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出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程教案.doc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案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具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课时安排:5课时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置疑发问,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再借助生活实物,如:口香糖、花生米、硬币等,让学生掂一掂,并进行比较,对质量单位建立感性认识。教学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千克的质量观念。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教与学的过程:一、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2、学生置疑: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二、 探究新知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2、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1) 问:“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3)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1) 让同学们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千克克2) 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三、 巩固练习师:认识了克、千克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1、 自主练习P61、22、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四、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五、 作业布置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2、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3、 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教具准备:体秤、生活实物教学构想: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教与学的过程:一、导课复习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4、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二、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1) 小兰体重32( ) 2) 一个鸡蛋重50( ) 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3) 2瓶矿泉水重约( )4) 7粒黄豆约重(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4、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三、拓展延伸薯片200g薯片150g2.5元 2.5元 你会买哪种,为什么?四、作业布置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构想: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教与学的过程:一、沟通旧知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2填空1千克( )克3千克( )克1000克( )千克5000克( )千克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1教学吨的认识(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1)出示: 3吨( )千克8000千克( )吨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3)练习质疑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四、巩固与反思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2、2吨( )千克5千克( )克7000千克( )吨9000克( )千克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五、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重难点: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教学构想:通过,填写适当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同时,通过情境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克、千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教与学的过程:一、导课复习1、资料交流。师: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二、巩固提高1、我问你答。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3吨=( )千克 2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50吨=( )千克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1)3千克 3吨 3克2)2千克 2500克 2吨 1500千克 25000克你发现了什么?4、 自主练习P76 (同位讨论解决方案)1) 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在把6个600千克连加2) 可以用600千克6=3600千克,3600千克 4吨5、 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 ) 鲸鱼体重34( ) 袋鼠体重30( )每小时跑100( ) 每小时游30( ) 每小时跑50( )(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三、拓展延伸200kg300kg400kg200kg50kg50kg200kg你能搭配出1t吗?有几种方案?四、作业布置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课后反思:第五课时: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对吨、千克和克进一步的理解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2、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3、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构想:通过一个崭新的情境图,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也由此检测出学生学生中的不足加以强化。教学过程:一 引导复习1、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3、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1)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2) 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3) 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一千克1克4.解决问题铅球篮球乒乓球杠铃4650450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二、情境导入1、 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2、 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1)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2)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三、作业布置实践作业:回家完成这样的表格: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物品苹果橘子西红柿黄瓜数量摸名片统计和可能性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教具准备电脑课件、转盘、纸杯、白球、黄球、红球、盒子。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索,学习新知活动一:摸名片1、 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2、 学生自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4、 集体交流: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5、 结论: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6、 这是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7、 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现象?活动二:抛纸杯1、猜想: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2、实验: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4、结论:纸杯抛向空中落到地面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活动三:摸球1、出示盒子(里面两个黄球,一个白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分组实验加以证明。小结: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实验验证。小结。3、出示盒子(2个白球,2个黄球)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表。4、扩展练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为什么?学生模拟摸球游戏。小结: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三、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奇妙的变化”教案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认识分数教学目的:1、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 意义2、 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3、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寻找身边的分数教具准备:多媒体展台,各种图形的纸片,水彩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图片导入课件演示: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师:小朋友们,猜猜看,照片上的人你们认识吗?(生猜测、回答)是的,老师从小到大的变化很多很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奇妙变化中的数学问题是的,老师从小到大的变化很多很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奇妙变化中的数学问题新课:(二) 一、 认识1/2引入“一半师:老师这里还有三张图片,(出示胎儿,婴儿,成人图片),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张最有意思,为什么?生1:胎儿。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生2:胎儿。因为胎儿的头很大。师:你认为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多少呢?(生:一半。)那什么是一半呢,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你怎样找到它的“一半”呢?(出示苹果)生: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一半,师: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得到的两份大小是完全一样的,这叫做“平均分”(强调“平均分”)2、 书写“一半”师:你想怎样表示“一半”?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你喜欢的方法在作业本上,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数学符号也可以,表示出“一半”学生展示作品并说明理由。师:其实“一半”的写法有很多 (介绍“一半”的各种写法),现在我们统一用 1/2来表示“一半”。(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3、 找“1/2”师:我们认识了1/2。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纸片,动手折一折,找到它的1/2,并涂上阴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巩固学习。二、 学习的读法写法及意义。1、 学习1/4的写法读法师:其实,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长到8个星期大时头长大约就是身长的1/2了!宝宝出生后慢慢成长,到了婴儿期,宝宝的头长又发生什么变化呢?生:(出示婴儿期图片,学生观察回答)婴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1/4(或者1/3、1/5)(教师相机让学生解释所说分数的意义。)出示课件:显示将婴儿身高平均分成4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请学生自己板书:1/4读作四分之一。折纸,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师:(取出2号纸条)如果用长方形纸条代表婴儿身高,你能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婴儿头长吗?请同桌商量着折一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反思本节课从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出发,我选择了教材中的活动编排。在教学中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先创设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迫切地感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必要性。但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情境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经验,感觉这个情境没有出现的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分数这一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没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通过上色,折纸等活动,学生对分数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表示简单分数。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滞后,没从低级向高级提升,要适时给学生示范一下语言上的陈述,让学生进行模仿。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跟进没有把握好,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中生成资源。本节课的小组活动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有序的进行,并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学生在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做到人人参与。在活动中给学生“活动小秘决”让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活动目的与步骤,我认为这个方式是小组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小组长在本次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明我们班采用不频繁换组长,让每个组长都以半个学期为一任,并进行小组长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我们课题实验的下一个试点。第二课时 比大小教学内容:P5859教学目标:1、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根据表示分数的图例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2、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概括能力。3、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关键:借助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过程。基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圆。这是一个蛋糕,小猴想吃这块蛋糕的1/4,小熊想吃这块蛋糕的3/4,谁吃得多? 三、比较大小。 1、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手里的圆折一折,涂一涂,说明吗?你手里还有一个蛋糕吧?小猫吃这个蛋糕的1/2,小狗吃了这个蛋糕的1/4,你能折一折,涂一涂吗?2、谁吃得多?为什么? 3、第61页试一试。 填分数,比大小。 4、你是怎样比较的? 5、按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你认为比较分数的大小容易吗? 四、巩固与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4、分数总是与平均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不一样的苹果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5、出示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的不同分法。都涂上1份,比较大小。五、总结。第三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6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纳出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算理、“整体”与“个体”的转化,化未知为己知。教学难点:实际问题抽象后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理解“1”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交流谈话法、操作合作法。教具准备:课件、纸卡片、彩笔、剪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理解分数二、动手动脑、交流合作1.创设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师: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2)动手操作活动。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全班交流,同桌汇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2)比一比。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 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三、巩固练习,数形结合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四、强化新知、课外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两道题。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叙述分数的意义和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练习,可以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本课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第四课时 整理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66-6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2.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教学重点:1、整理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知识。(评析创设 “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二、整理分数知识,探求问题1.小组交流整理(教材第67页1题、2题)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闯关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评价。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评价自我。(2)问题接龙创设情境。(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三、整理面积知识,实际应用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2.整理知识,加深理解 (教材68页第5题)(1)小组合作整理出有关面积的知识。(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1)粗心的俊伟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与同桌交流,评价。(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挑战问题,巧妙解答。(4) 发散思维、摆火柴棍 (教材68页第9题)四、回顾自查,评价自我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教学反思:整理复习课基本上是再现和巩固知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 本节课要对分数和面积这两个差异较大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就更显得困难了。怎样将这部分知识系统、完整地呈现、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又使课堂不显得沉闷单调,这是我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引导,同时引出下面阴影的认识及四分之三的认识。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学解读: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单元学与教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提出问题,进行交流。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单元教学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准备:称、常见食品、投影仪教学过程:一、 境引入,提出问题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从哪儿获得的?学生自由交流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四个小动物迷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和他们一起去了解动物世界中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二、合作探索、建立概念(一)认识克1、克有多重?先估计一下,再称一称。学生猜测,师适当记录,然后用天平实际称一称,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出自己猜测或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的1克的差距2、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再从学具中摸出豆子或糖果进行估计、验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多重。学生交流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做单位。学生可能结合自己常见的小食品,进行举例2、师: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的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克用“g”表示。那么稍重一些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呢?(二)认识千克一、 1千克用多重,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常见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包装上的标注来说明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实际掂一掂两袋盐、两瓶清洁液的重量。二、 师: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板书:1千克1000克三、说一说:你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学生自由交流四、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学生交流,注意区分平时所说的“斤”与“千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五、自主练习:课本第6页1、2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六、课后实践:第3题,记录相关数据,相互交流。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吨的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教学准备:投影仪,学具、称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投影出示蜂鸟、袋鼠、鲸鱼三种动物师:看到这三个动物,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引导从体重上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在描述它们的体重时,所用的单位一样吗?分别用什么?2、提出问题:我们知道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体重达到150吨,那么1吨究竟有多重呢?二、合作交流1、根据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吗?学生交流:如一车煤约重4吨、40个25千克的学生合起来是1吨、100袋大米约重1吨等2、师:1000千克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板书:1吨1000千克3、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吨”?学生交流,如车的载重量、电梯的承重量等三、小常识课本第5页:生
收藏
编号:257979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46.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14
金币
- 关 键 词:
-
出版
三年级
上册
数学
课程
教案
- 资源描述:
-
-/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案
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置疑发问,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再借助生活实物,如:口香糖、花生米、硬币等,让学生掂一掂,并进行比较,对质量单位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 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
1) 问:“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3)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 让同学们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 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 巩固练习
师:认识了克、千克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自主练习P6—1、2
2、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四、 教师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 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 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 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体秤、生活实物
教学构想: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1) 小兰体重32( )
2) 一个鸡蛋重50( ) 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 2瓶矿泉水重约( )
4) 7粒黄豆约重( )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拓展延伸
薯片
200g
薯片
150g
2.5元 2.5元 你会买哪种,为什么?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构想: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
教与学的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
教学构想:通过,填写适当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同时,通过情境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克、千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资料交流。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
(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
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
二、巩固提高
1、我问你答。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3吨=( )千克 2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50吨=( )千克
※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
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
1)3千克 3吨 3克
2)2千克 2500克 2吨 1500千克 25000克
※你发现了什么?
4、 自主练习P7—6 (同位讨论解决方案)
1) 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在把6个600千克连加
2) 可以用600千克6=3600千克,3600千克〈 4吨
5、 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 ) 鲸鱼体重34( ) 袋鼠体重30( )
每小时跑100( ) 每小时游30( ) 每小时跑50( )
(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三、拓展延伸
200kg
300kg
400kg
200kg
50kg
50kg
200kg
你能搭配出1t吗?有几种方案?
四、作业布置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对吨、千克和克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构想:通过一个崭新的情境图,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也由此检测出学生学生中的不足加以强化。
教学过程:
一. 引导复习
1、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3、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1)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 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 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
一千克……
1克……
4. 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4
650
4
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二、情境导入
1、 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 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2)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三、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回家完成这样的表格: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物品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数量
摸名片 统计和可能性 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转盘、纸杯、白球、黄球、红球、盒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一:摸名片
1、 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
2、 学生自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
4、 集体交流: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
5、 结论:
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
6、 这是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
7、 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现象?
活动二:抛纸杯
1、猜想:
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
2、实验:
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4、结论:
纸杯抛向空中落到地面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
活动三:摸球
1、出示盒子(里面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①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组实验加以证明。
③小结: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
①实验验证。
②小结。
3、出示盒子(2个白球,2个黄球)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表。
4、扩展练习:
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为什么?
②学生模拟摸球游戏。
③小结: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奇妙的变化”教案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认识分数
教学目的:
1、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 意义
2、 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3、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寻找身边的分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台,各种图形的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课件演示: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
师:小朋友们,猜猜看,照片上的人你们认识吗?(生猜测、回答)
是的,老师从小到大的变化很多很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奇妙变化中的数学问题
是的,老师从小到大的变化很多很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奇妙变化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
(二) 一、 认识1/2
引入“一半
师:老师这里还有三张图片,(出示胎儿,婴儿,成人图片),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张最有意思,为什么?
生1:胎儿。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生2:胎儿。因为胎儿的头很大。…
师:你认为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多少呢?(生:一半。)那什么是一半呢,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你怎样找到它的“一半”呢?(出示苹果)
生: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一半,
师: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得到的两份大小是完全一样的,这叫做“平均分”(强调“平均分”)
2、 书写“一半”
师:你想怎样表示“一半”?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你喜欢的方法在作业本上,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数学符号也可以,表示出“一半”
学生展示作品并说明理由。
师:其实“一半”的写法有很多 (介绍“一半”的各种写法),现在我们统一用 1/2来表示“一半”。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
3、 找“1/2”
师:我们认识了1/2。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纸片,动手折一折,找到它的1/2,并涂上阴影。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巩固学习。
二、 学习的读法写法及意义。
1、 学习1/4的写法读法
师:其实,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长到8个星期大时头长大约就是身长的1/2了!宝宝出生后慢慢成长,到了婴儿期,宝宝的头长又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出示婴儿期图片,学生观察回答)婴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1/4(或者1/3、1/5)
(教师相机让学生解释所说分数的意义。)
出示课件:显示将婴儿身高平均分成4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请学生自己板书:1/4读作四分之一。
折纸,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师:(取出2号纸条)如果用长方形纸条代表婴儿身高,你能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婴儿头长吗?请同桌商量着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
[反思]
本节课从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出发,我选择了教材中的活动编排。在教学中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先创设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迫切地感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必要性。但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情境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经验,感觉这个情境没有出现的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分数这一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没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
通过上色,折纸等活动,学生对分数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表示简单分数。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滞后,没从低级向高级提升,要适时给学生示范一下语言上的陈述,让学生进行模仿。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跟进没有把握好,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中生成资源。
本节课的小组活动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有序的进行,并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学生在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做到人人参与。在活动中给学生“活动小秘决”让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活动目的与步骤,我认为这个方式是小组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小组长在本次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明我们班采用不频繁换组长,让每个组长都以半个学期为一任,并进行小组长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我们课题实验的下一个试点。
第二课时 比 大 小
教学内容:P58——59
教学目标:1、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根据表示分数的图例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概括能力。
3、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关键:借助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过程。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圆。
这是一个蛋糕,小猴想吃这块蛋糕的1/4,小熊想吃这块蛋糕的3/4,谁吃得多?
三、、比较大小。
1、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手里的圆折一折,涂一涂,说明吗?
你手里还有一个蛋糕吧?小猫吃这个蛋糕的1/2,小狗吃了这个蛋糕的1/4,你能折一折,涂一涂吗?
2、谁吃得多?为什么?
3、第61页试一试。 填分数,比大小。
4、你是怎样比较的?
5、按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你认为比较分数的大小容易吗?
四、巩固与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4、分数总是与平均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不一样的苹果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5、出示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的不同分法。都涂上1份,比较大小。
五、总结。
第三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纳出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算理、“整体”与“个体”的转化,化未知为己知。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抽象后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理解“1”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交流谈话法、操作合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纸卡片、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理解分数
二、动手动脑、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师: +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 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数形结合
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强化新知、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
本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两道题。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叙述分数的意义和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练习,可以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
第四课时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1、整理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 “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整理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整理(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评价。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评价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整理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整理知识,加深理解 (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整理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评价。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 发散思维、摆火柴棍 (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评价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教学反思:
整理复习课基本上是再现和巩固知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 本节课要对分数和面积这两个差异较大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就更显得困难了。怎样将这部分知识系统、完整地呈现、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又使课堂不显得沉闷单调,这是我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引导,同时引出下面阴影的认识及四分之三的认识。
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学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单元教学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称、常见食品、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境引入,提出问题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从哪儿获得的?
[学生自由交流]
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四个小动物迷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和他们一起去了解动物世界中的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二、合作探索、建立概念
(一)认识克
1、克有多重?先估计一下,再称一称。
[学生猜测,师适当记录,然后用天平实际称一称,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出自己猜测或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的1克的差距]
2、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再从学具中摸出豆子或糖果进行估计、验证。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多重。
[学生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做单位。
[学生可能结合自己常见的小食品,进行举例]
2、师: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的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克用“g”表示。那么稍重一些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呢?
(二)认识千克
一、 1千克用多重,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常见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包装上的标注来说明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实际掂一掂两袋盐、两瓶清洁液的重量。]
二、 师: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三、说一说:你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注意区分平时所说的“斤”与“千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五、自主练习:
课本第6页1、2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六、课后实践:
第3题,记录相关数据,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仪,学具、称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投影出示蜂鸟、袋鼠、鲸鱼三种动物]
师:看到这三个动物,你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引导从体重上进行比较]
那么我们在描述它们的体重时,所用的单位一样吗?分别用什么?
2、提出问题:我们知道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体重达到150吨,那么1吨究竟有多重呢?
二、合作交流
1、根据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如一车煤约重4吨、40个25千克的学生合起来是1吨、100袋大米约重1吨等]
2、师:1000千克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
[板书:1吨=1000千克]
3、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吨”?
[学生交流,如车的载重量、电梯的承重量等]
三、小常识
课本第5页:生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