尔顿制:教师不在系统的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请教师辅导,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检查。 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特朗普:灵活的课程表,大班、小班、个别结合起来,课时20分钟 8、 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9、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10、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为了了解学生进行的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的测试评价 形成性评价:为了改善和完善教学活动 总结性评价: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的测试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根据成绩决定优或差(作为人才选拔依据) 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评价,通过测试判断学生优差 个体内差异评价: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 11、教学评价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12、新型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17%) 1、感觉的特征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值: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 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产别感受阈限:感觉所能觉察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 视觉的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由亮转暗的视觉感受。如,走进电影院 明适应:由暗转亮的视觉感受。如,走出电影院 感觉的同时对比:明暗相邻边界,亮处更亮,暗处更暗(马赫带现象) 感觉后象:如,点灯灭了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形状 感觉得相互补偿:如,盲人失去视觉后,听觉更灵敏 联觉:一种刺激能引起多种感觉现象。如,看红色觉温暖 2、 知觉: 整体性:把对象感知为统一的整体,如,红花绿叶 选择性:把知觉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反映 理解性:利用已有知觉和经验用词语标示出来 恒常性:知觉不会随知觉条件改变而是保持稳定 3、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选择性、集中性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受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 4、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5、 记忆的分类 (1)瞬时记忆:极为短暂的记忆,时间短(不超过5秒),信息原始,记忆痕迹易衰退 (2)短时记忆: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加减2个组块,一般是几十秒不超过1分钟 (3)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超过1分钟、几天、几周、甚至终身不忘 (4)陈述性记忆:用语言表达,如时间、事件、概念等 (5)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 6、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遗忘曲线:第一个系统研究者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7、遗忘的原因: 干扰理论:前摄抑制:先学习东西对后学习东西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衰退理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同化说: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学派) 8、运用记忆规律有效学习的方法 深度加工材料:通过对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的保持策略。 进行组块化编码:指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间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适当过度学习:熟练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 9、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3)复习的方法要多样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10、思维的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如,儿童边数手指边算术 具体形象思维: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如,儿童计算3+4=7,在头脑中用手指或其他实物相加 抽象逻辑思维:语言符号进行。如,概念、公式、定理、命题等 经验思维:日常经验为依据判断,如,儿童凭经验认为“鸟事会飞的动物” 理论思维: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如,光合作用原理判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就迅速对问题做出猜测 分析思维:经过分析后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 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合起来得出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辐射思维,通过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 常规思维:再创造性思维,现成的知识经验和方案、程序、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 12、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13、学习动机的含义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思维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14、学习动机的三种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协调功能 15、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本身兴趣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近景性动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 远景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 高尚动机: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联系在一起 低级动机:利己、自我中心 奥苏伯尔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来,是最重要稳定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凭自己才能和成就赢的地位和自尊心,是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的赞许或认可 16、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强化是指有机体在学过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追求成功及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代表人物维纳。归因是指人们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的过程。能力属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稳定性不可控制因素 成就目标理论: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归因理论为基础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成败经验、对他人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17、 学习动机的培养: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重视立志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18、 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水平最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9、学习迁移的概念: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互动的影响 20、学习迁移的分类: 正迁移(积极作用):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作用):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垂直迁移:先行学习与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 同化性迁移: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原来已有的应用到本质相同的事物中,如,举一反三 顺应迁性移: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新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如,新的学科概念 重装性迁移:重新组合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建立新的关系。如,字母重组,形成新的单词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候机学习产生的影响。如,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21、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自动发生的,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要素。 经验类化理论:概括化理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关系转换理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和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 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收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室不存在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存在迁移。 22、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确立具体的、明确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 (2)科学选择教材和内容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 (4)具体分析教学内同适合何种迁移 (5)教授学习策略,体改迁移意识性 23、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4、认知策略: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 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而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如,画线和批注 精细加工策略:将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了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如,记忆术,做笔记,生成性学习,缩简、编歌诀,视觉联想。 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如,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利用表格。 25、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其本质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节,元认知主要是通过监视和控制两种机制实现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如,考试时看自己的时间和速度,做题目时先易后难。 26、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 (1)时间管理策略:根据目标,对时间做出整体安排,通过时间表落实。 (2)努力管理策略:鼓励学生自我激励,树立信念,选择挑战性任务等 (3)学习环境设置策略: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光线的明亮、和谐的色彩等 (4)工具的利用策略: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电脑网络等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2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 桑代克:猫的实验,“尝试--错误说”,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定律,教师尽量使学生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尤为重要)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习得率与消退率;刺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强化学说,(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多用此手段来塑造学生良性行为)将强化分为: 正强化: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实施奖励) 负强化: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撤销惩罚) 消退: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这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 斯金纳强化理论强调强化、消退、再强化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强调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学生循序学习 班杜拉:儿童打玩具娃娃实验,通过他人行为的观察,从而获得新的行为反应 28、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说: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要以意识为中介S-O-R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猩猩问题解决实验)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认知--结构论认为教学应遵循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观 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 同理心,站在对方立场理解对方;让对方了解自己,设身处地的理解; (2) 真诚,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3)接纳与尊重学生,但不对学生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0、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皮亚杰) 知识观: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 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5%) 1、液体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大,表现为对新奇事物快速辨认、记忆、理解,20岁以后顶峰。 2、晶体智力: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无我两分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不守恒,单维性,不合逻辑,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多维性,可逆,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4、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初二年级是观察概括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及规律: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最佳时期 6、认知方式: 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对外依赖倾向,能考虑对方感受;场独立:内依赖,很少能体察入微 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型:反应慢,但仔细、准确; 冲动型:反应快,但不够准确 继时型与同时型:继时型: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同时型:视野开阔,同时考虑多种假设 7、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领进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9、情绪概述:情绪是人杜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和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0、情绪理论: 外周理论:情绪产生于植物神经系统。詹姆士—兰格理论 情绪产生于丘脑:坎农—巴德学说 第一个较系统的情绪理论,刺激--评价--情绪: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核心也是“评价”: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 11、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①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 ②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 ③中学生情绪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④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较长 ⑤中学生情绪非常丰富 12、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具有长期性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范进中举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如,突遇天灾人祸等 13、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应该具有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应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14、中学生情绪的培养: 转移法: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物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发泄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适用于比较容易排解的情绪,对待那些难以排解的情绪应该采用合理发泄的方法 控制法:是要你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努力把克制、忍让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升华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充满信息 幽默法: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 补偿法:如,残疾人通过惊人的努力变成世界上著名的运动员 15、指导中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1)指导中学生了解自己情绪的特点 (2)预防中学生的高度焦虑状态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4)教给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 16、人格的特征: 统合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不是孤立而是一个有机组织 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稳定性: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景的一致性 17、人格的结构: 包括人格的倾向性、人格的心理特征 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世界观等 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因素,表明一个人比价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18、气质的分类:人的气质可分为4种类型: 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等等 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等 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 抑郁质(抑制型):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等 19、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的方法 ①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20、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口唇期(0-1 岁):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 第二阶段:肛门期(1-3 岁):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部纪律或权威。如果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儿童会形成过度 控制的行为习惯,如洁癖、吝啬和强迫的人格特征;如果排便训练过于随便,儿童在成年后容易形成肮脏、浪费 第三阶段:性器期(3-6 岁):这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性欲的对象,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对父亲产生爱恋,仇恨母亲,称为恋父情结或克勒厄屈拉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张, 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 5 岁左右。 第四阶段:潜伏期(6 岁-青春期):这一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此,将兴趣从家庭成员转向同伴,特别是同性同 伴,倾向于避开异性同伴。 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成年):这一阶段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弗洛伊德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婴儿期或叫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 18 个月左右):信任与不信任 (2)儿童早期或叫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 个月到 4 岁):自主与羞怯; (3)学前期或叫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 岁):主动性对内疚; (4)学龄期或叫变得勤奋的阶 段(6-12 岁):勤奋与自卑感; (5)青年期或叫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 岁):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6)成年早期或叫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 岁):亲密与孤独 (7)成年中期或叫显示充实感的阶段(24-50 岁):充沛与停滞 (8)成年晚期或叫达到完善的阶段(50 岁以后):完善与沮丧。 (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状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其中,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21、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因素、同辈群体因素、自我调控因素 22、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孩子一切由父母来控制,孩子依赖、消极、懦弱、不诚实、缺乏主动 放纵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无礼独立性差 民主型:父母尊重孩子,孩子表现为活泼、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 23、中学生性心理:性意识、性观念、性情感以及性适应 24、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这是一段短暂的、引发日后对异性兴趣与爱恋的前奏曲。这一阶段 大约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低年级。 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短暂的疏远与相斥之后,是渐浓的关注与接近。大约在初二三年级 逐渐明显,表现为刻意修饰打扮自己 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随着对异性关注的增多和接近的频繁,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感受到 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和性欲的冲动。当这种心理较为专一地指向某一异性时,便有了纯洁而幼稚的 初恋,并产生相应的追求行为。 20、 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对性知识感兴趣、产生性冲动、出现性梦 21、 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指导: 抓好青春期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其核心是性道德教育。 进行爱情基础知识教育:爱情是美好的,但是过早涉及爱河利少弊多。 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异性效应”能使青少年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中积极进取,充分发挥内驱力,树立超常的良好形象。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组织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实文化生活,提供异性学生正常交往的渠道,既可以满足他们正常的交往需要,也可以使异性交往过密的学生迁移兴奋中心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9%) 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自己有信心,能作正确的自我评价; 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喜欢自己担负的学业和工作任务,能在学习和工作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当事人在心理体验方面感到紧张不安,担心害怕,极度过敏,难于做决定; 在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手足发抖,肌肉持续紧张,尿频尿急,有睡眠障碍。中学 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 知觉范围变窄,思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学教学教育与学习知识能力重要学习知识重点汇总整编.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75392.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