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单元《求谏》教学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单元《求谏》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单元《求谏》教学设计.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求谏优秀教学设计一、 内容及解析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求谏。求谏一文所论述的核心是君主纳谏问题,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学习文中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的一套行为规范,即所谓的“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知识。 求谏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教学目标与解
2、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3.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目标解析】1、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文章内容并总结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通过教师导入和概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及其弊端,学习和了解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来警示当代帝王要励精图治,因此要通过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内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
3、建帝王的治国思想。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靠教师对本文写作背景的讲解与介绍。此之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以及疏通还是存在困难的,这需要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四、教学条件支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PT课件。因为学习本文需要介绍大量的写作背景,使用课件,有利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
4、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为了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12课时大问题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研习课文13段。设计意图: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贞观政要写作思想以及体会本文的主旨。
5、研习文段,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小问题1、写作背景介绍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其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
6、历代的珍视大问题二、课文13段字词掌握设计意图:掌握古今异义词,文言重点字词,积累文言知识。小问题1、古今异义(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颜料或燃料(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举止 ;今义:举动措施(3)、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遇见彼此小问题2、疑难字词第一段1、太宗威容俨肃(面容严肃) 2、必假颜色(脸色)3、冀闻谏诤(直言规劝) 4、必藉忠臣(借助) 5、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 6、寻亦诛死 (终于) 第二段1、幸诸公数相匡救(相助)2、冀凭直言鲠议(耿直的进言)3、罄其狂瞽(竭尽)(愚妄无知,谦辞)第三段1、帝王多任情喜
7、怒(放纵性情) 2、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因为)大问题三、文段研读,把握课文13段内容。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文段,把握文章内容,初步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并了初步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小问题1、研习课文第一段1、文意疏通: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
8、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2、唐太宗提出这一言论主旨是什么?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
9、暴虐”。 ) 3、 唐太宗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先以照镜比喻,提出“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的观点;然后假设了“主自贤,臣不匡正”的情景,表明了臣不匡正君之过失的危害。接着从反面加以阐述,并列举隋炀帝君臣的例子作为佐证;最后提醒吸取历史教训,殷切希望臣子们“极言规谏”。小问题2、研习课文第二段1、译文参考: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
10、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2、从这一段对话和做法的叙述,可见唐太宗君臣之间关系如何?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关系融洽。君臣相遇,有同鱼水。3、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形象? 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追求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
11、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他是一个正直、有作为、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小问题3、研习课文第三段1、译文参考: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2、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哪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
12、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六课堂小结七、目标检测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颜料或燃料(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举止 ;今义:举动措施(3)、惟君臣相遇
13、,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遇见彼此 2、解释下列疑难字词(1)、太宗威容俨肃(面容严肃) (2)、必假颜色(脸色)(3)、冀闻谏诤(直言规劝) (4)、必藉忠臣(借助) (5)、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 (6)、寻亦诛死 (终于)(7)、幸诸公数相匡救(相助) (8)、冀凭直言鲠议(耿直的进言)(9)、罄其狂瞽(竭尽)(愚妄无知,谦辞)(10)、帝王多任情喜怒(放纵性情)(11)、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因为)八、配餐作业A组1、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俨肃(yn)谏诤(zhng)鲠议(gng) 王珪(gu) 刍荛(ch ro)不讳(hu)丧乱(sng) 属文(zh) 芜词(w)诋诃
14、(d h)愆过(qin)纂组(zun)怖慑(sh ) 罄其狂瞽(qng g)2、翻译文段中的重点句子。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翻译: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2段)翻译: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第3段)翻译: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B组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全 使动用法,使保全2、实愿罄其狂瞽 罄 使动用法,使用尽
15、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贤 意动用法,以为贤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金 玉 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2、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A:例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例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比喻论证B:例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类比论证C:例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假设论证D:例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对比论证 E:例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举例论证C组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贞观元
16、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1、从这一段对话和做法的叙述,可见唐太宗君臣之间关系如何?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关系融洽。君臣相遇,有同鱼水。2、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形象? 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追求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求谏 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单元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