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方案计划论汇总整编版.doc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一、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1、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1) 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2) 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权的措施。(3) 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2、 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1) 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2) 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条件。(3)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二、 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1、 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2、 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3、 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1) 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课程(2) 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课程4、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1、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2、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块,其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 “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1、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二) 过程与方法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2、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1) 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1) 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意识是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动机信息情感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态度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l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要矛盾。l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度。l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关键。2)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l 逐步形成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任务。l 必须教育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3) 信息科学技术常识l 了解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基本要求。l 弄懂信息技术是用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l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是高层次的信息素养。4) 信息能力l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l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l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l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l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2)为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准备1)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发展2)各个学科教育中的信息能力第三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一、 发展性二、 综合性三、 实践性四、 创造性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概论一、 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与地位1、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2、 信息技术教练人员3、 信息素养的培育员与评价者二、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任务分析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人员2、 学校信息技术系统与应用的支持人员3、 学校信息技术培训者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修养一、 本身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1、 全面的基本信息素养(1) 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2) 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问题(3) 信息能力二、 专业知识与能力1、 先进的教学理念2、 熟练的教学技能3、 教学研究能力三、 继续教育的意识与能力1、 继续教育的意识2、 继续教育的能力第三节 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一、 自我学习二、 定期培训三、 参与课题研究第三章 教学设计的内容31 教学设计概述一、概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的结果进行分析。u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区别教学计划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而教学设计要考虑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设计,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效果,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l 目标控制原理l 要素分析原理l 优选决策原理l 反馈评价原理 二、 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l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l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l 教学对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32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计划、教案作业设计学习评价教学目标的类别: 1、按教学内容的范围2、按教学内容认知领域目标: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级学习水平层次。操作领域目标:采用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三级学习水平层次。情感领域目标:采用愿意接受、感兴趣两级学习水平层次。1、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大纲是指导性文件,教材是客观依据,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使目标切合实际,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1、飞速发展2、广泛应用3、高度综合4、应用与理论几乎同步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特点(1)文化性(2)应用性(3)发展性(4)模块性2、 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1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2整体性 3弹性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1、认知观的描述方法2、行为观的描述方法3、内外结合法分析和处理教材1、研究教材的科学性2、研究教材的系统性3、研究教材的思想性4、研究教材的“双基”“双基”即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5、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其重点,它们是学习后继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难点”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内容。“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教学策略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钻研教材的要求:1、明确目的 2、把握精要 3、巧妙组织了解学生:1、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2、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3、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教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声学的方法,是教与学的统一。1、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 依据教学任务(2) 依据教学内容(3) 依据学生实际(4) 依据自身特点2、 教学方法的分类l 基本教学方法: 1、讲授演示 2、启发式3、课堂讨论4、探索式 5、实验操作6、巩固复习l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是指把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等应用到教师执行教学功能的活动中。在这种教学形式中,计算机主要是被用来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控制学习进程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并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资源共享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1)探讨式(或称协作学习式) (2)讲解演示 (3)操作与练习 (4)个别指导 (5)对话 (6)教学游戏 (7)模拟 (8)计算机辅助测验 (9)问题解答 (10)发现式学习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1) 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1) 教材分析2) 学生情况3) 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4)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5) 进行教学改革的规划6) 教学进度表(2)课时计划教案1) 概况: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2) 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3) 板书、板画设计4) 教学后记: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随感课的类型和结构课型: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的课复习课训练技能、技巧的课练习课检查知识技能、技巧的课考试、测验课、实验课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 要做好上课开始的组织工作23分钟 组织教学要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要按时结束一堂课2)复习检查 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5分钟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3)讲授新课 2025分钟 克服“平均主义” “主观主义”4)巩固新课 58分钟5) 结课 小结35分钟 活动 布置作业常用课型结构:1、新授课 2、复习课 3、练习课作业的类型1、巩固型作业 2、铺垫型作业 3、发展型作业七、学习评价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学生学习知识质量的考察进行。检查方式有课堂提问、作业检查、书面测验第四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4.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1、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2)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原则(3)授人以渔的原则2、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1)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2)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和调节(3)学习者与教师互补的特点(4)教学内容相互独立与联系的特点3、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1)教练法(2)问题解决方法(任务驱动法)(3)案例学习法(4)合作学习方法4、教练法的实施的一般过程: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5、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交流与归纳6、案例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选择和推荐案例-组织学生研究案例(一般在课前)并进行准备-讨论研究案例(课堂)-交流与总结。7、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提出工作任务的主题与要求-组织合作小组-小组内讨论,确定具体的课题与完成方案,并且进行分工-各自按照方案进行工作,并且及时交流-小组讨论与汇总,完成任务或者作品,准备汇报-交流与评价、总结。4.2 信息技术基本模块教学一 教学任务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一方面包括信息、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操作能力的熟练掌握。2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各种应用软件常见的操作,通过应用软件的学习具有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集成和发布、信息交流能力。3 网络应用技术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对网络应用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网络应用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网络应用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把网络应用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4信息技术课程中程序设计部分的教学任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技能、过程和方法、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与意识情感二、教学方法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解法、提问法2、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常用的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归纳法3、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文化熏陶法、迁移法、任务驱动法、支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4、网络应用技术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5、程序设计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第五章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作用(1)、有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进程(2)、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3)、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内容(1)、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2)、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评价(3)、信息伦理道德的评价(4)、信息意识和情感的评价3、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方法(1)试卷评价(2)机器评价4、成果的评价方法(1)权威评价(2)学习小组评价(3)学习的自我评价5、过程的评价方法(1)诊断性评价方法(2)形成性评价方法(3)总结性评价6、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作用(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情感(2)可以提高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3)可以促使学生信息科学知识的积累(4)可以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7、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1)系统化知识的作用(2)理论和实践正确结合的作用8、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检查学生的学习进程的作用(1)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3)调整和改进学习过程9、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评价的内容(1)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2)常用软件的安装和操作(3)信息技术操作时的基本操作规则10、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的评价内容(1)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的评价(2)信息资源的分析能力的评价(3)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11、信息技术的系统开发能力(1)信息系统开发的正确性(2)信息系统开发的简明性(3)信息系统开发的健壮性和完备性12、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评价内容(1)信息技术硬件知识的评价(2)信息技术软件知识的评价13、信息伦理道德的评价内容(1)社会责任感的评价(2)合作精神的评价第六章 说课 61 说课概述一、说课是一种深层次的备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或作课之后,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 良好的说课能力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二、说课的特点1、 简易性与操作性2、 理论性与科学性3、 交流性与示范性(一)说课与备课关系1、相同点(一)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二)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三)主要做法相同,都是要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2、不同点(1)概念不同。(2)对象不同。(3)目的不同。(4)形式不同。(5)要求不同。(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说课与上课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自己的特点。1、说课与上课的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法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检查和深化,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62 说课的内容(一)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教材的理解,因为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简析教材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 (二)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说学生包括下面几个方面情况:1、说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2、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三)说教法介绍选择哪些教法和手段说教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法手段,以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四)说教程介绍教学程序设计 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能看出说课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6.4 说课的类型一、 研究型 二、专题型 三、示范型 四、评比型65 说课的评析一、 评析的内容 评析说课的内容基本上和说课的内容是相对应的。 (一)评析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二)评析教法的选择和运用 (三)评析方法是否具有指导性 (四)评析教学程序和设计是否科学 二、评析的原则 (一)及时性 评析说课最好是当场说,当场评。 (二)客观性 客观性就是实事求事地评价教师的说课。 (三)辩证性 辩证性指评说者对说课抱着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肯定成功之处,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三、评析方法 评析说课可以有以下形式:(一)同行评(二)专家评(三)评委评(四)书面评第七章 课堂教学技能71课堂教学技能概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联系获得的。教学技能是一种特殊技能,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体现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智力技能对外部的行为和方式起着调节、完善的作用教学技能 动作技能具体的教学行为表现一、 特点1、 综合性2、专业性3、实践性二、 教学技能分类的意义1、 技能培训目的明确2、 便于示范3、 易于评价4、 利于提高三、 教学技能的分类体系1. 导入技能2. 提问技能3. 讲解技能4. 板书、板画技能5. 演示技能6. 反馈和强化技能7. 结束技能8. 组织教学技能9. 变化技能72 计算机课导入、提问技能一、 导入的目的及功能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所有学生集中思想和精力, 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恰当的方式激活这种结构,使之处于“待命”状态。二、 导入技能运用的原则1、 整体性原则2、 趣味性原则3、 启发性原则4、 概括性原则5、 严密性原则三、 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旧知识导入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题生动实例导入直观教具导入主办、讲硬件构成故事导入比尔盖茨到QBASIC问题导入“WINDOWS能做什么”“没有它行不行”实验导入先给出程序运行结果(排序)再讲解排序方法四、 导入的程序集中注意 引起兴趣 激发思维 明确目的 进入学习课题五、 提问的定义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修正错误,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六、 提问的类型会议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七、 提问的程序引入阶段 陈述阶段 介入阶段 评价阶段73 计算机课讲解、板书技能一、 讲解的定义教师利用语言及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重要事实,形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行为方式。二、 讲解的类型1、事实性知识讲解(讲述)2、 抽象性知识讲解三、 讲解的程序事实性:提出问题 叙述事实 提示要点 核查理解抽象性:归纳法:提供感性材料 指导分析 综合概括 巩固深化演绎法 :提出概念 阐明术语 举出实例(正反) 巩固深化四、 讲解的要求1、 明确目标、重点突出2、 运用丰富实例,联系已学过知识3、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培养学习方法4、 讲解语言要运用得体(语音、语速、语调),要注意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针对性、可接受性、启发性5、 注意讲解的阶段性,要穿插其他技能的配合五、 板书的定义指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等形成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六、 板书的类型提纲式、表格式、线索式、图示式、综合式74 计算机课演示、组织技能一、 演示的定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把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二、 演示的类型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挂图的演示 幻灯、投影的演示电视、电影、计算机的演示三、 演示的方法1、 展示法 2、设疑法 3、分析归纳法四、 演示的程序演示是一种完整的、连贯的行为方式,从起始至终结,有一定的程序,每一环节在整个行为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作用。演示程序如下:(1)心理准备 (2)出示演示物 (3)说明、讲解、总结 (4)检查理解程度五、 组织的定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六、 组织的类型1、 管理型组织课堂纪律2、 指导性组织3、 诱导性组织七、 组织应注意的问题1、 明确目的、教书育人2、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 重视集体、形成风气4、 灵活应变、因势利导5、 不焦不躁、沉着冷静75 计算机课变化、结束技能一、 变化的定义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二、 变化的类型1、 动作变化2、 表情变化3、 眼神变化4、声调变化三、 讲课的语言要求1、 要精确2、 要明白易懂3、 要生动4、 要注意语调5、 讲课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讲究说话的方式,考虑说话的效果。四、 结束的定义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的教学行为方式。五、 结束的作用1、 稳定教学秩序2、 留下深刻印象3、 系统概括4、 拓展升华六、 结束的类型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七、 结束的过程简单回忆 提示要点 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概念:1、教练法教练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的,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进行帮助与指导的教学方法。教练法的实施的一般过程: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工作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交流与归纳。3、案例学习方法案例教学法,也称范例教学法、示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出蕴涵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典型案例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借助此类“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选择和推荐案例-组织学生研究案例(一般在课前)并进行准备-讨论研究案例(课堂)-交流与总结。4、合作学习方法工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全员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提出工作任务的主题与要求-组织合作小组-小组内讨论,确定具体的课题与完成方案,并且进行分工合作学习-交流总结。5、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收藏
编号:258426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9.75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8
金币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
方案
计划
规划
汇总
整编
- 资源描述:
-
/*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新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 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
(2) 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权的措施。
(3) 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 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1) 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条件。
(3)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 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 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2、 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
3、 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 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课程
(2) 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课程
4、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2、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块,其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 “算
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每个模块2学分。
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1、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2、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1) 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1) 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动机
信息情感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态度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
l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要矛盾。
l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度。
l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关键。
2)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l 逐步形成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任务。
l 必须教育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3) 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l 了解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基本要求。
l 弄懂信息技术是用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
l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是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4) 信息能力
l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l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
l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l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
l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
(2)为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准备
1)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2)各个学科教育中的信息能力
第三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 发展性
二、 综合性
三、 实践性
四、 创造性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概论
一、 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1、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2、 信息技术教练人员
3、 信息素养的培育员与评价者
二、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任务分析
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人员
2、 学校信息技术系统与应用的支持人员
3、 学校信息技术培训者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修养
一、 本身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1、 全面的基本信息素养
(1) 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
(2) 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3) 信息能力
二、 专业知识与能力
1、 先进的教学理念
2、 熟练的教学技能
3、 教学研究能力
三、 继续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1、 继续教育的意识
2、 继续教育的能力
第三节 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一、 自我学习
二、 定期培训
三、 参与课题研究
第三章 教学设计的内容
3.1 教学设计概述
一、概念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的结果进行分析。
u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区别
教学计划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而教学设计要考虑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设计,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效果,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l 目标控制原理
l 要素分析原理
l 优选决策原理
l 反馈评价原理
二、 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l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l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
l 教学对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
3.2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确立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的制定
分析处理教材
了解学生
选择教法
教学计划、教案
作业设计
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的类别:
1、按教学内容的范围2、按教学内容
认知领域目标: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级学习水平层次。
操作领域目标:采用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三级学习水平层次。
情感领域目标:采用愿意接受、感兴趣两级学习水平层次。
1、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大纲是指导性文件,教材是客观依据,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使目标切合实际,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1、飞速发展
2、广泛应用3、高度综合4、应用与理论几乎同步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文化性(2)应用性
(3)发展性(4)模块性
2、 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2整体性 3弹性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1、认知观的描述方法
2、行为观的描述方法
3、内外结合法
分析和处理教材
1、研究教材的科学性
2、研究教材的系统性
3、研究教材的思想性
4、研究教材的“双基”
“双基”即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其重点,它们是学习后继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
“难点”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内容。
“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教学策略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钻研教材的要求:
1、明确目的 2、把握精要 3、巧妙组织
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2、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
3、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选择教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声学的方法,是教与学的统一。
1、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 依据教学任务
(2) 依据教学内容
(3) 依据学生实际
(4) 依据自身特点
2、 教学方法的分类
l 基本教学方法:
1、讲授演示
2、启发式
3、课堂讨论
4、探索式
5、实验操作
6、巩固复习
l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是指把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等应用到教师执行教学功能的活动中。在这种教学形式中,计算机主要是被用来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控制学习进程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并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资源共享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1)探讨式(或称协作学习式)
(2)讲解演示
(3)操作与练习
(4)个别指导
(5)对话
(6)教学游戏
(7)模拟
(8)计算机辅助测验
(9)问题解答
(10)发现式学习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课时计划
(1) 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
1) 教材分析
2) 学生情况
3) 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
4)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5) 进行教学改革的规划
6) 教学进度表
(2)课时计划——教案
1) 概况: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
2) 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3) 板书、板画设计
4) 教学后记: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随感
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型:
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
巩固新知识的课——复习课
训练技能、技巧的课——练习课
检查知识技能、技巧的课——考试、测验课、实验课
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 要做好上课开始的组织工作
2~3分钟 组织教学要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
要按时结束一堂课
2)复习检查 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5分钟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3)讲授新课 20~25分钟
克服“平均主义” “主观主义”
4)巩固新课 5~8分钟
5) 结课 小结
3~5分钟 活动
布置作业
常用课型结构:
1、新授课 2、复习课 3、练习课
作业的类型
1、巩固型作业 2、铺垫型作业 3、发展型作业
七、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学生学习知识质量的考察进行。检查方式有课堂提问、作业检查、书面测验
第四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4.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1、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原则
(3)授人以渔的原则
2、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1)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
(2)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和调节
(3)学习者与教师互补的特点
(4)教学内容相互独立与联系的特点
3、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1)教练法
(2)问题解决方法(任务驱动法)
(3)案例学习法
(4)合作学习方法
4、教练法的实施的一般过程: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5、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交流与归纳
6、案例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选择和推荐案例---组织学生研究案例(一般在课前)并进行准备---讨论研究案例(课堂)---交流与总结。
7、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提出工作任务的主题与要求---组织合作小组---小组内讨论,确定具体的课题与完成方案,并且进行分工---各自按照方案进行工作,并且及时交流---小组讨论与汇总,完成任务或者作品,准备汇报---交流与评价、总结。
4.2 信息技术基本模块教学
一 教学任务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
一方面包括信息、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操作能力的熟练掌握。
2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各种应用软件常见的操作,通过应用软件的学习具有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集成和发布、信息交流能力。
3 网络应用技术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对网络应用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网络应用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网络应用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把网络应用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4信息技术课程中程序设计部分的教学任务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技能、过程和方法、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与意识情感
二、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法、提问法
2、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常用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归纳法
3、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文化熏陶法、迁移法、任务驱动法、支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4、网络应用技术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
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
5、程序设计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练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
第五章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作用
(1)、有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进程
(2)、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内容
(1)、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
(2)、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评价
(3)、信息伦理道德的评价
(4)、信息意识和情感的评价
3、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方法
(1)试卷评价
(2)机器评价
4、成果的评价方法
(1)权威评价
(2)学习小组评价
(3)学习的自我评价
5、过程的评价方法
(1)诊断性评价方法
(2)形成性评价方法
(3)总结性评价
6、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作用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情感
(2)可以提高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
(3)可以促使学生信息科学知识的积累
(4)可以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7、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
(1)系统化知识的作用
(2)理论和实践正确结合的作用
8、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检查学生的学习进程的作用
(1)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
(3)调整和改进学习过程
9、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评价的内容
(1)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2)常用软件的安装和操作
(3)信息技术操作时的基本操作规则
10、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的评价内容
(1)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的评价
(2)信息资源的分析能力的评价
(3)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
11、信息技术的系统开发能力
(1)信息系统开发的正确性
(2)信息系统开发的简明性
(3)信息系统开发的健壮性和完备性
12、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评价内容
(1)信息技术硬件知识的评价
(2)信息技术软件知识的评价
13、信息伦理道德的评价内容
(1)社会责任感的评价
(2)合作精神的评价
第六章 说课
6.1 说课概述
一、说课是一种深层次的备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或作课之后,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
良好的说课能力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说课的特点
1、 简易性与操作性
2、 理论性与科学性
3、 交流性与示范性
(一)说课与备课关系
1、相同点
(一)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二)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三)主要做法相同,都是要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
(1)概念不同。(2)对象不同。(3)目的不同。(4)形式不同。(5)要求不同。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自己的特点。
1、说课与上课的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法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检查和深化,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
6.2 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教材的理解,因为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简析教材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
(二)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说学生包括下面几个方面情况:
1、说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2、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三)说教法——介绍选择哪些教法和手段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法手段,以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四)说教程——介绍教学程序设计
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能看出说课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6.4 说课的类型
一、 研究型 二、专题型 三、示范型 四、评比型
6.5 说课的评析
一、 评析的内容
评析说课的内容基本上和说课的内容是相对应的。
(一)评析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二)评析教法的选择和运用
(三)评析方法是否具有指导性
(四)评析教学程序和设计是否科学
二、评析的原则
(一)及时性
评析说课最好是当场说,当场评。
(二)客观性
客观性就是实事求事地评价教师的说课。
(三)辩证性
辩证性指评说者对说课抱着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肯定成功之处,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评析方法
评析说课可以有以下形式:
(一)同行评
(二)专家评
(三)评委评
(四)书面评
第七章 课堂教学技能
7.1课堂教学技能概述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联系获得的。
教学技能是一种特殊技能,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体现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
智力技能——对外部的行为和方式起着调节、完善的作用
教学技能
动作技能——具体的教学行为表现
一、 特点
1、 综合性2、专业性3、实践性
二、 教学技能分类的意义
1、 技能培训目的明确
2、 便于示范
3、 易于评价
4、 利于提高
三、 教学技能的分类体系
1. 导入技能
2. 提问技能
3. 讲解技能
4. 板书、板画技能
5. 演示技能
6. 反馈和强化技能
7. 结束技能
8. 组织教学技能
9. 变化技能
7.2 计算机课导入、提问技能
一、 导入的目的及功能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所有学生集中思想和精力, 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恰当的方式激活这种结构,使之处于“待命”状态。
二、 导入技能运用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趣味性原则
3、 启发性原则
4、 概括性原则
5、 严密性原则
三、 导入的类型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
旧知识导入——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题
生动实例导入——
直观教具导入——主办、讲硬件构成
故事导入——比尔盖茨到QBASIC
问题导入——“WINDOWS能做什么”“没有它行不行”
实验导入——先给出程序运行结果(排序)再讲解排序方法
四、 导入的程序
集中注意 引起兴趣 激发思维 明确目的 进入学习课题
五、 提问的定义
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修正错误,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六、 提问的类型
会议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七、 提问的程序
引入阶段 陈述阶段 介入阶段 评价阶段
7.3 计算机课讲解、板书技能
一、 讲解的定义
教师利用语言及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重要事实,形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行为方式。
二、 讲解的类型
1、事实性知识讲解(讲述)
2、 抽象性知识讲解
三、 讲解的程序
事实性:提出问题 叙述事实 提示要点 核查理解
抽象性:
归纳法:提供感性材料 指导分析 综合概括 巩固深化
演绎法 :提出概念 阐明术语 举出实例(正反) 巩固深化
四、 讲解的要求
1、 明确目标、重点突出
2、 运用丰富实例,联系已学过知识
3、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培养学习方法
4、 讲解语言要运用得体(语音、语速、语调),要注意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针对性、可接受性、启发性
5、 注意讲解的阶段性,要穿插其他技能的配合
五、 板书的定义
指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等形成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六、 板书的类型
提纲式、表格式、线索式、图示式、综合式
7.4 计算机课演示、组织技能
一、 演示的定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把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
二、 演示的类型
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
挂图的演示 幻灯、投影的演示
电视、电影、计算机的演示
三、 演示的方法
1、 展示法 2、设疑法 3、分析归纳法
四、 演示的程序
演示是一种完整的、连贯的行为方式,从起始至终结,有一定的程序,每一环节在整个行为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作用。
演示程序如下:
(1)心理准备 (2)出示演示物 (3)说明、讲解、总结 (4)检查理解程度
五、 组织的定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
六、 组织的类型
1、 管理型组织——课堂纪律
2、 指导性组织
3、 诱导性组织
七、 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1、 明确目的、教书育人
2、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3、 重视集体、形成风气
4、 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5、 不焦不躁、沉着冷静
7.5 计算机课变化、结束技能
一、 变化的定义
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二、 变化的类型
1、 动作变化
2、 表情变化
3、 眼神变化4、声调变化
三、 讲课的语言要求
1、 要精确
2、 要明白易懂
3、 要生动
4、 要注意语调
5、 讲课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讲究说话的方式,考虑说话的效果。
四、 结束的定义
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的教学行为方式。
五、 结束的作用
1、 稳定教学秩序
2、 留下深刻印象
3、 系统概括
4、 拓展升华
六、 结束的类型
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
七、 结束的过程
简单回忆 提示要点 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概念:
1、教练法
教练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的,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进行帮助与指导的教学方法。教练法的实施的一般过程: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工作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交流与归纳。
3、案例学习方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范例教学法、示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出蕴涵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典型案例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借助此类“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选择和推荐案例---组织学生研究案例(一般在课前)并进行准备---讨论研究案例(课堂)---交流与总结。
4、合作学习方法
工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全员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提出工作任务的主题与要求---组织合作小组---小组内讨论,确定具体的课题与完成方案,并且进行分工合作学习----交流总结。
5、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