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标高二语文测试题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课标高二语文测试题 .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散文家李广田曾经说过:散文的特点就是“散”。散文的长处大概在于自然有致,而无矜持的痕迹,它的短处却常常在于东扯西拉,没有完整的体势。他还形象地描画散文的行文,说散文“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是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地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散文应该如何利用“自然”之长而回避“随意”之短呢?这里就需要对散文的“形”与“神”进行了解与辨析。“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
2、特征,我们能一目了然。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琢磨才能感受得到。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好的散文应该是形神兼备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要做到形神兼备,通常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前者指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后者指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人们常说,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只是
3、就一般的情形而论。其实,散文也有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情形:前一类散文,多采用较隐晦的组接方法,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也比较朦胧,不易把握,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需要调动更多的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后一类散文,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都显得十分紧凑。所谓“形散”,就是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的跨度很大,筒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显得摇曳多姿。不过,“形散”是有一定限度的。好的散文应该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4、神不散”的含义正是如此。也就是说一篇散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否则会漫无边际而不知所终。“形散”只是表象, “神不散”才是一篇散文的落脚点。这同时提醒我们,写作时切不可只学着“形散”的天马行空,而不懂得稳住马首缰绳,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等。那缰绳就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握了“神” ,才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时辩证统一。大家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通过“形”而准确地抓住“神”。一般来说, “神”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词句或段落之中,他们构成散文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1下到对散文”形”和“神”的理解,
5、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属于散文的“形”,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属于散文的“神”。 B 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从某个角度说是相同的,即都是依靠对“形”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情感、 精神、气质。 C “形散而神不散”仍旧是一般散文的主要特点,散文靠“种不散”来统摄“形散”,“形散”是表象,“神不散”是内涵。 D 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散文,要么组接方法隐晦、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不易把握,要么形式内容单一,称不上好的散文。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散文家李广田认为散文的长处和短处都源于散文的“散”,长处表现在自然,短处表现在随意。 B 对散文的“形”与
6、“神”进行充分了解与辨析后,写作时就能发挥散文的“自然”之长,回避“随意”之短。 C 散文的“形”是散文表面的东西,相对浅显,散文的“神”是散文深层次的东西,相对深刻。 D 一篇散文必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散文的“神”,“散漫”的段落是散文的“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散文比喻成一条随势而流最终归于大海的河流,其实就形象地说出了一般散文的主要特点,即形散神不散。 B “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神”,再好的想像,再丰富的语言表达都无法支撑起一篇散文。 C 好的散文“放得开,收得拢”指的是,可以在想象和思维跨度上放开,但在行文笔法
7、和思想主旨上要收拢。 D “文眼”是属于散文“形”的范畴,通过对文眼的分析、综合、归纳,可以更好地感受散文“神”之所在。一、 (9 分,每小题3 分)1D(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散文,只是较为特殊的表达方式,它与是不是好散文没有关系。)2A(B 对散文“形”与“神”进行充分了解与辨析,只是能发挥散文“自然”之长,回避“随意”之短的第一步,下面还需要有成熟的写作技巧、深刻的思想等。C不能把散文“形”与“神”放在浅显、深刻这这一层面上来比较,它们是散文的不同角度,两者相互结合。D用“必须”过于绝对,还有形神皆散的散文。)3C (“在行文笔法上收拢”不正确)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一)文言文
8、阅读(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
9、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
10、遣柔还寺。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 叛逆之类, 诚应枭县, 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 - - - - - - - - 2 - 景元
11、四年,年九十薨。(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有删改)注:太祖:曹操。鼓吹:军中鼓吹手。文帝:曹丕。治书执法:官职。台:尚书台。寺:廷尉官署。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践阼登基 B. 辟为丞相仓曹属辟征召C. 诚应枭县首领 D. 诚非所以息奸省讼诉讼、打官司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 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高干叛,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狱无留滞愚谓乃宜贷其妻子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帝欲诛鲍勋,柔固执不从诏命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
12、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B高柔直言敢谏,秉公执法,虽然不阿顺曹氏父子,但确是为巩固曹氏政权而竭忠尽智。C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阅
13、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道中寒食陈与义【注】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8请指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5 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 分)4、C 县:通“悬”,悬挂,示众5、C6 、C7 、见译文划线部分8、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 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手法”2 分,“赏析”3 分。如果考生手法答从情景关系角度答也可以。如
14、果考生考生写出“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可酌情给分。)9奔波仕途,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之情。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之情。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评分细则:感情概括准确两点4 分;联系诗句分析到位得2 分。)附:高柔传翻译高柔字文惠,是陈留郡圉县人。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在黄河以北召唤高柔。高柔率领全族的人跟随他。曹操平定袁绍后,任命高柔为管县县长。县里人平素听说过他的名声, 一些奸邪的
15、县吏, 全都自动地引退离去。 高柔发布教令说:“过去邴吉当政时, 县吏曾经有过错, 还能够宽容他们, 何况这些县吏, 对于我没有过失呢!还是召回他们复职吧!” (那些离去的县吏 ) 全都回来,勉励自己,全都成了好县吏。高柔自从归附太祖,处理法律事情平允适当,魏国刚建立时,授予官职丞相理曹掾。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按照旧法,军队出征时,士卒逃亡,要把他的妻子儿女拷打致死,太祖担心(这样)士卒还是逃亡不止, ( 想要) 再加重刑罚。宋金有母亲、妻子和两个弟弟都在官府中服役,主管这件事的人上奏将他们全部杀掉。高柔启奏说: “士卒逃离军队, 实在是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逃跑的士卒中也时常有后悔的,我认为
16、应该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这样第一可使与敌人不信任他们,第二可以引诱士卒产生归还之心。按照原来的旧法,本来已经断绝了他们归还的愿望,却再加重旧法,我恐怕从现在起正在从军的士卒,见一人逃亡,( 怕)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 页 - - - - - - - - - - 3 - 自己将被杀掉,也将要跟着逃走,( 我们) 就不能再杀掉他们了。这说明重刑不是制止士卒逃亡的办法,却反而是增加士卒逃跑数量的办法了。”曹操说:“好。”当即停止,没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
17、,蒙受 ( 此恩)活下来的人很多。文帝登级后,民间有很多妖言惑众,文帝很痛恨这件事,有散布妖言的就杀,并且赏赐那些告发的人。高柔上书说:“现在有散布妖言的就杀,有告发的就赏。这样使那些犯了过错想悔改的就没有了改正的机会,又打开了凶恶狡诈之人互相诬告的风气,这实在不是一个去掉奸恶减少案件, 捉拿坏人治理好国家的办法。 我认为应该除去这种赏赐告发妖言的法令,来开启您做为天子滋润万物的仁义之心。”文帝没有马上听众,而互相诬告的人更加增多。文帝才下诏书说:“胆敢用诽谤的话来诬告的,按所诬告的罪对他们治罪。”于是,诬告之风才断绝。魏文帝因为与治书执法鲍勋有旧隙,想违背法律诛杀他, 而高柔坚决不服从诏命。
18、魏文帝非常恼怒,便把他召到尚书台,派使者秉承自己意旨到廷尉署衙将鲍勋拷问致死,然后才放高柔回到廷尉官署。起初,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担任内侍。在公孙渊还没反叛之前,多次(向朝廷 ) 陈说公孙渊要叛变的事。等到公孙渊反叛,明帝不忍心将公孙晃在街市处斩,想把他在狱中杀掉。高柔上书曰:“公孙晃及其妻子儿女,是叛逆的宗族,的确应该斩首悬挂示众,不使他留下后代。然而我私下听说公孙晃在公孙渊叛逆之前就已多次自首,陈述公孙渊正萌发的祸患,他虽然是凶逆的亲族,但根据其原本之心可以宽恕。臣以为公孙晃如果真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恕其死罪,如果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现在进不能赦免他的死罪,退不能彰显他的
19、罪行,把他关在监狱之中,让他自杀,这会使四方瞻望国家政治措施的人,有的会对我们这种行为产生怀疑。”明帝不听从高柔劝告,最后派使者送金屑给公孙晃和他的妻子儿女,让他们饮下 ( 身亡) ,把棺木、衣服赐给他们,在其家中殡殓。景元四年,高柔年龄90 岁去世。作文 60 分30.(康杰中学)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他们争来争去,最终达成协议,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先选择切好的橙子。他们按照商定好的办法各自取得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一个孩子回家后,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了,把果肉榨成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出来扔了,把皮
20、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新材料作文,内容是两个孩子为一个橙子争来争去,经过协商达成平分的协议,结果却没有得到最理想的结局,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一个故事,其中心含义是:充分有效的沟通,是使事物价值得到最大利用的前提;而缺乏有效的沟通,结果造成了事物价值的一半浪费。两个人不能说没有协商,也进行了一定的相互合作,但都没有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两个人也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但却都没有告诉对方,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结果没有完全得到自己可能得到的东西。材料的中心立意就是:在合作中要充
21、分有效地沟通交流。谈沟通交流的,就是最佳立意,在立意上就可以归入一类卷。例如: “充分的沟通是合作的前提”“在沟通的基础上各取所需”“事前充分沟通,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 “沟通、交流、双赢” “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对方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等。或者从反面角度立意: “看似公平的分配不一定能实现人或物的最大价值(最大利益)” “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公平” “不能只求公平,不求实效”“民主协商不一定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缺乏充分的沟通,常常不能使问题得到最完满的解决”盲目的相争常常会使人看不到问题的实质”等等。以上立意都可以算作一类卷的立意。二类卷的立意:只谈合作,
22、不谈沟通。虽然高考评分标准的一二类卷立意都是符合题意,但既然分为一二类卷,说明二者还是有一些距离的。谈“合作”也算是符合材料含义,但与材料的最佳角度还是有些距离,所以归入二类卷。例如:“合作则利,相争则弊”“合作共赢” “精诚合作”等等;或者只谈目标的重要性,这也归入二类卷,如:“目标比方法更重要”“目标不明确,即使方法得当也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实际上,二人的目标是都明确的,就是没让对方知道,缺乏沟通)”三类卷的立意:明显地偏离了题目材料的含义,如一味赞美民主协商,或者说公平就好,凡事双方高兴就好;或者说“和谐比什么都重要”,这些话都不错,但与题目材料脱离太远,归入三类卷。还有的文章谈选择,或
23、者谈价值,谈物尽其用,这也离题太远,归入三类卷。四类卷的立意:与题目毫无关系,比如“乱扔果皮果肉,破坏环境卫生,立意为保护环境,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风马牛不相及,归入四类卷。作文评卷,分项分等打分。内容项,表达项,特征项各占二十分。然后每项的二十分又分为四个等级。五分一个等级。一篇作文,先看立意,看立意是否准确;结合着内容是否丰富,材料运用是否得当,能否表现中心,确定内容项归入一二三四类中。二看表达。语言只要通顺,结构只要完整,就要从二类卷入手,偶然有个病句,也不要紧,也可归入二类卷。如果有几个优美句子,或者很流畅,就要进入一类卷。如果有三到五个病句,或者连续出现不同的错别字五个以上,表达上就要归入三类卷。如果结构上有重大缺陷,或者字体潦草看不懂,或者病句多得难以卒读,可以归入四类卷。三看特征。立意深刻,或内容丰富,或语言有文彩,或在某一方面有创意,有与众不同之处,就可以给特征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有一方面即可。特征分一般在内容和表达项的基础上进行浮动,高低一类或同类打分,但不能跨类。要敢干打特征分。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 页 - - - - - - - -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