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方案计划与评价专刊资料评论讲座.doc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与评价课程内容 记叙文写作教学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相对于议论文、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可能是生活的需要、交流的需要,也许是考试的引导。但是我们自己觉得还不理想,社会也不甚满意。总的说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还较陈旧,教学仍在种种误区中挣扎,我们该实现自我突破。 所以,我今天和大家交流两个大问题:一、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学、老师和评价四个维度谈;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一下突破的途径和方法。重点谈第二点,也许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能够引发同行们的思考也算我的努力吧。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问题 目前学生记叙文写作大体存在的现象是:审题不准,文体不清,单薄肤浅,时代感不强,文章大多是“不生不熟”的夹生饭归结起来四大问题: 没有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写作资源匮乏,语言表现贫乏,内容肤浅空乏。 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矫情造作。 没有独特体验和个性认识敷衍成文,成人化、低幼化、无文化。 厌倦作文没兴趣,没追求,功利化。 我们要说:作文怎么了?学生也在疑惑,也在张望。 2. 教学问题 目前作文教学状况是: 训练的基本状态是:无计划,无序列,无程序,不科学 评估的基本状态是:无目标,无标准,不规范,不客观 发展的基本状态是:无教材,无体系,无实效,不均衡 这可能有些极端,但绝不言过其实。 作文教学陷入 误区之中。 观察与认识误区 多读与多写误区 知识与方法误区 概念与形式误区 主体与目标误区 自改与互改误区 评估与反馈误区 理想与标准误区 我们要说:作文教学怎么了? 交流实验热热闹闹,建设管理冷冷清清。 3. 教师问题 作文教学意识不健康,要求学生重视,自己却有盲目性、随意性,甚至任性 作文教学技能缺失,设计、评改、评价、反馈、写作似乎都是门外汉,至少低于阅读教学的能力。 作文教学态度把学生推出了作文课堂。 只作感性评价,缺少理性分析 只作粗放指导,缺少规律总结 只作传统练习,缺少前瞻探索 我们要说:语文教师怎么了?老师们也在疑惑,也在思考。 4. 评价问题 评价方式单一,而且不到位,无效评价 有标不依,无限拔高,追求理想境界 没有阶段性标准,缺少量化测量 我们还要说:作文评价怎么了?这是谁的问题,需要管理部门反思。问题摆出来了,有些问题教师解决不了,有些是我们能够解决的,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突破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瓶颈 1. 突破学生写作瓶颈的途径 写什么: 有话可说说自己 低下头来看自己,自己的经历、积累、体验。自己身上有开发不尽的资源,许多同学常常忽略自己,一写作文就抬起头来向远处看,向人家身上看,结果就出现了许多苦恼。 怎么写: 有话会说自己说 静下心来想感受, 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感动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 抒写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其他一切都是苍白的,都不重要 写怎样: 有话敢说说真话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有自己喜欢,别人才可能喜欢; 敞开心扉倾吐个性认识。只有表达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作文永远是新的,形式上的创新只能新一次,认识提升了,作文的价值就提升了,就得到了作文的真谛。 这几条建议的依据是课标,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下面共同欣赏一篇作文,通过例文作一点解释。 劳动生命的开端 父亲是个工人,每日都在辛苦地劳动,而奶奶的疾病,妈妈的下岗,无疑对我家来说是当头一棒。近几日爸爸又瘦了一圈,我的心十分苦涩,我自认为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既然家中有难,我这个七尺男儿不得不帮爸爸一把。 暑假里,我把爸爸的“三轮”骑上了街。烈日当头,心里正掂量着在哪避暑,远见一位妇女领着小孩儿向我招手,坐车?还真有活!好热呀,可我怎能拒载,懒洋洋蹬过去,笑盈盈地问:“您到哪儿?”“牵手商场。”这位体态 丰满的 太太淡淡地吐出一句,没把我的三轮砸趴下。 这是我的第一份生意,加油干!我暗自给自己打气。汗水早已浸湿了背心,额头豆大的汗珠砸在冒烟的马路上,毛巾擦湿了,嘴里咸咸的涩涩的,接着蹬。路还在无限的延伸,我飞似地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心里一百个小心,生怕蹭着哪位爷。 远远的,“牵手”的大招牌赫然矗立在大厦顶层,啊,你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冰山上的烛火,黑夜里的明星!咳,望山跑死马,好不容易到了,我不知道我还像不像人。 “谢谢。”我擦着汗水,接过了钱 3 块!我苦笑着,托着钱愣了好久。爸爸,您下班后就是这样挣命的吗?爸爸,我不该拿着您的汗水去买那无关紧要的篮球鞋,我不该拿着您的汗水去冒充“大款”请哥们儿挥洒入土;妈妈,我这时才明白您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奶奶,我这时才明您为什么有病不肯吃药这一刻,我恍然明白了许多许多。我生活在父母一日一日的奔波与劳碌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行一行的泪水与汗水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丝一丝的忧虑与愁苦之间。 “小伙子走吗?”一位大爷喊醒了我。 “哎,走走,您去哪儿?” 蹬着三轮,飞驰在清爽的大街上,我才意识到:生命从这一刻开始。无疑,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先看选材: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 课程标准作了同样的表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本文材料是自己的经历,独有的经历,它不是把原始的材料拿来呈现给读者,把这个材料放在家庭背景中去体验、去感悟,让他有了“意义”。这经历也许对作者来说不以为奇,是日常的生活,也许出于好奇尝试了一次,也许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更也许是他看到的现象自己却有感受,再大胆想象一下抑或就是他坐车的经历。但这故事是可能发生的,是合理的,我们看不出编纂的痕迹。谁没有自己的经历,只是你没有投入地去思考,没有用情感去感化你的材料。不要认为从家门到校门,就没有经历,就没有见识,就没有积累,就没材料可写。那是一种认识误区。考试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谁都有吧?为什么有人写得那么动情,有人写得就俗不可耐?原因是你在选材时忽略了体验、感受。 再看语言: 说到本文的语言,首先说他的个性特色。文章语言是北京“七尺男儿”的话,“这位体态 丰满的 太太淡淡地吐出一句,没把我的三轮砸趴下。”“心里一百个小心,生怕蹭着哪位爷。”“好不容易到了,我不知道我还像不像人。”既有北京味,又有阳刚气。其次,具有成熟的语言感觉。“我擦着汗水,接过了钱 3 块!”,如果换成“接过了 3 块钱”,文章立即黯然失色,这句给读者留下多少揣摩思忖的空间呀。再者这是普通家庭里“孝顺、懂事的孩子”的语言,开头朴实无华,叙述简洁有力,渲染感人肺腑。语言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学好的,也不是东摘西抄就有用的,除了语感,作者在说“自己的话”。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本文的表达应该说相当有创意。 现在我们看技巧: 第一、文章收束在行动中。我们能看到的作文大都“被规范”了结尾抒情议论扣题,主观收束。此文“蹬着三轮,飞驰在清爽的大街上”把读者的视线带向了远方,让思绪绵延伸展。这是大胆的安排,也是少见的一笔,当然更是惊人一笔。 第二、修辞方法的使用灵活自如,富有表现力。夸张“这位体态 丰满的 太太淡淡地吐出一句,没把我的三轮砸趴下”神来之笔,誉满天下的作家也不过如此,韩寒、郭敬明再练多少年也难说。接着对爸爸、妈妈、奶奶的歉疚,一口气喷出整齐的排比句,真有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气势,“我生活在父母一日一日的奔波与劳碌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行一行的泪水与汗水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丝一丝的忧虑与愁苦之间。” 第三、表达方式转换灵活自如。开篇的平实介绍,第二段自然进入记叙,心理描写、形象描写、景象描写、行为描写,抒情式议论,议论式抒情,一切了然无痕。特别是“谢谢”那一段,提升了作文的价值,不可没有,不可多得。 第四、暗合与照应。这技巧不知作者是否有意识。开篇于无奇之中见神奇,稍不注意也可 能被 老师甩到一边。“奶奶的疾病,妈妈的下岗”,都被“愁眉不展”,“有病不肯吃药”暗合了。作者不多言不少语,读者暗自叫好。“我苦笑着,托着钱愣了好久。”一个“愣”字真要功夫,多数学生可能真“愣”了,一愣开去,一愣不醒。“一位大爷喊醒了我”,这“醒”字悄然照应,这哪像“七尺男儿”,倒像是心如丝细的娇娘,一字不漏,滴水不漏。 材料是独特的经历,一切都有了发挥的天地。正如课标所说:“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最后看认识: 本文作者没有在文体形式上玩花活,但文章却有震撼力量。原因何在呢?其一,“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普通人家的孩子,具有朴素的情感,真情流露,真情动人。其二,独特体验,个性认识。认识让材料闪光了,认识让文章感人了,认识让立意品位提升了。课标建议“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作文有了真情实感,其他还重要吗? 苏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与此者也。” 巴金对自己写作缘由这样表述:“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惟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作家方方在关于乌泥湖及问答中写道:“我就是想把这本书写出来。我觉得我不写出来,内心很受折磨,仿佛是有一点由不得我自己的感觉了。”“写小说就是我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快乐,这是一种创作的快乐和一种表达 的 快乐。我只按自己所想来写。” 尼采发誓:“凡一切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书。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曹雪芹对着刚写完的石头记叹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从维熙把写作当作自己的责任:“时间只允许我向稿纸上喷血,不允许我玩弄文学。” 苏叔阳激情燃烧:“作家对生活要有激情要有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要把整个生命豁出去了,这样留给你的只有拼搏后的快乐。” 余秋雨既感性又理性的定义:“文学是寻找生命的状态,发现生命结构的工程。他有生命力,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泉水。” 孔庆东:“好文章的标准,是这个文章有了生命。大家公认的好文章,是有生命的。你如果要想真正的提高写作的水平,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叫做爱。如果给这个爱加上一个宾语,叫做爱生命。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文不是写作,但那血,那泪,那火,那水,那生命,引领读者浅入深悟作文的本质作文是一种情感活动。 好了,一篇例文还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大家在默默自读罢。2. 突破教学瓶颈的途径 走出训练误区知道了不该干什么,再干什么都是有效的。 走出观察与认识误区 观察是作文的准备工作之一,而且是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但观察了不一定能够完成作文任务,不一定能够形成积累。观察到的生活一定要和自己的积累、体验结合起来,要进行思考,只有提高了认识,观察到的生活才可能变成写作的素材。老师应该教给反思生活的技巧。认识生活也受年龄、阅历、思想水平的限制,提高认识是提升作文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 走出多读与多写误区 作文是一种能力,能力是熟练的技巧。要让技巧熟练,多写是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写一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多写的度;二是多写的训练方向。放任的多写,没有目标的多写无疑是一种负担,也许是一种摧残。 至于多读,要明确它和作文质量的关系:不一定成正比 ! 多读了不一定就一定提高作文能力,许多读书很多的人,写作能力并不强。和观察一样,读书也是一项基础工作,是一种积累,只有真正形成一种积累,有了认识的相融相通,多读才起作用。所以读书也要有指导,放任的读不求甚解,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走出知识与方法误区 作文需要训练,但提高作文水平的奥妙是什么,很难说清楚。有 许多 老师上课就讲作文知识,作文方法,可哪一个作文高手或是写作高手是学习知识和方法练成的呢?知识要讲,讲多少,什么时候讲,这很有门道;方法固然重要,讲多少,什么时候讲,需要思考。 许多老师作文教学卖力不讨好,常常误将要求当方法塞给学生。 走出概念与形式误区 这里要说的“概念”不是什么叫记叙文,而是不同的作文命题形式:比如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等。老师们都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于是带着学生东奔西突,这一讲那一讲,生怕跟不上形势,忽略了作文训练的本质特点用文字表达。还有作文形式,粗略地说就是文体吧。除了常见的传统记叙文样式,由于“文体不限”出现了一些写得不错的“四不像”文体,当然多数是猎奇。认识不深刻,概念、形式怎样追新逐异,都不会有什么价值。 走出主体与目标误区 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写作主体的发展,主体是学生,作文训练不要虚无缥缈,任意拔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常常把他们当作思辨家来驱使,这会扼杀学生写作兴趣,甚至让他们对作文有逆反心理。另外,课程标准规定了阶段目标,评分标准也相对具体,“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就够了,不要总拿理想去衡量学生,理想的成功作文是什么标准,我们自己恐怕也难说清楚。 走出自改与互改误区 课程标准对作文评改的认识有过摆动, 1978 年大纲提倡“以教师评改为主”, 1990 年的大纲说“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2001 年的课标强化了这个意思,“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到底谁来修改,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说不是争论的问题。 有这样一则故事: 1951 年秋天,赵树理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村里有个小青年写了一篇文章让赵树理指导。赵树理看了一遍说:“你先改一次,明天让我看。”第二天,小青年把稿子改好,送给赵树理,他看了一遍,说:“你再改一次,明天送给我。”第三天,小青年又把稿子改好了送来。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四天,小青年再次将稿子送给赵树理,他看了微微一笑,说:“你改的有门路,再改一遍。”小青年应声而去。第五天,稿子再次改好,赵树理夸赞道:“你的耐性真好,再改一遍,行吗?”第六天,赵树理满意地说:“好了,弄个信封,把它寄到山西农民报去。”小青年对赵树理说:“你光叫我改,改,改。你是大作家,那么多写作经验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呢?”赵树理说:“我已经把我的真经全部传给你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悟出了什么? 修改的能力,检验学生真正的作文水平。所以, 修改老师要做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修改不要停留在表面层次,互改不要搞成课堂游戏、装饰。 走出评估与反馈误区 教师的评估要准确到位,反馈要及时有效,创设良好的作文环境。问题是评估随意,无计划,无方向,师生双方都不在乎,特别是教师不投入,不尊重“生命的活动”。反馈问题是不及时,形式单一,没有承接性、延续性。有的老师打着课改的幌子把评估任务交给了学生,搞成了游戏。 走出理想与标准误区 作文评分标准没有阶段性的,整个初中都在使用一个,就这个标准也各地自己编制,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作文阅卷某种程度上还是靠老师们的感觉,感觉是可行的,但很多老师是凭感情。感情就是一种心理,评估不公平由此而产生。前边说过也不要用理想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理想的标准就是否定教学行为。 遵循科学序列 要克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就要有训练规划,有符合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序列。经过试验,我向大家推荐几个训练序列,虽然理论依据的可靠性还需论证,就目前而言,至少有效性是可喜的。 系列计划更接近目标,更有针对性,更便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系列计划还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文程序系列训练 实际教学中,选择哪一种系列,选择哪一种系列中的哪个训练点,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生的需要进行实施。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计,最初可以仿照名家模式进行,有了积累,有了经验教训,再随时调整。 寻找有效模式 教学遵循一种规律 , 规律呈现一些模式,模式显示一种特色,模式是教学的一种追求,成功的教师都自己科学的模式。 冯克诚 先生 为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 查有梁 先生给模式定义:“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提供教育实践选择;另一方面,对教育实践的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则可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 叶老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比较固定的作文教学思路、教学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少优秀教师已摸索总结了多种独特的作文教学模式。模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即引导学生由“学写”向“会写”过渡发展。 作文教学模式流派 代表人物 基本模式 模仿 流派 钱梦龙 模仿创造系列 “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杨初春 五步四法两课型 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 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 思维 流派 常青 作文分格训练 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刘胐胐 高原 三级训练 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 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章熊 语言与思维结合 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 过程 流派 周蕴玉 于漪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 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 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文体、过程双轨训练 文体、过程平行双轨 以文体写作安排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扬州师院 三线并行训练模式 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条线索的并列安排 第一条序列由简到繁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这条线索解决“写什么”。 第二条序列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 第三条序列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后两条线索解决“怎么写”。 新概念作文 萌芽杂志社 二新一真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还有正在实施的许多作文教学模式,值得在实践中借鉴。 快速自能作文教学模式: 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相结合学生作文学生讨论评议学生自批互改教师点评和总结。 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 40 分钟 700 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 读写结合模式:读 学写,由仿到创 自由作文模式:自由选材,自由习作 大语文的作文教学模式:积累构思起草修改评价 积累:生活积累、材料积累、语言积累;构思:写真实、立主旨、选题材、理思路;起草: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整理思路;修改:本人自改、教师选择典型习作集体修改;评价:自评、他评和共评 螺旋式上升训练模式 : 在整体背景下的单项训练构成整体的单项训练整体训练的较高级阶段 作文过程微格训练系统化:将写作知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有机的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分解教学的方法。如: 审题构思行文修改 观察分析表达 二时三环五步训练法:二时:二课时三环:全过程为: 教者指导,书面成文(第一 课时);互相批改鉴赏比较;宣读范文,领悟其妙(第二课时) 五步:整体过程分为五个步聚:导思;批改(自批);荐文(小组推荐,作者宣读);评论(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后记(写心得体会) 五步作文教学法:定标、 指导、练习、互批、讲评 定标:确定本次作文训练目标。 指导:出示参考题目,放手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点拨;师生共同研讨他人范文。这一过程主要是交流认识,取长补短,教师则矫正点拨,引向训练目标。 练习:学生成文阶段。 互批:根据训练目标让学生自批互批,并讨论交流。 讲评:总结学生作文完成目标情况,公布达标的比例;师生共议学生推荐范文,统一认识;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优缺点总结,写在自己的作文文尾。 “群批法”教学程式: 找出典型习作明确评改要求学生独立批改集体进行讲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作文模型实验教学法:选模型找公式学模型用模型评模型会模型 三步作文法:实景、模仿、创造 四定六步作文法:定时、定量、定格、定性;六步:作文指导、学生作文、批阅作文、作文评改、学生自改、写作心得。 九步 训练 作文 教学 法:讲、听、说、记、思、仿、写、改、评。 作文 教学 “四步法”:即观察以取材,摘抄以炼句,练口以激趣,感悟以构思。 八步十六字作文程序:即初作、议改、阅批、导评、复作、批改、品尝评优。诸多作文教学模式,是老师们探索的结晶,实践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理论上各有说法。虽然各有优劣,但大家都在追求科学性和实效性。 老师们在教学中形成了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发展他们的思维,训练写作技能。 众多模式,不一而足。哪一种更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学生水平,要在教学实践中去筛选,改造,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我选了两个课例,都是记叙文选材课,一节初一,一节初二。不同阶段,不同要求,模式基本相同。请老师们自己观摩,从模式角度看是有明显借鉴意义的。3. 突破教师瓶颈的途径 关注写作过程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关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这也是课标的理念之一。从写作准备,到审题立意构思成文,再到修改完成。每个环节 都在 老师的指导范围内,提高教学效率。 满足学生需要 作文起点不是从零开始,作文能力也不是从写作知识那得来的。老师要对学情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生到底有哪些困惑,他们到底需要老师做什么。作文没有教材,教材里几乎没有作文。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提升自身技能 我们从教学技能语文教学技能中剥离出作文教学技能,更便于把问题说清楚。更便于个人发展。作文教学基本技能大体可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发资源能力 系列设计能力 课堂实施能力 选择题目能力 文题分析能力 写作点拨能力 撰写评语能力 批注修改能力 讲评反馈能力 写作示范能力 应考指导能力基本技能之一 文题分析 教师要练就分析文题的能力,不要光动嘴去评说,动动笔,整理好思路。比如每年的中考试题出来,静下心来思考评价,全面、准确、客观的分析优劣。为什么要分析中考题呢?因为有典型性,更经得起推敲。 评价文题的依据: 课标要求 考试说明 教学背景 学生实际 评价内容: 题目形式 题目的语文性 题目的适应性 题目历年衔接关系 审题或行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示例: 2008 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评点 题目:向前,向前,向前! 要求: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题目靓丽,琅琅上口,充满力量;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充满昂扬向上的情绪。 延续了北京试题传统特点,属直接命题的全命题,没给材料,没有提示语,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把审题障碍降到最低限度。给考生创造了广泛的选材空间。 这个题目,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强烈的语言气势,给人一种震撼力。除了具有普遍可写性以外,更具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社会大背景。 审题上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把“向前”当作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围绕这种信念选材立意,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二是可看作一个渐近或层递过程,写出情节的发展或认识的提升。 当然,这个口号式的题目,如果脱离了背景会引导考生说一些空话、套话。考生写作时主要从小处切入。 基本技能之二写作点拨 为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状态,写作点拨是作文指导的重要技能之一。 点拨是要迅速打开思维的之门, 打开记忆之门,打开想象之门,打开情感之门。 给学生选材、立意、确定文体、选择适当的表达技巧以有效启示。并非限制他们的思维。 注意: 点拨站在学生的视角; 抓住关键点或难点; 一定要有操作性不是提要求; 真正动笔写出来才能提升内力。 点拨示例 1 : 向前,向前,向前! 2008 年北京市中考作文写作点拨 房山脱产班学员 这是一个主题式命题。 点拨一: 把“向前”当作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围绕这种信念选材立意,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 在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困难,这样可以选择写战胜困难的勇气,排除误会的决心,追求梦想的志向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向前,向前,向前”的主题。 点拨二: 把“向前,向前,向前!”看作一个渐近或层递过程,写出情节的发展或认识的提升。 选择一件事写出它的不同阶段,比如体育考试前的锻炼过程,逐渐接近目标;也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识逐渐提升,接近事物的本质。比如选我与环境的关系,开始认为和自己无关,后来觉得我只要不破坏就行、别的做不了什么,现在认识到一举一动甚至吃饭都与环境有关,这也突出了“向前”主旨。 点拨三: 写作时可以选取一件或两件,能够表现“向前,向前,向前”这一主题的事情,叙述中要把你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动交代清楚,如果写两件事情可以一件详写,一件略写,把他写成一篇记叙文。这个点拨有些“好为人师”了:首先要求的语气很突出,淡化了指向性;其次第三点太散了,似乎什么都想管,又无效。基本技能之三撰写评语 评价学生作文,撰写评语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看到的评语无效的太多了。 评价首先要依据评分标准,其次要有良好的评估感觉。某种程度上掌握评分标准也是靠感觉,有效提高作文指导成绩评估感觉是一个节点。 提升评估感觉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懂学生的作文;二是动笔写评语。 写评语不能说套话,要抓准作文的主要优劣。评语忌说套话,空话,千篇一律。 评语示例: 窗外的野百合 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丛生机勃勃的野百合,在明媚的春日里,金黄点点,煞是迷人。 初来北京的我们,住进了一个普通小区的地下室,三分之一露出地面的窗子能有这样触手可及的风景,真是我的幸运。不久,我就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一天清早,我蓦然发现,窗外一片空白。昨夜的一场风雨已让百合花倒了下去,我的心一颤:难道这百合就象征着我们这个家庭吗?户口没有落实的痛苦快要把这个曾经快乐的家庭击垮了! 然而,第二天早晨,我惊奇地发现这些百合已经站起来了,它们的叶与叶交叠着搀扶着,颤巍巍地抬起头来。霎时我被这情景震撼了:在困境中,它们竟能携起手来展现生命的昂扬。而我呢?我一直怀着抗拒的心理冷眼面对父母的争吵 “砰!”又一只杯子摔碎了,我急忙跑出卧室,拿起扫帚清理地上的碎片,爸爸妈妈的争吵声戛然而止。我将碎片倒掉,伸手拉起还在惊讶中的爸爸妈妈,来到我的窗口前:“妈,你看窗外的百合花已经站起来了!”说着,我又把最近几天的大小考试成绩递给了爸爸 突然,爸爸妈妈同时抱住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父母臂膀的力量,第一次体味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情,他们也许想到了儿子身处陌生环境默默读书的身影,想到了儿子孤独时与野百合心灵的对话。优异的成绩是儿子战胜逆境最好的证明。 以后的日子,是全家人乐观拼搏的时光。 终于有一天,我们即将走出地下室,迎接在北京的新生活。 临走前,我久久伫立在窗前。她是我新生活的动力!评语 1 : 文章中心明确,结尾有力地扣住了主题。作者的语言优美,富有文采,生动感人。结构完整,前后照应。书写干净整齐,标点、格式正确。 评语 2 : 野百合!注意:野百合! 作者恰当地选用了一个情感载体野百合,它美丽而又坚韧,在无常的自然环境中不屈地成长,散发着自己独有的芬芳。全文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是一种愿望,由于有了那株百合,文章留香溢彩。作者的心路历程恰与野百合的成长特征相似,于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全部交与它来展示了。野百合这个载体凝聚了作者在困境中拼搏的人生态度,凝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搀扶,团结奋进的精神。野百合不仅聚焦了文章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为文章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当然结果是使作者战胜于考场。前者机械地按照评分标准写,你能看出本文的特点吗? 后者抓住最突出的特点评判,把情感交与一个载体去表述,这是成熟作者的表现,得来不易,我们不能忽略。后者与原文的文采一致,前者是老师输给了学生。 建议:评语也是教师的作文教学的基本功,要有目的的苦练,给自己定一个标准,要写就有个字数限制,比如不少于 200 字, 300 字, 400 百字, 600 字, 1000 字。最后到 8 个字野百合!注意:野百合! 基本能力之四 批注修改 老师的批注、修改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似乎都忽略了。 语文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课标,一直重视批改问题。 1963 年大纲:“要求教师结合讲读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讲评,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978 年大纲:“ 作文要评改。评改是要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领悟到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经过多次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评改要认真,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 如普遍改或重点改,书面改或当面改,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或组织学生互相修改等 ) ,但应以教师评改为主。 ” 1986 年大纲:“ 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重点评改、当面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 1990 年大纲:“ 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重点评改、当面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 1995 年大纲:“ 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 200 年大纲:“ 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 2001 年的课标指出:“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我们从中读出几个关键词:重视修改,教师修改,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改互改 随文批注 原则: 在原文上修改保持愿意 语言表现力文从字顺 内容和结构的调整表达顺序 指出问题要准确、明白由学生改写、补写可操作 目的“使内容表达得完足切当为主”(叶圣陶),最好出现亮色。 读懂原文,保证要和原文方向一致 明确目标:一是要 提档升级,二是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价值批注示例: 向前,向前,向前! 2008 年北京市中考作文 思想向前,人格向前,再加上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向前冲的精神构成了向前,向前,向前。 (不是结果) 我望着教室墙上贴的“向前,向前,向前!”感到无比自豪,那秀丽的字,象一朵花,盛开在我心间。 (伏笔没有写出来跟自己没关系) 这字当然是我写的。 开学第二天,我就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小伙,看你一表人才,字写得也不错,我交给你个任务。” (跟字写得怎样没有必然联系) 听到夸赞,我心荡漾,不禁有些飘飘然:“老师,您说,我一定庶竭驽钝,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 老师赞赏的一笑,道:“给班里提几个字吧,鼓励大家学习的。” “好。”我满口答应,却内心迷惘了。 (没有过程) 该以怎样的文字鼓励大家学习呢? 我一边低头思忖,一边向着教室的方向走去。 倏然,我似乎看到了什么,那是隔壁班墙上贴的“学无止境”。 (怎么看到的?跳越性大) “学无止境”,我喃喃道。 (有必要吗?) 眼前浮现的是一片茫茫大海,碧蓝的海若千里,碧蓝的天晴空万丈,远处海天相接,而我站在海边,一望无际的大海使人心神舒爽。远处一艘船扬帆启航,不知将要飘到何方 . (没有根据,凭空而来) 是啊,学海无涯。 美啊,在学海中扬帆。 只是茫茫大海,何处是岸? 既然走进学海也许就不再有登陆的机会,停止不前,我们便会被大海巨浪打击而沉没。 (不能为题字创造条件,议论跑偏) 所以我们只有向前,向前,向前! 思想上,人格上,精神上都要 与时俱进。 (信口而出,方向性错误) 我迅速跑回教室,铺好宣纸,添墨行云,书写三个“向前”时,手法竟忽的那样纯熟,笔调忽地那样自然,竟行云如流水 这三个前进构成了我们和谐 , 进步的班集体,成为大家人生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语句不同,不成逻辑关系) 永远记住:学海无涯,只有前进! 思想上向前,人格上向前,精神上向前。 (似乎是结论,文中却没有这样的故事支撑) 向前,向前,向前! 说明:括号内文字是教师批注 提出修改建议 提出修改建议要注意三点: 启发性 操作性 接受性建议示例: 向前,向前,向前! (以前文为例) 1. 本文中心事件与立意不一致。如文章开头段与倒数第二段总括性的语句,并没有故事支撑,也就是“我书写向前向前向前的故事不能表现“思想上向前,人格上向前,精神上向前”这个作者反复强调的立意。选择班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现,或者选择能够代表班集体面貌的自己的经历,为书写提供自然合理的条件,比如毕业前复习中遇到那些障碍、对未来有哪些困惑等,这些又是怎样克服的,借题字自然表现出来,一定有新意。 2. 用第二段直接作开篇语,顺着这个思路改下去。选择后文两个故事的胚子,详写故事,如发挥“隔壁班墙上贴的学无止境”,或者把“眼前浮现的是一片茫茫大海”变成自己的真实经历,表现坚定向前终达目标的主题 3. 题字跟班级风貌
收藏
编号:25928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51.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12
金币
- 关 键 词:
-
初级中学
记叙文
写作
教学
方案
计划
规划
评价
专刊
资料
评论
讲座
- 资源描述:
-
\\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与评价
课程内容
记叙文写作教学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相对于议论文、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可能是生活的需要、交流的需要,也许是考试的引导。但是我们自己觉得还不理想,社会也不甚满意。总的说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还较陈旧,教学仍在种种误区中挣扎,我们该实现自我突破。
所以,我今天和大家交流两个大问题:一、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学、老师和评价四个维度谈;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一下突破的途径和方法。重点谈第二点,也许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能够引发同行们的思考也算我的努力吧。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问题
目前学生记叙文写作大体存在的现象是:审题不准,文体不清,单薄肤浅,时代感不强,文章大多是“不生不熟”的夹生饭……归结起来四大问题:
●没有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写作资源匮乏,语言表现贫乏,内容肤浅空乏。
●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矫情造作。
●没有独特体验和个性认识——敷衍成文,成人化、低幼化、无文化。
●厌倦作文——没兴趣,没追求,功利化。
我们要说:作文怎么了?学生也在疑惑,也在张望。
2. 教学问题
●目前作文教学状况是:
训练的基本状态是:无计划,无序列,无程序,不科学
评估的基本状态是:无目标,无标准,不规范,不客观
发展的基本状态是:无教材,无体系,无实效,不均衡
这可能有些极端,但绝不言过其实。
●作文教学陷入 误区之中。
观察与认识误区
多读与多写误区
知识与方法误区
概念与形式误区
主体与目标误区
自改与互改误区
评估与反馈误区
理想与标准误区
我们要说:作文教学怎么了? 交流实验热热闹闹,建设管理冷冷清清。
3. 教师问题
●作文教学意识不健康,要求学生重视,自己却有盲目性、随意性,甚至任性
●作文教学技能缺失,设计、评改、评价、反馈、写作似乎都是门外汉,至少低于阅读教学的能力。
●作文教学态度——把学生推出了作文课堂。
只作感性评价,缺少理性分析
只作粗放指导,缺少规律总结
只作传统练习,缺少前瞻探索
我们要说:语文教师怎么了?老师们也在疑惑,也在思考。
4. 评价问题
●评价方式单一,而且不到位,无效评价
●有标不依,无限拔高,追求理想境界
●没有阶段性标准,缺少量化测量
我们还要说:作文评价怎么了?这是谁的问题,需要管理部门反思。
问题摆出来了,有些问题教师解决不了,有些是我们能够解决的,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突破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瓶颈
1. 突破学生写作瓶颈的途径
●写什么: 有话可说说自己 —— 低下头来看自己,自己的经历、积累、体验。自己身上有开发不尽的资源,许多同学常常忽略自己,一写作文就抬起头来向远处看,向人家身上看,结果就出现了许多苦恼。
●怎么写: 有话会说自己说 —— 静下心来想感受, 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感动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 抒写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其他一切都是苍白的,都不重要
●写怎样: 有话敢说说真话 ——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有自己喜欢,别人才可能喜欢; 敞开心扉倾吐个性认识。只有表达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作文永远是新的,形式上的创新只能新一次,认识提升了,作文的价值就提升了,就得到了作文的真谛。
这几条建议的依据是《课标》,《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下面共同欣赏一篇作文,通过例文作一点解释。
劳动——生命的开端
父亲是个工人,每日都在辛苦地劳动,而奶奶的疾病,妈妈的下岗,无疑对我家来说是当头一棒。近几日爸爸又瘦了一圈,我的心十分苦涩,我自认为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既然家中有难,我这个七尺男儿不得不帮爸爸一把。
暑假里,我把爸爸的“三轮”骑上了街。烈日当头,心里正掂量着在哪避暑,远见一位妇女领着小孩儿向我招手,坐车?还真有活!好热呀,可我怎能拒载,懒洋洋蹬过去,笑盈盈地问:“您到哪儿?”“牵手商场。”这位体态 丰满的 太太淡淡地吐出一句,没把我的三轮砸趴下。
这是我的第一份生意,加油干!我暗自给自己打气。汗水早已浸湿了背心,额头豆大的汗珠砸在冒烟的马路上,毛巾擦湿了,嘴里咸咸的涩涩的,接着蹬。路还在无限的延伸,我飞似地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心里一百个小心,生怕蹭着哪位爷。
远远的,“牵手”的大招牌赫然矗立在大厦顶层,啊,你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冰山上的烛火,黑夜里的明星!咳,望山跑死马,好不容易到了,我不知道我还像不像人。
“谢谢。”我擦着汗水,接过了钱—— 3 块!我苦笑着,托着钱愣了好久。爸爸,您下班后就是这样挣命的吗?爸爸,我不该拿着您的汗水去买那无关紧要的篮球鞋,我不该拿着您的汗水去冒充“大款”请哥们儿挥洒入土;妈妈,我这时才明白您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奶奶,我这时才明您为什么有病不肯吃药……这一刻,我恍然明白了许多许多。我生活在父母一日一日的奔波与劳碌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行一行的泪水与汗水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丝一丝的忧虑与愁苦之间。
“小伙子——走吗?”一位大爷喊醒了我。
“哎,走走,您去哪儿?”
蹬着三轮,飞驰在清爽的大街上,我才意识到:生命从这一刻开始。
无疑,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先看选材: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 《 课程标准》作了同样的表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本文材料是自己的经历,独有的经历,它不是把原始的材料拿来呈现给读者,把这个材料放在家庭背景中去体验、去感悟,让他有了“意义”。这经历也许对作者来说不以为奇,是日常的生活,也许出于好奇尝试了一次,也许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更也许是他看到的现象自己却有感受,再大胆想象一下抑或就是他坐车的经历。但这故事是可能发生的,是合理的,我们看不出编纂的痕迹。谁没有自己的经历,只是你没有投入地去思考,没有用情感去感化你的材料。不要认为从家门到校门,就没有经历,就没有见识,就没有积累,就没材料可写。那是一种认识误区。考试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谁都有吧?为什么有人写得那么动情,有人写得就俗不可耐?原因是你在选材时忽略了体验、感受。
再看语言:
说到本文的语言,首先说他的个性特色。文章语言是北京“七尺男儿”的话,“这位体态 丰满的 太太淡淡地吐出一句,没把我的三轮砸趴下。”“心里一百个小心,生怕蹭着哪位爷。”“好不容易到了,我不知道我还像不像人。”既有北京味,又有阳刚气。其次,具有成熟的语言感觉。“我擦着汗水,接过了钱—— 3 块!”,如果换成“接过了 3 块钱”,文章立即黯然失色,这句给读者留下多少揣摩思忖的空间呀。再者这是普通家庭里“孝顺、懂事的孩子”的语言,开头朴实无华,叙述简洁有力,渲染感人肺腑。语言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学好的,也不是东摘西抄就有用的,除了语感,作者在说“自己的话”。《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本文的表达应该说相当有创意。
现在我们看技巧:
第一、文章收束在行动中。我们能看到的作文大都“被规范”了——结尾抒情议论扣题,主观收束。此文“蹬着三轮,飞驰在清爽的大街上”把读者的视线带向了远方,让思绪绵延伸展。这是大胆的安排,也是少见的一笔,当然更是惊人一笔。
第二、修辞方法的使用灵活自如,富有表现力。夸张“这位体态 丰满的 太太淡淡地吐出一句,没把我的三轮砸趴下”神来之笔,誉满天下的作家也不过如此,韩寒、郭敬明再练多少年也难说。接着对爸爸、妈妈、奶奶的歉疚,一口气喷出整齐的排比句,真有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气势,“我生活在父母一日一日的奔波与劳碌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行一行的泪水与汗水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丝一丝的忧虑与愁苦之间。”
第三、表达方式转换灵活自如。开篇的平实介绍,第二段自然进入记叙,心理描写、形象描写、景象描写、行为描写,抒情式议论,议论式抒情,一切了然无痕。特别是“谢谢”那一段,提升了作文的价值,不可没有,不可多得。
第四、暗合与照应。这技巧不知作者是否有意识。开篇于无奇之中见神奇,稍不注意也可 能被 老师甩到一边。“奶奶的疾病,妈妈的下岗”,都被“愁眉不展”,“有病不肯吃药”暗合了。作者不多言不少语,读者暗自叫好。“我苦笑着,托着钱愣了好久。”一个“愣”字真要功夫,多数学生可能真“愣”了,一愣开去,一愣不醒。“一位大爷喊醒了我”,这“醒”字悄然照应,这哪像“七尺男儿”,倒像是心如丝细的娇娘,一字不漏,滴水不漏。
材料是独特的经历,一切都有了发挥的天地。正如《课标》所说:“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最后看认识:
本文作者没有在文体形式上玩花活,但文章却有震撼力量。原因何在呢?其一,“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普通人家的孩子,具有朴素的情感,真情流露,真情动人。其二,独特体验,个性认识。认识让材料闪光了,认识让文章感人了,认识让立意品位提升了。《课标》建议“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作文有了真情实感,其他还重要吗?
苏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与此者也。”
巴金对自己写作缘由这样表述:“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惟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作家方方在《关于乌泥湖及问答》中写道:“我就是想把这本书写出来。我觉得我不写出来,内心很受折磨,仿佛是有一点由不得我自己的感觉了。”“写小说就是我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快乐,这是一种创作的快乐和一种表达 的 快乐。我只按自己所想来写。”
尼采发誓:“凡一切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书。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曹雪芹对着刚写完的《石头记》叹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从维熙把写作当作自己的责任:“时间只允许我向稿纸上喷血,不允许我‘玩弄文学。”
苏叔阳激情燃烧:“作家对生活要有激情……要有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要把整个生命豁出去了,这样留给你的只有拼搏后的快乐。”
余秋雨既感性又理性的定义:“文学是寻找生命的状态,发现生命结构的工程。他有生命力,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泉水。”
孔庆东:“好文章的标准,是这个文章有了生命。大家公认的好文章,是有生命的。你如果要想真正的提高写作的水平,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叫做‘爱。如果给这个‘爱加上一个宾语,叫做爱生命。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文不是写作,但那血,那泪,那火,那水,那生命,引领读者浅入深悟——作文的本质——作文是一种情感活动。
好了,一篇例文还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大家在默默自读罢。
2. 突破教学瓶颈的途径
●走出训练误区——知道了不该干什么,再干什么都是有效的。
①走出观察与认识误区
观察是作文的准备工作之一,而且是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但观察了不一定能够完成作文任务,不一定能够形成积累。观察到的生活一定要和自己的积累、体验结合起来,要进行思考,只有提高了认识,观察到的生活才可能变成写作的素材。老师应该教给反思生活的技巧。认识生活也受年龄、阅历、思想水平的限制,提高认识是提升作文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
②走出多读与多写误区
作文是一种能力,能力是熟练的技巧。要让技巧熟练,多写是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写一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多写的度;二是多写的训练方向。放任的多写,没有目标的多写无疑是一种负担,也许是一种摧残。
至于多读,要明确它和作文质量的关系:不一定成正比 ! 多读了不一定就一定提高作文能力,许多读书很多的人,写作能力并不强。和观察一样,读书也是一项基础工作,是一种积累,只有真正形成一种积累,有了认识的相融相通,多读才起作用。所以读书也要有指导,放任的读不求甚解,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③走出知识与方法误区
作文需要训练,但提高作文水平的奥妙是什么,很难说清楚。有 许多 老师上课就讲作文知识,作文方法,可哪一个作文高手或是写作高手是学习知识和方法练成的呢?知识要讲,讲多少,什么时候讲,这很有门道;方法固然重要,讲多少,什么时候讲,需要思考。 许多老师作文教学卖力不讨好,常常误将要求当方法塞给学生。
④走出概念与形式误区
这里要说的“概念”不是什么叫记叙文,而是不同的作文命题形式:比如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等。老师们都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于是带着学生东奔西突,这一讲那一讲,生怕跟不上形势,忽略了作文训练的本质特点——用文字表达。还有作文形式,粗略地说就是文体吧。除了常见的传统记叙文样式,由于“文体不限”出现了一些写得不错的“四不像”文体,当然多数是猎奇。认识不深刻,概念、形式怎样追新逐异,都不会有什么价值。
⑤走出主体与目标误区
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写作主体的发展,主体是学生,作文训练不要虚无缥缈,任意拔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常常把他们当作思辨家来驱使,这会扼杀学生写作兴趣,甚至让他们对作文有逆反心理。另外,课程标准规定了阶段目标,《评分标准》也相对具体,“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就够了,不要总拿理想去衡量学生,理想的成功作文是什么标准,我们自己恐怕也难说清楚。
⑥走出自改与互改误区
课程标准对作文评改的认识有过摆动, 1978 年大纲提倡“以教师评改为主”, 1990 年的大纲说“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2001 年的课标强化了这个意思,“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到底谁来修改,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说不是争论的问题。
有这样一则故事:
1951 年秋天,赵树理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村里有个小青年写了一篇文章让赵树理指导。赵树理看了一遍说:“你先改一次,明天让我看。”第二天,小青年把稿子改好,送给赵树理,他看了一遍,说:“你再改一次,明天送给我。”第三天,小青年又把稿子改好了送来。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四天,小青年再次将稿子送给赵树理,他看了微微一笑,说:“你改的有门路,再改一遍。”小青年应声而去。第五天,稿子再次改好,赵树理夸赞道:“你的耐性真好,再改一遍,行吗?”第六天,赵树理满意地说:“好了,弄个信封,把它寄到《山西农民报》去。”小青年对赵树理说:“你光叫我改,改,改。你是大作家,那么多写作经验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呢?”赵树理说:“我已经把我的真经全部传给你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悟出了什么?
修改的能力,检验学生真正的作文水平。所以, 修改——老师要做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修改不要停留在表面层次,互改不要搞成课堂游戏、装饰。
⑦走出评估与反馈误区
教师的评估要准确到位,反馈要及时有效,创设良好的作文环境。问题是评估随意,无计划,无方向,师生双方都不在乎,特别是教师不投入,不尊重“生命的活动”。反馈问题是不及时,形式单一,没有承接性、延续性。有的老师打着课改的幌子把评估任务交给了学生,搞成了游戏。
⑧走出理想与标准误区
作文评分标准没有阶段性的,整个初中都在使用一个,就这个标准也各地自己编制,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作文阅卷某种程度上还是靠老师们的感觉,感觉是可行的,但很多老师是凭感情。感情就是一种心理,评估不公平由此而产生。前边说过也不要用理想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理想的标准就是否定教学行为。
●遵循科学序列
要克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就要有训练规划,有符合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序列。经过试验,我向大家推荐几个训练序列,虽然理论依据的可靠性还需论证,就目前而言,至少有效性是可喜的。
系列计划更接近目标,更有针对性,更便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系列计划还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文程序系列训练
实际教学中,选择哪一种系列,选择哪一种系列中的哪个训练点,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生的需要进行实施。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计,最初可以仿照名家模式进行,有了积累,有了经验教训,再随时调整。
●寻找有效模式
教学遵循一种规律 , 规律呈现一些模式,模式显示一种特色,模式是教学的一种追求,成功的教师都自己科学的模式。
冯克诚 先生 为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
查有梁 先生给模式定义:“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提供教育实践选择;另一方面,对教育实践的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则可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
叶老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比较固定的作文教学思路、教学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少优秀教师已摸索总结了多种独特的作文教学模式。模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即引导学生由“学写”向“会写”过渡发展。
作文教学模式
流派
代表人物
基本模式
模仿
流派
钱梦龙
模仿创造系列
“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杨初春
五步四法两课型
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
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
思维
流派
常青
作文分格训练
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刘胐胐 高原
三级训练
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
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章熊
语言与思维结合
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
过程
流派
周蕴玉 于漪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
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
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文体、过程双轨训练
文体、过程平行双轨
以文体写作安排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扬州师院
三线并行训练模式
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条线索的并列安排
第一条序列由简到繁——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这条线索解决“写什么”。
第二条序列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
第三条序列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后两条线索解决“怎么写”。
新概念作文
《萌芽》杂志社 二新一真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还有正在实施的许多作文教学模式,值得在实践中借鉴。
★快速自能作文教学模式:
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相结合──学生作文──学生讨论评议──学生自批互改──教师点评和总结。
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 40 分钟 700 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
★读写结合模式:读 学写,由仿到创
★ 自由作文模式:自由选材,自由习作
★ 大语文的作文教学模式:积累——构思——起草——修改——评价
积累:生活积累、材料积累、语言积累;构思:写真实、立主旨、选题材、理思路;起草: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整理思路;修改:本人自改、教师选择典型习作集体修改;评价:自评、他评和共评
★螺旋式上升训练模式 : 在整体背景下的单项训练→构成整体的单项训练→整体训练的较高级阶段
★ 作文过程微格训练系统化:将写作知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有机的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分解教学的方法。如:
①审题——构思——行文——修改
②观察——分析——表达
★二时三环五步训练法:二时:二课时三环:全过程为: ①教者指导,书面成文(第一
课时);②互相批改鉴赏比较;③宣读范文,领悟其妙(第二课时)
五步:整体过程分为五个步聚:①导思;②批改(自批);③荐文(小组推荐,作者宣读);④评论(自评、互评、教师点评);⑤后记(写心得体会)
★ 五步作文教学法:定标、
指导、练习、互批、讲评
定标:确定本次作文训练目标。
指导:①出示参考题目,放手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点拨;②师生共同研讨他人范文。这一过程主要是交流认识,取长补短,教师则矫正点拨,引向训练目标。
练习:学生成文阶段。
互批:根据训练目标让学生自批互批,并讨论交流。
讲评:①总结学生作文完成目标情况,公布达标的比例;②师生共议学生推荐范文,统一认识;③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优缺点总结,写在自己的作文文尾。
★“群批法”教学程式:
找出典型习作——明确评改要求——学生独立批改——集体进行讲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作文模型实验教学法:选模型找公式——学模型——用模型——评模型——会模型 ★ 三步作文法:实景、模仿、创造
★ 四定六步作文法:定时、定量、定格、定性;六步:作文指导、学生作文、批阅作文、作文评改、学生自改、写作心得。
★ 九步 训练 作文 教学 法:讲、听、说、记、思、仿、写、改、评。
★ 作文 教学 “四步法”:即观察以取材,摘抄以炼句,练口以激趣,感悟以构思。
★ 八步十六字作文程序:即初作、议改、阅批、导评、复作、批改、品尝评优。
诸多作文教学模式,是老师们探索的结晶,实践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理论上各有说法。虽然各有优劣,但大家都在追求科学性和实效性。
老师们在教学中形成了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发展他们的思维,训练写作技能。
众多模式,不一而足。哪一种更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学生水平,要在教学实践中去筛选,改造,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我选了两个课例,都是记叙文选材课,一节初一,一节初二。不同阶段,不同要求,模式基本相同。请老师们自己观摩,从模式角度看是有明显借鉴意义的。
3. 突破教师瓶颈的途径
●关注写作过程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关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这也是《课标》的理念之一。从写作准备,到审题立意构思成文,再到修改完成。每个环节 都在 老师的指导范围内,提高教学效率。
●满足学生需要
作文起点不是从零开始,作文能力也不是从写作知识那得来的。老师要对学情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生到底有哪些困惑,他们到底需要老师做什么。作文没有教材,教材里几乎没有作文。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提升自身技能
我们从教学技能——语文教学技能中剥离出作文教学技能,更便于把问题说清楚。更便于个人发展。作文教学基本技能大体可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发资源能力
系列设计能力
课堂实施能力
选择题目能力
文题分析能力
写作点拨能力
撰写评语能力
批注修改能力
讲评反馈能力
写作示范能力
应考指导能力
基本技能之一 —— 文题分析
教师要练就分析文题的能力,不要光动嘴去评说,动动笔,整理好思路。比如每年的中考试题出来,静下心来思考评价,全面、准确、客观的分析优劣。为什么要分析中考题呢?因为有典型性,更经得起推敲。
评价文题的依据:
课标要求
考试说明
教学背景
学生实际
评价内容:
题目形式
题目的语文性
题目的适应性
题目历年衔接关系
审题或行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示例:
2008 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评点
题目:向前,向前,向前!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 字。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题目靓丽,琅琅上口,充满力量;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充满昂扬向上的情绪。
延续了北京试题传统特点,属直接命题的全命题,没给材料,没有提示语,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把审题障碍降到最低限度。给考生创造了广泛的选材空间。
这个题目,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强烈的语言气势,给人一种震撼力。除了具有普遍可写性以外,更具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社会大背景。
审题上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把“向前”当作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围绕这种信念选材立意,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二是可看作一个渐近或层递过程,写出情节的发展或认识的提升。
当然,这个口号式的题目,如果脱离了背景会引导考生说一些空话、套话。考生写作时主要从小处切入。
基本技能之二——写作点拨
为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状态,写作点拨是作文指导的重要技能之一。
点拨是要迅速打开思维的之门, 打开记忆之门,打开想象之门,打开情感之门。 给学生选材、立意、确定文体、选择适当的表达技巧以有效启示。并非限制他们的思维。
注意:
点拨站在学生的视角;
抓住关键点或难点;
一定要有操作性不是提要求;
真正动笔写出来才能提升内力。
点拨示例 1 :
向前,向前,向前!
—— 2008 年北京市中考作文写作点拨
房山脱产班学员
这是一个主题式命题。
点拨一:
把“向前”当作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围绕这种信念选材立意,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 在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困难,这样可以选择写战胜困难的勇气,排除误会的决心,追求梦想的志向……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向前,向前,向前”的主题。
点拨二:
把“向前,向前,向前!”看作一个渐近或层递过程,写出情节的发展或认识的提升。 选择一件事写出它的不同阶段,比如体育考试前的锻炼过程,逐渐接近目标;也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识逐渐提升,接近事物的本质。比如选我与环境的关系,开始认为和自己无关,后来觉得我只要不破坏就行、别的做不了什么,现在认识到一举一动甚至吃饭都与环境有关,这也突出了“向前”主旨。
点拨三:
写作时可以选取一件或两件,能够表现“向前,向前,向前”这一主题的事情,叙述中要把你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动交代清楚,如果写两件事情可以一件详写,一件略写,把他写成一篇记叙文。
这个点拨有些“好为人师”了:首先要求的语气很突出,淡化了指向性;其次第三点太散了,似乎什么都想管,又无效。
基本技能之三——撰写评语
评价学生作文,撰写评语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看到的评语无效的太多了。
评价首先要依据评分标准,其次要有良好的评估感觉。某种程度上掌握评分标准也是靠感觉,有效提高作文指导成绩评估感觉是一个节点。
提升评估感觉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懂学生的作文;二是动笔写评语。
写评语不能说套话,要抓准作文的主要优劣。评语忌说套话,空话,千篇一律。
评语示例:
窗外的野百合
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丛生机勃勃的野百合,在明媚的春日里,金黄点点,煞是迷人。
初来北京的我们,住进了一个普通小区的地下室,三分之一露出地面的窗子能有这样触手可及的风景,真是我的幸运。不久,我就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一天清早,我蓦然发现,窗外一片空白。昨夜的一场风雨已让百合花倒了下去,我的心一颤:难道这百合就象征着我们这个家庭吗?户口没有落实的痛苦快要把这个曾经快乐的家庭击垮了!
然而,第二天早晨,我惊奇地发现这些百合已经站起来了,它们的叶与叶交叠着搀扶着,颤巍巍地抬起头来。霎时我被这情景震撼了:在困境中,它们竟能携起手来展现生命的昂扬。而我呢?我一直怀着抗拒的心理冷眼面对父母的争吵……
“砰!”又一只杯子摔碎了,我急忙跑出卧室,拿起扫帚清理地上的碎片,爸爸妈妈的争吵声戛然而止。我将碎片倒掉,伸手拉起还在惊讶中的爸爸妈妈,来到我的窗口前:“妈,你看窗外的百合花已经站起来了!”说着,我又把最近几天的大小考试成绩递给了爸爸……
突然,爸爸妈妈同时抱住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父母臂膀的力量,第一次体味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情,他们也许想到了儿子身处陌生环境默默读书的身影,想到了儿子孤独时与野百合心灵的对话。优异的成绩是儿子战胜逆境最好的证明。
以后的日子,是全家人乐观拼搏的时光。
终于有一天,我们即将走出地下室,迎接在北京的新生活。
临走前,我久久伫立在窗前。她是我新生活的动力!
评语 1 :
文章中心明确,结尾有力地扣住了主题。作者的语言优美,富有文采,生动感人。结构完整,前后照应。书写干净整齐,标点、格式正确。
评语 2 :
野百合!注意:野百合!
作者恰当地选用了一个情感载体——野百合,它美丽而又坚韧,在无常的自然环境中不屈地成长,散发着自己独有的芬芳。全文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是一种愿望,由于有了那株百合,文章留香溢彩。作者的心路历程恰与野百合的成长特征相似,于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全部交与它来展示了。野百合这个载体凝聚了作者在困境中拼搏的人生态度,凝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搀扶,团结奋进的精神。野百合不仅聚焦了文章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为文章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当然结果是使作者战胜于考场。
前者机械地按照评分标准写,你能看出本文的特点吗?
后者抓住最突出的特点评判,把情感交与一个载体去表述,这是成熟作者的表现,得来不易,我们不能忽略。后者与原文的文采一致,前者是老师输给了学生。
建议:评语也是教师的作文教学的基本功,要有目的的苦练,给自己定一个标准,要写就有个字数限制,比如不少于 200 字, 300 字, 400 百字, 600 字, 1000 字。最后到 8 个字——野百合!注意:野百合!
基本能力之四 —— 批注修改
老师的批注、修改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似乎都忽略了。
语文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课标,一直重视批改问题。
1963 年大纲:“要求教师结合讲读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讲评,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978 年大纲:“ 作文要评改。评改是要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领悟到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经过多次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评改要认真,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 如普遍改或重点改,书面改或当面改,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或组织学生互相修改等 ) ,但应以教师评改为主。 ”
1986 年大纲:“ 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重点评改、当面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
1990 年大纲:“ 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重点评改、当面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
1995 年大纲:“ 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
200 年大纲:“ 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
2001 年的课标指出:“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我们从中读出几个关键词:重视修改,教师修改,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改互改
①随文批注
原则:
①在原文上修改——保持愿意
②语言表现力——文从字顺
③内容和结构的调整——表达顺序
④指出问题要准确、明白——由学生改写、补写可操作
⑤目的“使内容表达得完足切当为主”(叶圣陶),最好出现亮色。
⑥读懂原文,保证要和原文方向一致
⑦明确目标:一是要 提档升级,二是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价值
批注示例:
向前,向前,向前!
—— 2008 年北京市中考作文
思想向前,人格向前,再加上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向前冲的精神构成了向前,向前,向前。 (不是结果)
我望着教室墙上贴的“向前,向前,向前!”感到无比自豪,那秀丽的字,象一朵花,盛开在我心间。 (伏笔没有写出来——跟自己没关系)
这字当然是我写的。
开学第二天,我就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小伙,看你一表人才,字写得也不错,我交给你个任务。” (跟字写得怎样没有必然联系)
听到夸赞,我心荡漾,不禁有些飘飘然:“老师,您说,我一定‘庶竭驽钝,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
老师赞赏的一笑,道:“给班里提几个字吧,鼓励大家学习的。”
“好。”我满口答应,却内心迷惘了。 (没有过程)
该以怎样的文字鼓励大家学习呢?
我一边低头思忖,一边向着教室的方向走去。
倏然,我似乎看到了什么,那是隔壁班墙上贴的“学无止境”。 (怎么看到的?跳越性大)
“学无止境”,我喃喃道。 (有必要吗?)
眼前浮现的是一片茫茫大海,碧蓝的海∧若千里,碧蓝的天晴空万丈,远处海天相接,而我站在海边,一望无际的大海使人心神舒爽。远处一艘船扬帆启航,不知将要飘到何方 … ..
(没有根据,凭空而来)
是啊,学海无涯。
美啊,在学海中扬帆。
只是茫茫大海,何处是岸?
既然走进学海也许就不再有登陆的机会,停止不前,我们便会被大海巨浪打击而沉没。
(不能为题字创造条件,议论跑偏)
所以我们只有向前,向前,向前!
思想上,人格上,精神上都要 与时俱进。 (信口而出,方向性错误)
我迅速跑回教室,铺好宣纸,添墨行云,书写三个“向前”时,手法竟忽的那样纯熟,笔调忽地那样自然,竟行云如流水 ……
这三个前进构成了我们和谐 , 进步的班集体,成为大家人生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语句不同,不成逻辑关系)
永远记住:学海无涯,只有前进!
思想上向前,人格上向前,精神上向前。 (似乎是结论,文中却没有这样的故事支撑)
向前,向前,向前!
说明:括号内文字是教师批注
②提出修改建议
提出修改建议要注意三点:
启发性
操作性
接受性
建议示例:
向前,向前,向前!
(以前文为例)
1. 本文中心事件与立意不一致。如文章开头段与倒数第二段总括性的语句,并没有故事支撑,也就是“我书写‘向前向前向前的故事不能表现“思想上向前,人格上向前,精神上向前”这个作者反复强调的立意。选择班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现,或者选择能够代表班集体面貌的自己的经历,为书写提供自然合理的条件,比如毕业前复习中遇到那些障碍、对未来有哪些困惑等,这些又是怎样克服的,借题字自然表现出来,一定有新意。
2. 用第二段直接作开篇语,顺着这个思路改下去。选择后文两个故事的胚子,详写故事,如发挥“隔壁班墙上贴的‘学无止境”,或者把“眼前浮现的是一片茫茫大海”变成自己的真实经历,表现坚定向前终达目标的主题
3. 题字跟班级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