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育教程教案资料汇总.doc
课题 1、山中访友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3)学习“出门”,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及作者的心情。重 点掌握本课8个生字, 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难 点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 课 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教 学 预 设教 学 调 整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4、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3)学习“出门”,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及作者的心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清爽吟诵唱和 陡峭挺拔 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3、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爽!(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练习说话。(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3、小结六、布置作业1、一星: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瀑布陡峭身躯 津津乐道蕴含侠客2、三星: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1、山中访友 (第 2 课时)教学目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重 点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难 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 课 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教 学 预 设教 学 调 整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2、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朋友相见,作别朋友,临行寄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2)有感情地朗读。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山泉回答道:“_”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4)齐读一遍。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五、布置作业1、一星:背诵一至三部分。2、三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板书设计: 带着好心情去山中访友 老桥 鸟儿、露珠山中访友 访问山中好友 树木 热爱大自然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 白云、云崖、落花、落叶 怀着好心情告别山中好友课后反思:课题 2、山 雨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重 点感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难 点学习作者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课 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讨论教 学 预 设教 学 调 整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揭示课题:山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啼(t)啭(zhn)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1)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a沙啦啦,沙啦啦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2)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1)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四、布置作业1、一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2、三星:收集阅读有关雨的文章。板书设计: 雨来突然山雨 雨中无字的歌谣 对山雨的喜爱 雨后幽静课后反思:课题 3、草虫的村落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2、梳理内容,明确场景。3、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的。4、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重 点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难 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 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讨论教 学 预 设教 学 调 整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出示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2、梳理内容,明确场景。3、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的。4、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字词检查。(3)交流反馈。二、梳理内容,明确场景(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2)交流反馈。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三、总结回顾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四、布置作业1、一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2、三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3、草虫的村落 (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重 点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难 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的、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 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讨论教 学 预 设教 学 调 整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4、交流反馈四、布置作业1、一星:完成没有写完的小练笔。2、三星:写一段话,用上本课学习到的词语。板书设计: “游侠”归来草虫的村落 音乐演奏会 对大自然的爱恋 勤勉工作 对大自然的爱恋课后反思:课题 4索溪峪的“野”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重 点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难 点通过体会感悟关键句段,感受索溪峪的“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 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讨论教 学 预 设教 学 调 整一、揭题导入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简介索溪峪3、出示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3)抓题眼,引入研读。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3)赏析。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赏析“水是野的。”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四、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2)合作读。(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六、布置作业1、摘抄本文的好词佳句。2、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板书设计: 山野 水野索溪峪的“野” 畅游大自然的愉快动物野 游人野课后反思: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重 点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难 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课 型口语交际主要教学方法引导交流 表达自己的感受教 学 预 设教 学 调 整(一)、揭题导入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 (第 2、3 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重 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难 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书面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前准备1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2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课 型习作主要教学方法引导交流 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导习作修改教 学 预 设教 学 调 整第二课时 习作(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第三课时 习作(一)、朗读赏析,交流评议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2、学生交流评议。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二)、再次修改,誊抄习作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课题 回顾拓展一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重 点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难 点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课前准备相关资料课 型练习主要教学方法引导交流 表达自己的感受 积累教 学 预 设教 学 调 整一、交流平台(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二、日积月累(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a学生自由吟诵。b尝试理解。(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a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b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c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趣味语文(1)自由读故事。(2)同桌自己的理解。(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收藏
编号:257639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33.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1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出版
六年级
上册
语文
第一
单元
教育
教程
教案
资料
汇总
- 资源描述:
-
\\
课题 1、山中访友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出门”,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及作者的心情。
重 点
掌握本课8个生字, 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难 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
课 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出门”,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及作者的心情。
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 陡峭挺拔 精致奥秘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3、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3、小结
六、布置作业
1、一星: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 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2、三星: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1、山中访友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重 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 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
课 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朋友相见,作别朋友,临行寄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
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一星:背诵一至三部分。
2、三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
板书设计: 带着好心情去山中访友
老桥
鸟儿、露珠
山中访友 访问山中好友 树木 热爱大自然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
白云、云崖、落花、落叶
怀着好心情告别山中好友
课后反思:
课题 2、山 雨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重 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难 点
学习作者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课 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讨论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t)啭(zhū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2)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1)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四、布置作业
1、一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三星:收集阅读有关雨的文章。
板书设计:
雨来——突然
山雨 雨中——无字的歌谣 对山雨的喜爱
雨后——幽静
课后反思:
课题 3、草虫的村落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3、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的。
4、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重 点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难 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 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讨论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
齐读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3、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的。
4、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二、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三、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四、布置作业
1、一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三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3、草虫的村落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重 点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难 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的、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 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讨论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四、布置作业
1、一星:完成没有写完的小练笔。
2、三星:写一段话,用上本课学习到的词语。
板书设计:
“游侠”归来
草虫的村落 音乐演奏会 对大自然的爱恋
勤勉工作
对大自然的爱恋
课后反思:
课题 4索溪峪的“野”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重 点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难 点
通过体会感悟关键句段,感受索溪峪的“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 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 直观 自读感悟 讨论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一、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简介索溪峪
3、出示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3)抓题眼,引入研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
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
(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
(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
(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
(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四、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本文的好词佳句。
2、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板书设计:
山野
水野
索溪峪的“野” 畅游大自然的愉快
动物野
游人野
课后反思: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重 点
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难 点
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课 型
口语交际
主要教学方法
引导交流 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
(第 2、3 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重 点
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难 点
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书面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2.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课 型
习作
主要教学方法
引导交流 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导习作修改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第二课时 习作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第三课时 习作
(一)、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二)、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回顾拓展一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重 点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难 点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相关资料
课 型
练习
主要教学方法
引导交流 表达自己的感受 积累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