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方案计划教案.doc
-!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愿望。能力: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初步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家乡与其他地区在地形上的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来看,孩子生活的地方相对偏僻,农村孩子进城、出远门旅游的机会相对较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愿意从地图中看家乡。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简单的平面图知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地图学习从更多的视角来认识家乡。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四年级学生尽管对自己生活区域的地形特点的认识是感性的,但他们对整个家乡的地形地貌缺乏概念性的了解,也少有机会去认识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形,缺乏对不同地形特征的了解与比较。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其他地区的地形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要突破重难点,教师应从最基本的看图常识入手,建立学生的方向意识,认清基本的图例和不同颜色在地图上所代表的含义,教会学生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换算,切实帮助学生学会识图。在地图学习中可以先由老师引导看过渡到同学合作看,再过渡到自己独立看图,循序渐进,突破难点。有的孩子的家乡的地理位置偏僻难寻,可以将寻找范围扩大到家乡所在的县、市、省一级。对于学生来源广泛的班级,可充分发动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用各种形式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也能够让学生们在比较家乡间异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其他地区的地形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教学难点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国地图、本省或市地图、磁铁、刻度尺、彩笔、毛线。学生准备:彩笔、纸张等相关学具。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看地图找家乡”的教材内容。第2课时完成话题“家乡的自然环境”的教材内容。第3课时完成话题“我的老家”的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 看地图找家乡播放动画:看地图找家乡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我们家乡的名称是什么?家乡在祖国的哪个位置?家乡周围有哪些邻居?在地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能正确运用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获取家乡的有关信息。(板书:看地图找家乡)交流通过询问父母、上网查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面积、人口等情况。【设计意图: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活动二 从我的家乡到你的家乡、他的家乡1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地区的小朋友,然后让大家在地图上找找这些小朋友家乡的位置,用磁铁或彩色笔标记出来。 2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把自己的家乡和另一个同学的家乡标示出来,并连接起来,根据比例尺测量一下它们的实际距离。也可以多测几处,借此增进不同家乡的孩子之间的了解。小结:看地图时,可别忘了先看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确定方向才能确定地图上某一地点的方位;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量算图上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了解图例才能读懂地图上表示的内容。【设计意图:进一步增进对家乡的了解。】活动三 画家乡1出示家乡的地图,让学生认识和熟悉家乡地图的轮廓,知道家乡省级行政中心所在地。2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家乡地图的轮廓,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使用这个颜色,从而将家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觉。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家乡的地图像什么,从而加深对家乡的印象。【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活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觉。】活动四 地图知识小游戏1猜谜语:课前准备510个谜语。(如:两个胖子,打一省会合肥;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武汉)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2猜车牌:教师事先准备若干纸质机动车牌(如:晋A30215、川D50314)。设问:假如你们是一个交警,你所管辖的地段发生了交通事故,首先你应该知道肇事车是什么地方的车?【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轻松掌握家乡的简称。】板书设计 看地图找家乡我的家乡(学生作品)地图三要素:方向、图例、比例尺第2课时活动一 认识家乡的地形播放动画:我国主要的地形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在中国地形图上找找五种地形,并结合中国政区图了解他们的大概位置。进一步了解这些地形和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重点说说自己家乡的地形特征。(板书:家乡的自然环境 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 【设计意图:初步知道和了解祖国的五种主要地形及其基本特征,并进而考察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及其对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初步以地理的角度和观点了解家乡。】活动二 尝试做一个家乡地形模型1教师预先出示一张家乡地形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颜色,初步使学生明白家乡地形的特点。2学生先画一张空白的家乡轮廓图,然后根据教师的讲解,利用橡皮泥的不同颜色及可塑性,在空白的家乡轮廓图上捏出有起伏、有颜色区分的地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的多样性,知道每个家乡的地形都有自己的特点。】板书设计 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地形实景图家乡地形图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第3课时活动一 找老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文,根据课前调查交流研讨:介绍自己户口本上写的祖籍,通过比较居住地和父辈的出生地是否一致,理解“老家”的含义。然后,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自己老家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称那里为“老家”。交流自己是否回过老家,介绍一下回老家的路线和乘坐的交通工具。家乡还有哪些亲人,那里是什么样子的,回去前会做哪些准备,回去后要注意哪些礼仪等。(板书:我的老家) 【设计意图:了解自己的祖籍,懂得老家指的是自己祖辈出生和长期生活的地方,了解老家的地理位置和一些基本情况,并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老家”这个家乡。】活动二 小采访1如果班上有来自外地的同学,可以特别请他们为同学们讲讲自己的家乡。2老家还有亲人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课前用书信或电话的形式,向老家的亲人进行一次采访,并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惦念之情。家中有爷爷奶奶等老人的,也可以听老人讲讲老家的故事,并了解一下老人远离老家的感受。3整理好自己的采访记录,课堂上将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和同学们交流,使同学们在情感上获得共鸣。4最后,大家可在班内做一期题为“我的老家”的墙报,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为自己的老家画一张地图,再配一些图片和文字,制成一篇图文并茂的小文章,贴在墙报上。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古诗回乡偶书,引导孩子体会那种故土难离的情感。【设计意图:通过采访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老家的认识和感情。】板书设计我的老家 (学生交流自己老家的风土人情时搜集的有关资料)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感激、敬佩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物。能力: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学会一些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和他们的事迹;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四年级学生天天生活在家乡,往往会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很难感受到家乡环境的美好。由于同学们年纪小,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名人事迹知之不多。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上看,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家乡环境、生产、生活方面的了解比较多,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积淀了解相对较少。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和他们的事迹;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学会一些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里的老人、父母,查阅有关家乡的旅游、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讲名人的故事等方式,增进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也能够学会一些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现家乡的闪光之处,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家乡的光荣榜”,检查学生的调查能力,使学生了解家乡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对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对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物及事迹抱以感激、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和他们的事迹;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通过调查活动,学会一些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不同地方的风景名胜图片、不同地方特色的歌曲、关于家乡的诗歌。学生准备:调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及历史等方面的相关情况。课时安排1课时。 完成话题“家乡的风光美”“家乡的光荣榜”的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活动一 我爱家乡山和水播放视频:家乡颂歌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学生在小组里将收集到的家乡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图片资料,贴在预先在纸上画的一张大的家乡轮廓图中,相互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全班交流后唱一唱歌颂家乡的歌曲。(板书:家乡风光美)【设计意图: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并能找到它们在家乡的位置。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二 我是小导游引导学生参照教材范例,开展“我是小导游” 模拟活动。结合收集到的图片、景点介绍、传说、历史故事,在组内编写“我的家乡”导游词,从环境气候、地理特征、民俗风情等方面介绍自己的老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中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并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活动三 家乡的光荣榜1课前,同学们分小组分别考察和搜集资料、图片等。包括家乡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家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自己身边的、让自己感动的家乡人的故事。2播放动画:夸夸我家乡的名人引导学生参照范例,以表演、问题竞答、图片介绍、讲人物故事等多种形式,将收集到的故事、资料、图片在课堂上交流,介绍自己看到的身边的令人感动的家乡人的故事。(板书:家乡的光荣榜)3开展一次题为“我为家乡做点啥”的小型演讲比赛活动。小结:回望过去,家乡涌现出许许多多名人、伟人,他们名垂青史,是家乡的骄傲。放眼现在,我们的家乡还有许多平凡的人们,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家乡建设贡献着力量,他们同样是咱们家乡的骄傲!(板书:家乡的骄傲)【设计意图:了解家乡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对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关注身边为家乡建设默默努力工作的人们,并对他们持有感激敬佩之情。】板书设计家乡的风光美家乡的光荣榜家乡的骄傲浓浓乡土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感受家乡的可爱。 能力:能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知识:知道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会更多地放在名人、伟人的事迹,以及独特的房屋外观和名气较大难得一尝的食物上,而对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建设者,久居陈旧的老宅,平日的家常便饭往往不太留心。而且对这些人和事物的关注也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这些现象和当地气候、地形、历史文化间的密切联系则是孩子们很难考虑到的。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上看,农村四年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算广阔,接触到的人物,特别是名人、伟人相对较少;对于当地的文化习俗、房屋建筑、日常饮食因为长期身在其中而缺乏新鲜感和探究欲望,而且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孩子们收集资料的途径相对较少。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教学难点是学生能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为突破上述重难点,课前教师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时,可尽量引导学生使用简便、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询问家中的长辈,在村中各处走走,进行实地观察,查阅报刊和书籍。回顾整理自己从小到大在家乡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等。而收集的对象和内容也尽量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主,课前准备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充分一些。课堂上,教师也要给学生们足够的交流时间与空间。对于比较难以理解和展现的方面,教师可先做示范,也可利用多媒体或课间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引导,使学生间的交流在范例的引导下有目标、有侧重、有特色、有实效。教学重点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教学难点能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彩纸等手工工具;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图片等形式,了解家乡富有特点的老房子;访问当地的老人,了解老房子的特点及形成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家乡文化采风”“家乡的老街和老屋”的教材内容。第2课时完成话题“家乡的美食佳肴”“活动天地”的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 家乡文化采风播放课件:家乡文化采风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1)家乡文化大致有哪些方面? (2)开展家乡文化节活动:说家乡话,唱唱家乡的歌曲、戏曲;做做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家乡文化的图片等。(板书:浓浓乡土情 家乡文化采风) 【设计意图:从乡音、歌曲、工艺品等不同方面了解、认识和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好奇心。】活动二 找找家乡的老房子1课前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图片等形式,了解家乡富有特点的老房子;访问当地的老人,了解老房子的特点及形成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2播放视频:家乡的老屋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们那里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从不同的家居中,你发现了什么奥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老房子风格会不同呢?学生可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老房子,选择优秀作品办一期壁报,并讲一讲你知道的关于老房子的故事和传说。(板书:家乡的老屋)【设计意图:通过对家乡老房子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家乡的过去以及与人们现在生活的联系,理解它与家乡的地形、气候、历史以及人们的愿望和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懂得爱护家乡的文化遗产。】活动三 追溯村名的由来1教师根据学生居住的状况,按区域分组考察自己所在村落、集镇、街道名称的由来。2课前分组采访当地人、查阅资料、访问村文化馆等,并做好充分的调查采访记录。3各小组将自己的图文资料进行整理。4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记者在行动的有关内容,各小组可参照课本,用讲故事、说历史、讲传说等形式,为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成果。5小结:每一处村名必有一个故事,每一条老街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老村、老街、老屋时时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情 (板书:老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索家乡地名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亲近感。】板书设计浓浓乡土情 家乡文化采风家乡的老街和老屋第2课时活动一 找找风味小吃和菜肴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家乡的美食佳肴的内容情境进行讨论: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有特色的美食佳肴?学生自愿结合成组,以模拟社会的方式,在“美食城”里开设特色“餐馆”、“小吃店”、特色“食品店”,并选出“老板”向大家介绍本店的家乡特色食品。(板书:家乡的美食佳肴 各具特色 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加深对自己家乡饮食文化的认同。】活动二 美食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风味饮食?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它和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小结:看来,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同特色的美食佳肴,这和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物产种类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设计意图:加深对其他家乡饮食特色的认同,并了解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活动三 做做家乡菜1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饮食经验,选择一种简单易做的家乡美食,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好制作原料,较复杂的也可在家长的指导下先做好。2根据自己选择制作的佳肴,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好课本中的制作单。包括菜名、备料、制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从哪里学会的、家长的评价等内容,在班上互相交流经验。3师生互相品尝自己制作的家乡美食,相互间做出评价。【设计意图:通过制作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板书设计家乡的美食佳肴各具特色 丰富多彩与地理位置有关系密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活动一 找找自己的家乡出示图片:中国政区图在中国政区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家乡的名称,家乡在祖国的位置,家乡周围的邻居以及在地图上的新发现。活动二 说说自己家乡1我们的家乡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简单描述家乡的地形,用图片或画图画的形式,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的自然环境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2自己的老家在哪里?老家的亲人和风土人情是怎样的?给大家介绍介绍。活动三 我是家乡小导游我们搜集了家乡风景名胜的有关资料,包括图片、景点介绍、传说、历史故事等,现在来编写一个景点解说词。活动四 浓浓乡土情各地的民居都有自己的特点,家乡最有代表性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家乡的美味佳肴有哪些?给大家介绍介绍。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能力:能搜集、整理所需要的信息,分析、比较事物的发展过程。知识: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初步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了解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生产工具的变化,感受生产与人的需求关系。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帮父母进行家务劳动及购物的经历,初步认识粮食作物的生产过程,能体会到父母生产劳动的不易。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往往只知道吃穿用需要哪些商品,从哪里获得,但对这些商品,特别是穿与用的物品具体的产生过程是陌生的,对生产与人的需求关系的了解是欠缺的。这些陌生的领域也正是他们所好奇的、感兴趣的。他们需要去了解,更渴望去了解。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孩子们对生活用品种类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扩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划分。但是父母现有的文化素养还不足以解答他们心中的种种疑问,所以他们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探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工人、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根据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回忆、观察、体验等活动中引发思考,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由于教材涉及面广,既有农村又有工厂,农村的孩子对于农村的生产情况比较熟悉,但对工业生产的过程却十分陌生。因此,教师课前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对农业生产过程相对熟悉的优势,通过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加深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的基本特征,体会农民工作的艰辛;通过去工厂看一看活动,展现工业生产状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探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了解工人、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工农业产品实物。学生准备:了解一两种工业、农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并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话题“追根溯源”的教材内容。第2课时完成话题“到农村去看看”“到工厂去看看”的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第1课时 活动一 追根溯源播放课件:毛衣从哪里来、被子从哪里来、馒头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的观察,进行交流研讨:我们每天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是从哪里来的?从上面三种生活用品的产生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学生也可开展“给生活用品找家”的活动,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扮演一种生活用品。在教室里分成农业区、工业区、工农业混合区。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应的位置,并说明自己所扮演的生活用品为什么属于这个类型。学生们互相评价,看看选择的类别是否正确。小结:农产品来自农村,是通过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工业品来自工厂,是通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而有些用品,则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这两个过程中。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生活、学习用品都来自工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板书:吃穿用哪里来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设计意图: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活动二 不同的农产品1播放视频:农业与生活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小结:农、林、牧、渔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板书:农业生产方式种植、捕捞、采摘、饲养)2播放动画:柑橘和苹果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柑橘”和“苹果”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哪些农产品?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再了解家乡的一种农作物,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收获?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的农产品,知道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种类有所不同。】板书设计吃穿用哪里来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方式种植、捕捞、采摘、饲养第2课时 活动一 到农村去看看1播放视频:水稻的生产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说说水稻生产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一种农产品,画出其生产流程图;也可以以拟人的手法,通过角色扮演,向大家汇报,如“我是一粒米”“大豆旅行记”等。2播放课件:农业生产方式对比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传统的农业方式要向现代农业方式发展?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子?(板书:农业生产)【设计意图: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农民劳动的基本情况,体验生产劳动的艰辛、快乐等,感受应该珍惜农民的劳动,不要浪费食物;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知道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发展,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物质保障。】活动二 到工厂去看看播放视频:工业与生活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你的家乡有哪些工厂,主要生产什么?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人们是怎样进行分工的,为什么要分工?工厂生产的产品在市场要受到大家的欢迎,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工厂要采取些什么措施?为什么要不断研发新产品?使学生了解工业产品变化更新,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而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用品。(板书:工业生产 紧密相连)【设计意图:感受工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我们生活中需要的工业产品都来自于工业生产。】板书设计工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们的智慧和创造,体验人们在劳动中的不同感受。能力:能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产品的更新、劳动工具的发展变化,探讨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原因。知识:从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中,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对各种产品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相当好奇,也很有兴趣去了解。他们还不能主动去了解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并由此进一步探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他们对生活用品不断变化原因的认识来源非常有限,这些需要老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去了解。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目前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学生很容易从电视等日常生活用品上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产品的更新。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往往习以为常,容易忽视生活中这些变化,他们未曾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此,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认识生活中某一物品的发展变化,认识生产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和发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从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中,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可从活动入手,使学生与教学内容情感相融。通过讨论研究,了解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通过观看动画及自身体验,感受科技进步、生活效率提高的快乐;通过讨论研究及亲自设计劳动工具,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改变的原因。教学重点通过认识生活中某一物品的发展变化,认识生产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和发展。教学难点从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中,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课时安排1课时。完成话题“产品为什么不断更新”、“小小设计师”、“生产工具为什么会不断改进”的教材内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调查生活中哪些产品在不断地更新及为什么更新。教学过程活动一 产品为什么会不断更新出示图片:电视机的变化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电视机的发展,你发现了什么?它与人们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看看生活中其他东西的变化是不是也是这样?(板书: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小结:每次产品的更新都是因为人们的新需求引起的,产品的更新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服务,同时又促进人们有进一步更新的想法和需求。(板书:需求促进产品变化更新 产品更新变化满足需求)【设计意图: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认识生产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和发展。】活动二 小小设计师 播放动画:发明小故事方便面、发明小故事蚊香盘、发明小故事易拉罐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学生交流调查发现的在生活中,日常用品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设计改进方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不便之处。然而,有许多有心人,不仅发现这些不足之处,还善于开动脑筋,动手实践去设计、去改造,让这些物品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板书: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留意生活和劳动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提出自己的新产品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活动三 考察劳动工具的改进1出示图片:生产工具的改进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过去的劳动工具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劳动工具的改进,使人们的劳动效率和强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再找一些事例分析一下,看看是不是都有这些变化。小结:使用过去的工具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使用现在的工具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比过去小。2阅读教材“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小结:生产工具的改进来自人们的创造,而创造来自人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3人们为什么要改进劳动工具呢?小结: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是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原因。【设计意图:了解劳动工具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板书设计科技进步满足生活需求需求促进产品变化更新 产品更新变化满足需求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能力:调查了解的探究学习方式,了解和思考社会现象;能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调查的资料。知识:通过对身边生活的调查,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各行各业,并明白它们与工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生产部门中的各行各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并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变化着。相应地,人们会随着行业的变化,可以变换行业。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的孩子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是不多的,他们对农村存在的行业了解多一些,但也只是感性认识。他们有自己向往从事的行业,但他们对此的认识仅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人的评判标准,并不明确。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一些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已经从家长或同村人外出打工的经历中,或者通过电视等媒介,了解了社会上的一些自己原本不知道的行业。但是,他们对行业的特点以及新兴行业产生的原因、涉及的种类了解甚少。这些需要老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因此,本课针对以上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理解行业变化的必然性和人们变换行业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和人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以及课前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上行业的种类;通过体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和人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通过观看动画及交流调查结果,使学生理解行业变化的必然性和人们变换行业的可能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理解行业变化的必然性和人们变换行业的可能性。教学难点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和人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及采访相关人员,并填好有关表格在课堂上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话题“小记者在行动”“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的教材内容。第2课时完成话题“行业的变化”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播放视频: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讨论:你们的父母、亲戚或者周围的人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又是怎样干好自己的工作的?试着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分类。(板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农业类、工业类、服务业、其它)【设计意图:了解各行各业与工农业等生产部门的关系。】活动二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播放动画: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方便面的生产需要哪些部门的合作?你还知道哪些商品需要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可让学生模仿教材范例,画出表明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也可以画一个简单的框架。(板书:联系合作)【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与方便面有关的各行各业,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产品的生产,是经过了各行各业的分工与合作才得以实现的。由此,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活动三它们来自哪里播放动画:它们来自哪里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能用以上事实说明各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吗?启发学生从生产工具和产品本身的原材料构成及由来几方面思考解决此问题。小结:我们的社会就像一台大机器,每个行业就像机器上的一个部件,各有各的用处。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互相配合,亲密合作,这台机器才能正常地运转,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才能正常进行。【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工农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板书设计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农业类、工业类、服务业、其它联系合作第2课时活动一行业的变化出示图片:逐步消失的行业和新兴的行业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哪些行业逐步消失,哪些行业正在兴起,哪些行业旧貌换新颜?(板书:行业的变迁)【设计意图:知道行业与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变化着。】活动二职业的变化播放课件:职业变化调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表格交流课前关于身边的人的职业变化情况的调查,并思考:随着行业的变迁,以及对不同行业的需求发生的变化,给人们的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这些职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结:生产方式的改变,使生产行业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如农业、纺织业。而服务、建筑业的人员需求量增加,所以一些人从过去从事农业改为建筑、装修、餐饮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使服务业的人员增多,如家政、保洁等【设计意图:明白随着行业的变化,也为人们提供了重新选择行业的可能性。】 板书设计行业的变迁生产与生活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活动一 为日常用品找“老家”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许多生活用品,找一找身边的日常用品,并给它们找“老家”。 活动二 为家乡农产品做广告为家乡的农产品设计一则广告。活动三 探究产品的变化选择一种产品,说说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活动四 生产工具的改进过 去现 在使用工具效率劳动强度使用工具效率劳动强度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比一比过去和现在的生产工具有什么不同?生产工具改进后,给人们的生产带来了哪些变化?活动五 分析行业的分工与合作请任选生活中一样产品,找一找生产这个产品和哪些行业有关。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交通方式的不断更新,体会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能力:调查了解本地区的交通方式,能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使用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知识:通过调查,了解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及其特点,了解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
收藏
编号:258142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02.0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10
金币
- 关 键 词:
-
出版
小学
品德
社会
四年级
下册
教学
方案
计划
规划
教案
- 资源描述:
-
-!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愿望。
能力: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知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初步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家乡与其他地区在地形上的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来看,孩子生活的地方相对偏僻,农村孩子进城、出远门旅游的机会相对较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愿意从地图中看家乡。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简单的平面图知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地图学习从更多的视角来认识家乡。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四年级学生尽管对自己生活区域的地形特点的认识是感性的,但他们对整个家乡的地形地貌缺乏概念性的了解,也少有机会去认识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形,缺乏对不同地形特征的了解与比较。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其他地区的地形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要突破重难点,教师应从最基本的看图常识入手,建立学生的方向意识,认清基本的图例和不同颜色在地图上所代表的含义,教会学生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换算,切实帮助学生学会识图。在地图学习中可以先由老师引导看过渡到同学合作看,再过渡到自己独立看图,循序渐进,突破难点。有的孩子的家乡的地理位置偏僻难寻,可以将寻找范围扩大到家乡所在的县、市、省一级。对于学生来源广泛的班级,可充分发动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用各种形式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也能够让学生们在比较家乡间异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其他地区的地形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
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地图、本省或市地图、磁铁、刻度尺、彩笔、毛线。
学生准备:彩笔、纸张等相关学具。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看地图找家乡”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家乡的自然环境”的教材内容。
第3课时完成话题“我的老家”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看地图找家乡
[播放动画:看地图找家乡]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我们家乡的名称是什么?家乡在祖国的哪个位置?家乡周围有哪些邻居?在地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能正确运用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获取家乡的有关信息。(板书:看地图找家乡)
交流通过询问父母、上网查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面积、人口等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活动二 从我的家乡到你的家乡、他的家乡
1.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地区的小朋友,然后让大家在地图上找找这些小朋友家乡的位置,用磁铁或彩色笔标记出来。
2.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把自己的家乡和另一个同学的家乡标示出来,并连接起来,根据比例尺测量一下它们的实际距离。也可以多测几处,借此增进不同家乡的孩子之间的了解。
小结:看地图时,可别忘了先看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确定方向才能确定地图上某一地点的方位;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量算图上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了解图例才能读懂地图上表示的内容。
【设计意图:进一步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活动三 画家乡
1.出示家乡的地图,让学生认识和熟悉家乡地图的轮廓,知道家乡省级行政中心所在地。
2.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家乡地图的轮廓,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使用这个颜色,从而将家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觉。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家乡的地图像什么,从而加深对家乡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活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觉。】
活动四 地图知识小游戏
1.猜谜语:课前准备5~10个谜语。(如:两个胖子,打一省会——合肥;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武汉)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猜车牌:教师事先准备若干纸质机动车牌(如:晋A30215、川D50314)。设问:假如你们是一个交警,你所管辖的地段发生了交通事故,首先你应该知道肇事车是什么地方的车?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轻松掌握家乡的简称。】
板书设计
看地图找家乡
我的家乡(学生作品)
地图三要素:方向、图例、比例尺
第2课时
活动一 认识家乡的地形
[播放动画:我国主要的地形]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在中国地形图上找找五种地形,并结合中国政区图了解他们的大概位置。进一步了解这些地形和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重点说说自己家乡的地形特征。(板书:家乡的自然环境 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
【设计意图:初步知道和了解祖国的五种主要地形及其基本特征,并进而考察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及其对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初步以地理的角度和观点了解家乡。】
活动二 尝试做一个家乡地形模型
1.教师预先出示一张家乡地形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颜色,初步使学生明白家乡地形的特点。
2.学生先画一张空白的家乡轮廓图,然后根据教师的讲解,利用橡皮泥的不同颜色及可塑性,在空白的家乡轮廓图上捏出有起伏、有颜色区分的地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的多样性,知道每个家乡的地形都有自己的特点。】
板书设计
家乡的自然环境
家乡地形实景图
家乡地形图
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
第3课时
活动一 找老家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文,根据课前调查交流研讨:介绍自己户口本上写的祖籍,通过比较居住地和父辈的出生地是否一致,理解“老家”的含义。然后,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自己老家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称那里为“老家”。交流自己是否回过老家,介绍一下回老家的路线和乘坐的交通工具。家乡还有哪些亲人,那里是什么样子的,回去前会做哪些准备,回去后要注意哪些礼仪等。(板书:我的老家)
【设计意图:了解自己的祖籍,懂得老家指的是自己祖辈出生和长期生活的地方,了解老家的地理位置和一些基本情况,并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老家”这个家乡。】
活动二 小采访
1.如果班上有来自外地的同学,可以特别请他们为同学们讲讲自己的家乡。
2.老家还有亲人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课前用书信或电话的形式,向老家的亲人进行一次采访,并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惦念之情。家中有爷爷奶奶等老人的,也可以听老人讲讲老家的故事,并了解一下老人远离老家的感受。
3.整理好自己的采访记录,课堂上将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和同学们交流,使同学们在情感上获得共鸣。
4.最后,大家可在班内做一期题为“我的老家”的墙报,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为自己的老家画一张地图,再配一些图片和文字,制成一篇图文并茂的小文章,贴在墙报上。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古诗《回乡偶书》,引导孩子体会那种故土难离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老家的认识和感情。】
板书设计
我的老家
(学生交流自己老家的风土人情时搜集的有关资料)
《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感激、敬佩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物。
能力: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学会一些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和他们的事迹;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四年级学生天天生活在家乡,往往会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很难感受到家乡环境的美好。由于同学们年纪小,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名人事迹知之不多。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上看,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家乡环境、生产、生活方面的了解比较多,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积淀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和他们的事迹;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学会一些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里的老人、父母,查阅有关家乡的旅游、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讲名人的故事等方式,增进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也能够学会一些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现家乡的闪光之处,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家乡的光荣榜”,检查学生的调查能力,使学生了解家乡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对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对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物及事迹抱以感激、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和他们的事迹;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调查活动,学会一些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不同地方的风景名胜图片、不同地方特色的歌曲、关于家乡的诗歌。
学生准备:调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及历史等方面的相关情况。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家乡的风光美”“家乡的光荣榜”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我爱家乡山和水
[播放视频:家乡颂歌]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学生在小组里将收集到的家乡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图片资料,贴在预先在纸上画的一张大的家乡轮廓图中,相互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全班交流后唱一唱歌颂家乡的歌曲。(板书:家乡风光美)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并能找到它们在家乡的位置。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二 我是小导游
引导学生参照教材范例,开展“我是小导游” 模拟活动。结合收集到的图片、景点介绍、传说、历史故事,在组内编写“我的家乡”导游词,从环境气候、地理特征、民俗风情等方面介绍自己的老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中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并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
活动三 家乡的光荣榜
1.课前,同学们分小组分别考察和搜集资料、图片等。包括家乡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家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自己身边的、让自己感动的家乡人的故事。
2.[播放动画:夸夸我家乡的名人]
引导学生参照范例,以表演、问题竞答、图片介绍、讲人物故事等多种形式,将收集到的故事、资料、图片在课堂上交流,介绍自己看到的身边的令人感动的家乡人的故事。(板书:家乡的光荣榜)
3.开展一次题为“我为家乡做点啥”的小型演讲比赛活动。
小结:回望过去,家乡涌现出许许多多名人、伟人,他们名垂青史,是家乡的骄傲。放眼现在,我们的家乡还有许多平凡的人们,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家乡建设贡献着力量,他们同样是咱们家乡的骄傲!(板书:家乡的骄傲)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对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关注身边为家乡建设默默努力工作的人们,并对他们持有感激敬佩之情。】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光美
家乡的光荣榜
家乡的骄傲
《浓浓乡土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感受家乡的可爱。
能力:能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
知识:知道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会更多地放在名人、伟人的事迹,以及独特的房屋外观和名气较大难得一尝的食物上,而对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建设者,久居陈旧的老宅,平日的家常便饭往往不太留心。而且对这些人和事物的关注也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这些现象和当地气候、地形、历史文化间的密切联系则是孩子们很难考虑到的。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上看,农村四年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算广阔,接触到的人物,特别是名人、伟人相对较少;对于当地的文化习俗、房屋建筑、日常饮食因为长期身在其中而缺乏新鲜感和探究欲望,而且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孩子们收集资料的途径相对较少。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教学难点是学生能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为突破上述重难点,课前教师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时,可尽量引导学生使用简便、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询问家中的长辈,在村中各处走走,进行实地观察,查阅报刊和书籍。回顾整理自己从小到大在家乡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等。而收集的对象和内容也尽量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主,课前准备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充分一些。课堂上,教师也要给学生们足够的交流时间与空间。对于比较难以理解和展现的方面,教师可先做示范,也可利用多媒体或课间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引导,使学生间的交流在范例的引导下有目标、有侧重、有特色、有实效。
教学重点
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
教学难点
能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彩纸等手工工具;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图片等形式,了解家乡富有特点的老房子;访问当地的老人,了解老房子的特点及形成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家乡文化采风”“家乡的老街和老屋”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家乡的美食佳肴”“活动天地”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家乡文化采风
[播放课件:家乡文化采风]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
(1)家乡文化大致有哪些方面?
(2)开展家乡文化节活动:说家乡话,唱唱家乡的歌曲、戏曲;做做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家乡文化的图片等。(板书:浓浓乡土情 家乡文化采风)
【设计意图:从乡音、歌曲、工艺品等不同方面了解、认识和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好奇心。】
活动二 找找家乡的老房子
1.课前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图片等形式,了解家乡富有特点的老房子;访问当地的老人,了解老房子的特点及形成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
2.[播放视频:家乡的老屋]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们那里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从不同的家居中,你发现了什么奥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老房子风格会不同呢?学生可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老房子,选择优秀作品办一期壁报,并讲一讲你知道的关于老房子的故事和传说。(板书:家乡的老屋)
【设计意图:通过对家乡老房子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家乡的过去以及与人们现在生活的联系,理解它与家乡的地形、气候、历史以及人们的愿望和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懂得爱护家乡的文化遗产。】
活动三 追溯村名的由来
1.教师根据学生居住的状况,按区域分组考察自己所在村落、集镇、街道名称的由来。
2.课前分组采访当地人、查阅资料、访问村文化馆等,并做好充分的调查采访记录。
3.各小组将自己的图文资料进行整理。
4.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记者在行动》的有关内容,各小组可参照课本,用讲故事、说历史、讲传说等形式,为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成果。
5.小结:每一处村名必有一个故事,每一条老街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老村、老街、老屋时时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情…… (板书:老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索家乡地名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亲近感。】
板书设计
浓浓乡土情
家乡文化采风
家乡的老街和老屋
第2课时
活动一 找找风味小吃和菜肴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家乡的美食佳肴》的内容情境进行讨论: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有特色的美食佳肴?学生自愿结合成组,以模拟社会的方式,在“美食城”里开设特色“餐馆”、“小吃店”、特色“食品店”,并选出“老板”向大家介绍本店的家乡特色食品。(板书:家乡的美食佳肴 各具特色 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加深对自己家乡饮食文化的认同。】
活动二 美食与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风味饮食?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它和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小结:看来,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同特色的美食佳肴,这和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物产种类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设计意图:加深对其他家乡饮食特色的认同,并了解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活动三 做做家乡菜
1.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饮食经验,选择一种简单易做的家乡美食,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好制作原料,较复杂的也可在家长的指导下先做好。
2.根据自己选择制作的佳肴,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好课本中的制作单。包括菜名、备料、制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从哪里学会的、家长的评价等内容,在班上互相交流经验。
3.师生互相品尝自己制作的家乡美食,相互间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板书设计
家乡的美食佳肴
各具特色 丰富多彩
与地理位置有关系密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活动一 找找自己的家乡
[出示图片:中国政区图]
在《中国政区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家乡的名称,家乡在祖国的位置,家乡周围的邻居以及在地图上的新发现。
活动二 说说自己家乡
1.我们的家乡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简单描述家乡的地形,用图片或画图画的形式,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
家乡
的自
然环
境
平原
山地
丘陵
高原
盆地
2.自己的老家在哪里?老家的亲人和风土人情是怎样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活动三 我是家乡小导游
我们搜集了家乡风景名胜的有关资料,包括图片、景点介绍、传说、历史故事等,现在来编写一个景点解说词。
活动四 浓浓乡土情
各地的民居都有自己的特点,家乡最有代表性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家乡的美味佳肴有哪些?给大家介绍介绍。
《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
能力:能搜集、整理所需要的信息,分析、比较事物的发展过程。
知识: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初步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了解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生产工具的变化,感受生产与人的需求关系。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帮父母进行家务劳动及购物的经历,初步认识粮食作物的生产过程,能体会到父母生产劳动的不易。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往往只知道吃穿用需要哪些商品,从哪里获得,但对这些商品,特别是穿与用的物品具体的产生过程是陌生的,对生产与人的需求关系的了解是欠缺的。这些陌生的领域也正是他们所好奇的、感兴趣的。他们需要去了解,更渴望去了解。
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孩子们对生活用品种类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扩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划分。但是父母现有的文化素养还不足以解答他们心中的种种疑问,所以他们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探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工人、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
根据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回忆、观察、体验等活动中引发思考,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由于教材涉及面广,既有农村又有工厂,农村的孩子对于农村的生产情况比较熟悉,但对工业生产的过程却十分陌生。因此,教师课前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对农业生产过程相对熟悉的优势,通过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加深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的基本特征,体会农民工作的艰辛;通过去工厂看一看活动,展现工业生产状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探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工人、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工农业产品实物。
学生准备:了解一两种工业、农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并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追根溯源”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到农村去看看”“到工厂去看看”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追根溯源
[播放课件:毛衣从哪里来、被子从哪里来、馒头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的观察,进行交流研讨:我们每天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是从哪里来的?从上面三种生活用品的产生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学生也可开展“给生活用品找家”的活动,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扮演一种生活用品。在教室里分成农业区、工业区、工农业混合区。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应的位置,并说明自己所扮演的生活用品为什么属于这个类型。学生们互相评价,看看选择的类别是否正确。
小结:农产品来自农村,是通过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工业品来自工厂,是通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而有些用品,则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这两个过程中。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生活、学习用品都来自工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板书:吃穿用哪里来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
【设计意图: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二 不同的农产品
1.[播放视频:农业与生活]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小结:农、林、牧、渔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板书:农业生产方式——种植、捕捞、采摘、饲养)
2.[播放动画:柑橘和苹果]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柑橘”和“苹果”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哪些农产品?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再了解家乡的一种农作物,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收获?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的农产品,知道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种类有所不同。】
板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方式——种植、捕捞、采摘、饲养
第2课时
活动一 到农村去看看
1.[播放视频:水稻的生产]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说说水稻生产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一种农产品,画出其生产流程图;也可以以拟人的手法,通过角色扮演,向大家汇报,如“我是一粒米”“大豆旅行记”等。
2.[播放课件:农业生产方式对比]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传统的农业方式要向现代农业方式发展?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子?(板书:农业生产)
【设计意图: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农民劳动的基本情况,体验生产劳动的艰辛、快乐等,感受应该珍惜农民的劳动,不要浪费食物;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知道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发展,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物质保障。】
活动二 到工厂去看看
[播放视频:工业与生活]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你的家乡有哪些工厂,主要生产什么?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人们是怎样进行分工的,为什么要分工?工厂生产的产品在市场要受到大家的欢迎,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工厂要采取些什么措施?为什么要不断研发新产品?使学生了解工业产品变化更新,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而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用品。(板书:工业生产 紧密相连)
【设计意图:感受工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我们生活中需要的工业产品都来自于工业生产。】
板书设计
工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们的智慧和创造,体验人们在劳动中的不同感受。
能力:能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产品的更新、劳动工具的发展变化,探讨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原因。
知识:从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中,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对各种产品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相当好奇,也很有兴趣去了解。他们还不能主动去了解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并由此进一步探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他们对生活用品不断变化原因的认识来源非常有限,这些需要老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去了解。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
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目前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学生很容易从电视等日常生活用品上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产品的更新。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往往习以为常,容易忽视生活中这些变化,他们未曾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因此,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认识生活中某一物品的发展变化,认识生产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和发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从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中,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可从活动入手,使学生与教学内容情感相融。通过讨论研究,了解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通过观看动画及自身体验,感受科技进步、生活效率提高的快乐;通过讨论研究及亲自设计劳动工具,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改变的原因。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生活中某一物品的发展变化,认识生产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和发展。
教学难点
从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中,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产品为什么不断更新”、“小小设计师”、“生产工具为什么会不断改进”的教材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生活中哪些产品在不断地更新及为什么更新。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产品为什么会不断更新
[出示图片:电视机的变化]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电视机的发展,你发现了什么?它与人们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看看生活中其他东西的变化是不是也是这样?(板书: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小结:每次产品的更新都是因为人们的新需求引起的,产品的更新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服务,同时又促进人们有进一步更新的想法和需求。(板书:需求促进产品变化更新 产品更新变化满足需求)
【设计意图: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认识生产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和发展。】
活动二 小小设计师
[播放动画:发明小故事——方便面、发明小故事——蚊香盘、发明小故事——易拉罐]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学生交流调查发现的在生活中,日常用品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设计改进方案。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不便之处。然而,有许多有心人,不仅发现这些不足之处,还善于开动脑筋,动手实践去设计、去改造,让这些物品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板书: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留意生活和劳动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提出自己的新产品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
活动三 考察劳动工具的改进
1.[出示图片:生产工具的改进]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过去的劳动工具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劳动工具的改进,使人们的劳动效率和强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再找一些事例分析一下,看看是不是都有这些变化。
小结:使用过去的工具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使用现在的工具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比过去小。
2.阅读教材“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小结:生产工具的改进来自人们的创造,而创造来自人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3.人们为什么要改进劳动工具呢?
小结: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是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原因。
【设计意图:了解劳动工具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
板书设计
科技进步满足生活需求
需求促进产品变化更新 产品更新变化满足需求
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
《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能力:调查了解的探究学习方式,了解和思考社会现象;能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调查的资料。
知识:通过对身边生活的调查,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各行各业,并明白它们与工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生产部门中的各行各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并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变化着。相应地,人们会随着行业的变化,可以变换行业。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的孩子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是不多的,他们对农村存在的行业了解多一些,但也只是感性认识。他们有自己向往从事的行业,但他们对此的认识仅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人的评判标准,并不明确。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一些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已经从家长或同村人外出打工的经历中,或者通过电视等媒介,了解了社会上的一些自己原本不知道的行业。但是,他们对行业的特点以及新兴行业产生的原因、涉及的种类了解甚少。这些需要老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理解行业变化的必然性和人们变换行业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和人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以及课前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上行业的种类;通过体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和人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通过观看动画及交流调查结果,使学生理解行业变化的必然性和人们变换行业的可能性。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理解行业变化的必然性和人们变换行业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和人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及采访相关人员,并填好有关表格在课堂上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小记者在行动”“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行业的变化”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播放视频: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讨论:你们的父母、亲戚或者周围的人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又是怎样干好自己的工作的?试着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分类。(板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农业类、工业类、服务业、其它)
【设计意图:了解各行各业与工农业等生产部门的关系。】
活动二 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播放动画: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方便面的生产需要哪些部门的合作?你还知道哪些商品需要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可让学生模仿教材范例,画出表明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也可以画一个简单的框架。(板书:联系 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与方便面有关的各行各业,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产品的生产,是经过了各行各业的分工与合作才得以实现的。由此,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活动三 它们来自哪里
[播放动画:它们来自哪里]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能用以上事实说明各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吗?启发学生从生产工具和产品本身的原材料构成及由来几方面思考解决此问题。
小结:我们的社会就像一台大机器,每个行业就像机器上的一个部件,各有各的用处。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互相配合,亲密合作,这台机器才能正常地运转,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工农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农业类、工业类、服务业、其它
联系 合作
第2课时
活动一 行业的变化
[出示图片:逐步消失的行业和新兴的行业]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哪些行业逐步消失,哪些行业正在兴起,哪些行业旧貌换新颜?(板书:行业的变迁)
【设计意图:知道行业与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变化着。】
活动二 职业的变化
[播放课件:职业变化调查]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表格交流课前关于身边的人的职业变化情况的调查,并思考:随着行业的变迁,以及对不同行业的需求发生的变化,给人们的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这些职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结:生产方式的改变,使生产行业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如农业、纺织业。而服务、建筑业的人员需求量增加,所以一些人从过去从事农业改为建筑、装修、餐饮……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使服务业的人员增多,如家政、保洁等……
【设计意图:明白随着行业的变化,也为人们提供了重新选择行业的可能性。】
板书设计
行业的变迁
《生产与生活》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活动一 为日常用品找“老家”
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许多生活用品,找一找身边的日常用品,并给它们找“老家”。
活动二 为家乡农产品做广告
为家乡的农产品设计一则广告。
活动三 探究产品的变化
选择一种产品,说说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活动四 生产工具的改进
过 去
现 在
使用工具
效率
劳动强度
使用工具
效率
劳动强度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比一比过去和现在的生产工具有什么不同?生产工具改进后,给人们的生产带来了哪些变化?
活动五 分析行业的分工与合作
请任选生活中一样产品,找一找生产这个产品和哪些行业有关。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交通方式的不断更新,体会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能力:调查了解本地区的交通方式,能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使用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
知识:通过调查,了解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及其特点,了解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