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_李金国.doc
《论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_李金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_李金国.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年 8 月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论基于解 释学的 小学语 文阅读 教学 李金国 摘 要 文 章探 讨了 小学 语文 阅读 教 学的 解释 学 基础 ,指 出 “ 先见 ” 是理 解的 起点 和 基础 , “时间 距离 ”无法超越 且为理解提 供创造的可能 , “效果历 史 ”使文本意 义永远无法 穷尽;具体阐 述 了语文文本解读的三个基本关系:个性与共 性 、 视域的有限性与发展 性 、 文本的创造性与规定 性的统 一;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 略:以学生当前视域为基础,以 扩展学生视域为目标,以 文本 为依托 。 关键词 大个性 先见 时间距离 效果历史 文本
2、视域 伽达 默尔说 “凡 有理解, 就总有不 同 ”。 1P280 阅 “先见 ”为起点,而事实上,解释者是不 可能清明无 读作 为一种 理解活 动,其阅 读行为 和阅读 结果 是因 人而 异的。 新课标亦 指出: 阅读是 学生的 个性 化行 为。 这深刻 揭示了阅 读的本 质,阅 读教学 须尊 重学 生解 读的个 性差异。 本文从 语文阅 读的解 释学 基础 出发 ,谈谈 小学语文 阅读教 学的几 个基本 问题 及其 实施策略。 一 、 语文阅读教学的解释学基础 传统解释 学 认为,理解即准确再现作者 的本意, 解读 者必须 抛弃自身 的 “先 见 ” (从历史 文化 传统 中沿袭的 观念、
3、思想、认识、经验等),把握 文本原 始的 意义。 传统的小 学语文 阅读教 学便体 现着 这样 的观 念,追 索作者寄 寓于文 本的意 义成为 作品 欣赏 和教 学的归 宿,教师 将参考 书对作 品的阐 释奉 为圭 臬 ,殊 不知 参考 书 的阐 释也 未必 就 是作 者的 原意 。 伽达 默尔的 哲学解 释学则认 为,传 统解释 学所 主张 的这种 “还原 ”或 “复原说 ”其实是不可能的。 (一) “先见 ”是理解的起点和基础 在传 统解释 学看 来,正 确理解 与解释 者的 “先 见 ” 处于对 立状态, 解释者 的理解 须以摆 脱自 身的 染 地参与文 本解读 的,正如 马克思 所说
4、: “一 切已 死 的 先 辈们 的 传 统 ,像 梦 魇 一 样 纠 缠 着活 人 的 头 脑。 ”2P585 解释 者永远无法 涤除自身已有 的 “先 见 ”, 而 且 “先见 ”不仅无 法摆脱 ,相反 还是理 解的 起点 和 基础。 “ 我们之所 以将某 事理解 为某 事,其 解释 基 点建立在 先有 、先 见与先 概念之 上, 解释决 不是 一 种 对 显现 于 我 们 面前 事 物 的 没 有 先 决因 素 的 领 悟。 ” 正是 “先见 ”的存 在,构成 了理解者 历史 中 的存在, 才可能理 解历史 中的 传承物 ,可见 “先 见 ”是一切理解的条件。 (二) “时间距离 ”的间
5、断性与历史的连续性 解 释 者 和 历 史 文 本 之间 横 亘 着 一 段 “ 时 间 距 离 ”,它 间隔了解释者与文本的历史 时代。正是这种 “时间 距离 ”造成文本对读者的陌生 和疏远。传统解 释 学认为解 释者须 超越 历史 即这段 时间 距离从 而与 作 者同 境同 情 地重 复体 验 和把 握历 史。 与此 相 反, 哲 学解释学 认为解 释者的 文本解释 与文 本作者 原义 之 间的 “时 间距离 ”是不可 能克 服的, 时间距 离必 然造成一 定的理解障碍,其障碍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 一 是解释者 和文本 的语言隔 膜。由 于时 间跨度 形成 1 的语 言张力 ,解释者 难以
6、透过 特定 语境下 的文 本语 言把 握文本 的原意, 唐人尚 觉 “周 诰殷 盘,佶 屈聱 牙 ”,又何况 今日读者呢?二是体验的不 可重复。解 释者 “不可能 从心理 上体会 、重复 、复制 出作 品作 者的 个人体 验,解释 者之间相 互也 不可能 重复 他人 的个 人经验 ”。 4P90 因 此,文本 作者 的意图 或作 者的 社会 背景是 当代人不 可能客 观再现 的,文 本的 原义 也就 不可能 恢复。但 这并不是 说文 本就根 本无 法理 解,伽达默尔 指出, “时间距离 并不 是一个张着 大 口的 鸿沟 ,而 是由 习 俗和 传统 的 连续 性所 填满 , 正是 由于这 种连续
7、性 ,一切流 传物 才向我 们呈 现出 来。 ”5P384 解释者在习俗和传统中习得 “先见 ”,从而 使时 间距离 的间断性 获得历 史的连 续性, 这样 就使 得理 解者对 文本有了 解读的 可能。 可见 ,时间 距离 虽无 法超越 ,但它对 理解的创 造可 能性产 生积 极意 义。 (三) 效果历史的作用 伽达 默尔认 为文本 意义 不是由 作者决 定,而 是 由处 于不同 历史境遇 之中的 读者和 文本的 互相 作用 所决 定。 “因 为理解 者和被理 解对 象都是 历史 的存 在, 文本的意 义和理 解者一起 处于 不断的 形成 和交 互影 响的过程之中 。 ”6P184 这 种过程
8、历 史即 “效 果历 史 ”。由于效 果历史的作用,文本的意义 在历史文本 和 历 史 解 释 者 的 相 互 作 用 下 不 断 获 得 新 的 彰 显 , “一部文学作 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 每一时代的 每一 读者均 提供同 样观点的 客体。 它不是 一尊 纪念 碑, 形而上学 地展示 其超时 代的本 质。它 更多 地象 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 的反响, 使本 文从词 的物质形 态 中解 放出来 ,成为 一种 当代 的存 在。 ” 在效果 历史作用 下,每 一部作 品的 意义 在历 史的阅 读中,经 由一代又 一代 读者的 理解 不断 被充 实和丰 富,文本 意义从
9、而在历 史的解 读中 不断 朝着新的时代 开放,作品的意蕴也就永 远不会终结。 所以 ,任何文 学作品 的意义 都 “不 是一个 万古 不变 的常 量,而 是一个多 样性阐 释的群 集,一 个有 着众 多 变量和参 数的模 糊性群集 。从共 时性来 讲,某 一 作品 的意义 是同一时 代同一 时期无 数读者 的不 同阐 释的 集合,从 历时性 来看,又 是不 同时代 的读 者与 同一 读者的不同的 阅读的无数 阐释的集 合 ”。 8P359 这 样, 一部作品 的意义 永远都 是一个 过程 ,永远 处在 不断的实现之中。 二 、 语文文本阅读的三个基本关系 由于 学生 个体的 经验、 学识 、
10、情感 、价值 观等 2 不 同,阅读 中必然赋 予文本 以不同 的意 义。正 所谓 “一 千个读 者就有一 千个哈 姆雷特 ”,读者 对文 本的 释 义必然是 多元化 的。在哲 学解释 学基 础下, 小学 语文文本阅读必须厘清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个 性只是个 相对的 概念 ,因为 既没有 绝对 的个 性 ,也没有 绝对的共 性。从 某种意 义上 说,任 何对 文 本的解读 最初其 实都是一 种个性 化的 解读, 即使 是 我们 先前 奉为 圭 臬的 标准 释 义, 也是 教参 编 者、 教 师或其他 学者的 个性解读 。只是 在他 们的解 读得 到 大多数人 的认可
11、后,它最 终成为 一种 共性化 的解 读,而原先它 所具有的个性特点却被 人们所忽略了; 另 一 方面, 任何解 读都以共 性认识 为前 提。每 个理 解 者在解读 文本时 必然有与 作者的 某种 时代、 情感 和语言 使用等方面的 “共通感 ”,没有 这种解读者与 作者的 “共通感 ”,理解不可能发生 ,或者根本无法 理解,而且 没有解读者之间的 “共 通感 ”,任何个人 的解读都不 可能得到其他解读者的 认同,正是因此, 任 何个性化 的解读 里边都有 着共 性认识 的存在 。所 以 说,新课 程理念 下的小学 语文阅 读教 学不是 说就 不 要共性解 读了, 相反它仍 然离不 开共 性解
12、读 ,甚 至我们需要 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化的理解。 (二) 视界的有限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哲 学解释学 里有一 个重 要概念 就是视 界或 称视 野 ,它 指的 是解 读 者在 解读 前所 具 备的 知识 经 验、 审 美情 感 、价 值取 向、 个性 特 点、 人文 素养 等 等, 它 是读者 “ 先见 ”的 一个重 要构成 要素 。视界 是理 解 发生 的基 础, 并 限定 解读 者理 解 的广 度和 深 度。 在解读过程 中,读者以各自不同的视界 与文本交流, 从 而产生不 同的解 读结果。 所以同 一部 杜诗 “ 兵家 读 之 为 兵, 道 家 读 之 为道 , 治 天 下 国
13、家者 读 之 为 政 ”, 9P156 一部 离骚 “才 高者苑 其鸿裁, 中巧者 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 10P36 可 见,不同 视界背 景的读者 从文本 中读出 不同 的内 容,不同等级 的读者对文本的领会具有 不同的层次。 除 此之外, 还可能由 于解读 者视界 的狭 窄或与 文本 视 界的落差 和距离 过大,而 出现读 者根 本无法 解读 文 本的现象 ,所以鲁 迅先生 说 “北 极的 遏斯吉 摩人 和菲洲 腹地 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 得 林黛玉型 的 ”。 尽管视 界对读者的解读具有限定性 ,但是 视 界并不是 封闭的 固定的系 统,事 实上 它是不 断发
14、 展 的。 “视 域其实就 是我们 活动于 其中 并且与 我们 一 起活动的 东西,视 域对于 活动的 人来说 总是 变化 的,它总是 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疆界 。 ” 这是因 7 为解 读过程 中,读者 只有 “在 世代 相读的 理解 中不 断改 变自己 的视界, 并与作品 所代 表的作 者和 传统 的视界达到 某种程度 视界的交融 ,才能深入理解 作品的底蕴 ”。 (三) 文本创造性与规定性的统一 不同 的个体 读者的 不同的 解读 视野带 来的 是解 读的 多样化 ,这是无 可辩驳 的客观 存在 ,但是 它也 极易 导致阐 释的混乱 ,原因 在于 “ 文本 空白 ” 的存 在。 接受美学 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解释学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李金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