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doc
/*河北联合大学教 案教学部门:护理与康复学院教研室:基础护理教研室教师姓名: 张敏专业技术职称: 助教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授课学期:2011 2012学年 秋 季学期教 案 首 页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护理学基础英文名称The base of nursing课程说明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简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的基础。其内容包括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学时数:理论78学时,实践66学时。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应用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护理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使其处于恢复、维持、促进健康的最佳身心状态;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日后的护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关爱和照顾病人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面,主要进行理论学习,采用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如问题式教学法,情景-病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方面,一是通过临床见习与实习,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实践 能力;二是实施实验室全天开放式教学,使学生从反复的实验和锻炼中得到提高。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2.教师应具创新意识,将教材内容与最新研究进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3.备课时,教师需熟悉相关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护理学导论、临床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中做到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拓展,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4.教师需深入研究教学法和运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理论课采用“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选用1.李小寒,尚少梅. 基础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李建民,邢凤梅.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常规.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参考书籍与常用网地址教师参考: 1.姜安丽.护理学基础.双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殷磊.护理学基础.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白继荣.护理学基础.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4.郑修霞.护理学基础.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5.景钦华,安秋月.护理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6.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VCD系列教学片.北京:人民卫生音像出版社7.李建民,陈长香.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12学生参考: 1.专业书籍:景钦华,安秋月.护理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2.专业期刊:中华护理杂志有关网址: 1.http:/nursing.gzsums.edu.cn/kejian/jiaoxue.htm2.http:/jpkc.hactcm.edu.cn/hlxjc 3.http:/www.nursing.sdu.edu.cn/jpkc教 案 正 文授课章节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授课对象2009级 护理 专业 本科 层次授课时数80min授课时间第 4 教学周 周二 授课地点9阶梯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见习() 其它()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 1.掌握体温的正常值,熟悉其生理变化。2.掌握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体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3.了解体温的产生及调节。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生体温的异常变化。2.能熟练进行体温的测量。3.能够对高热患者进行护理。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体温正常和异常的判断及异常的护理,体温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对体温异常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综合应用讲授法、视频播放、图片、导入法、病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体温的测量方法及判断-讲授法+图片+视频;体温异常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讲授法+病例法。教材与教具教材:尚少梅,代亚丽. 护理学基础.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7教具:课件、多媒体设备专业词汇体温:body temperature 稽留热: constant fever 发烧:fever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教学内容与 时间分配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病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5分钟基本部分: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65分钟一、体温的产生及调节 7分钟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8分钟三、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30分钟四、体温的测量方法 20分钟 结束部分: 总结本次课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 10分钟 【思考题】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作业题】 1.病人王某,男,32岁,持续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040.0,以发热待查于今晨8am入院,入院时体温39.8,脉搏112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裂,食欲不振。9am给予退热剂后,降至38.8,2pm又升至39.8。请问:(1)该病人发热的程度?(2)病人发热为何种热型?(3)如何为病人进行护理? 2.预习下次课内容:血压、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教 案 附 页(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授 课 内 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第十六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提问学生何谓生命体征?生命体征(vital signs)包括体温T (temperature),脉搏P(pulse),呼吸R (respiration),血压Bp (blood pressure),简写TPRBp。它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态的可靠指标。病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案例】患者王某,男性,30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突然体温升高达40.5,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增快,请问:(1)此时患者发热的程度及处于发热过程的哪个时期以?(2)如何给患者降温?(3)1小时候该患者大汗淋漓,体温35.5 ,脉搏细速,四肢湿冷,针对患者此时状况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基础部分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一、体温的产生及调节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特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shell temperature):又称体表温度。特点:稳定性差,易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影响;低于体核温度。(一)机体的产热与散热1产热过程l 安静时:内脏l 活动时:骨骼肌2散热途径: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二)体温的调节1温度调节器2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前部:散热中枢 后部:产热中枢 3. 体温调节过程调定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系统)-受控系统(1)产热装置(骨骼肌活动或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使激素分泌增加)(2)散热装置(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管和汗腺分泌)-深部温度(受控对象)-体温内外环境因素(如运动、气温、湿度、风速等)-深部体温干扰-温度感受器-反馈于调定点(如此循环)。二、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一)正常体温l 口腔:36.3-37.2l 肛温:36.5-37.7l 腋温:36.0-37.0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 注: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 =9/5+32(二)生理变化:一般不超过0.5-11昼夜差异:26时最低,1318时最高2年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青、壮年3性别:女性男性4肌肉活动5药物:麻醉药6进食、药物、环境温度等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一)体温过高(hyperthermia)1. 定义:又称发热(fever)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2. 临床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划分为:l 低热 37.5-37.9l 中等热 38.0-38.9l 高热 39.0-40.9l 超高热 41.0以上3发热过程及表现:(1)体温上升期致热原使PO/AH的热敏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调定点上移,由37变成39,使冷敏神经元兴奋,引起散热减少,产热增多反应,出现皮肤收缩,皮肤温度下降而畏寒,寒战等。1)特点:产热 散热。2)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3)方式:骤升:体温突然升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渐升:体温逐渐上升,见于伤寒等。(2)高热持续期当体温升到39度的调定点,热敏神经元才兴奋,在39水平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2)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3)退热期当致热源被清除,调定点回降至37度,此时37度体温就会使热敏神经元兴奋,使产热抑制,散热加强而出现血管扩张,出汗等表现。加强护理,防止虚脱,休克。1)特点:散热 产热。2)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湿冷。4常见热型(fever type)(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l 体温持续在39-40 数天或数周l 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以上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l 高温在39 以上 l 24h波动范围 超过1以上 l 最低T仍高于 正常 见于:败血症、化脓性感染、风湿热(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l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 l 高温在39以上数小时或几天 l 低温在正常范围或以下数小时或几天 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l 发热无规律 l 持续时间不定5. 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 (1)物理:较好的是物理降温:局部和全身冷疗。局部冷疗法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热传导方式散热;全身冷疗可采用酒精、温水浴、冷盐水灌肠。 T39 冰敷 T 39.5 酒精擦浴(2)药物:柴胡、消炎痛栓剂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降温,注意药物剂量,尤其是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实施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接班。2.加强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每4h测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或2次。(2)有无伴随症状:寒战、淋巴结、肝脾肿大等(3)发热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4)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及实验室检查结果。(5)饮水量、饮食量、尿量、体重。3.补充营养和水分(1)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2)多饮水,3000ml/天,大量出汗适当补充糖盐水,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排出。4.促进患者舒适(1)休息,减少消耗,高热者卧床休息。(2)口腔护理:发热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差,易出现口腔感染。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长期高热者协助更换体位,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发生。5.心理护理 (1)体温上升期:满足患者需要。(2)高热持续期:处理患者要求。(3)退热期: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二)体温过低(hypothermia)1. 定义: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不升。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衰竭的病人。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2原因:(1)散热过多(2)产热过少(3)体温调节中枢受损3分期:l 轻度 3235l 中度 3032l 重度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l 致死温度 23254临床表现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减慢、皮肤苍白 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5. 护理措施(1)环境温度:维持室温2224。(2)保暖措施:提高机体体温。(3)加强监测:观察生命体征。(4)病因治疗:去除病因。(5)积极宣教:教会患者避免导致体温过低的因素。四、体温的测量方法(一)测量工具(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感温胶片(4)可弃式体温计 (5)红外体温监测仪(二)玻璃体温计的消毒与校对(三)体温测量的方法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况、影响因素等2计划3实施:不同部位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l 测口温:舌下热窝l 测腋温:腋窝l 测肛温:肛门4读表记录结束部分1课堂小练习2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难点3布置作业及思考题,预习提示复习引入新内容了解熟悉掌握 熟悉掌握掌握熟悉掌握熟悉掌握熟悉掌握讲授法导入式启发式讲授法图片举例法讲授法图片举例法讲授法讲授法图片举例法讲授法讲授法讲授法图片举例法讲授法图片举例法讲授法讲授法讲授法图片讲授法视频5min65min8min8min2min2min7min5min7min7min8min12min10min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从生命体征的涵义去强调本章内容在护理操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通过测量体表温度来间接反应体核温度启发性提问一:体温是怎样形成的?启发性提问二:体温是怎样调节的?举例:临床确定排卵日期、绝经妇女体温变化。掌握体温过高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该分级是以口温为例的,如果一个患者测的是腋温则要进行相应的换算结合图片及典型病例讲解,并让学生讨论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互动:同学通过平时感冒的感受讲解分级结合大家平时的经验,描述体温过高的感受?结合体温调节机制讲解。结合不同热型图及不同热型常见疾病讲解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重点讲解物理降温常用的方法体温过低的范围及护理上应观察的内容结合图片讲解不同类型的体温计,视频播放体温计的消毒与检视重点: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不同测温部位的选择,测量时间及注意事项教 案 附 页教学 参考资料教师参考:1.姜安丽.护理学基础.双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殷磊.护理学基础.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白继荣.护理学基础.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4.郑修霞.护理学基础.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5.姜安丽,石琴.新编护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景钦华,安秋月.护理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7.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VCD系列教学片.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音像出版社(12张光盘23集)8. 李建民,陈长香.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12学生参考:专业书籍:景钦华,安秋月.护理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专业期刊:中华护理杂志有关网址:1.http:/nursing.gzsums.edu.cn/kejian/jiaoxue.htm2.http:/jpkc.hactcm.edu.cn/hlxjc 3.http:/www.nursing.sdu.edu.cn/jpkc思考题与作业【思考题】 1.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作业题】 1.病人王某,男,32岁,持续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040.0,以发热待查于今晨8am入院,入院时体温39.8,脉搏112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裂,食欲不振。9am给予退热剂后,降至38.8,2pm又升至39.8。请问:(1)该病人发热的程度?(2)病人发热为何种热型?(3)如何为病人进行护理? 2.预习下次课内容:血压、呼吸的观察与护理。教 学 效 果 与 课 后 分 析课后小结:本次课讲授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重点讲了体温测量和记录方法,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同学们要熟练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及高热患者的降温措施,要学观察异常的体温。课后分析:本次授课,按照教学大纲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进行,授课过程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难点内容安排了较长的时间讲授和演示,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综合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如:采用了“案例启发式”的方式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本次课程的学习,“互动讨论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并对于异常情况会判断和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学生课堂及课后反馈显示,较好理解和掌握了此次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复述重点掌握内容,本堂课较好的落实了教学重点与难点,落实了知识、能力目标。课后指导通过BB平台进行交流。在以后授课中考虑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平台(理论和实验课整合,学习、练习、考核一体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技能。
收藏
编号:257872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12.59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1
8
金币
- 关 键 词:
-
体温
观察
察看
视察
护理
- 资源描述:
-
/*
河北联合大学
教 案
教学部门
:
护理与康复学院
教研室
:
基础护理教研室
教师姓名
:
张敏
专业技术职称
:
助教
课程名称
:
护理学基础
授课学期
:
2011~ 2012学年 秋 季学期
教 案 首 页
课程
名称
中文名称
护理学基础
英文名称
The base of nursing
课程
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简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的基础。其内容包括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学时数:理论78学时,实践66学时。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应用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护理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使其处于恢复、维持、促进健康的最佳身心状态;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日后的护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关爱和照顾病人的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面,主要进行理论学习,采用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如问题式教学法,情景-病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方面,一是通过临床见习与实习,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实践 能力;二是实施实验室全天开放式教学,使学生从反复的实验和锻炼中得到提高。
对教
师的
要求
1.教师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教师应具创新意识,将教材内容与最新研究进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
3.备课时,教师需熟悉相关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护理学导论、临床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中做到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拓展,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4.教师需深入研究教学法和运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理论课采用“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材选用
1.李小寒,尚少梅. 基础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2.李建民,邢凤梅.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常规.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参考
书籍
与常
用网
地址
教师参考: 1.姜安丽.护理学基础.双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殷磊.护理学基础.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白继荣.护理学基础.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
4.郑修霞.护理学基础.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
5.景钦华,安秋月.护理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6.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VCD系列教学片.北京:人民卫生音像出版社
7.李建民,陈长香.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12
学生参考: 1.专业书籍:景钦华,安秋月.护理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2.专业期刊:中华护理杂志
有关网址: 1.http://nursing.gzsums.edu.cn/kejian/jiaoxue.htm
2.http://jpkc.hactcm.edu.cn/hlxjc
3.http://www.nursing.sdu.edu.cn/jpkc
教 案 正 文
授课章节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授课对象
2009级 护理 专业 本科 层次
授课时数
80min
授课时间
第 4 教学周 周二
授课地点
9阶梯
教学课型
理论课(√) 实验课() 见习() 其它()
教学目标
与要求
知识目标: 1.掌握体温的正常值,熟悉其生理变化。
2.掌握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体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3.了解体温的产生及调节。
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生体温的异常变化。
2.能熟练进行体温的测量。
3.能够对高热患者进行护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体温正常和异常的判断及异常的护理,体温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对体温异常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综合应用讲授法、视频播放、图片、导入法、病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体温的测量方法及判断--讲授法+图片+视频;
体温异常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讲授法+病例法。
教材与
教具
教材:尚少梅,代亚丽. 护理学基础.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7
教具:课件、多媒体设备
专业词汇
体温:body temperature 稽留热: constant fever 发烧: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病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5分钟
基本部分: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65分钟
一、体温的产生及调节 〈7分钟〉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8分钟〉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30分钟〉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 〈20分钟〉
结束部分: 总结本次课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 10分钟
【思考题】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作业题】 1.病人王某,男,32岁,持续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0~40.0℃,以发热待查于今晨8am入院,入院时体温39.8℃,脉搏112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裂,食欲不振。9am给予退热剂后,降至38.8℃,2pm又升至39.8℃。请问:(1)该病人发热的程度?(2)病人发热为何种热型?(3)如何为病人进行护理?
2.预习下次课内容:血压、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教 案 附 页(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第十六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引言部分
复习上次课内容,提问学生何谓生命体征?生命体征(vital signs)包括体温T (temperature),脉搏P(pulse),呼吸R (respiration),血压Bp (blood pressure),简写TPRBp。它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态的可靠指标。
病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案例】患者王某,男性,30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突然体温升高达40.5℃,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增快,请问:(1)此时患者发热的程度及处于发热过程的哪个时期以?(2)如何给患者降温?(3)1小时候该患者大汗淋漓,体温35.5 ℃ ,脉搏细速,四肢湿冷,针对患者此时状况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基础部分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及调节
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特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皮肤温度(shell temperature):又称体表温度。特点:稳定性差,易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影响;低于体核温度。
(一)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
l 安静时:内脏
l 活动时:骨骼肌
2.散热途径: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二)体温的调节
1.温度调节器
2.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前部:散热中枢
后部:产热中枢
3. 体温调节过程
调定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系统)----受控系统
(1)产热装置(骨骼肌活动或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使激素分泌增加)
(2)散热装置(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管和汗腺分泌)---深部温度(受控对象)---体温
内外环境因素(如运动、气温、湿度、风速等)---深部体温干扰---温度感受器---反馈于调定点(如此循环)。
二、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一)正常体温
l 口腔:36.3-37.2℃
l 肛温:36.5-37.7℃
l 腋温:36.0-37.0℃
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
注: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 ℉=℃9/5+32
(二)生理变化:一般不超过0.5-1℃
1.昼夜差异:2~6时最低,13~18时最高
2.年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青、壮年
3.性别:女性>男性
4.肌肉活动
5.药物:麻醉药
6.进食、药物、环境温度等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hyperthermia)
1. 定义:
又称发热(fever)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2. 临床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划分为:
l 低热 37.5-37.9℃
l 中等热 38.0-38.9℃
l 高热 39.0-40.9℃
l 超高热 41.0℃以上
3.发热过程及表现:
(1)体温上升期
致热原使PO/AH的热敏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调定点上移,由37变成39℃,使冷敏神经元兴奋,引起散热减少,产热增多反应,出现皮肤收缩,皮肤温度下降而畏寒,寒战等。
1)特点:产热 > 散热。
2)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3)方式:骤升:体温突然升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渐升:体温逐渐上升,见于伤寒等。
(2)高热持续期
当体温升到39度的调定点,热敏神经元才兴奋,在39水平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2)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3)退热期
当致热源被清除,调定点回降至37度,此时37度体温就会使热敏神经元兴奋,使产热抑制,散热加强而出现血管扩张,出汗等表现。加强护理,防止虚脱,休克。
1)特点:散热 > 产热。
2)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湿冷。
4.常见热型(fever type)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l 体温持续在39-40 ℃数天或数周
l 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以上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l 高温在39 ℃以上
l 24h波动范围 超过1℃以上
l 最低T仍高于 正常
见于:败血症、化脓性感染、风湿热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l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
l 高温在39℃以上数小时或几天
l 低温在正常范围或以下数小时或几天
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l 发热无规律
l 持续时间不定
5. 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
(1)物理:较好的是物理降温:局部和全身冷疗。
局部冷疗法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热传导方式散热;全身冷疗可采用酒精、温水浴、冷盐水灌肠。 T>39℃ 冰敷
T> 39.5℃ 酒精擦浴
(2)药物:柴胡、消炎痛栓剂
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降温,注意药物剂量,尤其是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
◆实施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接班。
2.加强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每4h测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或2次。
(2)有无伴随症状:寒战、淋巴结、肝脾肿大等
(3)发热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
(4)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饮水量、饮食量、尿量、体重。
3.补充营养和水分
(1)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
(2)多饮水,3000ml/天,大量出汗适当补充糖
盐水,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排出。
4.促进患者舒适
(1)休息,减少消耗,高热者卧床休息。
(2)口腔护理:发热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差,易出现口腔感染。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长期高热者协助更换体位,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发生。
5.心理护理
(1)体温上升期:满足患者需要。
(2)高热持续期:处理患者要求。
(3)退热期: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
(二)体温过低(hypothermia)
1. 定义: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不升。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衰竭的病人。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2.原因:(1)散热过多
(2)产热过少
(3)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3.分期:
l 轻度 32—35℃
l 中度 30—32℃
l 重度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l 致死温度 23—25℃
4.临床表现
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减慢、皮肤苍白 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
5. 护理措施
(1)环境温度:维持室温22~24℃。
(2)保暖措施:提高机体体温。
(3)加强监测:观察生命体征。
(4)病因治疗:去除病因。
(5)积极宣教:教会患者避免导致体温过低的因素。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
(一)测量工具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感温胶片
(4)可弃式体温计 (5)红外体温监测仪
(二)玻璃体温计的消毒与校对
(三)体温测量的方法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况、影响因素等
2.计划
3.实施:不同部位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l 测口温:舌下热窝
l 测腋温:腋窝
l 测肛温:肛门
4.读表记录
结束部分
1.课堂小练习
2.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难点
3.布置作业及思考题,预习提示
复习
引入新内容
了解
熟悉
掌握
熟悉
掌握
掌握
熟悉
掌握
熟悉
掌握
熟悉
掌握
讲授法
导入式
启发式
讲授法
图片
举例法
讲授法
图片
举例法
讲授法
讲授法
图片
举例法
讲授法
讲授法
讲授法
图片
举例法
讲授法
图片
举例法
讲授法
讲授法
讲授法
图片
讲授法
视频
5min
65min
8min
8min
2min
2min
7min
5min
7min
7min
8min
12min
10min
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从生命体征的涵义去强调本章内容在护理操作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通过测量体表温度来间接反应体核温度
启发性提问一:体温是怎样形成的?
启发性提问二:体温是怎样调节的?
举例:临床确定排卵日期、绝经妇女体温变化。
掌握体温过高的概念
让学生明白该分级是以口温为例的,如果一个患者测的是腋温则要进行相应的换算
结合图片及典型病例讲解,并让学生讨论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互动:同学通过平时感冒的感受讲解分级
结合大家平时的经验,描述体温过高的感受?结合体温调节机制讲解。
结合不同热型图及不同热型常见疾病讲解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重点讲解物理降温常用的方法
体温过低的范围及护理上应观察的内容
结合图片讲解不同类型的体温计,视频播放体温计的消毒与检视
重点: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不同测温部位的选择,测量时间及注意事项
教 案 附 页
教学 参考资料
教师参考:
1.姜安丽.护理学基础.双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殷磊.护理学基础.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白继荣.护理学基础.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
4.郑修霞.护理学基础.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
5.姜安丽,石琴.新编护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景钦华,安秋月.护理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7.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VCD系列教学片.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音像出版社(12张光盘23集)
8. 李建民,陈长香.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12
学生参考:
专业书籍:景钦华,安秋月.护理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专业期刊:中华护理杂志
有关网址:
1.http://nursing.gzsums.edu.cn/kejian/jiaoxue.htm
2.http://jpkc.hactcm.edu.cn/hlxjc
3.http://www.nursing.sdu.edu.cn/jpkc
思考题与作业
【思考题】 1.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作业题】 1.病人王某,男,32岁,持续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0~40.0℃,以发热待查于今晨8am入院,入院时体温39.8℃,脉搏112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裂,食欲不振。9am给予退热剂后,降至38.8℃,2pm又升至39.8℃。请问:(1)该病人发热的程度?(2)病人发热为何种热型?(3)如何为病人进行护理? 2.预习下次课内容:血压、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教 学 效 果 与 课 后 分 析
课后小结:
本次课讲授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重点讲了体温测量和记录方法,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同学们要熟练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及高热患者的降温措施,要学观察异常的体温。
课后分析:
本次授课,按照教学大纲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进行,授课过程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难点内容安排了较长的时间讲授和演示,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综合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如:采用了“案例启发式”的方式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本次课程的学习,“互动讨论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并对于异常情况会判断和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学生课堂及课后反馈显示,较好理解和掌握了此次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复述重点掌握内容,本堂课较好的落实了教学重点与难点,落实了知识、能力目标。课后指导通过BB平台进行交流。在以后授课中考虑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平台(理论和实验课整合,学习、练习、考核一体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