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单元 祖国山河当你随着列车远行,你是否从匆匆而过的窗外看到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辟了金色的甬()道,你是否透过它看到长江翻卷着晶莹的浪花?你是否听到草原回荡着深情的马头琴声?你是否目睹雄伟山岳间缭绕的云雾?祖国的万里河山,正等着你来赞美!读一读本单元的课文,一起去古诗中欣赏天门山的雄奇、西湖的多变和洞庭湖夜景的静谧,去西沙群岛观赏美丽、富饶的景象,去海滨小城感受凤凰花的火红,去小兴安岭深嗅林木的芬芳。让我们用最火热的胸怀来将祖国的美好河山拥抱吧!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进行编排,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从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到讨论、梳理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再到说话练习、习作要求,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教学时要注意,一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对照阅读、理解;二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相机指导口头表达、小练笔,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仿写表达,降低难度。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三首3朗读、背诵、默写诗歌;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富饶的西沙群岛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借助关键句理解段意;运用掌握的词语、方法进行仿写。海滨小城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借助关键句理解段意的方法。美丽的小兴安岭
3、2自主探究,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初步体会语句的生动;围绕喜欢的季节里特有的景物介绍小兴安岭。习作这儿真美2运用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用上描写景物的好词;自主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分享观察到的美景。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 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出现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自主识记生字,能说出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话。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7古诗三首文本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
4、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了充分展现。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本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
5、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要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精练和人文内涵的丰富,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课时安排:3课时望天门
6、山 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1.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本诗,提升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7、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今天,我们先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川湖泊。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过渡:“诗仙”李白可谓家喻户晓。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指名学生回忆,集体背诵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静 夜 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赠 汪 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8、,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李白(701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他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远游荆楚,后又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安徽境内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一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望
9、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齐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读几遍。2.出示词语课件,指导学生识记生字。中 江 此回 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教师指导断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朗读中字音、节奏是否准确。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最后齐读诗歌。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
10、,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2.汇报交流,合作探究。(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介绍这两处风景。天门山:今安徽境内的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2)欣赏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理解“中断”。预设:看看这两幅图,谁来说说什么叫“中断”。(从中间断开。)谁把谁给从中间断开了呀?(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了。)气势多么磅礴啊!一起读一读。(天门中断楚江开)(3)播放江水奔腾回旋的视频,理解“至此回”。预设: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谁来说说“至此回”的
11、意思?(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因为什么“至此回”?(因为山势的阻挡。)这种景象带给你什么感受?(壮观、磅礴。)好!读出这样的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4)出示前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诗意。思考:读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预设:碧绿的江水一路奔腾向前,猛烈地撞击着挡路的山石,像一位发怒的巨人把天门山劈成了两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巍峨的天门山丝毫不为所动,在奔流的江水中巍然屹立。浩荡的江水流到这里,由于山势的阻拦而激起了巨大的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5)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浩荡、山的磅礴。(6)引导学生将望庐山瀑布的“望”同本诗中的“望”比较,理解“
12、相对出”。预设:课前我们诵读了望庐山瀑布,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引导学生比较诗人所在的地方)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和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从远处到近处,诗人看到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如汽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前方的景物带给乘客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明确:船随着激流前行,前方的天门山扑入诗人的眼帘,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7)引导学生想象:假设你就是船上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
13、你有什么感觉?心情怎样?预设:这青山仿佛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望着眼前的开阔景象,我的心中无比豪迈,充满了激情。小结:正是这种浪漫、豁达的情怀,让李白的“诗仙”之名当之无愧!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来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8)引导学生说说后两句的诗意。明确: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似乎倾斜着出现在江边;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驶来。(9) 教师点拨重点并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豪情。四、想象意境,升华情感1.听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1)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绘的景物。(青山、碧水、孤帆、红日)(2)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2.指名学生交流
14、自己想象到的内容。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小结:巍峨俊秀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水,这是多么壮丽的自然奇观!乘一叶轻舟,望青山出迎,看江水奔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说说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热爱。)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4.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激情诵读。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引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
15、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引读: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激情地吟诵着(集体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教师小结,学生试背。小结:丽日照临江水,一叶轻舟在江面上扬帆而行,驶近夹峙两岸的青山,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壮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自己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了。五、小结方法,自学提示1.回顾所学,引导学生梳理方法。过渡
16、: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同学们能不能说说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其实,在学习第二单元中的古诗的时候,我们已经总结过这种方法了。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1)解诗题:明白诗歌写的内容。(2)读诗文:读准字音、节奏、轻重音,读通、读顺古诗。(3)明诗意:理解重点、难点词语,理解诗歌大意。(4)想画面:想象诗歌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5)悟诗情:通过诗人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的情感。3.教师小结。小结:常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登山临水,能让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山水怡情”就是这个道理。这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览
17、名山的奇崛,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两位诗人去感受秀水的柔情。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4.作业设计。(1)背诵望天门山。尝试默写全诗。(2)搜集并阅读更多描写山川的古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1.认识“亦、抹、宜”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抹”。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2.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古诗,欣赏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抽查背诵望天门山,齐背。2.回顾上节课
18、讲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3.教师过渡,引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过渡: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4.播放“西湖十景”的视频,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对西湖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5.教师过渡,揭示课题。过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有优美的西湖,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这其中就有宋代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题)6.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明确:“饮”,读第三声。“湖”,
19、西湖。“饮湖上”,意思是在湖上饮酒,赏玩风景。这是交代事件背景。“初晴后雨”,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这是交代天气变化情况。诗题告诉我们,诗人在湖上饮酒游玩时,因为天气变化看到了不同的湖景。二、比较朗读,整体感知1.回顾所学,指名学生介绍苏轼其人。过渡:我们在本册第二单元学过苏轼的一首诗赠刘景文。那现在谁来当当小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2.教师简单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往杭州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一个春日,他和朋友乘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17 古诗 三首人教 部编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