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江苏教师资质证明中学教学教育心理学规范标准答案.doc

收藏

编号:259152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6.0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8
金币
关 键 词:
历年 江苏 教师 资质 证明 中学 教学 教育 心理学 规范 标准答案
资源描述:
!- 2006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程度是( B )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2、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 C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A ) A、1903 B、1913 C、1914 D、1900 5、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B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6、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7、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 B ) A、合作学习 B、发现学习 C、情境学习 D、指导学习 8、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D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9、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 B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个别化学习 D、掌握学习 10、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A ) A、正与负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11、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C ) A、转化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12、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 A ) A、知识与技能学习得的心理过程 B、知识与技能的心理特征 C、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 D、知识学习情境与其则两情境的变化程度 13、下列哪项属于认知的实例( D ) A、学生在考试之后能准确的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D、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习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B ) A、牢记住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得行为,最合适得安排应该是( D)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得适当时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7、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和调节策略。 18、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 教育学与心理学 的交叉学科。 19、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认识过程模式,这一过程分为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和体验假设。 2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是由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和评价与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21、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2、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11、12——14、15 岁 。 23、规则学习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和 接受学习 。 24、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 障碍 和目标。 25、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倒U关系 。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9、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30、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感知一运动一情绪一动机一社会能力一抽象思维。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33、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问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35、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⑴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⑵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⑶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主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信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口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总体来年,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7、论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促进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莺要基础。心智技能作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其掌握是以知识的学习为前提的。大量研究也表明,知识掌握水平越高,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前提。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通过知识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缺乏知识的头脑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创造性不会从无知无识的头脑中产生。 38、论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E、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如道德、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2007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教学心理学 B、教师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C ) 2、正常的中学生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存在千差万别,这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 B) 3、“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提出者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班杜拉 C、弗洛依德 D、维果斯基 (D ) 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级结构理论,他认为最复杂、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类别是 A、言语联结学习 B、解决问题学习 C、规则学习 D、概念学习 ( B) 5、在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A、接近律 B、效果律 C、练习律 D、准备律 ( A)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把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 A、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 C) 7、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并将人格发展分为 A、八个阶段 B、五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三个阶段 (A ) 8、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现在来学习“鲸”,当教师告诉学生“鲸”是一种哺乳动物时,学生很快就能知道“鲸”具有某些特点,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B )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或者到工厂等地方开展实地观察访问等,这种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象学习 C、言语直观 D、变式直观 (A ) 10、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在以下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运动技能 D、记忆技能 ( C) 11、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两难故事法 C、临床法 D、观察法 ( B) 12、“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原来如此!”,采用如此之类的语言与学生开展的评估性会谈属于会谈的 A、倾听技术 B、面质技术 C、询问技术 D、鼓励技术 (D ) 13、在一门课程或者某项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等结束时,教师通常会对这个教学过程进行测定。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C ) 14、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以下呈现的四个选项,属于新教师表现出来的教学活动特点是 A、教学的细节方面由学生的行为决定 B、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 C、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 D、课后评价集中关注上课的有效性 (D ) 15、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最首要的环节是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A )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 社会自我 ,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8、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 操作性 行为。 19、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 技能 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0、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长时记忆 。 21、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 陈述性 知识。 2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 认同 和内化三个阶段。 23、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福勒和布朗将教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24、问题解决是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 目标状态 的过程 25、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 课堂情境 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7、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性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28、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9、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0、程序性知识:指个人不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表现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P22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 群体。 32、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63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3、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类型。P201 (1)发现教学,(2)情境教学,(3)合作学习 34、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20 (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35、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206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尽快培养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的大批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想法: ⑴ 启发诱导式教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大学学习应从过去的维持性学习变成探索式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想象和联想,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⑵ 积极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 。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都与信息量有关。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随时可接触到的大量资料,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敏锐的信息意识,获取有效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捕捉有价值资料。 要求学生把课堂上讲的定理、定义、概念、权威的观点、新奇的提法,特别是学术界还有争议的问题等等,记笔记,最好能同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其目的主要不在于积累资料,而是要通过这个初始阶段的“摘抄训练”,培养信息意识和捕捉能力。每讲完一个课题,都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加以记录。目的仍然不在于发现什么,而是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日益敏锐,并且促进学生潜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课后指导学生整理零散资料,去粗取精,形成新的笔记,发现各种资料之间的衔接点,筛选其中最有价值,最能引发和开拓新思路的思想材料,进而去指导他们根据这些提炼升华的材料规范成个人的既定思维。 ⑶ 重视想象、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整理、运用知识中收束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想象的内容,激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⑷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塑造创造性思维人格。 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个性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人的意志力、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性人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努力,这就要求教师把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例如,讲授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时,力避只满足于给出知识结论的简单处理,而是侧重于点拨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探究结论。对于能坚持这样做的学生,哪怕他们想错了,做错了,在指出其思路上、方法上、知识上的错误之后,还应给予鼓励,其目的在 于不断培养学生对弄不清楚的问题抓住不放,不搞清楚不罢手的心理品质,对未知世界采取主动进攻、勤思苦想、追根究底的人格个性。 以上从四个方面列举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还很不全面、很不完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现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将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积极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 37、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开展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 ⑴精选教材。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知识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就越容易产生迁移。因此,教材应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但同时也必须配有典型代表的事例。精选教材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必须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发挥其正迁移的作用。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与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只有结构化的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重构教材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一体化的教材,才能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的相互作用,不断构建心理结构。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是一致的,其关键是建立教材内容之间的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联系。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可以将烦琐、无序、孤立的信息转化为简明、有序、相互联系的内容结构。而有组织的合理的教材结构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的加工与理解,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融会贯通。 ⑶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教学程序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宏观方面,即对学习的先后顺序的整体安排。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二是微观方面,即具体的每节课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在每个环节都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许多研究和实际教学都证明,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所掌握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有关。学生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致使迁移受阻,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讲授有关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不仅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且可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其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38、试论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 ⑴客观上,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拥有非人为性,它反映了前人对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内在联系的认识,且这种联系具有前后的逻辑关系; ⑵主观上,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具有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试图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2008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属于初创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A、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B、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的成果,大大扩充其内容 C、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 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与应用 ( A) 2、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看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 D) 3、根据加涅的学习层级分类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 D、辨别学习 ( A) 4、“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洛斯 B、班杜拉 C、加涅 D、阿特金森 ( B) 5、教育心理学中,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 A、学业测验和成就测验 B、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C、知识测验和兴趣测验 D、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验 ( B) 6、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动技能 ( D) 7、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大多是一些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 A、无结构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界定含糊问题 D、情境不清问题 ( B) 8、根据品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信念 (A ) 9、下列有关学习策略的特征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方案 B、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C、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D、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被动使用的 (D ) 10、奥苏伯尔根据其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的独特解释是 A、痕迹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C ) 11、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选看猫的图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从而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个案例中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自我控制法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 D、强化法 ( B) 12、布卢姆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六个不同水平的层次,其中最高水平的认知教学目标是 A、应用 B、分析 C、评价 D、综合 ( C) 13、在以下有关课堂管理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B、放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最佳 C、对于学生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可采取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D、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师生情感纽带的力量越强,教学效果越好 ( A) 14、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D ) 15、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来说,新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是 A、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B、自我生存有关的问题 C、学生发展有关的问题 D、自我实现有关的问题 ( B)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 学习行为 为中介。 18、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 准备律 。 19、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20、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1、发现教学,又称 启发式教学 ,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者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2、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 对抗的 三种类型。 23、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4、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 皮革马利翁 效应。 25、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 课堂教学过程 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7、意义学习:在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2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9、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0、课堂纪律: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感知一运动一情绪一动机一社会能力一抽象思维。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32、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内容 ⑴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⑵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及强化原则 33、简述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最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结束后的自编测验没有针对目标,那么。就没有测量到所想要测量的教学结果。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有指导的发现教学。 (3)指引学生学习。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3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3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⑴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⑵开展微格教学; ⑶进行专门训练; ⑷反思教学经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⑴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历年江苏教师资质证明中学教学教育心理学规范标准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91529.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