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集及其规范标准答案.doc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缩小”改为“扩大” 2“是”改为“不是”3“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 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2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以胡佛为代表。第二种观点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第四种观点认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3(1)对“均衡”与“非均衡”、“公平”与“效率”的反思(2)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区域经济关系与调控体系的研究。第二章 区域产业布局一、 名词解释1、杜能农业区位论2、韦伯工业区位论3、产业布局4、原料指数5、地域生产综合体6、布局指向性1、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从成本最低的角度,分析了运输成本等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和土地利用格局的深刻影响,以此建立起农业布局与区位选择理论。2、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从工业生产总成本最低的角度,抽象出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并通过数学模型演绎出工业布局与区位选择的理论。3、 根据产业布局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影响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并确定合理产业活动区位的过程。4、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指地方性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表示工业区位是趋向于原料地或市场地。5、是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指以某一大型联合企业为核心,将与该联合企业有紧密技术经济联系的辅助和外围企业布局在该联合企业周围 ,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综合体。1、 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二、判断题1、区位地租是仅仅由于土地的位置差异而出现的超额利润。( )2、韦伯的原料指数只能大于或等于1,不能小于1。( )3、交通枢纽尤其港口城市也是工业的最佳区位之一。( )4、自然因素只对农业和矿业布局有影响,对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布局没有影响。( )5、人口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产业布局具有双重影响。( )6、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核心都是寻找成本最低区位。( )1、对2、错3、对4、错5、对6、对三、简答题2、 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及其应用。3、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及其意义。4、 简述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5、 简述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及其特点。6、 简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理论标准。1(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是寻找成本最低的农业生产区位作为最佳区位。(2)决定农业生产利润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杜能据此推导出区位地租概念。(3)土地区位地租、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农产品价格决定了不同农产品的最优区位,形成杜能环。(4)区位地租概念不仅应用于农业生产布局,也应用于城市内部产业活动布局,是城乡土地利用优化的基础理论。2、(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将成本最低区位作为工业布局的最佳区位。(2)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因素可归纳为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经济,寻求运费最低是工业布局的最基本指向,劳动成本和集聚经济只是对运费最低区位的补充和变形。(3)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影响我国工业布局活动,要求我们在工业布局和工厂选择时必须考虑尽量降低工业营运成本、提高效益。3、(1)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等。(2)人口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从而对产业布局产生不同影响。(3)资金及投资对区域经济具有乘数效应,由于它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出现马太效应。(4)能否便捷地进入市场是现代产业布局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从而加大了市场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5)空间距离的存在使运输因素始终对产业布局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随着运输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减弱。4(1)产生布局指向的类型主要有原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无固定指向。(2)原燃料指向性产业一般是原燃料耗费占生产成本比重大的工业,消费地指向性产业主要是为当地消费服务的产业和产品不宜运输或运输成本高的产业,劳动力指向性产业一般是劳动工资成本比重大的产业等。5、(1)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2)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四点:a)资源要素,聚集企业不能超过可获取的区内外资源的限度。b)基础设施要素,聚集企业不能超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c)自然环境要素,聚集企业的污染不能超过自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d)管理要素,聚集企业规模不能超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四、论述题1、 试述战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及其在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布局中的应用。2、 试述胡佛经济区位论及其在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中的应用。3、 试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缺陷以及战后西方国家学者的补充和改进。1、(1)简要阐明战后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布局理论要点。(2)概述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探讨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在国外应用状况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4)提出将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基本思路和措施。2、(1)阐述胡佛经济区位论的要点。(2)胡佛经济区位论在国外实践的典型事例。(3)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有哪些基本类型。(4)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的基本趋势和胡佛经济区位论应用的前景。3、(1)阐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缺陷及其与现代工业布局实践的差距。(2)阐述西方国家学者对韦伯理论缺陷的主要补充与改进以及形成的区位论新流派。五、案例分析昆明钢铁公司是二十世纪50年代在安宁富藏铁矿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钢铁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长期开采,安宁铁矿石资源已经远不能支持昆明钢铁公司生产的需要,目前昆钢公司的铁矿石主要来自四川攀枝花和玉溪鲁奎山,煤矿来自曲靖和禄丰。试问昆钢公司现在的区位合理吗?为什么?(1)概要阐述影响产生布局的主要因素。(2)分析昆钢目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布局指向。(3)提出自己对昆钢现有区位合理性的看法及其理由。第三章 城市(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1、城市2、城镇体系3、中心地4、中心地职能5、城市基本职能 6、城市(镇)空间结构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非农产业活动的主要场所。2、城镇体系指区域内各城市(镇)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根据规模等级体系、职能分工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3、中心地指为周围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方,小到一个商店,大到一个城市,均可称之为中心地。4、 中心地职能指中心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有不同的中心地职能划分方法,其中一种重要分类是按某职能服务的市场区大小划分为高级、中级、低级等中心地职能。5、 城市基本职能指支撑城市发展、主要为城市以外区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职能类型,它们大多数是城市专业化部门。6、 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的空间分布状况,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空间结构。二、判断题1、城市是由于社会分工出现非农产业活动而产生、发展的。( )2、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3、某中心地的需求圆锥体等于它的最大需求量。( )4、中心地体系的最佳市场空间结构是圆形。( )5、中心地理论中的K=3等级体系是按交通原则配置的。( )6、理论上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合理规模,但实践上很难确定最佳城市规模的数量界限。( )1、对2、对3、对4、错5、错6、对三、简答题1、简述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功能。2、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顺序规模法则及其应用。3、简述最佳城市(镇)人口规模的理论标准。4、简述城市(镇)职能差异形成原因与划分依据。5、简述城市(镇)中观空间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1、(1)聚集功能,它是区域人口、经济、信息、技术、活动、智力、金融集中地。区域经济实力越强,城市的聚集程度越高。(2)创新功能,它是区域新技术、新观念的创新地,是带动区域进步与发展的驱动器。(3)辐射功能,城市(镇)的发展,必然要对周围区域产生扩散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1)顺序-规模法则的理论依据来自于中心地理论所推导出的城市(镇)等级体系系统。(2)理论上,一个国家或较大区域某一城市(镇)人口规模与其在所有城市(镇)排序之间有某种数量关系,哲夫将这种关系表达为。(3)运用顺序-规模法则,可以研究考察区域城市(镇)规模等级体系是否合理。3、(1)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最佳城市(镇)人口规模的理论标准。(2)从行政管理角度分析,最佳城市(镇)人口规模应具备行政组织便利、管理有序高效、居民人均服务支出费用最低的要求。(3)从市民角度,能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生产、生活、交通、娱乐等需求的城市(镇)人口规模为最佳。(4)从企业角度,能获得最大利润的城市(镇)人口规模为最佳。4、(1)城市(镇)职能着重体现在城市(镇)在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所居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2)城市(镇)职能的差异源于劳动地域分工的差异,要求某区域及其中心城市(镇)必须发挥优势,形成一定的职能专业化。(3)可以根据城市(镇)的基本职能尤其是主导专业化职能, 在城市(镇)体系中进行职能分工,使城市(镇)体系中各城市(镇)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5、(1)城市中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城市发展初期,呈聚集向心型发展,城市形态以单一中心为主。(3)城市进一步发展,进入分散离心型阶段,城市的工业、居住、科研等功能向城市郊区扩散,卫星城镇出现。(4)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卫星城镇规模实力增大,地域上逐步与母城相连,出现城市(镇)群和区域性城市(镇 )连绵带。四、论述题1、试述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及其应用。2、为什么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在区域中城市的竞争力?3、试述城市(镇)体系布局合理性的基本标准。1(1)阐明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要点。(2)战后西方国家学者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补充和应用。(3)中心地理论在我国的应用。2、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如云南省)阐明清楚以下三个问题:(1)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重心,城市不发展,区域也难发展。(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城市的创新产业和结构升级,区域产业难升级和持续发展。(3)区域是城市的腹地,必须通过城市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其发展。3、(1)城市(镇)体系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等级规模结构、职能分工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城市(镇)体系合理应该是这三方面结构合理。(2)城市(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性的一般标准及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3)城市(镇)职能结构合理性一般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应用。(4)城市(镇)空间结构合理性一般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第四章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名词解释1、 经济区2、 城市经济区3、 中心城市4、 保税区5.综合经济区二、 简答题1、 简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的不同。2、 简述中心城市需具备的三个条件。3、 简述保税区的主要政策(不少于五项)。4、 简述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5、 简述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三、 计算题试用断裂点公式计算昆明相对于成都而言,昆明的城市吸引力范围。四、对错题(对的打“”,错的打“”)1、在我国原东中西三带的划分中,西部不含海南。( )2、经济开发区的生产性或非生产性企业均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 )3、“863”计划指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化工、钢铁技术属高技术。( )4、保税区是国境以外,关境以内的一个区域。( )5、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 )五、论述题1、 试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2、 试述经济区类型及其特点。六、实践分析题3、 根据平时收集的资料或实地考察,对比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异同、分析存在的开发问题、提出解决措施。4、 就把昆明建设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经济区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第四章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 名词解释1经济区: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生产统一体,是基于劳动地域分工而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2城市经济区:以一个或数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把周围的农村地区通过社会经济活动而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3中心城市:是指在全国或区域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经济活动枢纽作用的城市。4保税区:是国境以内,关境以外的区域,是国际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形式。5、 综合经济区:区位相依、功能相对一体化的不同地域单元组成的经济功能区,区域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具有重要意义。二 简答题i. 简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的不同。答案要点:1)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经济特区相对独立,而经济开发区由所在地政府领导和管辖。2)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经济特区以外向型制造业为主,经济开发区以发展先进的工业生产和科研为主,第三产业依托所在城市,服务及基础设施主要为区内服务。3)经济特区企业执行15%企业所得税,经济开发区的生产、科研性企业才享受这一待遇。4)经济特区进口生产和生活物资免征或减免关税,经济开发区按规征收关税。ii. 简述中心城市需具备的三个条件。答案要点:1)较大的城市规模 2)综合性的城市功能 3)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iii. 简述保税区的主要政策(不少于五项)。答案要点:1)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2)允许建立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从事出口产品的生产制造。3)允许生产性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零配件、设备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4)可以设立国内外金融机构,经营区内的外币业务。5)区内生产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实行保税,免征生产环节的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iv. 简述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答案要点:80年代以来,陈栋生等学者提出了三大地带的划分,作为地域经济活动的依托。东部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为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赣、皖,西部为陕、甘、青、宁、新、川、云、贵、藏。v. 简述城市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答案要点: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市化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三 计算题:试用相互作用划分法,即断裂点公式,计算昆明相对于成都而言,昆明的城市吸引力范围。提示:昆明的人口为300万,成都为600,两者距离1300公里。也可用两城市的GDP值。公式如下: 四、对错题(对的打“”,错的打“”)1、在我国原东中西三带的划分中,西部不含海南。( )2、经济特区的生产性或非生产性企业均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 )3、“863”计划指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化工、钢铁技术属高技术。( )4、保税区是国境以外,关境以内的一个区域。( )4、 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 )五论述题1. 试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答案要点:1)经济区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域差异性,2)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化发展相结合,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2. 试述经济区类型及其特点。答案要点:根据经济区的结构和职能特点可分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根据地域属性还可分为行政经济区和自然经济区。部门经济区是指内部结构和条件相对一致的均质区。综合经济区的各成员通过相互关联或共同利益的存在,形成地域生产和联系的综合体,具有功能联系相对一体化的特征。行政经济区兼具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双重特点,它既具有区际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又在地域范围上与行政区相一致。自然经济区是指以自然特征基本相似的地域自然单元为基础而形成的经济区。六 实践分析题3. 根据平时收集的资料或实地考察,对比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异同、分析存在的开发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答案要点:根据平时布置的作业,收集有关资料,分析两大开发区的位置、定位、产业结构、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发展规划等方面,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应对措施。4. 就把昆明及周边建设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经济区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答案要点:1)充分发挥昆明中心城市的作用,合理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2)合理经组织商品流通 3)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繁荣 4)信息交流和传播文明。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一、名词解释1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产业部门关系,即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立足于基础支撑功能、经济增长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各种目标之间持续协调原则,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划分,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2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即产业链定位)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即增长极辐射功能)的双重功能。3 区域产业组织是指一个区域内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的数量、一般规模、主导性产权结构、产业分布情况等反映区域内各产业生产、经营关系的组织安排和演变结构。4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之间在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等)以及产出(包括产业GNP、产业国民收入等)上的比率关系。5 产业结构转化又称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整个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更替而发生的质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加快,收入增长和资源配置状况发生变化,促使新产业不断出现,产业结构相应发生转化。二、判断题1 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是通过计划机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我国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变化。2 发挥区域优势的关键在于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对。3 从原则上讲,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一个部门齐全的产业体系是领导者的最优抉择。错。建立一个围绕主导产业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是最优抉择。4 区域优势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阶段优势,不包括经济制度优势。错。包括经济制度优势。5 在产业结构转换中,发展中地区适时有效地迅速转换产业结构的成功因素是充分利用“后起国优势(或后发优势),发达地区则要保持创新能力。对。三、简答题1判定某一产业是否为地区主导产业的标准是哪几项?答案要点:(1) 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2) 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度(3) 产业关联度(4) 市场潜在需求率要求将上述四项标准的计算公式均列出。具体公式见教材P108120。2什么是生产要素?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 “生产要素”是西方经济学的factor of production的国内中译。囿于马克思的传统,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源、资产等词在国内有不同的阐释。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在费雪(I.Fisher)之后,这些词汇是同义的。费雪的观点是:凡是可以导致收入的,都是资产,而资产的市值就是资本了。但资本是收入以利息率折现,要有市场才能算出来。然而,不管资本可不可以算出来,所有生产要素都是资产。生产要素劳力、土地、工具等,与产品之别,是物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生产要素是能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收益的投入物。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性。由克拉克定律可以引发出两个推论:一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在区域间流动,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积聚,直至边际生产率相同。二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促使各区域一体化的过程。3试简述地区主导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答案要点: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规律性:(1)从生产要素的密度看,(2)从生产技术看,(3)从三次产业变化看,(4)从产出角度看。见教材P138139。4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答案要点:(1)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2)产业结构合理性调整机制: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一般来说,竞争性产业的调整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公共性产业的调整通过行政机制进行。5试简述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结论。答案要点: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以下产业产值和劳动力分布上的变化趋势,(1) 农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上升,服务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不明显。(2) 农业(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工业(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一般上升,但与经济总产值增长的一致性情况不明显;服务业(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6试简述拉费模型的主要观点。答案要点:(1)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会减少农业总产出;(2) 第二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流出一定数量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为正,农业从业人口的进一步减少将降低农业总产出。“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展和劳动力的转移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 第三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即“隐蔽失业”人口,全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劳动力转移过程结束。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出现。7试简述霍夫曼定律与日本的经验性修正。答案要点:霍夫曼认为,根据资本品生产对消费品生产的关系,可以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消费品工业占优势;(2)资本品工业占优势;(3)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平衡,而资本品渐占优势。他从各个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调查中总结出,以生产的价值所表示的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在这三个阶段分别为:(1)第一阶段,5 1 / 1;(2)第二阶段,2 + 1 / 1 ;(3)第三阶段,1+1 / 1。日本经济学家结合一些国家实际数据对霍夫曼比值进行了检验,得出修正性结论:在工业化初期,霍夫曼定理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国家,霍夫曼比值是稳定的;只有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值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8试给出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答案要点: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农村地区人均农业产值低于最低人均生存费用。答题时需将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图画出,并在图上表明均衡点E的坐标含义。注:简答题中第15题属基本知识要求;68题为理论拓展,可进一步参见钱纳里、托达罗、罗斯托、刘易斯、库兹涅茨等人文献,从发展经济学领域提高理论基础。四、计算题饮食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汽车制造业A60,00010,0007,0004,50020,000 B2,0001,5003,000 C5,0003,00020,000B和C是A行政区内下辖的两个城市。表中数据为劳动力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A行政区的总劳动人口为200,000人。问:B和C城的主导产业分别是哪几类?主导产业劳动力专业化率(或区位商)各是多少?答案要点:(1)首先计算B、C的劳动力总数;(2)参照教材P109中公式5-1计算B、C各产业的区位商;(3)确定主导产业。五、论述题1有A、B、C三个地区相邻,A为平原地区,目前为传统经济;B为港口;C为半山区,有煤炭出产,手工艺传统悠久。试问:(3) 目前A、B、C三个地区各自的主导产业分别可能是什么?给出简要理由。(4) 一般情况下,A、B、C三个地区各自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会怎样变化?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的区际经济关系?答案要点:(1)可能的主导产业为,A地区是农业(第一产业),B地区是服务业(第三产业),C地区是工业(第二产业)。理由:A地区是传统经济,传统经济是指工业不发达地区主要承袭本地区历史经验发展并维持的经济体系,一般以农业为主。B地区是港口,航运业必然有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相对会多些,这就使服务业具有发展优势。C地区有煤炭出产,手工艺传统悠久,具备了工业发展所要求的能源需求和一般人力资本。(2)一般情况下,遵从比较优势原理,A、B、C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会体现出克拉克定律。最终的情况是,三个地区在产业分工关系下的经济一体化,三个地区一般劳动力的产值和收入会相同。2试比较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论与钱纳里三时期产业结构论的异同。答案要点:(1)首先答出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2)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主要有:两者都从动态方面说明了区域经济结构演替的有序性、阶段性。差异点主要有:前者讲产业结构转换过程分为6阶段,后者分为3时期;前者以主导产业部门反映产业结构转化,后者以制造业部门内演变规律反映;前者强调产业转换中的带动作用,后者强调了收入水平的变化在产业转换中作用。第六章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一、 名词解释1 区际经济关系是不同区域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经济关系。2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3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以及发展结构与水平的不同。区域差异是自然和历史两方面共同发展形成的。4 区域经济调控是指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中,为了消除或降低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产生的副作用,采用行政调节机制对区域经济实施的合理性干预,是各级政府职能的一部分。5 BOT方式是一区域在另一区域投资建设(Build),建设方与提供建设用地等资源的一方商定项目建成后运营(Operate)的期限,在运营期满后建设方无条件将项目转交(Transfer)给项目所在区域。二、 判断题1 区域经济分工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区际经济关系合理化的途径是完善区域分工与合作。对。2 一般来说,对外经济联系较多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对。3 一般来说,制造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旅游业的区域分工不明显。错。一般来说,制造业的区域分工不明显,旅游业的区域分工明显。4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差异对区域分工的影响逐渐超过了自然差异的影响。对。5 人口流动是决定区域分工的动力性基础。错。经济利益是决定区域分工的动力基础。6 市场开放程度不影响区域分工。错。市场开放程度影响区域分工。三、 简答题1 区际经济关系主要通过哪些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答案要点:主要通过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市场、地方传统、政策等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见教材P159图6-1。2 试简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产生的几种代表性区域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答案要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产生的几种代表性区域分工理论是要素替代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几种区域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参见教材P177-1813 区域分工合作的形成机制包括哪几个环节?答案要点:主要包括三个环节:(1)开放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贸易与合作;(2)保护自由竞争,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比较优势下的区域分工;(3)发挥行政调节机制,弥补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4 试简述区域分工的形式。答案要点:主要有三类:区域垂直分工、区域水平分工与区域等级分工。见教材P186-187四、 计算题1 下表中给出的是区域分工前,A、B两地区两类产品总产量,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为A地区1人,B地区1人;从事棉花生产的劳动力为A地区1人,B地区1人。试问(1)在区域分工条件下,A、B两地各自合理的产业选择;(2)与区域经济封闭下的情况相比,平均利益条件下A、B两地的经济水平提升了多少?A地区B地区粮食2000500棉花1050答案要点:(1)A地区在粮食生产上有绝对比较优势,B地区在棉花生产上有绝对比较优势,A应该生产粮食,B应该生产棉花。(2)在区域分工情况下,A、B两地区两类产品总产量变为A地区B地区粮食40000棉花0100于是,A地区人均占有粮食和棉花由分工前1000单位、5单位变为1000单位与25单位,B地区人均占有粮食和棉花由分工前250单位、25单位变为1000单位与25单位。2 下表中给出的是区域分工前,A、B两地区两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数。试问(1)在区域分工条件下,A、B两地各自合理的产业选择;(2)假设Y与X的市场交易比率为1:20,那么,与区域经济封闭下的情况相比,A、B两地各自获得的比较利益是多少?两地区获得的比较利益之和是多少?区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万元)XYA地区220B地区5120答案要点:(1)A地区在X和Y生产上都有绝对比较优势,B地区只在X生产上有相对比较优势,依据比较优势原理,A应该生产Y,B应该生产X。(2)在区域分工情况下,A获得的比较利益是10单位X产品或1/2单位Y产品,B获得的比较利益是4单位X产品或1/5单位Y产品。两地区获得的比较利益之和是14单位X产品或7/10单位Y产品。五、 论述题1 试比较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论。答案要点:(1)首先答出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2)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主要有:区域分工存在阶段性和暂时性;创新活动引发的产品优势是区域分工直接原因;开放性经济体制是区域分工的前提条件;揭示了创新活动领先区是区域分工的主导者。差异点主要有:区域分工过程被前者分为两个阶段,被后者分为三个阶段;前者以新产品的传播和演替现象分析区域分工过程,后者以技术发展和传播现象分析分工。2 试比较要素禀赋理论与要素替代理论。答案要点:(1)首先答出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2)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主要有:从要素差异角度解释区域分工现象,突出了要素在区域分工中的基础地位。差异点主要有:前者静态地描述了要素禀赋决定了比较优势,后者动态地指出比较优势由要素替代引发的要素替代率和各种要素的差异性区域价格共同决定;前者立足于自然差异基础,后者立足于社会差异基础。第七章 区域经济开发一、 名词解释1、 流域开发2、 增长极3、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4、 地域生产综合体5、 梯度推移二、 对错题1、 区域开发应兼顾经济目标、生态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 )2、 发达地区的区域再开发,目标多具综合性。( )3、 运输系数法是指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量或产品的产值额和运量之间的比值。( )4、 点轴开发理论属一种均衡区域发展理论。( )5、 我国的梯度开发演进是从沿海中部西部。如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 )三、 简答题1、 简述区域开发的分类。2、 简述大推动理论模式的基本观点。3、 简述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模式的适用范围。4、 简述外部经济效果。5、 简述比重法推测运量。四、 论述题1、 试述梯度开发理论模式及在我国的应用。2、 试述地域生产综合体各组成部门的结构、功能和布局。3、 试述区域开发战略目标的协调。五、 实践分析题1、 以点轴开发理论为指导,试构建云南点轴开发体系。2、 近期有规划人士提出了围绕滇池,建设“一湖四城”的新昆明城镇体系的设计方案。请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根据平时要求收集的相关资料,就昆明新一轮区域经济开发,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 第七章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流域开发:以水
收藏
编号:258421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1.8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学
各章
习题集
及其
规范
标准答案
- 资源描述:
-
-*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 4、经济区位 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
1.“缩小”改为“扩大”
2.“是”改为“不是”
3.“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2.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以胡佛为代表。第二种观点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第四种观点认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3.(1)对“均衡”与“非均衡”、“公平”与“效率”的反思
(2)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区域经济关系与调控体系的研究。
第二章 区域产业布局
一、 名词解释
1、杜能农业区位论2、韦伯工业区位论3、产业布局 4、原料指数5、地域生产综合体6、布局指向性
1、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从成本最低的角度,分析了运输成本等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和土地利用格局的深刻影响,以此建立起农业布局与区位选择理论。
2、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从工业生产总成本最低的角度,抽象出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并通过数学模型演绎出工业布局与区位选择的理论。
3、 根据产业布局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影响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并确定合理产业活动区位的过程。
4、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指地方性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表示工业区位是趋向于原料地或市场地。
5、是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指以某一大型联合企业为核心,将与该联合企业有紧密技术经济联系的辅助和外围企业布局在该联合企业周围 ,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综合体。
1、 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二、判断题
1、区位地租是仅仅由于土地的位置差异而出现的超额利润。( )
2、韦伯的原料指数只能大于或等于1,不能小于1。( )
3、交通枢纽尤其港口城市也是工业的最佳区位之一。( )
4、自然因素只对农业和矿业布局有影响,对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布局没有影响。( )
5、人口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产业布局具有双重影响。( )
6、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核心都是寻找成本最低区位。( )
1、对2、错 3、对4、错5、对6、对
三、简答题
2、 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及其应用。
3、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及其意义。
4、 简述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
5、 简述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及其特点。
6、 简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理论标准。
1(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是寻找成本最低的农业生产区位作为最佳区位。(2)决定农业生产利润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杜能据此推导出区位地租概念。(3)土地区位地租、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农产品价格决定了不同农产品的最优区位,形成杜能环。(4)区位地租概念不仅应用于农业生产布局,也应用于城市内部产业活动布局,是城乡土地利用优化的基础理论。
2、(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将成本最低区位作为工业布局的最佳区位。(2)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因素可归纳为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经济,寻求运费最低是工业布局的最基本指向,劳动成本和集聚经济只是对运费最低区位的补充和变形。(3)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影响我国工业布局活动,要求我们在工业布局和工厂选择时必须考虑尽量降低工业营运成本、提高效益。
3、(1)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等。(2)人口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从而对产业布局产生不同影响。(3)资金及投资对区域经济具有乘数效应,由于它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出现马太效应。(4)能否便捷地进入市场是现代产业布局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从而加大了市场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5)空间距离的存在使运输因素始终对产业布局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随着运输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减弱。
4(1)产生布局指向的类型主要有原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无固定指向。(2)原燃料指向性产业一般是原燃料耗费占生产成本比重大的工业,消费地指向性产业主要是为当地消费服务的产业和产品不宜运输或运输成本高的产业,劳动力指向性产业一般是劳动工资成本比重大的产业等。
5、(1)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2)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四点:a)资源要素,聚集企业不能超过可获取的区内外资源的限度。b)基础设施要素,聚集企业不能超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c)自然环境要素,聚集企业的污染不能超过自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d)管理要素,聚集企业规模不能超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四、论述题
1、 试述战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及其在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布局中的应用。
2、 试述胡佛经济区位论及其在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中的应用。
3、 试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缺陷以及战后西方国家学者的补充和改进。
1、(1)简要阐明战后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布局理论要点。(2)概述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探讨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在国外应用状况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4)提出将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2、(1)阐述胡佛经济区位论的要点。(2)胡佛经济区位论在国外实践的典型事例。(3)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有哪些基本类型。(4)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的基本趋势和胡佛经济区位论应用的前景。
3、(1)阐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缺陷及其与现代工业布局实践的差距。(2)阐述西方国家学者对韦伯理论缺陷的主要补充与改进以及形成的区位论新流派。
五、案例分析
昆明钢铁公司是二十世纪50年代在安宁富藏铁矿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钢铁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长期开采,安宁铁矿石资源已经远不能支持昆明钢铁公司生产的需要,目前昆钢公司的铁矿石主要来自四川攀枝花和玉溪鲁奎山,煤矿来自曲靖和禄丰。试问昆钢公司现在的区位合理吗?为什么?
(1)概要阐述影响产生布局的主要因素。(2)分析昆钢目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布局指向。(3)提出自己对昆钢现有区位合理性的看法及其理由。
第三章 城市(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城市 2、城镇体系 3、中心地
4、中心地职能 5、城市基本职能 6、城市(镇)空间结构
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非农产业活动的主要场所。
2、城镇体系指区域内各城市(镇)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根据规模等级体系、职能分工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
3、中心地指为周围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方,小到一个商店,大到一个城市,均可称之为中心地。
4、 中心地职能指中心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有不同的中心地职能划分方法,其中一种重要分类是按某职能服务的市场区大小划分为高级、中级、低级等中心地职能。
5、 城市基本职能指支撑城市发展、主要为城市以外区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职能类型,它们大多数是城市专业化部门。
6、 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的空间分布状况,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空间结构。
二、判断题
1、城市是由于社会分工出现非农产业活动而产生、发展的。( )
2、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
3、某中心地的需求圆锥体等于它的最大需求量。( )
4、中心地体系的最佳市场空间结构是圆形。( )
5、中心地理论中的K=3等级体系是按交通原则配置的。( )
6、理论上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合理规模,但实践上很难确定最佳城市规模的数量界限。( )
1、对 2、对 3、对 4、错
5、错 6、对
三、简答题
1、简述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功能。
2、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顺序——规模法则及其应用。
3、简述最佳城市(镇)人口规模的理论标准。
4、简述城市(镇)职能差异形成原因与划分依据。
5、简述城市(镇)中观空间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1、(1)聚集功能,它是区域人口、经济、信息、技术、活动、智力、金融集中地。区域经济实力越强,城市的聚集程度越高。(2)创新功能,它是区域新技术、新观念的创新地,是带动区域进步与发展的驱动器。(3)辐射功能,城市(镇)的发展,必然要对周围区域产生扩散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1)顺序-规模法则的理论依据来自于中心地理论所推导出的城市(镇)等级体系系统。(2)理论上,一个国家或较大区域某一城市(镇)人口规模与其在所有城市(镇)排序之间有某种数量关系,哲夫将这种关系表达为。(3)运用顺序-规模法则,可以研究考察区域城市(镇)规模等级体系是否合理。
3、(1)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最佳城市(镇)人口规模的理论标准。(2)从行政管理角度分析,最佳城市(镇)人口规模应具备行政组织便利、管理有序高效、居民人均服务支出费用最低的要求。(3)从市民角度,能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生产、生活、交通、娱乐等需求的城市(镇)人口规模为最佳。(4)从企业角度,能获得最大利润的城市(镇)人口规模为最佳。
4、(1)城市(镇)职能着重体现在城市(镇)在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所居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2)城市(镇)职能的差异源于劳动地域分工的差异,要求某区域及其中心——城市(镇)必须发挥优势,形成一定的职能专业化。(3)可以根据城市(镇)的基本职能尤其是主导专业化职能, 在城市(镇)体系中进行职能分工,使城市(镇)体系中各城市(镇)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
5、(1)城市中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城市发展初期,呈聚集向心型发展,城市形态以单一中心为主。(3)城市进一步发展,进入分散离心型阶段,城市的工业、居住、科研等功能向城市郊区扩散,卫星城镇出现。(4)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卫星城镇规模实力增大,地域上逐步与母城相连,出现城市(镇)群和区域性城市(镇 )连绵带。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及其应用。
2、为什么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在区域中城市的竞争力?
3、试述城市(镇)体系布局合理性的基本标准。
1(1)阐明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要点。(2)战后西方国家学者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补充和应用。(3)中心地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2、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如云南省)阐明清楚以下三个问题:(1)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重心,城市不发展,区域也难发展。(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城市的创新产业和结构升级,区域产业难升级和持续发展。(3)区域是城市的腹地,必须通过城市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其发展。
3、(1)城市(镇)体系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等级规模结构、职能分工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城市(镇)体系合理应该是这三方面结构合理。(2)城市(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性的一般标准及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3)城市(镇)职能结构合理性一般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应用。(4)城市(镇)空间结构合理性一般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第四章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区
2、 城市经济区
3、 中心城市
4、 保税区
5.综合经济区
二、 简答题
1、 简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的不同。
2、 简述中心城市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3、 简述保税区的主要政策(不少于五项)。
4、 简述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
5、 简述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 计算题
试用断裂点公式计算昆明相对于成都而言,昆明的城市吸引力范围。
四、对错题(对的打“√”,错的打“”)
1、在我国原东中西三带的划分中,西部不含海南。( )
2、经济开发区的生产性或非生产性企业均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 )
3、“863”计划指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化工、钢铁技术属高技术。( )
4、保税区是国境以外,关境以内的一个区域。( )
5、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 )
五、论述题
1、 试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2、 试述经济区类型及其特点。
六、实践分析题
3、 根据平时收集的资料或实地考察,对比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异同、分析存在的开发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4、 就把昆明建设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经济区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第四章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 名词解释
1经济区: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生产统一体,是基于劳动地域分工而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2城市经济区:以一个或数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把周围的农村地区通过社会经济活动而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3中心城市:是指在全国或区域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经济活动枢纽作用的城市。
4保税区:是国境以内,关境以外的区域,是国际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形式。
5、 综合经济区:区位相依、功能相对一体化的不同地域单元组成的经济功能区,区域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二. 简答题
i. 简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的不同。
答案要点:1)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经济特区相对独立,而经济开发区由所在地政府领导和管辖。2)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经济特区以外向型制造业为主,经济开发区以发展先进的工业生产和科研为主,第三产业依托所在城市,服务及基础设施主要为区内服务。3)经济特区企业执行15%企业所得税,经济开发区的生产、科研性企业才享受这一待遇。4)经济特区进口生产和生活物资免征或减免关税,经济开发区按规征收关税。
ii. 简述中心城市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答案要点:1)较大的城市规模 2)综合性的城市功能 3)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
iii. 简述保税区的主要政策(不少于五项)。
答案要点:1)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2)允许建立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从事出口产品的生产制造。3)允许生产性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零配件、设备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4)可以设立国内外金融机构,经营区内的外币业务。5)区内生产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实行保税,免征生产环节的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
iv. 简述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
答案要点:80年代以来,陈栋生等学者提出了三大地带的划分,作为地域经济活动的依托。东部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为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赣、皖,西部为陕、甘、青、宁、新、川、云、贵、藏。
v. 简述城市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市化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
三. 计算题:
试用相互作用划分法,即断裂点公式,计算昆明相对于成都而言,昆明的城市吸引力范围。提示:昆明的人口为300万,成都为600,两者距离1300公里。也可用两城市的GDP值。公式如下:
四、对错题(对的打“√”,错的打“”)
1、在我国原东中西三带的划分中,西部不含海南。( √ )
2、经济特区的生产性或非生产性企业均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 √ )
3、“863”计划指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化工、钢铁技术属高技术。( )
4、保税区是国境以外,关境以内的一个区域。( )
4、 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 √ )
五.论述题
1. 试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答案要点:1)经济区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域差异性,2)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化发展相结合,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
2. 试述经济区类型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根据经济区的结构和职能特点可分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根据地域属性还可分为行政经济区和自然经济区。部门经济区是指内部结构和条件相对一致的均质区。综合经济区的各成员通过相互关联或共同利益的存在,形成地域生产和联系的综合体,具有功能联系相对一体化的特征。行政经济区兼具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双重特点,它既具有区际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又在地域范围上与行政区相一致。自然经济区是指以自然特征基本相似的地域自然单元为基础而形成的经济区。
六. 实践分析题
3. 根据平时收集的资料或实地考察,对比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异同、分析存在的开发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要点:根据平时布置的作业,收集有关资料,分析两大开发区的位置、定位、产业结构、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发展规划等方面,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应对措施。
4. 就把昆明及周边建设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经济区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答案要点:1)充分发挥昆明中心城市的作用,合理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2)合理经组织商品流通 3)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繁荣 4)信息交流和传播文明。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一、名词解释
1.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产业部门关系,即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立足于基础支撑功能、经济增长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各种目标之间持续协调原则,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划分,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2.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即产业链定位)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即增长极辐射功能)的双重功能。
3. 区域产业组织——是指一个区域内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的数量、一般规模、主导性产权结构、产业分布情况等反映区域内各产业生产、经营关系的组织安排和演变结构。
4.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之间在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等)以及产出(包括产业GNP、产业国民收入等)上的比率关系。
5. 产业结构转化——又称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整个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更替而发生的质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加快,收入增长和资源配置状况发生变化,促使新产业不断出现,产业结构相应发生转化。
二、判断题
1. 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是通过计划机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我国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变化。
2. 发挥区域优势的关键在于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
对。
3. 从原则上讲,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一个部门齐全的产业体系是领导者的最优抉择。
错。建立一个围绕主导产业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是最优抉择。
4. 区域优势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阶段优势,不包括经济制度优势。
错。包括经济制度优势。
5. 在产业结构转换中,发展中地区适时有效地迅速转换产业结构的成功因素是充分利用“后起国优势(或后发优势),发达地区则要保持创新能力。
对。
三、简答题
1.判定某一产业是否为地区主导产业的标准是哪几项?
答案要点:
(1) 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
(2) 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度
(3) 产业关联度
(4) 市场潜在需求率
要求将上述四项标准的计算公式均列出。具体公式见教材P.108~120。
2.什么是生产要素?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生产要素”是西方经济学的factor of production的国内中译。囿于马克思的传统,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源、资产等词在国内有不同的阐释。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在费雪(I.Fisher)之后,这些词汇是同义的。费雪的观点是:凡是可以导致收入的,都是资产,而资产的市值就是资本了。但资本是收入以利息率折现,要有市场才能算出来。然而,不管资本可不可以算出来,所有生产要素都是资产。生产要素——劳力、土地、工具等,与产品之别,是物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生产要素是能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收益的投入物。
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性。由克拉克定律可以引发出两个推论:一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在区域间流动,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积聚,直至边际生产率相同。二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促使各区域一体化的过程。
3.试简述地区主导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案要点:
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规律性:(1)从生产要素的密度看,(2)从生产技术看,(3)从三次产业变化看,(4)从产出角度看。见教材P.138~139。
4.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要点:
(1)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产业结构合理性调整机制: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一般来说,竞争性产业的调整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公共性产业的调整通过行政机制进行。
5.试简述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结论。
答案要点: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以下产业产值和劳动力分布上的变化趋势,
(1) 农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上升,服务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不明显。
(2) 农业(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工业(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一般上升,但与经济总产值增长的一致性情况不明显;服务业(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
6.试简述拉—费模型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点:
(1)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会减少农业总产出;
(2) 第二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流出一定数量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为正,农业从业人口的进一步减少将降低农业总产出。“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展和劳动力的转移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 第三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即“隐蔽失业”人口,全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劳动力转移过程结束。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出现。
7.试简述霍夫曼定律与日本的经验性修正。
答案要点:
霍夫曼认为,根据资本品生产对消费品生产的关系,可以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消费品工业占优势;(2)资本品工业占优势;(3)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平衡,而资本品渐占优势。他从各个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调查中总结出,以生产的价值所表示的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在这三个阶段分别为:(1)第一阶段,5 1 / 1;(2)第二阶段,2 + 1 / 1 ;(3)第三阶段,1+1 / 1。
日本经济学家结合一些国家实际数据对霍夫曼比值进行了检验,得出修正性结论:在工业化初期,霍夫曼定理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国家,霍夫曼比值是稳定的;只有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值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
8.试给出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点:
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农村地区人均农业产值低于最低人均生存费用。答题时需将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图画出,并在图上表明均衡点E的坐标含义。
注:简答题中第1~5题属基本知识要求;6~8题为理论拓展,可进一步参见钱纳里、托达罗、罗斯托、刘易斯、库兹涅茨等人文献,从发展经济学领域提高理论基础。
四、计算题
饮食加工业
交通运输业
旅游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
汽车制造业
A
60,000
10,000
7,000
4,500
20,000
B
2,000
1,500
3,000
—
—
C
—
5,000
—
3,000
20,000
B和C是A行政区内下辖的两个城市。表中数据为劳动力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A行政区的总劳动人口为200,000人。
问:B和C城的主导产业分别是哪几类?主导产业劳动力专业化率(或区位商)各是多少?
答案要点:
(1)首先计算B、C的劳动力总数;(2)参照教材P.109中公式5-1计算B、C各产业的区位商;(3)确定主导产业。
五、论述题
1.有A、B、C三个地区相邻,A为平原地区,目前为传统经济;B为港口;C为半山区,有煤炭出产,手工艺传统悠久。试问:
(3) 目前A、B、C三个地区各自的主导产业分别可能是什么?给出简要理由。
(4) 一般情况下,A、B、C三个地区各自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会怎样变化?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的区际经济关系?
答案要点:
(1)可能的主导产业为,A地区是农业(第一产业),B地区是服务业(第三产业),C地区是工业(第二产业)。
理由:A地区是传统经济,传统经济是指工业不发达地区主要承袭本地区历史经验发展并维持的经济体系,一般以农业为主。B地区是港口,航运业必然有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相对会多些,这就使服务业具有发展优势。C地区有煤炭出产,手工艺传统悠久,具备了工业发展所要求的能源需求和一般人力资本。
(2)一般情况下,遵从比较优势原理,A、B、C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会体现出克拉克定律。最终的情况是,三个地区在产业分工关系下的经济一体化,三个地区一般劳动力的产值和收入会相同。
2.试比较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论与钱纳里三时期产业结构论的异同。
答案要点:
(1)首先答出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
(2)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主要有:两者都从动态方面说明了区域经济结构演替的有序性、阶段性。差异点主要有:前者讲产业结构转换过程分为6阶段,后者分为3时期;前者以主导产业部门反映产业结构转化,后者以制造业部门内演变规律反映;前者强调产业转换中的带动作用,后者强调了收入水平的变化在产业转换中作用。
第六章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一、 名词解释
1. 区际经济关系——是不同区域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经济关系。
2.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
3.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以及发展结构与水平的不同。区域差异是自然和历史两方面共同发展形成的。
4. 区域经济调控——是指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中,为了消除或降低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产生的副作用,采用行政调节机制对区域经济实施的合理性干预,是各级政府职能的一部分。
5. BOT方式——是一区域在另一区域投资建设(Build),建设方与提供建设用地等资源的一方商定项目建成后运营(Operate)的期限,在运营期满后建设方无条件将项目转交(Transfer)给项目所在区域。
二、 判断题
1. 区域经济分工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区际经济关系合理化的途径是完善区域分工与合作。
对。
2. 一般来说,对外经济联系较多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对。
3. 一般来说,制造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旅游业的区域分工不明显。
错。一般来说,制造业的区域分工不明显,旅游业的区域分工明显。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差异对区域分工的影响逐渐超过了自然差异的影响。
对。
5. 人口流动是决定区域分工的动力性基础。
错。经济利益是决定区域分工的动力基础。
6. 市场开放程度不影响区域分工。
错。市场开放程度影响区域分工。
三、 简答题
1. 区际经济关系主要通过哪些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要点:主要通过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市场、地方传统、政策等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见教材P.159图6-1。
2. 试简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产生的几种代表性区域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产生的几种代表性区域分工理论是要素替代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几种区域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参见教材P.177-181
3. 区域分工合作的形成机制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案要点:
主要包括三个环节:(1)开放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贸易与合作;(2)保护自由竞争,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比较优势下的区域分工;(3)发挥行政调节机制,弥补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
4. 试简述区域分工的形式。
答案要点:
主要有三类:区域垂直分工、区域水平分工与区域等级分工。见教材P.186-187
四、 计算题
1. 下表中给出的是区域分工前,A、B两地区两类产品总产量,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为A地区1人,B地区1人;从事棉花生产的劳动力为A地区1人,B地区1人。试问
(1)在区域分工条件下,A、B两地各自合理的产业选择;
(2)与区域经济封闭下的情况相比,平均利益条件下A、B两地的经济水平提升了多少?
A地区
B地区
粮食
2000
500
棉花
10
50
答案要点:
(1)A地区在粮食生产上有绝对比较优势,B地区在棉花生产上有绝对比较优势,A应该生产粮食,B应该生产棉花。
(2)在区域分工情况下,A、B两地区两类产品总产量变为
A地区
B地区
粮食
4000
0
棉花
0
100
于是,A地区人均占有粮食和棉花由分工前1000单位、5单位变为1000单位与25单位,B地区人均占有粮食和棉花由分工前250单位、25单位变为1000单位与25单位。
2. 下表中给出的是区域分工前,A、B两地区两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数。试问
(1)在区域分工条件下,A、B两地各自合理的产业选择;
(2)假设Y与X的市场交易比率为1:20,那么,与区域经济封闭下的情况相比,A、B两地各自获得的比较利益是多少?两地区获得的比较利益之和是多少?
区域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万元)
X
Y
A地区
2
20
B地区
5
120
答案要点:
(1)A地区在X和Y生产上都有绝对比较优势,B地区只在X生产上有相对比较优势,依据比较优势原理,A应该生产Y,B应该生产X。
(2)在区域分工情况下,A获得的比较利益是10单位X产品或1/2单位Y产品,B获得的比较利益是4单位X产品或1/5单位Y产品。两地区获得的比较利益之和是14单位X产品或7/10单位Y产品。
五、 论述题
1. 试比较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论。
答案要点:
(1)首先答出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
(2)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主要有:区域分工存在阶段性和暂时性;创新活动引发的产品优势是区域分工直接原因;开放性经济体制是区域分工的前提条件;揭示了创新活动领先区是区域分工的主导者。差异点主要有:区域分工过程被前者分为两个阶段,被后者分为三个阶段;前者以新产品的传播和演替现象分析区域分工过程,后者以技术发展和传播现象分析分工。
2. 试比较要素禀赋理论与要素替代理论。
答案要点:
(1)首先答出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
(2)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主要有:从要素差异角度解释区域分工现象,突出了要素在区域分工中的基础地位。差异点主要有:前者静态地描述了要素禀赋决定了比较优势,后者动态地指出比较优势由要素替代引发的要素替代率和各种要素的差异性区域价格共同决定;前者立足于自然差异基础,后者立足于社会差异基础。
第七章 区域经济开发
一、 名词解释
1、 流域开发
2、 增长极
3、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4、 地域生产综合体
5、 梯度推移
二、 对错题
1、 区域开发应兼顾经济目标、生态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 )
2、 发达地区的区域再开发,目标多具综合性。( )
3、 运输系数法是指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量或产品的产值额和运量之间的比值。( )
4、 点轴开发理论属一种均衡区域发展理论。( )
5、 我国的梯度开发演进是从沿海—中部—西部。如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 )
三、 简答题
1、 简述区域开发的分类。
2、 简述大推动理论模式的基本观点。
3、 简述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模式的适用范围。
4、 简述外部经济效果。
5、 简述比重法推测运量。
四、 论述题
1、 试述梯度开发理论模式及在我国的应用。
2、 试述地域生产综合体各组成部门的结构、功能和布局。
3、 试述区域开发战略目标的协调。
五、 实践分析题
1、 以点轴开发理论为指导,试构建云南点轴开发体系。
2、 近期有规划人士提出了围绕滇池,建设“一湖四城”的新昆明城镇体系的设计方案。请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根据平时要求收集的相关资料,就昆明新一轮区域经济开发,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
第七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流域开发:以水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