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 .pdf
《2022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 .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师精编欢迎下载(1)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1、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格外留意)2、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三、抓关键词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
2、圈划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 (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 (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三、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3、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
4、,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注重提炼概括观点: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 “他论”)一、设题形式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 选 1。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答
5、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3 页名师精编欢迎下载了偷换概念的错误。(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
6、项设置。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5)条件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二、宏观把脉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1.阅读自科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2.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
7、,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3.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 )等等。三、微察病理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
8、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例题: 2013 新课标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1A。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1B?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
9、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1C。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D 。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2A ,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 、?老 ? 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 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
10、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 、 慎子、 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 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 ? ,什么是 ?玄德 ?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3 页名师精编欢迎下载? 帛书所讲?玄德? 显然由此
11、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2B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2C。如论语卫灵公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 ? 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2D 。从这些情形来
12、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的年代)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2下面解释和
13、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 皇帝书 和老子 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 而不见于 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
14、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参考答案1、答: B.【 “ 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中的“老子和道家”应为“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2、答: D.【正确的理解是: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
15、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条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3、答: C.【 “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逻辑顺序颠倒,应该是“先有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才有后来三人的引用阐发”。因此“后来”一词错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3 页名师精编欢迎下载(2)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一、 【20XX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
16、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
17、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
18、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
19、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20、一项是(3 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3 页名师精编欢迎下载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2)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参考答案【答案】1D 2C 3B 【解析】1试题分析: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
21、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 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名师点睛】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3试题分析:题干
22、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二、 【20XX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
23、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
24、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3 页名师精编欢迎下载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25、。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 2022 年高 论述 文本 阅读 典型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