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化学实验报告.doc

收藏

编号:258044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62.56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12
金币
关 键 词:
初级 低级 中学化学 实验 试验 报告 讲演 呈文
资源描述:
/* 实验1 物质的变化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物质的不同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熟悉液体的取用、液体的加热、固体颗粒的研磨、溶解、溶液的滴加、液体的倾倒等正确的实验操作。 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火柴、玻璃片、研钵(研杵)、单孔塞(带导管); 蒸馏水、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在试管中加入约五分之一体积的水,用铁架台固定,点燃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玻璃片上有 。 在此变化过程中,水由液态受热变成 态的水蒸气,而后遇冷凝结成液态水,水本身 发生变化, 新物质生成。 2.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研碎。 蓝色颗粒状胆矾变成了 。 胆矾从 状固体变成 状固体, 新物质生成。 3.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研碎的胆矾粉末并加入少量水,振荡,直至硫酸铜全部溶解为止。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数滴氢氧化钠溶液。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有 。 说明该变化过程中, 新物质生成。 4.如图所示,取少量块状石灰石放入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石灰石表面出现 ,澄清石灰水 。 证明石灰石与稀盐酸作用,生成了 。该变化中 新物质生成。 问题与讨论: 1.化学变化中常常伴有哪些实验现象? 2.请列举2-3个生活中属于化学变化的例子。 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木条、集气瓶; 氧气、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氧气是 色 味的 体。 二氧化碳是 色 味的 体。 物理性质包括 、 、 和密度、硬度等。 2.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的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氧气中的木条 , 二氧化碳中的木条 。 说明氧气可以 燃烧, 二氧化碳 燃烧,也 支持燃烧。 问题与讨论: 1.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 ;(2)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 ;(3)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 。 2.通过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实验3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并描述变化现象; 2.学习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等基本操作; 3.初步学习书写实验报告的方法。 实验用品: 烧杯、火柴、小刀、玻璃管; 蜡烛、水、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2.猜想与假设 (1)蜡烛燃烧生成水;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蜡烛能燃烧,从三个阶段对蜡烛的物理性质、火焰温度以及燃烧产物等进行探究。 (2)实验流程:认识蜡烛点燃前的物理性质→观察火焰分层情况→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观察燃烧后的现象→认识蜡烛及其燃烧。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点 燃 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等。 蜡烛是 色、 味的 体。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观察。 蜡烛被小刀 ; 蜡烛是 水面上。 蜡烛的硬度 ; 蜡烛的密度比水 ; 蜡烛 溶于水。 燃 着 时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等。 蜡烛火焰分为 层,火焰最暗的是 层, 火焰最亮的是 层。 用火柴梗平放入烛焰中,约1S后取出。 火柴梗 部位炭化。 说明蜡烛火焰 温度最高。 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 烧杯壁上有 。 说明蜡烛燃烧时有 生成。 将烧杯迅速翻转,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的石灰水变 。 说明蜡烛燃烧时有 生成。 熄 灭 后 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 用火柴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 燃烧。 说明“白烟”具有 性。 5.反思与评价: (1)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学习上有哪些特点? 实验4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水槽、集气瓶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2.初步学会收集、检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 3.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火柴、木条、弯导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水、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2.猜想与假设 (1)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多;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少; (3)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多。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还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对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相关实验,比较它们成分含量的不同。 (2)实验流程:收集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检验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检验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认识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不同。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2)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 (3)取一瓶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伸入一根点燃的小木条,观察燃烧现象。 小木条在空气中 ,在呼出气体中 。 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 (4)取一瓶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瓶中石灰水 ,而空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 。 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 。 (5)取两块玻璃片,一片置于桌面上,一片对着哈气,对比观察玻璃片表面。 哈气的玻璃片表面出现 ,而置于桌面的玻璃片上 。 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 5.反思与评价 (1)检验二氧化碳存在的方法是什么? (2) 现有三瓶未贴标签的无色气体,它们是空气、氧气、二氧化碳,请你将他们一一鉴别出来。 实验5 固体药品的取用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知道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2.初步学会取用颗粒状、粉末状药品的操作。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镊子、药匙、小纸条;颗粒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 实验过程: 1.颗粒状固体的取用。先将试管 放,用 夹取少量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入试管 ,然后将试管 竖立起来,使石灰石(或大理石)滑落到试管底部,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先将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 或 ,小心地送至试管 ,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问题与讨论: 1.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放到容器口后,为什么要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2.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为什么要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实验6 液体药品的取用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液体药品倾倒和滴加的操作; 2.初步学会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 澄清的石灰水、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酚酞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无色的酚酞溶液变为 色。 2.用10mL量筒量取2mL稀盐酸,加入实验5中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有大量 迅速冒出,随着时间推移 逐渐减少至停止产生。 问题与讨论: 1.倾倒液体的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取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3.取液后的滴管,若平放或倒放在桌子上,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7 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探究酒精灯火焰各层的温度; 2.学会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酒精灯火焰中各层的温度高低如何? 2.猜想与假设 (1)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酒精灯火焰的内焰温度最高。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并依据放入火焰中火柴梗的炭化程度,判断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2)实验流程: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验证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 酒精灯火焰分为 层, 火焰最暗的是 层, 火焰最亮的是 层。 用火柴梗平放入烛焰中,约1S后取出。 火柴梗 部位炭化。 说明酒精灯火焰 温度最高。 5.反思与评价 (1)酒精灯火焰为什么外焰的温度最高? (2)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加热? 实验8 给液体加热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练习酒精灯的使用; 2.学会给液体加热的方法。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试管、试管夹、量筒、胶头滴管; 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向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产生 。 2.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按图所示正确加热方法加热,观察现象。 问题与讨论: 1.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的原因是什么? 2.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实验9 装置的连接和气密性检查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仪器装置的正确连接; 2.初步学会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用品: 玻璃管、橡皮塞、试管、集气瓶;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2.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管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 导管的一端 冒出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 。 问题与讨论: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手握试管外壁,导管一端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为什么? 2.你还有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其他方法吗? 实验10 玻璃仪器的洗涤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洗涤玻璃仪器的正确方法; 2.知道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 实验用品: 试管、烧杯、试管刷、试管架、抹布;水。 实验过程: 1.水洗。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 水, 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2.涮洗。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 或 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 试管。 问题与讨论: 1.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2.洗干净的试管,应正放在试管架上还是倒放在试管架上?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实验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学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实验用品: 弹簧夹(止水夹)、带燃烧匙和玻璃导管的橡皮塞、酒精灯、火柴、烧杯、集气瓶; 红磷、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做上记号,并将瓶内剩余体积均分为五等份。 2.用止水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红磷燃烧发 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 。 文字表达式: 。 3.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问题与讨论: 1.实验中为什么红磷的量要足? 2.红磷熄灭后,若不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出现什么结果?为什么? 【名人链接】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L.Lavoisier,1743.8.26-1794.5.8)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因其包税官的身份在法国大革命时的1794年5月8日于巴黎被处死。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之于化学,犹如牛顿之于物理学。 实验2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氧气的检验方法。 实验用品: 酒精灯、木条、火柴; 氧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说明氧气能 。 问题与讨论: 1.检验氧气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1) (2) 2.如何用简单方法区别氧气、空气和氮气? 实验3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联系粉末状固体物质的取用; 2.说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 实验用品: 集气瓶、酒精灯、燃烧匙、木条、火柴; 水、氧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的火焰,放出 ,生成有 气味的气体。 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 。 文字表达式: 。 2.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的火焰,放出 ,生成有 气味的气体。 问题与讨论: 1.为什么在实验前,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 2.将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时,是慢慢伸入还是迅速伸入?为什么? 实验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和体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认识铁能否燃烧或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实验用品: 集气瓶、酒精灯、坩埚钳、火柴; 细铁丝、水、氧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取一根细铁丝,弯成螺旋状状,在铁丝下端绑一根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点燃火柴梗,待火柴梗燃烧接近结束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却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 。 文字表达式: 。 问题与讨论: 1.铁为什么在实验前,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砂? 2.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铁丝底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什么? 3.将铁丝伸入集气瓶时,是慢慢伸入还是迅速伸入?为什么? 实验5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 2.练习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 实验用品: 试管、集气瓶、酒精灯、铁架台、水槽、带导管的橡皮塞、火柴; 高锰酸钾、水、棉花。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部位加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2.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 集气瓶口有 冒出。 带火星的木条 。 说明有 生成。 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 文字表达式: 问题与讨论: 1.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2.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刚开始冒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为什么? 3.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应该是倒放在桌子上还是正放在桌子上?目的是什么? 【名人链接】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发现氧气的伟大英国化学家。1733年 3月13日生于利兹城附近的菲尔德黑德,1804年2月6日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1765年获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的职业是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176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82年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实验6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作用; 2.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火柴、量筒; 木条、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怎样的作用? 2.猜想与假设 (1)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二氧化锰可以减慢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 。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一定量的过氧化氢中有无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过氧化氢量的不同,所产生的实验现象,研究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2)实验流程:检验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有无氧气产生→检验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加入二氧化锰有无氧气产生→检验二氧化锰中多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有无氧气继续生成→分析得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3)在上述试管中没有气泡产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待试管中又没有有气泡产生时,重复上述操作。 文字表达式: 。 5.反思与评价 (1)综合(1)—(3)中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 、 、 及反思与评价。 实验7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大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坩埚钳、药匙;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小木条、火柴、棉花。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一、氧气的制取 1.检查仪器、药品,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与状态。 2.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导管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双手握住试管,观察。 3.当装置不漏气时,拔下橡皮塞,向试管内放入约7g~8g的高锰酸钾。将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处,然后用带有导气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把该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4.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5.加热试管。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6.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放出的气泡 时,把导管口伸入到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开始收集气体。瓶中的水被气体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将集气瓶移出水面,并正放在桌面上。用同样的方法将其余两个集气瓶中收集满氧气。(其中一瓶中留有少量水) 7.移出导管并停止加热。 高锰酸钾是 色的 体。 导管口 气泡产生。 集气瓶底 (填“有”或“无”)有气泡。 收集到氧气是 色的气体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 。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 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向 倾斜,这样做的目的是 。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要先 ,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放在 的部位加热。 氧气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是因为 。 刚开始冒气泡不能马上收集是因为 。 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先撤出水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是为防止 。 二、氧气的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用钳锅钳夹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发红,然后慢慢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里。 (2)燃烧停止后取出钳锅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用砂纸打磨去锈,将铁丝拧成螺旋状,在底端系一根火柴。 (2)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 光,用手触摸集气瓶壁 。 澄清的石灰水变 。 砂纸打磨后铁丝是 色。 铁丝在氧气中 燃烧, ,生成 色固体 。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 ,并放出 。 证明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了 。文字表达式: 证明铁丝能在氧气中 ,放出 ,生成物的名称是 。 文字表达式: 三、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问题与讨论: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根据什么现象判断集气瓶里已经集满氧气? 2.氧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如何验满? 3.为什么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实验1 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用药匙取用少量药品的实验操作; 2.认识分子在不停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用品: 烧杯、药匙; 品红、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向分别盛有热水喝冷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品红向四周扩散,直至 分布在水中;在热水中品红扩散更 。 问题与讨论: 1.在人类认识物质构成的历史上,一般来讲,大体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物质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二是物质是一个组合体,可以分割。 结合以上两种观点,假如物质的构成是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品红的构成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把品红加入水中,就不会发生 。而根据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第一种观点 。 假如物质的构成是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说,品红的构成是可分割的。那么品红就可以被看做是由大量的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就被称为品红的 。根据它们在水中能够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实验现象,说明它们能够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会更加剧烈。这说明 。 2.有人认为,当品红完全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时候,品红分子就会停止运动。你认为会是这样吗? 实验2 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量筒、滴管和玻璃棒的使用;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对所观察的实验现象作出适当的解释。 实验用品: 烧杯、量筒、滴瓶、玻璃棒; 浓氨水、酚酞溶液、蒸馏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分子是运动的吗? 2.猜想与假设 (1)分子式运动的; (2) 。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利用浓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研究分子的运动。 (2)实验流程:检验酚酞溶液遇的蒸馏水变色情况→检验酚酞溶液遇浓氨水的变色情况→滴有酚酞溶液的水和浓氨水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的变色情况→分析得出分子唉不停地运动。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烧杯A中溶液的颜色 酚酞溶液遇水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酚酞溶液遇浓氨水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右图)。观察几分钟。 烧杯A中 烧杯B中 问题与讨论: 分子观点认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按照这样的观点,上述实验中,A烧杯内的酚酞分子在运动中也会有部分进入B烧杯,从而使B烧杯内的液体也变红。但实验中并未观察到B烧杯内的液体也变红。这一现象如何解释? 【名人链接】 约翰道尔顿(公元1766~公元1844)英国科学家,在19世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学主流。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道尔顿作为一个身患色盲的人,能够做出如此伟大的成就,更让后人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巨人的伟大光辉。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实验1 明矾净化水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烧杯、药匙和玻璃棒的使用; 2.观察实验中的沉淀现象。 实验用品: 烧杯、药匙、玻璃棒; 天然水(湖水、河水等)、明矾。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取2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分置于2个烧杯中,静置,观察。 问题与讨论: 1.用玻璃棒搅拌时应注意什么? 2.如条件可能,请上网查阅明矾净化水的本质化学原因。 实验2 过滤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制作过滤器; 2.练习过滤的操作。 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实验1中溶有明矾的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过滤器的制作。如图所示,取一张圆形滤纸, 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如果漏斗与滤纸之间有气泡,就会导致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的原因是 2.按图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的作用是 3.取实验1中溶有明矾的水,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 如果过滤后的溶液仍然浑浊,须再进行过滤。 滤液沿烧杯壁 , 滤液 澄清,滤纸上有 。 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的作用是 问题与讨论: 1.未经处理的天然水、溶有明矾的水和过滤所得的水中,清澈程度最佳的是 ,最差的是 。 2.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造成什么后果? 3.如果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实验3 利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和体验液体的滴加和振荡实验操作; 2.学会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 实验用品: 滴瓶(或滴管和烧杯)、试管; 肥皂水、软水、硬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 软水中产生的泡沫比硬水中 。 用 可检验软水和硬水。 问题与讨论: 1.在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用等量的肥皂水、等量的软水和硬水? 2.请上网查阅硬水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4 实验室制取少量蒸馏水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烧瓶、冷凝器等仪器; 2.了解实验室知趣蒸馏水的装置和方法。 实验用品: 烧瓶、冷凝器、温度计、玻璃管、锥形瓶、接收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滴瓶、试管等; 硬水、肥皂水。 实验过程: 如右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简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硬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加热烧瓶,小心控制烧瓶内液体沸腾程度,防止沸腾过于剧烈。弃去开始馏出的液体,然后收集10mL左右蒸馏水。停止加热。 加热一段时间后,烧瓶中出现 锥形瓶中有 把开始溜出的液体弃去,这其中的原因是 。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等量的刚制取的蒸馏水和原来的硬水,分别向其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观察。 蒸馏水中出现 。 硬水中出现 。 蒸馏水是 。 问题与讨论: 1.本实验装置基本可分为三部分——加热部分,冷凝部分和收集部分。这个装置实际是把水由 态转化为 态,然后再由 态转化为 态,最后收集,得到蒸馏水。 2.在实验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5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氢气验纯的方法; 2.认识氢气的可燃性。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导气管、贮气装置、火柴; 氢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氢气验纯。用拇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发出的声音 。 2.在带尖嘴的导气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 氢气燃烧发出 色火焰。 氢气具有 性。 3.在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略停留一会儿。 烧杯壁上有 。 氢气燃烧生成了 。 文字表达式: 问题与讨论: 1.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氢气在点燃之前一定要 。在检验氢气纯度的实验中,氢气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有 。将氢气充入气球,气球会升向高空,这说明 。 2.氢气燃烧是氢气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 ,说明该变化是 变化。反应类型属于 。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初级中学化学实验报告.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80445.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