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必修1高一数学精品教案(全部资料整理编辑).doc

收藏

编号:258221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83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17
金币
关 键 词:
出版 必修 数学 精品 教案 全部 全体 整个 资料 整理 收拾 整顿 编辑 编纂
资源描述: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 我国的小河流; (3) 非负奇数; (4) 方程的解; (5) 某校2007级新生; (6) 血压很高的人; (7) 著名的数学家; (8)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 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 N; (2)0 N; (3)-3 Z; (4) 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印度 A,英国 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 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 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 说明: 1.课本P5最后一段话; 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3x+2}与 {y|y= 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组的解。 思考3:(课本P6思考)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6练习2;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3.集合A={x|∈Z,x∈N},则它的元素是 。 4.已知集合A={x|-35}; {x|x>6} {x|x<-2或x>5} ; {x|x>-3} {x>2} 二、新课教学 (一). 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思考1.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 (1),; (2),;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6. 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union set)。记作:A∪B(读作:“A并B”),即 用Venn图表示: 这样,在问题(1)(2)中,集合A,B的并集是C,即 = C 说明:定义中要注意“所有”和“或”这两个条件。 讨论:A∪B与集合A、B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A∪A= , A∪Ф= , A∪B B∪A A∪B=A , A∪B=B . 巩固练习(口答): ①.A={3,5,6,8},B={4,5,7,8},则A∪B= ; ②.设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则A∪B= ; ③.A={x|x>3},B={x|x<6},则A∪B= 。 7. 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B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记作A∩B(读“A交B”)即: A∩B={x|x∈A,且x∈B} 用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与B的交集) 常见的五种交集的情况: A B A(B) A B B A B A 讨论:A∩B与A、B、B∩A的关系? A∩A= A∩Ф= A∩B B∩A A∩B=A A∩B=B 巩固练习(口答): ①.A={3,5,6,8},B={4,5,7,8},则A∩B= ; ②.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则A∩B= ; ③.A={x|x>3},B={x|x<6},则A∩B= 。 (二)例题讲解: 例1.(课本例5)设集合,求A∪B. 变式:A={x|-5≤x≤8} 例2.(课本例7)设平面内直线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集合 是否存在实数m,同时满足? (m=-2)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1练习1,2,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引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图直观地把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注意数轴在求交集和并集中的运用。 作业布置: 3. 习题1.1,第6,7; 4. 预习补集的概念。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㈡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了解全集、补集的意义, (2)正确理解补集的概念,正确理解符号“”的涵义; (3)会求已知全集的补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补集的有关运算及数轴的应用。 教学难点:补集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号分别是怎样的? 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 交集和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 讨论:已知A={x|x+3>0},B={x|x≤-3},则A、B与R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思考1. 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 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A、B有何关系? 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B是集合U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一). 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8. 全集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set),记作U,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9. 补集的定义: 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记作:, 读作:“A在U中的补集”,即 用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在全集U中的补集) 讨论:集合A与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Venn图分析 巩固练习(口答): ①.U={2,3,4},A={4,3},B=φ,则= ,= ; ②.设U={x|x<8,且x∈N},A={x|(x-2)(x-4)(x-5)=0},则= ; ③.设U={三角形},A={锐角三角形},则= 。 (二)例题讲解: 例1.(课本例8)设集,求,. 例2.设全集,求, ,。 (结论:) 例3.设全集U为R,,若 ,求。 (答案:)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1练习4 归纳小结: 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图)。 作业布置: 习题1.1A组,第9,10;B组第4题。 课后记: 课题:集合复习课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2)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 (3)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集合的相关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什么叫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如何表示? 3. 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集合?有何性质? 3. 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 集合问题的解决方法:Venn图示法、数轴分析法。 二、讲授新课: (一) 集合的基本运算: 例1:设U=R,A={x|-56或x<-3},B={x|a1},A∪B={x|x+2>0},A∩B={x|13},B={x|4x+m<0},当AB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归纳小结: 本节课是集合问题的复习课,系统地归纳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有关运算,并进一步巩固了Venn图法和数轴分析法。 作业布置: 5. 课本P14习题1.1 B组题; 6. 阅读P14~15 材料。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概念(一)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的概念: 思考1:(课本P15)给出三个实例: A.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 B.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课本P15图) C.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见课本P16表) 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记作: 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1)一次函数y=ax+b (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 (2)二次函数 (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B;当a>0时,值域;当a﹤0时,值域。 (3)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值域是。 (二)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5}、{x|x≤-1}、{x|x<0} (学生做,教师订正)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函数,求f(0)、f(1)、f(2)、f(-1)的值。 变式:求函数的值域 例2.已知函数, (1) 求的值; (2) 当a>0时,求的值。 (四)课堂练习: 1. 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 2. 已知函数f(x)=3x+5x-2,求f(3)、f(-)、f(a)、f(a+1)的值; 3. 课本P19练习2。 归纳小结: 函数模型应用思想;函数概念;二次函数的值域;区间表示 作业布置: 习题1.2A组,第4,5,6;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概念(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并能用“区间”的符号表示; (2)掌握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3)掌握判别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教学难点: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函数?其三要素是什么?函数y=与y=3x是不是同一个函数?为什么? 2. 用区间表示函数y=ax+b(a≠0)、y=ax+bx+c(a≠0)、y=(k≠0)的定义域与值域。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用区间表示) ⑴ f(x)=; ⑵ f(x)=; ⑶ f(x)=-; 学生试求→订正→小结:定义域求法(分式、根式、组合式) 说明:求定义域步骤:列不等式(组) → 解不等式(组)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 (1)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求f(g(x))的定义域; 求法:由a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出版必修1高一数学精品教案(全部资料整理编辑).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82218.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