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提纲.doc
.部编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1.人类形成: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到15世纪末期,人类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最初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大河流域(适合农耕):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3.四大文明古国: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第1课:古代埃及(尼罗河的赠礼)1.建、亡:约公元前3500年,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2.经历时代: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3.强盛期:在新王国时代图特摩斯三世时,成为最强大帝国。4.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太阳历、木乃伊、象形文字。5.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历史地位),它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1)金字塔作用:古王国时代,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2)金字塔代表:胡夫金字塔(最大)、哈佛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3)金字塔与法老的关系:金字塔象征法老的尊严与权力。古埃及国王称“法老”,集军、政、财、神大权于一身,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胡夫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逐渐衰落。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古巴比伦王国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1)地理位置:“两河”指西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有“新月沃地”之称,今伊拉克一带。2)建国:约公元前3500年,产生小国。约公元前24世纪,初步统一。民族:苏美尔人。3)两河流域文明成果: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汉谟拉比法典。2、古巴比伦王国1)建立:公元前18世纪,第6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国家,他自称“众神之王”,加强中央集权。2)强盛期:汉谟拉比在位时。3)灭亡:公元前1595年,王国被外族灭亡,后经历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消灭。3、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1)历史地位及影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2)制定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3)法典信息:古巴比伦王国的三个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古巴比伦王国的一大特征:家庭奴隶制。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第3课:古代印度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古代印度地理位置: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2)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3)鼎盛期:孔雀王朝。统一印度,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民族:雅利安人。4)古印度文明成果:“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佛教。2、森严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创建,是印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各等级世代相袭,等级间贵贱分明)1)种姓制度的等级阶层及职责: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吠 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居民),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四个等级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受歧视和凌辱。2)种姓制度的影响:在印度影响深远。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主要教义: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传入中国:公元前1世纪(西汉末),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1、希腊城邦1)希腊半岛(古希腊主体)特点:环海、多山、多岛屿,影响希腊统一;平原小耕地少,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2)希腊最早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之后,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3)城邦建立:公元前8世纪,以城市或市镇为中心。希腊城邦特点:“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达。4)希腊城邦居民权力: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含外邦人和奴隶)。公民有土地,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非公民中的外邦人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没有土地;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2、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成为200多个城邦的盟主。创建人物:伯里克利。改革后,把雅典变成了“全希腊的学校”。他还建立了津贴制度。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 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3、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利:1)它是古希腊城邦制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它扩大了公民权利,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雅典繁荣。弊:1)它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的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2)它是直接的民主。容易造成民主决策失误,成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甚至沦为暴民政治。4、亚历山大帝国: 建立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 人物: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亚历山大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 。5、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1)具有侵略性质,掠夺了东方世界的财富,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2)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罗马城邦: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 形成时间:公元前1000年。2、罗马共和国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权力分配:元老院(300名贵族组成)掌握国家决策权;执政官(2名,权力相等)主持政务;公民大会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保民官(2名,平民自己选出)有权否定执政官与元老院的决议。3、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的成文法,刻在12块青铜板上)影响(意义):1)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以及欧洲法学的渊源(历史地位)。4、罗马共和国的强大与衰落1)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灭掉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地区。2)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地中海霸主。3)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国的统治,走向衰落。5、罗马帝国:建立者屋大维;时间公元前27年1)屋大维其人:首创“元首制”,是首席元老,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热衷罗马城建设。2)帝国进入黄金期:2世纪,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地中海成其“内湖”。3)帝国衰亡:根本原因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危机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日耳曼人大举侵入(375年)帝国分裂:4世纪末(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被日耳曼人所灭。标志西欧的奴隶社会结终。4)马尔克公社制度:日耳曼人创建,包括村民大会、土地轮耕、荒地林地公用等制度,对中世纪欧洲影响深远。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体现在神话、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史学、法学、体育等各个方面1、文学和雕塑1)希腊神话: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2)希腊雕刻:达到一种完美境界。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雕塑杰作。2、建筑艺术1)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四周廊柱环绕。代表建筑:雅典帕特农神庙。2)罗马建筑艺术:吸收希腊建筑特点并有创新,如石拱门、穹顶。代表建筑:罗马大竞技场(容8万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庆祝胜利)、方尖碑、万神庙(宗教场所)。3、哲学和法1)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希腊哲学三贤:苏格拉底:(思考转向人类社会。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是逻辑学的创始人。)2)罗马人法学成就突出: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以及欧洲法学的渊源(历史地位)。 罗马法学系统的构成:包括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 4、公历的缘起:1)罗马历法来源:古埃及人的太阳历。2)公历的基础民“儒略历”:凯撒命人制定的历法。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都教历法。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第7课 基都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1、基都教的兴起 诞生: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创立者:耶稣。 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地位: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都教定为国教,促进了它的传播。2、法兰克王国 建立:日耳曼人在西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蛮族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481年,克洛维建立。强大:为稳固统治,克洛维皈依基都教,承认罗马教会地位,取得罗马教会支持,不断对外扩张,版图延伸,实力强大。3、封君与封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土地分封改革: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封君封臣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君保护封臣。彼此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封君与封臣关系形成的仪式:“臣服礼”、“授职礼”。 封建制度确立:11世纪,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4、查理曼帝国 法兰克王国发展: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查理,在位时四处征讨,使国家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鼓励基都教发展:查理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十一税”。 教皇为查理加冕:800年的圣诞节、罗马,他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国家史称“查理曼帝国”。 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曼开设宫廷学校,抄写希腊罗马经典,推动文化恢复与发展,出现“加洛林文艺复兴”。帝国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雏形,三国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第8课 西欧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的典型组织形式1、庄园出现:9世纪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内住领主和佃户。佃户义务:向领主服劳役、缴税,出席庄园法庭。2、庄园性质: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大庄园是成为地方经济中心。3、庄园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独立小生产者,领主不能随意没收其土地)、缺少自由的农奴。4、庄园土地:分为两部分1)是领主的“直领地”:占庄园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2)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3天/周。5、庄园“共用地”: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全体佃户都可放牧,共同使用。6、庄园法庭:庄园具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1)法庭作用: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2)惩罚手段:处以罚金。3)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4)法庭影响: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1、西欧中世纪城市特点:自由和自治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10世纪开始,许多新城市成为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意、法、英、德名城众多。恢复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2)城市位置: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吸引人们聚焦的地区。3)城市自治:13世纪出现。争取自治的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法国琅城市民起义)。取得自治权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取得自治权的城市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2、城市居民的身份1)城市基本居民包括:手工工匠和商人(大多由农民和农奴转化而来)。2)获得市民身份的途径: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3)市民阶层形成原因:城市发展和工商业繁荣。4)资产阶级产生: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富裕的大手工业主、大商人和银行家,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5)城市行业组织:行会(商人行会、手工业行会、教师行会等)。行会作用:避免同行恶性竞争,维护行业共同利益,防止封建领主侵犯。3、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影响):出现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4、大学的兴起起源于欧洲的新兴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的发展)1)大学兴起:12世纪,西欧大学兴起,促进了西欧教育与学术繁荣,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2)大学种类:教会学校、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要从教会取得授课许可证)。3)教师行会:为维护自身权利和经济利益,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4)大学自治:要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大学自治地位体现在:免赋税权特、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5)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既受基都教会影响,也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专业课程:法学、医学、神学。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1、名称由来: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国东部的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在此建都。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2、傲立欧洲: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商贸发达,经济繁荣,进入“黄金时代”。3、罗马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的重要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时完成)1)编制目的:528年,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目的是稳固帝国社会秩序,保证皇帝专制权力。2)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共4部法律文献查士丁尼法典收集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法学汇纂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新法典查士丁尼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4、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 1)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2)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5、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衰亡原因:长期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拜占庭皇帝向西欧封建主寻求援助。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反攻拜占庭帝国。2)拜占庭灭亡: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3)拜占庭灭亡的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6、结合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教训,怎样保持国家的繁荣富强:要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要树立开放宽容的心态;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7、拜占庭文化1)形成:融合基都教、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创造而成,独具特色。2)影响:保存大量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地位:是中世纪文艺复兴前欧洲文化的最高峰。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1、6世纪前的日本1)大和:5世纪,本州部的大和政权统一日本,最高统治者称“大王”,王室和贵族有私有领地。2)部民制度: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称“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称“海部”。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2、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典章制度,在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1)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并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把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2)大化改新影响(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3)大化改新感悟(启示):要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事物;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坚持改革开放。3、武士和武士集团1)日本庄园的建立: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强、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特权:“不输不入”(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进入)。 影响: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能力,社会动荡。 2)武士集团的建立: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武士集团的成员称为“武士”。3)武士团与朝廷关系: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4、幕府统治时期的到来(在日本长达近700年)1)幕府形成:12世纪,镰仓幕府。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后,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2)幕府权利: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首领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3)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第12课 阿拉伯帝国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1)创教:时间:7世纪 创立者:穆罕默德 地点: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经典:古兰经 教徒:称“穆斯林” 教义:安拉是唯一真神,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2)建国:时间:622年(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建立者:穆罕默德 地点:麦地那 国家特点:政教合一。阿拉伯国家建立的标志:建立穆斯林公社。国家性质: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3)统一半岛: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承认穆罕默德统治地位,半岛基本统一。2、阿拉伯帝国1)形成:8世纪中期,帝国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扩张,伊斯兰教也向外传播。2)专治统治: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穆罕默德的继承者称哈里发。哈里发集政、军和神权于一身,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首领。3)灭亡:1258年,蒙古人攻陷帝国首都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3、阿拉伯文化(形成于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1)发达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2)阿拉伯文化成果: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医学集成和医典、天方夜谭(也叫一千零一夜晚)。3)阿拉伯人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4、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很大变化。)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西欧垦殖运动:11世纪后,欧洲农村开展垦殖运动,新开发地区仿效自治城市,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2、庄园衰落与瓦解:1)农奴获得对自己劳动力自由支配权的方式: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2)农奴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机会的方式:缴纳迁徙税。3)农民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4)领主出租直领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参与生产管理。3、雇佣与被雇佣的社会生产关系出现:1)、租地农场:14世纪后,富裕农民承租、购买领主土地或转租、购买其他佃户地产,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雇用少地或无地农民耕种,产品推向市场。富裕农民成为租地农场主,被雇佣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最早、最典型的租地农场在:英国)2)、手工工场:富余农、畜产品进入市场,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为市场而生产,农村出现手工工场。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4、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的作用:促进欧洲农村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推动西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13、14世纪,西欧农村的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经营方式掌握生产、交换等环节,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段力量。2、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城市中的富商巨贾政治权利扩大,成为强化王权的力量。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16世纪)1、出现:14世纪,意大利。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采取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引发了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3、性质: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4、意义(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5、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6、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7、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第15课探寻新航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原因:欧洲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对市场需求扩大)2、欧洲出现关注东方的热潮。(原因: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描绘东方国家(中、印等)富庶昌明,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3、欧洲人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原因:奥斯曼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后,控制了东西方所有重要商道,向商人征收高额关税)4、地圆学说的流行。5、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传入欧洲;欧洲造船技术的突破。二、哥伦布“发现”美洲1、葡萄牙王室资助:1)1487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2)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获利最高)2、西班牙王室资助:1)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古巴和海地(新大陆)。他认为到达的是印度,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寻找亚洲,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他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四、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影响或作用)1、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后)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2、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中国澳门),以殖民据点为基地进行劫掠式贸易。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3、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称“无敌舰队”。凭借这支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开采金银矿、开发种植园。二、英国的殖民扩张1、原因: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英国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开拓海外市场。2、打败西班牙:1588年,英吉利海峡,以少胜多,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从此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3、建立开殖民地:17世纪,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4、三角贸易:英国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称为“三角贸易”。为英国带来巨额利润的是: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三、荷、法、英殖民争霸1、荷兰一度控制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下半叶,后崛起的法国也加入殖民争霸行列。2、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英国凭借强大实力战胜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大片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四、殖民掠夺的影响:1.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2.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亚、非、拉美地区长期贫穷落后。3.在殖民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1、英国政治传统:1215年,英格兰颁布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规定未经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第一次限制王权。2、议会制度确立:13世纪末。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上院:贵族;下院:骑士和平民代表),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2、议会与王权对立:斯图亚特王朝(17世纪初),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论,渴望王权专断,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二、革命的发生1、议会与王权矛盾激化:查理一世推行君主专断政策,随意解散议会。2、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查理一世派军队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内战。)3、革命结果: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权力落在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克伦威尔独揽大权,被议会尊为“护国主”。)4、革命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却没有终结个人专权的统治。三、权利法案1、“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背景: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条件做英国国王,英国恢复君主制。继任者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进行反攻倒算。2、君主产宪制:确立时间1689年;确立标志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目的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资产阶级利益。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2、议会至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第18课美国的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一、 独立战争的序幕1、英属北美殖民:建立时间:17世纪开始;先后建立13个。作用: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商品的市场。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主要成员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还有当地的印第安人和非洲黑奴。北美人民受英国殖民者剥削。3、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1765年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分布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5、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1、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5,北美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华盛顿当选大陆军总司令。“一分钟人”民兵,是赢得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主力军。2、评价华盛顿:1)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2)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3)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1、独立宣言发表:时间:1776.7.4起草人:杰斐逊通过机构:大陆会议2、独立宣言内容:1)宣布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3、独立宣言性质: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4、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1776年)5、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时间:1783年。(原因:1781年,约克镇战役中,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6、1787年美国宪法:依据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国家特点:联邦制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相互制衡;2)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3)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7、1787年美国宪法的性质: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影响: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四、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意义)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谈谈你对专制和民主的认识:1)专制导致独裁暴政,民主有利于防止专制。2)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六、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2)人民群众的支持;3)法国等国家的支持;4)领导人的卓越指挥。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一、旧制度的危机启蒙运动1)原因:法国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引起了法国进步思想家的猛烈抨击。2)启蒙运动中心:法国(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3)内容:反对旧制度。核心思想:自由、平等。4)性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6)启蒙运动的代表: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旗手)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学英国)孟德斯鸠(最博学的启蒙学者)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学美国)卢梭主张最大限度的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学古希腊的雅典)二、法国大革命1、根本原因:旧制度制约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导火线: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筹款。3、开始标志:1789.7.14,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4、人权宣言颁布:1789年8月,内容: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5、1791年宪法:制宪议会制定,废除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1年宪法把人权宣言作为宪法的组成部分置于正文之前。宪法基本落实宣言的原则,但二者不完全一致。6、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废除君主制,处死国王路易十六。7、法国大革命的高潮:英、荷、西与普、奥等国结成反法联盟,进攻法国。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救国委员会,掌握政权,平息国内叛乱,打退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后雅各宾派因打击面过宽,被推下台)8、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影响):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三、拿破仑帝国1、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799年。2、拿破仑巩固政权的措施:1)对内:主持制定拿破仑法典。(体现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拿破仑法典的作用(影响):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典范。2)对外:进行战争,大败反法联盟。(影响: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反抗)3、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时间:1804年,经公民投票,法国改为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4、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时间:1815年。原因:拿破的对外战争,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首发国:英国,也叫英国工业革命)一、纺织艺术的革新1、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建立起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棉纺织品需求增长,刺激棉纺织新技术发明
收藏
编号:257952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7.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1
8
金币
- 关 键 词:
-
世界历史
出版
九年级
上册
复习资料
提纲
- 资源描述:
-
^.
部编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人类形成: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到15世纪末期,人类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最初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2.大河流域(适合农耕):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3.四大文明古国: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
第1课:古代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1.建、亡:约公元前3500年,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经历时代: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
3.强盛期:在新王国时代图特摩斯三世时,成为最强大帝国。
4.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太阳历、木乃伊、象形文字。
5.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历史地位),它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1)金字塔作用:古王国时代,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
2)金字塔代表:胡夫金字塔(最大)、哈佛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3)金字塔与法老的关系:金字塔象征法老的尊严与权力。古埃及国王称“法老”,集军、政、财、神大权于一身,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胡夫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古巴比伦王国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1)地理位置:“两河”指西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有“新月沃地”之称,今伊拉克一带。
2)建国:约公元前3500年,产生小国。约公元前24世纪,初步统一。民族:苏美尔人。
3)两河流域文明成果: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汉谟拉比法典》。
2、古巴比伦王国
1)建立:公元前18世纪,第6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国家,他自称“众神之王”,加强中央集权。
2)强盛期:汉谟拉比在位时。
3)灭亡:公元前1595年,王国被外族灭亡,后经历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消灭。
3、《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
1)历史地位及影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2)制定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法典信息:古巴比伦王国的三个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大特征:家庭奴隶制。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第3课: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地理位置: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3)鼎盛期:孔雀王朝。统一印度,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民族:雅利安人。
4)古印度文明成果:“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佛教。
2、森严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创建,是印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各等级世代相袭,等级间贵贱分明)
1)种姓制度的等级阶层及职责: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吠 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居民),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四个等级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受歧视和凌辱。
2)种姓制度的影响:在印度影响深远。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主要教义: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传入中国:公元前1世纪(西汉末),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希腊城邦
1)希腊半岛(古希腊主体)特点:环海、多山、多岛屿,影响希腊统一;平原小耕地少,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
2)希腊最早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之后,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3)城邦建立:公元前8世纪,以城市或市镇为中心。希腊城邦特点:“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达。
4)希腊城邦居民权力: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含外邦人和奴隶)。公民有土地,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
非公民中的外邦人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没有土地;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
2、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成为200多个城邦的盟主。
创建人物:伯里克利。改革后,把雅典变成了“全希腊的学校”。他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 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3、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利:1)它是古希腊城邦制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
2)它扩大了公民权利,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雅典繁荣。
弊:1)它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的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2)它是直接的民主。容易造成民主决策失误,成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甚至沦为暴民政治。
4、亚历山大帝国: 建立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 人物: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亚历山大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 。
5、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1)具有侵略性质,掠夺了东方世界的财富,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城邦: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 形成时间:公元前1000年。
2、罗马共和国
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权力分配:元老院(300名贵族组成)——掌握国家决策权;执政官(2名,权力相等)—主持政务;
公民大会—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保民官(2名,平民自己选出)—有权否定执政官与元老院的决议。
3、《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的成文法,刻在12块青铜板上)
影响(意义):1)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以及欧洲法学的渊源(历史地位)。
4、罗马共和国的强大与衰落
1)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灭掉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地区。
2)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地中海霸主。
3)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国的统治,走向衰落。
5、罗马帝国:建立者——屋大维;时间——公元前27年
1)屋大维其人:首创“元首制”,是首席元老,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热衷罗马城建设。
2)帝国进入黄金期:2世纪,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地中海成其“内湖”。
3)帝国衰亡:根本原因——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危机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日耳曼人大举侵入(375年)――――帝国分裂:4世纪末(395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被日耳曼人所灭。标志西欧的奴隶社会结终。
4)马尔克公社制度:日耳曼人创建,包括村民大会、土地轮耕、荒地林地公用等制度,对中世纪欧洲影响深远。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体现在神话、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史学、法学、体育等各个方面
1、文学和雕塑
1)希腊神话: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2)希腊雕刻:达到一种完美境界。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雕塑杰作。
2、建筑艺术
1)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四周廊柱环绕。代表建筑:雅典帕特农神庙。
2)罗马建筑艺术:吸收希腊建筑特点并有创新,如石拱门、穹顶。
代表建筑:罗马大竞技场(容8万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庆祝胜利)、方尖碑、万神庙(宗教场所)。
3、哲学和法
1)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
希腊哲学三贤:苏格拉底:(思考转向人类社会。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是逻辑学的创始人。)
2)罗马人法学成就突出: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以及欧洲法学的渊源(历史地位)。
罗马法学系统的构成:包括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
4、公历的缘起:1)罗马历法来源:古埃及人的太阳历。
2)公历的基础民——“儒略历”:凯撒命人制定的历法。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都教历法。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
第7课 基都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基都教的兴起
诞生: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创立者:耶稣。 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地位: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都教定为国教,促进了它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建立:日耳曼人在西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蛮族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481年,克洛维建立。
强大:为稳固统治,克洛维皈依基都教,承认罗马教会地位,取得罗马教会支持,不断对外扩张,版图延伸,实力强大。
3、封君与封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土地分封改革: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封君封臣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君保护封臣。彼此有严格的等级性,
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封君与封臣关系形成的仪式:“臣服礼”、“授职礼”。
封建制度确立:11世纪,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国
法兰克王国发展: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查理,在位时四处征讨,使国家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鼓励基都教发展:查理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十一税”。
教皇为查理加冕:800年的圣诞节、罗马,他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国家史称“查理曼帝国”。
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曼开设宫廷学校,抄写希腊罗马经典,推动文化恢复与发展,出现“加洛林文艺复兴”。
帝国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雏形,三国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第8课 西欧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1、庄园出现:9世纪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内住领主和佃户。佃户义务:向领主服劳役、缴税,出席庄园法庭。
2、庄园性质: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大庄园是成为地方经济中心。
3、庄园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独立小生产者,领主不能随意没收其土地)、缺少自由的农奴。
4、庄园土地:分为两部分
1)是领主的“直领地”:占庄园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2)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3天/周。
5、庄园“共用地”: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全体佃户都可放牧,共同使用。
6、庄园法庭:庄园具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1)法庭作用: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2)惩罚手段:处以罚金。
3)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4)法庭影响: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西欧中世纪城市特点:自由和自治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10世纪开始,许多新城市成为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意、法、英、德名城众多。
恢复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城市位置: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吸引人们聚焦的地区。
3)城市自治:13世纪出现。争取自治的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法国琅城市民起义)。
取得自治权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取得自治权的城市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基本居民包括:手工工匠和商人(大多由农民和农奴转化而来)。
2)获得市民身份的途径: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
3)市民阶层形成原因:城市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4)资产阶级产生: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富裕的大手工业主、大商人和银行家,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5)城市行业组织:行会(商人行会、手工业行会、教师行会等)。
行会作用:避免同行恶性竞争,维护行业共同利益,防止封建领主侵犯。
3、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影响):出现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4、大学的兴起——起源于欧洲的新兴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1)大学兴起:12世纪,西欧大学兴起,促进了西欧教育与学术繁荣,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大学种类:教会学校、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要从教会取得授课许可证)。
3)教师行会:为维护自身权利和经济利益,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4)大学自治:要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大学自治地位体现在:免赋税权特、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5)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既受基都教会影响,也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专业课程:法学、医学、神学。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名称由来: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国东部的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在此建都。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2、傲立欧洲: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商贸发达,经济繁荣,进入“黄金时代”。
3、《罗马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的重要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时完成)
1)编制目的:528年,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目的是稳固帝国社会秩序,保证皇帝专制权力。
2)《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共4部法律文献
《查士丁尼法典》——收集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
《法学汇纂》——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
《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新法典》——查士丁尼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
4、《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
1)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2)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5、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衰亡原因:长期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拜占庭皇帝向西欧封建主寻求援助。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反攻拜占庭帝国。
2)拜占庭灭亡: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3)拜占庭灭亡的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6、结合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教训,怎样保持国家的繁荣富强:要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要树立开放宽容的心态;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7、拜占庭文化
1)形成:融合基都教、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创造而成,独具特色。
2)影响:保存大量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地位:是中世纪文艺复兴前欧洲文化的最高峰。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1、6世纪前的日本
1)大和:5世纪,本州部的大和政权统一日本,最高统治者称“大王”,王室和贵族有私有领地。
2)部民制度: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称“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称“海部”。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典章制度,在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1)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并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把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2)大化改新影响(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大化改新感悟(启示):要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事物;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坚持改革开放。
3、武士和武士集团
1)日本庄园的建立: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强、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大庄园特权:“不输不入”(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进入)。 影响: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能力,社会动荡。
2)武士集团的建立: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武士集团的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团与朝廷关系: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4、幕府统治时期的到来(在日本长达近700年)
1)幕府形成:12世纪,镰仓幕府。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后,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2)幕府权利: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首领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3)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创教:时间:7世纪 创立者:穆罕默德 地点: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经典:《古兰经》 教徒:称“穆斯林”
教义:安拉是唯一真神,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
2)建国:时间:622年(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建立者:穆罕默德 地点:麦地那 国家特点:政教合一。
阿拉伯国家建立的标志:建立穆斯林公社。 国家性质: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
3)统一半岛: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承认穆罕默德统治地位,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帝国
1)形成:8世纪中期,帝国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扩张,伊斯兰教也向外传播。
2)专治统治: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穆罕默德的继承者称哈里发。
哈里发集政、军和神权于一身,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首领。
3)灭亡:1258年,蒙古人攻陷帝国首都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3、阿拉伯文化(形成于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
1)发达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2)阿拉伯文化成果: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医学集成》和《医典》、《天方夜谭》(也叫《一千零一夜晚》)。
3)阿拉伯人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4、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很大变化。)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西欧垦殖运动:11世纪后,欧洲农村开展垦殖运动,新开发地区仿效自治城市,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
2、庄园衰落与瓦解:
1)农奴获得对自己劳动力自由支配权的方式: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
2)农奴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机会的方式:缴纳迁徙税。
3)农民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4)领主出租直领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参与生产管理。
3、雇佣与被雇佣的社会生产关系出现:
1)、租地农场:14世纪后,富裕农民承租、购买领主土地或转租、购买其他佃户地产,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雇用少地或无地农民耕种,产品推向市场。富裕农民成为租地农场主,被雇佣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最早、最典型的租地农场在:英国)
2)、手工工场:富余农、畜产品进入市场,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为市场而生产,农村出现手工工场。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4、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的作用:促进欧洲农村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推动西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13、14世纪,西欧农村的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经营方式掌握生产、交换等环节,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段力量。
2、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城市中的富商巨贾政治权利扩大,成为强化王权的力量。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16世纪)
1、出现:14世纪,意大利。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采取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引发了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3、性质: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4、意义(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5、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6、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7、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原因:欧洲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对市场需求扩大)
2、欧洲出现关注东方的热潮。(原因: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描绘东方国家(中、印等)富庶昌明,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3、欧洲人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原因:奥斯曼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后,控制了东西方所有重要商道,向商人征收高额关税)
4、地圆学说的流行。
5、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传入欧洲;欧洲造船技术的突破。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葡萄牙王室资助:1)1487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2)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获利最高)
2、西班牙王室资助:1)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古巴和海地(新大陆)。他认为到达的是印度,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寻找亚洲,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他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四、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影响或作用)
1、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后)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2、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中国澳门),以殖民据点为基地进行劫掠式贸易。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
3、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称“无敌舰队”。凭借这支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开采金银矿、开发种植园。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原因: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英国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开拓海外市场。
2、打败西班牙:1588年,英吉利海峡,以少胜多,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从此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3、建立开殖民地:17世纪,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4、三角贸易:英国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称为“三角贸易”。为英国带来巨额利润的是:种植园和黑奴贸易。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一度控制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下半叶,后崛起的法国也加入殖民争霸行列。
2、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英国凭借强大实力战胜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大片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
四、殖民掠夺的影响:
1.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亚、非、拉美地区长期贫穷落后。
3.在殖民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英国政治传统:1215年,英格兰颁布《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规定未经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第一次限制王权。
2、议会制度确立:13世纪末。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上院:贵族;下院:骑士和平民代表),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2、议会与王权对立:斯图亚特王朝(17世纪初),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论,渴望王权专断,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
二、革命的发生
1、议会与王权矛盾激化:查理一世推行君主专断政策,随意解散议会。
2、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查理一世派军队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内战。)
3、革命结果: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权力落在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克伦威尔独揽大权,被议会尊为“护国主”。)
4、革命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却没有终结个人专权的统治。
三、《权利法案》
1、“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背景: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条件做英国国王,英国恢复君主制。继任者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进行反攻倒算。
2、君主产宪制:确立时间——1689年;确立标志——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目的——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资产阶级利益。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2、议会至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一、 独立战争的序幕
1、英属北美殖民:建立时间:17世纪开始;先后建立13个。作用: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商品的市场。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主要成员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还有当地的印第安人和非洲黑奴。北美人民受英国殖民者剥削。
3、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1765年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分布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
5、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
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5,北美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华盛顿当选大陆军总司令。
“一分钟人”民兵,是赢得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2、评价华盛顿:1)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2)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
3)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
1、《独立宣言》发表:时间:1776.7.4 起草人:杰斐逊 通过机构:大陆会议
2、《独立宣言》内容:1)宣布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3、《独立宣言》性质: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4、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1776年)
5、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时间:1783年。(原因:1781年,约克镇战役中,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
6、1787年美国宪法:依据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国家特点:联邦制
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相互制衡; 2)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3)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7、1787年美国宪法的性质: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影响: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谈谈你对专制和民主的认识:1)专制导致独裁暴政,民主有利于防止专制。
2)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2)人民群众的支持;3)法国等国家的支持;4)领导人的卓越指挥。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一、旧制度的危机——启蒙运动
1)原因:法国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引起了法国进步思想家的猛烈抨击。2)启蒙运动中心:法国(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
3)内容:反对旧制度。核心思想:自由、平等。 4)性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6)启蒙运动的代表: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旗手)——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学英国)
孟德斯鸠(最博学的启蒙学者)——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学美国)
卢梭——主张最大限度的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学古希腊的雅典)
二、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旧制度制约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筹款。 3、开始标志:1789.7.14,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4、《人权宣言》颁布:1789年8月,内容: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5、1791年宪法:制宪议会制定,废除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1791年宪法把《人权宣言》作为宪法的组成部分置于正文之前。宪法基本落实宣言的原则,但二者不完全一致。
6、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废除君主制,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7、法国大革命的高潮:英、荷、西与普、奥等国结成反法联盟,进攻法国。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救国委员会,掌握政权,平息国内叛乱,打退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后雅各宾派因打击面过宽,被推下台)
8、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影响):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三、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799年。
2、拿破仑巩固政权的措施:
1)对内:主持制定《拿破仑法典》。(体现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拿破仑法典》的作用(影响):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典范。
2)对外:进行战争,大败反法联盟。(影响: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反抗)
3、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时间:1804年,经公民投票,法国改为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
4、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时间:1815年。原因:拿破的对外战争,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首发国:英国,也叫英国工业革命)
一、纺织艺术的革新
1、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建立起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棉纺织品需求增长,刺激棉纺织新技术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