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
第10课游褒禅山记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道”“由”“文”“至”“舍”“观”“名”“十一”“明”“相”,重点虚词“其”“于”“以”等,掌握重要句式。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4.领会文中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的观点。这篇课文题为“游褒禅山记”,“记”表明文体。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主要是结合记游以感想形式发表议论,论说为学治事的道理,含有非常丰富的哲理。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方向。褒禅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1.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少好读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2.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主要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他的诗歌内容充实,涉及的生活面很广泛,并且提出了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艺术上也比较动人。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三十四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他在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一直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庐冢()仆道()好游者()萧君圭()夫夷以近()舍于其址()王回深父()无物以相之()有穴窈然()何可胜道也哉()2.为下列的形近字组词。掸(dn)惮(dn)俾(b)裨(b)谬(mi)缪(mu)戮(l)戳(chu)3.重点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褒之庐冢也: (3)有碑仆道:(4)而记游者甚众: (5)有穴窈然: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乃华山之阳:4.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5.多义词。(1)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旦日飨士卒群臣惊愕,卒起不意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道有碑仆道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3)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名一文(4)文独其为文犹可识其文漫灭属予作文以记之(5)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家祭无忘告乃翁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其距其院东五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或咎其欲出者6.古今异义词。(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3)于是余有叹焉:(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3)则其至又加少矣:(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火尚足以明也:(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8.特殊句式。(1)有碑仆道(2)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余之所得也(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到“仆道”石碑上的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第2段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3.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主要意思是什么?4.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5.第5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7.本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王安石认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志”在一个人的行为中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你认为“力”“志”“物”这三个条件哪一个起决定作用呢?融情于理以理服人融情于理,是指作者用抒情性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简单地说,就是用富于哲理性的议论文字来抒情,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使“情”与“理”交融为一。对读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读者、感动读者。融情于理不仅可以强化作者的感情,而且能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上升到理性高度,使读者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使用“融情于理”方法的要领:1.语言要生动、有感情。议论文的语言,往往逻辑、严密、辩论色彩浓厚。要把感情融于说理中,这就得多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枯燥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2.要多用修辞手法。语言要有感情、生动、形象,就必须多用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3.要选用合适的“句式”。因为句式语气本身就是感情的体现。比如:反问句就有反诘说理的语气;感叹句就是惊喜、愉悦感情的表现。4.“说理”与“抒情”紧密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以说理为主。使用“融情于理”方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融情于理”,严格地说,并不等于以议论抒情;只不过说理更具感情罢了。所以,在表述上,还应注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语言上的逻辑推理;而不能为抒情而抒情。2.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精心选择。哪种修辞格最能恰如其分表达出感情,就运用哪种。3.要注意抒情的“度”。融情于理,只不过是有感情地说理,所以,抒情程度不可太浓;抒情方式,也不能太露,只能是情理交融、互相糅合。4.融情于理的方法既可通篇运用;也可以局部使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D.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C. 则或咎其欲出者择其一二叩之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下列各句中,能表现后洞之深的一组是()。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A.B.C.D.4.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加标点。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假如今年是公元2054年,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准备借助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发表一千年之际,精心打造“褒禅山旅游年”,推出旅游精品线路“褒禅洞碑探幽行”。请你为这个策划中的旅游精品线路写一段广告词。(30字左右)7.有人认为,“尽志”“去悔”“进取”“慎取”“深思”等关键词是游褒禅山记的精髓之所在。请你从这五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200字)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学习导引1.(1)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2)(路)平而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3)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基础知识梳理1.zhngphogufshfxingyoshng2.掸子/忌惮/俾众周知/裨益谬误/绸缪/杀戮/邮戳3.(1)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2)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的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3)仆,跌倒。(4)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5)深远幽暗的样子。(6)拿着火把。拥,持、拿。(7)珍贵奇特。(8)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相,帮助。(9)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4.“父”通“甫”,读“f”,古代在男子名字后加的美称。5.(1)死,动词。 士兵,名词。通“猝”,仓促。到底,副词。(2)道路,名词。 说,动词。规律、方法,名词。(3)命名。 闻名、出名。 占有,拥有。(4)残存的文字。碑文。文章。(5)动词,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代词,你的。连词,于是、就。副词,才。(6)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还是,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代词,代自己,译为“我”。指示代词,那。6.(1)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2)古义:十分之一,古代分数的表示法。今义:数词,指十一这个数目。(3)古义:为两个词,“于”,介词,对;“是”,代词,这。文中是“对这件事”的意思。今义: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所以:古义,相当于“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特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古义:到达,达到地步。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7.(1)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2)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3)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4)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5)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6)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7)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8)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8.(1)省略句,仆(于)道。(2)省略句,又以(之)悲。(3)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4)判断句,“也”表示判断。(5)因果关系的判断句。(6)倒装句,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思维探究与创新1.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2.(1)第2段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2)运用了对比手法。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3)作用:详写后洞并做对比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有五层意思: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4.(1)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2)作者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5.第5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作用有两个:一是与前文记游中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的内容相呼应;二是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说服力。6.(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2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3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或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总之,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结合,记叙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是记叙的生发和深化。记叙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叙相呼应,这是本文结构的特点。7.(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做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做了有力的铺垫。总之,前面记游山,处处和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写体会,处处紧扣游山的经历。前后呼应,紧密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做铺垫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8.观点一:“志”起决定作用。首先要坚定意志,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了坚定的意志,才有目标和方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一个人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会给自己留下无穷的遗憾。观点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即必须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 “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技能应用与拓展1.C2.B3.D4.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5.(1)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2)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6.A7.A8.A9.(1)始信峰北侧的高崖之上,有一株松树覆盖住南边的山崖,可以攀着它的树枝渡到南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接引松。(2)可是有人却想将它们砍挖下来,当作盆景放在眼前赏玩,不是很浅薄吗?【文白对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守墓的屋舍。浮图:梵(f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做“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筑舍定居。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所谓:所说的。庐冢(zhn):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离那禅院往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盖音谬也。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距:距离。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做“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做“华阳洞”。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岸为阴,水北岸为阳。仆:倒。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谬:错误。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由顺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进去感觉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穷:尽,走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个懈怠想要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退出去的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而。怠:懈怠。且:将要。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两边,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大概洞越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加少:更少。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明:照明,这里用做动词。既其出:已经出洞。其:助词,无实在意义。或:有人。咎(ji):责怪。其:那些。极: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对这种情况,我感慨了。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不在也。而且广泛。于是:对这种情况。叹:感慨。得:心得,收获。以:因为。求思:探究、思考。无不在: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路)平而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夫:发语词。夷:平坦。以:而。而:但。瑰怪:珍贵奇特。观:景象。而:因而。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如果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随以止: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至于:到了。昏惑:迷乱。相(xin):帮助。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焉,代词,那里。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有悔:有所悔恨的。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由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于:对于。悲:感叹。谬:弄错、使错。其:指古书。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做动词。何可胜道:哪能说得完。胜,尽。此所以:这(就是)的缘故。学者:治学的人。之:代指传闻材料。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临川人王安石记。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深父(f):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通“甫”,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安国、安上都是王安石的弟弟。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至和:宋仁宗的年号。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收藏
- 资源描述:
-
^`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道”“由”“文”“至”“舍”“观”“名”“十一”“明”“相”,重点虚词“其”“于”“以”等,掌握重要句式。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
4.领会文中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的观点。
这篇课文题为“游褒禅山记”,“记”表明文体。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主要是结合记游以感想形式发表议论,论说为学治事的道理,含有非常丰富的哲理。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方向。褒禅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1.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少好读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
2.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主要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他的诗歌内容充实,涉及的生活面很广泛,并且提出了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艺术上也比较动人。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三十四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他在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一直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庐冢( ) ②仆道( ) ③好游者( )
④萧君圭( ) ⑤夫夷以近( ) ⑥舍于其址( )
⑦王回深父( ) ⑧无物以相之( ) ⑨有穴窈然( )
⑩何可胜道也哉( )
2.为下列的形近字组词。
掸(dǎn) 惮(dn) 俾(bǐ) 裨(b) 谬(mi) 缪(mu) 戮(l) 戳(chuō)
3.重点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褒之庐冢也:
(3)有碑仆道:
(4)而记游者甚众:
(5)有穴窈然: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乃华山之阳:
4.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5.多义词。
(1)卒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②旦日飨士卒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道
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策之不以其道
(3)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③不名一文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
②其文漫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5)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6)其
①距其院东五里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其孰能讥之乎
④吾其还也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6.古今异义词。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于是余有叹焉: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7.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3)则其至又加少矣:
(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火尚足以明也: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8.特殊句式。
(1)有碑仆道
(2)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余之所得也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到“仆道”石碑上的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第2段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4.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5.第5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6.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7.本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8.王安石认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志”在一个人的行为中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你认为“力”“志”“物”这三个条件哪一个起决定作用呢?
融情于理 以理服人
融情于理,是指作者用抒情性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简单地说,就是用富于哲理性的议论文字来抒情,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使“情”与“理”交融为一。对读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读者、感动读者。融情于理不仅可以强化作者的感情,而且能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上升到理性高度,使读者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使用“融情于理”方法的要领:
1.语言要生动、有感情。议论文的语言,往往逻辑、严密、辩论色彩浓厚。要把感情融于说理中,这就得多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枯燥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
2.要多用修辞手法。语言要有感情、生动、形象,就必须多用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
3.要选用合适的“句式”。因为句式语气本身就是感情的体现。比如:反问句就有反诘说理的语气;感叹句就是惊喜、愉悦感情的表现。
4.“说理”与“抒情”紧密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以说理为主。
使用“融情于理”方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融情于理”,严格地说,并不等于以议论抒情;只不过说理更具感情罢了。所以,在表述上,还应注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语言上的逻辑推理;而不能为抒情而抒情。
2.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精心选择。哪种修辞格最能恰如其分表达出感情,就运用哪种。
3.要注意抒情的“度”。融情于理,只不过是有感情地说理,所以,抒情程度不可太浓;抒情方式,也不能太露,只能是情理交融、互相糅合。
4.融情于理的方法既可通篇运用;也可以局部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C. 则或咎其欲出者择其一二叩之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下列各句中,能表现后洞之深的一组是( )。
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4.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加标点。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假如今年是公元2054年,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准备借助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发表一千年之际,精心打造“褒禅山旅游年”,推出旅游精品线路“褒禅洞碑探幽行”。请你为这个策划中的旅游精品线路写一段广告词。(30字左右)
7.有人认为,“尽志”“去悔”“进取”“慎取”“深思”等关键词是《游褒禅山记》的精髓之所在。请你从这五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1)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
(2)(路)平而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
(3)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基础知识梳理
1.①zhǒng ②pū ③ho ④guī ⑤f ⑥sh ⑦fǔ
⑧xing ⑨yǎo ⑩shēng
2.掸子/忌惮/俾众周知/裨益 谬误/绸缪/杀戮/邮戳
3.(1)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2)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的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3)仆,跌倒。(4)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5)深远幽暗的样子。(6)拿着火把。拥,持、拿。(7)珍贵奇特。(8)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相,帮助。(9)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4.“父”通“甫”,读“fǔ”,古代在男子名字后加的美称。
5.(1)①死,动词。 ②士兵,名词。③通“猝”,仓促。④到底,副词。(2)①道路,名词。 ②说,动词。③规律、方法,名词。(3)①命名。 ②闻名、出名。 ③占有,拥有。(4)①残存的文字。②碑文。③文章。(5)①动词,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②代词,你的。③连词,于是、就。④副词,才。
(6)①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②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③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④还是,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⑤代词,代自己,译为“我”。⑥指示代词,那。
6.(1)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2)古义:十分之一,古代分数的表示法。今义:数词,指十一这个数目。(3)古义:为两个词,“于”,介词,对;“是”,代词,这。文中是“对这件事”的意思。今义: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所以:古义,相当于“……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特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古义:到达,达到……地步。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7.(1)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2)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3)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4)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5)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6)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7)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8)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
8.(1)省略句,仆(于)道。(2)省略句,又以(之)悲。(3)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4)判断句,“……也”表示判断。(5)因果关系的判断句。(6)倒装句,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
思维探究与创新
1.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
2.(1)第2段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2)运用了对比手法。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
(3)作用:详写后洞并做对比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有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4.(1)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2)作者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5.第5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作用有两个:一是与前文记游中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的内容相呼应;二是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说服力。
6.(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2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3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或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总之,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结合,记叙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是记叙的生发和深化。记叙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叙相呼应,这是本文结构的特点。
7.(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做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做了有力的铺垫。总之,前面记游山,处处和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写体会,处处紧扣游山的经历。前后呼应,紧密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做铺垫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8.观点一:“志”起决定作用。首先要坚定意志,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了坚定的意志,才有目标和方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一个人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会给自己留下无穷的遗憾。
观点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即必须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 “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
技能应用与拓展
1.C 2.B 3.D
4.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5.(1)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
(2)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6.A 7.A 8.A
9.(1)始信峰北侧的高崖之上,有一株松树覆盖住南边的山崖,可以攀着它的树枝渡到南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接引松。
(2)可是有人却想将它们砍挖下来,当作盆景放在眼前赏玩,不是很浅薄吗?
【文白对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 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 故 其 后 名之曰“褒禅”。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山。
今 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 之 庐 冢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守墓的屋舍。浮图:梵(f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做“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
高僧。舍:筑舍定居。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所谓:所说的。庐冢(zhǒnɡ):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
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距其院 东五里, 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距 洞 百余步,离那禅院往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
有 碑仆道, 其 文 漫 灭, 独 其 为 文犹可识, 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
盖 音谬也。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距:距离。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做“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做“华阳洞”。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岸为阴,水北岸为阳。仆:倒。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谬:错误。
其 下 平旷, 有泉 侧 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 前洞也。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由顺山
山以上五六里, 有 穴窈然,入 之 甚寒, 问其深, 则 其 好游者 不能 穷也, 谓之 后洞。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进去感觉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穷:尽,走到尽头。余与 四 人拥火 以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 奇。 有怠 而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个懈怠想要
欲 出者,曰: “不出, 火 且尽。”退出去的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而。怠:懈怠。且:将要。 遂与 之 俱出。 盖 余所至,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概我走到的地方,
比 好 游 者 尚不能十一, 然 视其左右, 来而 记之者已少。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两边,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不能十一:不及十分
之一。不能,不及、不到。盖其又深, 则其至 又加少矣。 方是 时, 余之力 尚足 以入,火 尚足以明也。 既大概洞越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
其① 出, 则或 咎其②欲出 者,而余亦悔其 随 之 而 不得极夫游 之乐也。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加少:更少。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
中退出的时候。明:照明,这里用做动词。既其出:已经出洞。①其:助词,无实在意义。或:有人。咎(ji):责怪。②其:那些。极: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
于 是 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兽, 往往有得, 以 其 求思之深而无对这种情况,我感慨了。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
不在也。而且广泛。于是:对这种情况。叹:感慨。得:心得,收获。以:因为。求思:探究、思考。无不在: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 以 远, 则至(路)平而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
者少。而①世 之奇 伟、 瑰怪、 非 常之观, 常 在于险远, 而②人之所罕至焉,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夫:发语词。夷:平坦。以:而。①而:但。
瑰怪:珍贵奇特。观:景象。②而:因而。故 非有志 者 不能至也。有志 矣, 不随 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
有 志 与力, 而 又不随 以怠, 至于 幽暗 昏 惑 而 无 物 以 相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
足 以 至 焉, 于人 为 可讥, 而在己 为有 悔; 尽 吾 志也而不能至 者, 可以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如果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
无 悔矣, 其孰能 讥之乎? 此 余 之所得也。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随以止: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至于:到了……。昏惑:迷乱。相(xinɡ):帮助。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
话。意思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焉,代词,那里。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有悔:有所悔恨的。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余于 仆 碑, 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 其传 而莫 能 名 者,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由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 而慎 取之也。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于:对于。悲:感叹。谬:弄错、使……错。其:指古书。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做动词。
何可胜道:哪能说得完。胜,尽。此所以:这(就是)……的缘故。学者:治学的人。之:代指传闻材料。
四 人者: 庐陵萧君圭 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 余弟安国 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 王某记。临川人王安石记。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深父(fǔ):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通“甫”,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安国、安上
都是王安石的弟弟。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至和:宋仁宗的年号。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