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基础知识.doc
.图书馆学概论第一章 图书馆学简史第一节 德国、英国、美国的图书馆学一、 德国图书馆学以学术图书馆为实践基础生长起来的,讲究学术性,注重理论体系的构造。施莱廷格现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1807年最早使用“图书馆学”这一名称,表明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1808年出版图书馆学综合性试用教科书,第一次自觉设想了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并强调了图书馆职业的独立性,因此他建议设置专门训练机构传授有关图书馆学的知识与技能。齐亚茨科1886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专业培训机构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开设目录学、书写及印刷史、古文书学、图书馆经营法等科目。米尔考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图书馆学手册,包括三册:论手稿与图书、论图书馆管理、论图书馆史,其著作以“史”为核心,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图书馆学做出了清晰的阐述,是当时德国图书馆学的集大成著作。卡尔施泰特在其著作图书馆社会学之研究(1954),提出“图书馆社会学”的理论:图书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性原因在于“社会形象”(图书馆创建者)是否永久,社会形象越抽象,图书馆的生命力就越强,其公开性也越大(历史社会学)。社会形象内部及背后隐藏着某种社会精神,图书馆是维持和传播社会精神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机构(体系社会学)。图书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发生联系的场所(知识社会学)。二、 英国图书馆学以公共图书馆为主要实践基础生长起来的,重视管理方法的完善及其应用性。帕尼齐出版91条著录规则,确定了以著者为著录核心的编目原则。提出图书馆应向所有人开放、实现呈缴本制度等,被誉为“图书馆界的拿破仑”。爱德华兹在图书馆纪要一书中,阐述公共图书馆理论的两个原则(图书馆不应受政党影响,图书馆是公益事业)以及图书馆的采购、藏书、寄赠、分类、索引、管理制度等专题知识,被誉为英国图书馆学和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先驱。三、 美国图书馆学早期偏重于管理与技术的研究,后来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使图书馆学研究在实用与理论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事业的巨大影响,实用主义图书馆学重又抬头。杜威“实用学派图书馆学”的代表,不追求理论上的完整体系,而只是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来设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发明杜威十进分类法,与卡特的展开式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并称为美国图书馆三大分类法,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使用年限最久的一部分类法。1887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图书馆学校“哥伦比亚学院图书馆经营学校”,所开课程以实用技术为主,把图书馆学变成一种职业教育。“芝加哥学派”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图书馆学新研究范式的代表。它强调图书馆学研究科学化,坚持从各种社会科学中获取学术资源,注重图书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弘扬理念图书馆学大旗。代表人物是巴特勒和谢拉。巴特勒试图将科学方法系统引入图书馆学研究的第一人,他把读书现象与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与读书现象。谢拉在其著作图书馆学引论(1976)中,努力宣传“社会认识论”思想,关注知识的交流和消耗、知识与社会的互动、知识中介(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兰开斯特在其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1982)一书中预言,未来20年人类经进入无纸社会,图书馆将完全消失,蜕变为保存印刷资料的档案机构。第二节 俄罗斯、日本、印度的图书馆学一、 俄罗斯的图书馆学有注重读者阅读的优良传统,读者工作水平高。鲁巴金在俄国首创图书心理学,力求详细研究读者心理、读者阅读、作家与读者关系、图书对人的影响等,他还强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二、 日本的图书馆学日本图书馆学最早沿袭自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仅是欧美图书馆学的模仿者。之后随着反省能力的增强,开始对文献资料工作以及图书馆学作整体思考与探讨,并意识到应使图书馆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初,为适应情报学的发展,日本图书馆学开始与情报学融合,出现“图书馆情报学”。形成了“情报学派图书馆学的特色”。三、 印度图书馆学印度图书馆学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阮冈纳赞在图书馆理论研究领域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深刻揭示了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的最终目标,表现出阮冈纳赞读者第一的人文思想。在文献分类领域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冒号分类法”,采用分面组配方式构造完整的分类号。此外,阮冈纳赞在文献编目、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学教育等领域里也有突出贡献。第三节 中国图书馆学代表人物杜定友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学、图书馆目录学、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建筑等领域皆有突出贡献。其图书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融为一炉,创新意识非常强。图书馆“三位一体”(书、人、法),不同时代重心不同;图书馆学应由原理与应用两个层面组成;中外书籍要统一分类;字根学说的发明与创立;给地方文献下定义和划定范围。刘国钧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图书编目、中国图书史、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等领域有着突出建树。其图书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逻辑性极强,善于说明事理并提升层次,给人以条分缕析的深刻印象。图书馆学研究要细化成五个要素(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好的分类法应具备四个部分(系统表、理论的基础、索引、分类条例),分类目录应是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的工具;率先介绍西方机读目录。第二章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 图书馆:社会记忆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 图书馆职能: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传递(信息职能)、开发智力资源与进行社会教育(教育职能)、搜集和保存文献遗产(保存职能)、消遣娱乐(消遣娱乐职能) 各类型图书馆1 按图书馆管理体制划分:文化系统图书馆,教育系统图书馆,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共青团系统图书馆,军事系统图书馆等2 按馆藏文献范围划分:综合性图书馆,专业性图书馆等3 按用户群划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 国家图书馆: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核心。 公共图书馆: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 科学、专业图书馆:依靠专门人才及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保存、提供信息资料的机构。 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服务性和学术性相互渗透。第三章 数字图书馆 概念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超大规模、分布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是其三个基本要素。 特点1 数字资源 印刷资源的数字化:对经典著作和古代文献采用扫描、光学字符识别等处理技术进行数字化 原生数字资源:数字图书、数字期刊等2 网络服务 被动服务:提供使用指南信息、通过纯粹的E-mail或Web表单方式提供用户附加信息或解答用户提问 主动服务:双向交互问答、个性化信息推送3 特色技术:数字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分布式资源与运行管理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组织技术、多媒体信息标引与检索技术、信息挖掘技术等 功能1 各种传统载体文献的数字化2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3 数字化资料的传送与发布4 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查询 产生与发展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是印刷型文献的保存问题以及文献信息的利用问题;外在因素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剧增以及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90年代中期,主要项目包括: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国际科技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试验性数字式图书馆计划、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等。 体系结构(1)信息体系结构(核心)v 数字对象:数字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基本逻辑单位和实体,如一篇文章、一张图片等v 句柄(或调度码):数字对象的永久唯一标识符v 仓储:为存储、访问、管理数字对象而设计,如在线数据库(2)技术体系结构(基础)v 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v 支撑:网络通信技术v 辅助:数字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分布式资源与运行管理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组织技术、多媒体信息标引与检索技术、信息挖掘技术等 数字信息资源的描述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有描述信息资源的功能,以及检索、选择、定位、整合、典藏、管理评估资源的功能。v 传统元数据: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已制定,描述对象为各种传统文献资料,如MARC、AACR等。v 现代元数据: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描述而产生的元数据,如DC。v v 目录学第一章 绪论 目录:也称书目,是一批相关文献的著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编撰:运用各种手段,将分散的一次文献所含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压缩、整序,揭示其内容,著录其外形特征,进行科学的编排组织,使之转化为有序的、可以传递的二次文献。 书目的社会作用1 书目的学术价值能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学科的面貌2 书目的情报价值指导科研动态;报导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文献线索3 书目的教育职能指导读书治学;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书目的类型1 按书目的编制目的和社会职能分: 国家书目: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导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信息的总目,包括现行国家书目和回溯性国家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某一特定读者群和特定的目的,围绕某一专门问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以指导自学和普及知识而编制的书目。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引导性和评介性等特点。 专题书目:全面系统地揭示和报导关于某一特定学科或某一研究主题文献的书目。 书目之书目:将各种类型的书目文献汇辑起来而编成的一种书目总录。 科学通报书目2 按书目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分: 综合书目 专题书目 地方文献书目:为揭示和报导有关某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文献而编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揭示和报导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关于他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3 按书目反映文献收藏状况分: 馆藏书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个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文献信息而编的统一目录。4 按文献出版时间与书目编制时间的关系分: 现行书目:报导新出版的文献,保证读者及时掌握有关的文献流。 回溯书目:汇总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特定文献,对已经积累的文献提供回溯检索。 预告书目:报导再版中的文献,向读者传递文献出版信息。5 按目录揭示和检索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在形式分: 印本书目录 光盘目录 网络目录:利用超文本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的提供网上信息导航和检索服务的Web服务器或网站。第二章 文献揭示的基本方法(一)文献著录法(二)文献提要法提要,又称解题,我国最早称为叙录。它是简明扼要地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学术思想,揭示文献内容,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 叙录体提要起源于西汉刘向,阐明校雠经过,介绍作者生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图书真伪,评价图书得失。 传录体提要以王俭七志为代表,不介绍图书内容而介绍作者。 辑录体提要以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广泛辑录与一书有关的资料,供研究参考之用。(三)文献摘要法文摘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的情报信息和查询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文摘的特点:替代性;模拟性;转换性;客观性(一般不对原文内容进行评论);兼有报导和检索两种功能。 文摘的分类:1 按文摘对原文的压缩程度分: 报导性文摘:概述摘录原文主要信息,注重定量描述。 指示性文摘:只简单介绍文献内容的梗概,注重定性描述。 报导指示性文摘:两者兼而有之。2 按编撰目的和职能分: 普及性文摘:为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编辑出版的文摘。 情报性文摘:用以传递情报和检索文献线索。3 按编者分:作者文摘;学科权限文摘;专职文摘4 按文字表达形式分:文章式文摘;电报式文摘;关键词因果文摘5 按刊登的地方分:同址文摘;非同址文摘6 按出版形式分:单卷式文摘;期刊式文摘 文摘的功能:1 了解各学科文献情况,把握各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 确定文献与读者需求的相关性,提高文献检索的查准率。3 直接获取文献的情报信息,避免不必要地阅读全文。 文摘编制程序:选题搜集文献编写文摘文摘编排与索引编制组织与校对(四)文献索引法索引就是记录和指引相关文献信息或单元知识,并按照一定的编排系统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 索引的特点:索引不是以文献整体为记录和检索单元,而是以文献中的个别事项和内容为记录和检索单元。 索引的分类:1 按被检索对象的事项和内容分: 篇目索引:又称题录,是指标引图书或报刊中的论文篇目,按照一定编排法组织起来的供查找篇目位置的索引工具。 内容索引:以文献中所含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主题等具体内容为记录和检索单元,按照一定编排法组织起来的供查找具体内容位置的索引工具。包括语词索引、关键词索引、主题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等。2 按被反映检索对象的内容范围分:综合性索引;专题性索引3 按时间范围分:近期索引;累积索引4 按出版方式分:书本式索引;期刊式索引;附录式索引 索引的结构:1 索引款目 标目:是用来表达所指示的主题或事物。篇目和作者索引的标目一般来自文献的外部特征;而其他类型的索引标目一般取自文献的内容。 说明项:置于标目之后,用以说明、解释或限制标目涵义的词、词组或短语。 出处项:指明所标引文献或情报的位置。篇目索引的出处项是卷册、刊期和年月;内容索引的出处项是页码。2 编排体系 字顺编排法 内容编排法 索引的功能:文献线索提供作用;文献信息示址作用;文献检索工具作用 索引编制程序:定题及确定索引法文献标引款目编制系统组织加工完善(五)文献综述法对某一时期特定学科或专题的一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综合、概述性的科学文献。 综述的特点:综合性、客观性、资料性、时间性 综述的分类:1 按内容深度及侧重点不同分: 叙述性综述:对某一课题大量文献中所探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而编写成的一种综述。 事实性综述:对某一课题中的事实资料进行系统排比,并附以其他资料的一种综述。 评论性综述:对某一课题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进行系统论证评价的一种综述。 预测性综述:对某一课题文献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预测的一种综述。2 按内容广度及范围不同分: 综合性综述:围绕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门问题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作出概括性的叙述。 专题性综述:就某项技术或某种产品,将有关的各种事实情报进行系统排列而形成的事实性报告。3 按加工深度不同分: 文摘性综述:对原始文献中所探讨的问题作出的综合性描述,但不加评价的一种综述。 分析评论性综述:即述评,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性评论,并能揭示某一课题新的研究趋向,具有引导职能的文献综述。 综述的功能:1 报导最新成果,指导科学研究。2 提供专题文献,便于情报检索。3 反映学科动态,提供决策参考。 综述编撰程序:选题文献收集与整理文献分析与研究构架列明引文出处(五)文献评价法(六)文献注释法书目提要、摘要、篇目索引的比较书目提要的报导对象多为图书;篇目索引的报导对象主要是期刊或文集中的论文;文摘所报导的既有图书,又有论文。与篇目索引相比,文摘信息量更多,不仅具有指向、示址功能,更有揭示报导的躬耕;与书目提要相比,文摘只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不加编者任何主观的解释和评论。第三章 中国目录学简史朝代编者及目录内容及特点官修目录西汉刘向别录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刘歆七略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有一个分类体系;有一个总说明;每类之下有小序,说明各类的学术源流;每书撰有叙录;采用互著和别裁辑略(总说明和小序)、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曹魏郑默中经四部分类法的发轫,因亡佚缺乏相关记载。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确定采用四部分类法甲(经)、乙(子)、丙(史)、丁(集)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乙丙之书甲(经)、乙(史)、丙(子)、丁(集)唐群书四部录分类多因隋书经籍志,除改纬部为图纬,并另增经解、训诂二类,史部改簿录为略录外,余皆相同。北宋崇文总目子部道释2类不再只是有目无书,而是有目有书,极具意义。各部类之下有小序,各书之下有提要。明文渊阁书目官修目录采用千字文排序之始;首列御制。清四库全书总目共4部44类体例上创存目例(不能收入四库全书而只能存其目);首有凡例,为本目编撰宗旨,4部部首各冠总序,44类之首各有小序,每书之下皆有提要。天禄琳琅书目以刻书朝代宋、金、元、明为次,朝代之下再分经史子集。史志目录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在七略的基础上删其要而成:将小序分到各类;删叙录为注释;调整图书的类目归属开创史志目录唐隋书经籍志首次采用经史子集而不是甲乙丙丁作类名,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北宋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此目之前,史志目录多反映一代之收藏,至此目,始兼及一代之著述。宋郑樵通志艺文略通记古今图书,详明类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采用“辑录体”,于所著录图书之下汇集相关文献。私人目录南朝宋王俭七志依七略之例,特增图谱一类,成为名实一致的七分体系;史书未另立大类;将道佛书附见于后,实际上有九类;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新创“传录体”提要。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史部独立;合诸子与兵书为子兵录;图画分散著录与各书,不另立图谱类;佛道图书不再作为附录,而是作为外篇。隋许善心七林仿七录,有冠于篇首之类序,并有明作者之意或介绍作者的提要文字。唐毋煚古今书录对群书四部录进行补充、修订和简化,部类之下有小序,书名之下有注释。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我国现存最早的私藏目录,分4部42类,全书有总序,每部有总论,小序则放在每个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中,各书皆有提要。尤袤遂初堂书目最大的特点在于版本著录,一书兼记数本,省略小序和提要,专记版本,开版本目录之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不标经史子集之名,而实以四部次序为先后,著录最为丰富。专科目录西汉兵录兵书专科目录东晋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奠定了佛经目录的基础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完好保存的最早佛经目录隋大隋众经目录真正将佛经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奠定了日后千余年佛典目录的分类基础。元钟嗣成录鬼簿戏曲目录,以人类书,在作者之下汇录所作。明吕天成曲品现存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家评传和作品目录明智旭阅藏知津我国第一部联合目录导读目录唐道宣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最早的导读目录。清龙启瑞经籍举要有选择地收录图书,并指示读法。张之洞书目答问体现了导读目录是教育与目录的结合。梁启超西学书目表采用学、政、杂三分法,初步具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类的雏形,有力冲击了四部分类体系。我国古代四部分类体系的发展与演变1曹魏时人郑默,编有中经,该书已亡佚,但据有关记载,该书是了解当时图书存佚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四部分类法的发轫。2西晋时人荀勖,在中经基础上编有中经新簿,按甲乙丙丁四部分类,分别收录经部、子部、史部、集部书。该书是古代图书分类体系的一次变革,开创了四部分类法的道路。3东晋时人李充,编有晋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乙丙之书,四部按经史子集顺序排列,从此这种分类法便成为官修目录的唯一分类方法。4唐朝时人魏征等,编有隋书经籍志,该书继承四部分类体系,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而不是甲乙丙丁作类名,对后来的公、私目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5清朝时清廷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排列,集古代四部分类法之大成,将四分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后世影响深远。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目录学家及其理论 (宋)郑樵郑樵是对目录学作系统理论探讨的第一人,其主要理论有:1“会通”主张通记古今图书,不仅记书,而且记图;不仅记有,而且记亡,要做到广古今而无遗。2“类例”主张全面的文献收录要与详明的类例相配合。3“泛释无义”“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在一个严谨、详明的类例之下通记古今有无之图书,这样,学术源流自现。因此,是否要做注释或提要就要视情况而定。4“以人类书”首次探讨了著录问题,提出应当以书名为标目,“人则于书下注姓名耳”。总的来说,郑樵的目录学观是目录应反映学术源流,目录对于文献“必究本末”,他的“通记”、“类例”、“泛释无义”、“以人类书”共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书目编撰理论,直接为其目录应反映学术源流的目录学观服务。 (明)胡应麟胡应麟受郑樵影响颇深,其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经籍会通中,主要有:1 总结分类之演变着眼于文献演变之实际,图书的多寡是立类时必须考虑的,学术发展的卷秩盛衰是七分发展为四部的主因。2 认同七略范式,对小序和提要表示欣赏。3 认为书目应当收罗古今,且兼记亡书。 (明)祁承爜1对后世目录学影响最大的理论是“通”与“互”,即别裁与互著。2推崇马端临“条贯灿然,始末毕具”、“编摩采辑”、“撮其指意”的做法。3对书目分类以圣制列于大类之首颇为不满。4类目的增减变化是必然的,而类目的设置不必尽同。 (清)章学诚1 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郑樵不同的是,章学诚认为学术及其源流需要辨章和考镜,而不仅仅是甲乙部次,因此章学诚不仅重视类例,而且重视小序和叙录。2 系统分类著录,互著、别裁相辅,章氏校雠通义第一次从理论上精到地阐述了互著与别裁的意义,并力倡普遍使用者两种著录方法,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互见和分析著录,这一理论的阐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目录分类方法进一步提高。3 倡导索引之法,编制专科目录和索引。例如史籍考就是一部深具特色的史学专科目录。总的来说,章学诚的目录学理论体现出系统性和完善性,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为我国古典目录学思想之精华。第五章 西方目录学 西方目录学体系4 列举目录学(系统目录学):研究按照一定的系统化规则编排图书或者其他文献的学问。其专门研究领域包括著者书目、国家书目、专题书目、藏书目录等。5 分析目录学(校雠目录学):研究作为物体的图书、图书生产的细节、制作方法对文本的影响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学问。包括三个分支:v 版本目录学:研究印刷文本与作者构想的文本关系的学问。v 历史目录学:研究图书的历史和生产图书的人、机构和机器的历史。v 描述目录学:详细研究图书的形式特征和描述图书的学问。 西方目录学历史希腊诗人卡利马科斯皮纳克斯,标志着西方目录学的诞生。1410年前后,波士顿基督教手稿目录,第一部联合目录。15世纪末,特里森基督教教士之著述、德意志名人著述目录。特里森是第一个真正具有目录学思想的学者,被认为是“目录学之父”。1545年(德)格纳斯世界书目,编撰世界书目的最早尝试。1548年贝尔不列颠(包括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名人著作目录,一部专门记录一个国家的著者图书目录。1671年(法)拉贝藏书目录之目录,第一部书目之书目。19世纪末出现了目录学学会,最早的是1892年英国伦坟目录学学会。信息描述与组织(主题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信息描述信息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过程。信息描述的结果,是一条有关该信息资源的书目数据记录,也称元数据。一个元数据款目构成对一个信息资源的基本数据,是信息组织的基本手段和结果,是信息检索的基本检索单位和构成部分。传统的信息描述有ISBD和MARC两种模式,网络信息描述项目代表性的有DC。 ISBDISBD全称为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即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是国际图联IFLA根据1969年国际编目专家会议的建议而制定的一套供各类信息资源著录的国际标准。它针对不同的文献类型,分为十种,包括总则、国际单行出版物、连续出版物、地图资料、非书资料、印本乐谱、古籍、析出文献以及计算机文件等,2011年以后统一成一个文本。ISBD的编制有三个主要的目的:第一,是使得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的交换成为可能;第二,它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帮助人们解释书目记录;第三,它使得书目数据转换为电子格式更为容易。中国文献编目规则(1996,2001)以ISBD、AACR2等为依据,其中文普通图书的著录项目有:题名与责任者说明项,版本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标准编号与获得方式项文献描述格式:正题名=并列题目:副题名及说明题名文字/第一责任者;其他责任者.版次及其他版本形式/与本版有关的责任者.文献特殊细节.出版发行地:出版发行者,出版发行年(印刷地:印刷者,印刷日期) 页数或卷册数:图;尺寸或开本+附件.(丛编名/责任者,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从编编号附属从编) 附注 国际标准书号;中国标准书号(装订):获得方式提要.题目 .责任者 .主题词 .分类号 AACRAACR全称为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即英美编目条例。1907年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主持下推出,1967年出版AACR1,1978年出版AACR2,2002年出版AACR2 2002年修订版。AACR2是一部综合性的著录条例,不仅适用于普通图书,也适用于连续出版物及各类型文献。AACR2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著录”规定了各类型文献的著录项目及顺序、标识符号的使用以及著录方法等;第二部分“标目、统一题名与参照”对检索点的选取、个人著者与机关团体标目、地理名称、统一题名和参照的著录分别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三部分“附录”包括大写、缩写、数字使用规则等。 MARKMARK全称为Machine Readable Catalog,即机读目录。196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研究机读目录,对文献进行结构化的描述。1966年,机读目录投入试验并使用,其格式为MARKI。1968年,MARKII问世。1971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将MARKII定为美国国家标准(USMARK)。为实现各国机读目录数据的共享,1971年IFLA开始设计一种全球通用的MARK格式,即UNIMARK。1977年UNIMARK第一版正式公布,1980年公布了第二版。我国机读目录(CNMARK)就是在UNIMARK基础上开发的。CNMARK即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是用于中国国家书目机构同其它国家书目机构以及中国国内图书馆与情报部门之间,以标准的计算机可读形式交换书目信息。中国机读目录研制于20世纪70年代。1996文化部颁布中国机读目录格式部颁标准,2004年作为国家标准颁布。机读目录信息量大,编目和维护方便,计算机编目软件可对每条记录自动排序,节省了目录组织的大量时间,有了MARK,OPAC服务才能成为可能。v 记录结构:记录头标区,地址目次区,数据字段区v 数据层次:数据元素子字段字段功能块数据字段区v 功能块:0标识块,1编码信息块,2著录信息块,3辅助块,4款目联接块,5相关题名块,6主题分析块,7知识责任块,8国际使用块,9国内使用块v 标识系统:标识符,指示符,分隔符v 字段:CNMARK有170多个字段,其中包括必备字段与选择字段,可重复字段与不重复字段,仅适用于特定文献类型的字段。(CNMARK具体使用方法参见“编目细则”) DCDC全称为Dublin Core,即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它是由OCLC等组织于1995年联合发起、共同研究制定的一种网络资源描述规范,内容包括15个元素。特征:1 简化资源描述与维护工作2 元数据元素少,涵盖面广3 具有国际性4 可扩展性5 可重复性6 可修改性7 句法独立性与可选择性8 与其他元数据的映射衔接性类型说明示例内容方面题名(Title)资源属性的名称中国藏书文化主题(Subject)关键词或分类号奥运会描述(Description)描述资源中的一些主要内容研究了商品信息的特征、价值等来源(Source)标明资源来自哪里语种(Language)资源知识信息内容使用的语言en关联(Relation)与其他资源的关系教育部推荐九种图书馆学教材之一覆盖范围(Coverage)地理位置、时间、管辖区18世纪或陕西北部知识产权方面创建者(Creator)生成资源内容的主要责任人数字图书馆课题组出版者(Publisher)资源生成有效责任者芜湖铁画厂其他责任者(Contributor)对于资源内容的生成做了贡献的人权限(Rights)资源拥有的或被赋予的权限信息Access limited to members外形描述方面日期(Date)可以是资源创造期或有效期2003-07-28类型(Type)包括范畴、功能、种类、层次的陈述性语言图像格式(Format)资源载体的类型、尺寸和大小铁皮2015cm资源标识(Identifier)反映某一资源唯一特征的标识符http:/www第一节 信息组织信息组织: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序系统的方法。其中心内容是信息的描述、标引和序化。 信息描述:即著录,是按照一定规则对文献的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方法和过程。广义的信息描述包括揭示文献内容特征的信息标引;狭义的信息描述仅指对文献外部特征的描述。 信息标引:是对文献的学科或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并充分有效地予以揭示。包括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两种。 分类标引:依据特定的分类语言,赋予文献分类标识的过程。 主题标引:依据特定的主题语言,赋予文献主题标识的过程。 信息序化:是把经过描述和标引的信息实体和信息记录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系统。信息组织的分类法和主题法分类法:根据某一特定的分类体系和逻辑结构组织信息的方法。主题法:通过揭示信息主题特征并有序组织的方法。 相同点:都要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都要使用预先编制的专门语言工具;检索标识都是对文献主题概念的表达 不同点:组织信息的角度不同(学科,事物);表达主题概念的标识形式不同(分类号,主题词)作用不同(组织分类排架,了解文献主要内容)第二章 信息组织主题法第一节 主题法的类型(一) 标题法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语词作标识,直接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一种主题法。标题法通常按照标题字顺排列,并用参照系统显示标题之间的关系,直观易用,但先组方式表达能力受限,且检索途径少。(二) 单元词法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语词作标识,通过单元词的字面组配来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一种主题法。单元词法采用后组方式组配,表达性增强,词表体积小,检索途径多,但字面组配实质上是字面分拆,容易导致语义失真和误检,另外单元词法缺乏完善的参照系统,难以满足族性检索的需要。(三) 叙词法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语词作标识,通过叙词的概念组配来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一种主题法。除具有后组方式的一般优点外,叙词法的概念组配保证了组配语义的准确性,并且叙词法采用多种手段显示词间关系,具有较好的族性检索功能。(四) 关键词法直接以文献中能够表达主题概念的关键词作标识的准主题法。关键词是不作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语词,不通过受控词表进行词汇控制,不显示词间关系。第二节 主题法(叙词法)的原理概念组配是叙词法的基本原理。概念组配本质上是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综合,是符合概念逻辑的组配。概念组配的类型主要有:(一) 交叉组配是指使用两个或多个具有交叉关系的叙词进行组配。交叉组配所产生的概念是各个参与组配概念的种概念。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二) 方面组配将表示某一事物的叙词与表示事物方面(部分、属性、状态、过程、条件、关系等)的叙词进行组配。如:汽车+车辆保养汽车保养(三) 特称组配用一个表示事物类称的属概念叙词与表达“种差”(待表达的种概念比参与组配的那个属概念多出某种特征)的叙词进行组配。如:齿轮+不锈钢不锈钢齿轮第三节 主题法的功能1 对信息内容加以标引的功能2 对主题相同及相关的信息予以集中或揭示其相关性的功能3 对大量信息加以系统化或组织化的功能(字顺序列特性检索;参照系统族性检索)4 便于将标引用语与检索用语进行相符性比较的功能第四节 叙词法的词汇控制(一) 词类控制主要是名词和名词性词组(包括普通名词术语和专有名词)(二) 词组控制应选用词组作叙词的情形:专有名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出现频率高,用户经常使用(如:巡航导弹潜艇);分解后失去检索意义或有歧义的(如比例税、蜂窝材料)(三) 词形控制对同义不同形的词,选择较为通用的词、学名、全称、新称等作为叙词(四) 词义控制对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加限定词或限义符号;用注释(五) 词间关系控制建立参照系统:等同关系(Y用,D代);等级关系(S属,F分,Z族);相关关系(C参)第五节 叙词表的结构叙词表,又称主题词表,是以特定结构集合和展示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叙词和非正式叙词,并显示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作为叙词标引和检索依据的术语控制工具。叙词表的宏观结构1 字顺表(主表)将众多叙词款目和非正式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是叙词表的主体。2 专有叙词表(附表)将专有名称叙词或非正式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单独集中展示。目的是
收藏
编号:259499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87.06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10
金币
- 关 键 词:
-
图书馆学
基础知识
- 资源描述:
-
.\
图书馆学概论
第一章 图书馆学简史
第一节 德国、英国、美国的图书馆学
一、 德国图书馆学
以学术图书馆为实践基础生长起来的,讲究学术性,注重理论体系的构造。
施莱廷格
现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1807年最早使用“图书馆学”这一名称,表明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1808年出版《图书馆学综合性试用教科书》,第一次自觉设想了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并强调了图书馆职业的独立性,因此他建议设置专门训练机构传授有关图书馆学的知识与技能。
齐亚茨科
1886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专业培训机构——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开设目录学、书写及印刷史、古文书学、图书馆经营法等科目。
米尔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图书馆学手册》,包括三册:《论手稿与图书》、《论图书馆管理》、《论图书馆史》,其著作以“史”为核心,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图书馆学做出了清晰的阐述,是当时德国图书馆学的集大成著作。
卡尔施泰特
在其著作《图书馆社会学之研究》(1954),提出“图书馆社会学”的理论:图书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性原因在于“社会形象”(图书馆创建者)是否永久,社会形象越抽象,图书馆的生命力就越强,其公开性也越大(历史社会学)。社会形象内部及背后隐藏着某种社会精神,图书馆是维持和传播社会精神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机构(体系社会学)。图书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发生联系的场所(知识社会学)。
二、 英国图书馆学
以公共图书馆为主要实践基础生长起来的,重视管理方法的完善及其应用性。
帕尼齐
出版《91条著录规则》,确定了以著者为著录核心的编目原则。提出图书馆应向所有人开放、实现呈缴本制度等,被誉为“图书馆界的拿破仑”。
爱德华兹
在《图书馆纪要》一书中,阐述公共图书馆理论的两个原则(图书馆不应受政党影响,图书馆是公益事业)以及图书馆的采购、藏书、寄赠、分类、索引、管理制度等专题知识,被誉为英国图书馆学和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先驱。
三、 美国图书馆学
早期偏重于管理与技术的研究,后来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使图书馆学研究在实用与理论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事业的巨大影响,实用主义图书馆学重又抬头。
杜威
“实用学派图书馆学”的代表,不追求理论上的完整体系,而只是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来设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发明《杜威十进分类法》,与卡特的《展开式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并称为美国图书馆三大分类法,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使用年限最久的一部分类法。1887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图书馆学校“哥伦比亚学院图书馆经营学校”,所开课程以实用技术为主,把图书馆学变成一种职业教育。
“芝加哥学派”
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图书馆学新研究范式的代表。它强调图书馆学研究科学化,坚持从各种社会科学中获取学术资源,注重图书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弘扬理念图书馆学大旗。代表人物是巴特勒和谢拉。
巴特勒
试图将科学方法系统引入图书馆学研究的第一人,他把读书现象与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与读书现象。
谢拉
在其著作《图书馆学引论》(1976)中,努力宣传“社会认识论”思想,关注知识的交流和消耗、知识与社会的互动、知识中介(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兰开斯特
在其《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1982)一书中预言,未来20年人类经进入无纸社会,图书馆将完全消失,蜕变为保存印刷资料的档案机构。
第二节 俄罗斯、日本、印度的图书馆学
一、 俄罗斯的图书馆学
有注重读者阅读的优良传统,读者工作水平高。
鲁巴金
在俄国首创图书心理学,力求详细研究读者心理、读者阅读、作家与读者关系、图书对人的影响等,他还强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二、 日本的图书馆学
日本图书馆学最早沿袭自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仅是欧美图书馆学的模仿者。之后随着反省能力的增强,开始对文献资料工作以及图书馆学作整体思考与探讨,并意识到应使图书馆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初,为适应情报学的发展,日本图书馆学开始与情报学融合,出现“图书馆情报学”。形成了“情报学派图书馆学的特色”。
三、 印度图书馆学
印度图书馆学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
阮冈纳赞
在图书馆理论研究领域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①书是为了用的;②每个读者有其书;③每本书有其读者;④节省读者的时间;⑤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深刻揭示了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的最终目标,表现出阮冈纳赞读者第一的人文思想。
在文献分类领域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冒号分类法”,采用分面组配方式构造完整的分类号。此外,阮冈纳赞在文献编目、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学教育等领域里也有突出贡献。
第三节 中国图书馆学代表人物
杜定友
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学、图书馆目录学、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建筑等领域皆有突出贡献。其图书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融为一炉,创新意识非常强。①图书馆“三位一体”(书、人、法),不同时代重心不同;②图书馆学应由原理与应用两个层面组成;③中外书籍要统一分类;④字根学说的发明与创立;⑤给地方文献下定义和划定范围。
刘国钧
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图书编目、中国图书史、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等领域有着突出建树。其图书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逻辑性极强,善于说明事理并提升层次,给人以条分缕析的深刻印象。①图书馆学研究要细化成五个要素(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②好的分类法应具备四个部分(系统表、理论的基础、索引、分类条例),分类目录应是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的工具;③率先介绍西方机读目录。
第二章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
图书馆:社会记忆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
图书馆职能: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传递(信息职能)、开发智力资源与进行社会教育(教育职能)、搜集和保存文献遗产(保存职能)、消遣娱乐(消遣娱乐职能)
各类型图书馆
1. 按图书馆管理体制划分:文化系统图书馆,教育系统图书馆,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共青团系统图书馆,军事系统图书馆等
2. 按馆藏文献范围划分:综合性图书馆,专业性图书馆等
3. 按用户群划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
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
国家图书馆: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核心。
公共图书馆: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
科学、专业图书馆:依靠专门人才及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保存、提供信息资料的机构。
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服务性和学术性相互渗透。
第三章 数字图书馆
概念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超大规模、分布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是其三个基本要素。
特点
1. 数字资源
印刷资源的数字化:对经典著作和古代文献采用扫描、光学字符识别等处理技术进行数字化
原生数字资源:数字图书、数字期刊等
2. 网络服务
被动服务:提供使用指南信息、通过纯粹的E-mail或Web表单方式提供用户附加信息或解答用户提问
主动服务:双向交互问答、个性化信息推送
3. 特色技术:数字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分布式资源与运行管理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组织技术、多媒体信息标引与检索技术、信息挖掘技术等
功能
1. 各种传统载体文献的数字化
2.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3. 数字化资料的传送与发布
4. 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查询
产生与发展
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是印刷型文献的保存问题以及文献信息的利用问题;外在因素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剧增以及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90年代中期,主要项目包括: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国际科技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试验性数字式图书馆计划、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等。
体系结构
(1)信息体系结构(核心)
v 数字对象:数字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基本逻辑单位和实体,如一篇文章、一张图片等
v 句柄(或调度码):数字对象的永久唯一标识符
v 仓储:为存储、访问、管理数字对象而设计,如在线数据库
(2)技术体系结构(基础)
v 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
v 支撑:网络通信技术
v 辅助:数字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分布式资源与运行管理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组织技术、多媒体信息标引与检索技术、信息挖掘技术等
数字信息资源的描述
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有描述信息资源的功能,以及检索、选择、定位、整合、典藏、管理评估资源的功能。
v 传统元数据: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已制定,描述对象为各种传统文献资料,如MARC、AACR等。
v 现代元数据: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描述而产生的元数据,如DC。
v
v 目录学
第一章 绪论
目录:也称书目,是一批相关文献的著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编撰:运用各种手段,将分散的一次文献所含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压缩、整序,揭示其内容,著录其外形特征,进行科学的编排组织,使之转化为有序的、可以传递的二次文献。
书目的社会作用
1. 书目的学术价值
能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学科的面貌
2. 书目的情报价值
指导科研动态;报导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文献线索
3. 书目的教育职能
指导读书治学;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书目的类型
1. 按书目的编制目的和社会职能分:
① 国家书目: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导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信息的总目,包括现行国家书目和回溯性国家书目。
② 推荐书目:针对某一特定读者群和特定的目的,围绕某一专门问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以指导自学和普及知识而编制的书目。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引导性和评介性等特点。
③ 专题书目:全面系统地揭示和报导关于某一特定学科或某一研究主题文献的书目。
④ 书目之书目:将各种类型的书目文献汇辑起来而编成的一种书目总录。
⑤ 科学通报书目
2. 按书目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分:
① 综合书目
② 专题书目
③ 地方文献书目:为揭示和报导有关某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文献而编的书目。
④ 个人著述书目:揭示和报导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关于他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
3. 按书目反映文献收藏状况分:
① 馆藏书目
②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个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文献信息而编的统一目录。
4. 按文献出版时间与书目编制时间的关系分:
① 现行书目:报导新出版的文献,保证读者及时掌握有关的文献流。
② 回溯书目:汇总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特定文献,对已经积累的文献提供回溯检索。
③ 预告书目:报导再版中的文献,向读者传递文献出版信息。
5. 按目录揭示和检索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在形式分:
① 印本书目录
② 光盘目录
③ 网络目录:利用超文本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的提供网上信息导航和检索服务的Web服务器或网站。
第二章 文献揭示的基本方法
(一)文献著录法
(二)文献提要法
提要,又称解题,我国最早称为叙录。它是简明扼要地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学术思想,揭示文献内容,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
① 叙录体提要
起源于西汉刘向,阐明校雠经过,介绍作者生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图书真伪,评价图书得失。
② 传录体提要
以王俭《七志》为代表,不介绍图书内容而介绍作者。
③ 辑录体提要
以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广泛辑录与一书有关的资料,供研究参考之用。
(三)文献摘要法
文摘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的情报信息和查询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文摘的特点:
替代性;模拟性;转换性;客观性(一般不对原文内容进行评论);兼有报导和检索两种功能。
文摘的分类:
1. 按文摘对原文的压缩程度分:
① 报导性文摘:概述摘录原文主要信息,注重定量描述。
② 指示性文摘:只简单介绍文献内容的梗概,注重定性描述。
③ 报导—指示性文摘:两者兼而有之。
2. 按编撰目的和职能分:
① 普及性文摘:为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编辑出版的文摘。
② 情报性文摘:用以传递情报和检索文献线索。
3. 按编者分:作者文摘;学科权限文摘;专职文摘
4. 按文字表达形式分:文章式文摘;电报式文摘;关键词因果文摘
5. 按刊登的地方分:同址文摘;非同址文摘
6. 按出版形式分:单卷式文摘;期刊式文摘
文摘的功能:
1. 了解各学科文献情况,把握各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 确定文献与读者需求的相关性,提高文献检索的查准率。
3. 直接获取文献的情报信息,避免不必要地阅读全文。
文摘编制程序:
选题→搜集文献→编写文摘→文摘编排与索引编制→组织与校对
(四)文献索引法
索引就是记录和指引相关文献信息或单元知识,并按照一定的编排系统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
索引的特点:
索引不是以文献整体为记录和检索单元,而是以文献中的个别事项和内容为记录和检索单元。
索引的分类:
1. 按被检索对象的事项和内容分:
① 篇目索引:又称题录,是指标引图书或报刊中的论文篇目,按照一定编排法组织起来的供查找篇目位置的索引工具。
② 内容索引:以文献中所含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主题等具体内容为记录和检索单元,按照一定编排法组织起来的供查找具体内容位置的索引工具。包括语词索引、关键词索引、主题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等。
2. 按被反映检索对象的内容范围分:综合性索引;专题性索引
3. 按时间范围分:近期索引;累积索引
4. 按出版方式分:书本式索引;期刊式索引;附录式索引
索引的结构:
1. 索引款目
① 标目:是用来表达所指示的主题或事物。篇目和作者索引的标目一般来自文献的外部特征;而其他类型的索引标目一般取自文献的内容。
② 说明项:置于标目之后,用以说明、解释或限制标目涵义的词、词组或短语。
③ 出处项:指明所标引文献或情报的位置。篇目索引的出处项是卷册、刊期和年月;内容索引的出处项是页码。
2. 编排体系
① 字顺编排法
② 内容编排法
索引的功能:
文献线索提供作用;文献信息示址作用;文献检索工具作用
索引编制程序:
定题及确定索引法→文献标引→款目编制→系统组织→加工完善
(五)文献综述法
对某一时期特定学科或专题的一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综合、概述性的科学文献。
综述的特点:
综合性、客观性、资料性、时间性
综述的分类:
1. 按内容深度及侧重点不同分:
① 叙述性综述:对某一课题大量文献中所探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而编写成的一种综述。
② 事实性综述:对某一课题中的事实资料进行系统排比,并附以其他资料的一种综述。
③ 评论性综述:对某一课题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进行系统论证评价的一种综述。
④ 预测性综述:对某一课题文献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预测的一种综述。
2. 按内容广度及范围不同分:
① 综合性综述:围绕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门问题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作出概括性的叙述。
② 专题性综述:就某项技术或某种产品,将有关的各种事实情报进行系统排列而形成的事实性报告。
3. 按加工深度不同分:
① 文摘性综述:对原始文献中所探讨的问题作出的综合性描述,但不加评价的一种综述。
② 分析评论性综述:即述评,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性评论,并能揭示某一课题新的研究趋向,具有引导职能的文献综述。
综述的功能:
1. 报导最新成果,指导科学研究。
2. 提供专题文献,便于情报检索。
3. 反映学科动态,提供决策参考。
综述编撰程序:
选题→文献收集与整理→文献分析与研究→构架→列明引文出处
(五)文献评价法
(六)文献注释法
书目提要、摘要、篇目索引的比较
书目提要的报导对象多为图书;篇目索引的报导对象主要是期刊或文集中的论文;文摘所报导的既有图书,又有论文。
与篇目索引相比,文摘信息量更多,不仅具有指向、示址功能,更有揭示报导的躬耕;与书目提要相比,文摘只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不加编者任何主观的解释和评论。
第三章 中国目录学简史
朝代
编者及目录
内容及特点
官修目录
西汉
刘向《别录》
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
刘歆《七略》
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
①有一个分类体系;②有一个总说明;③每类之下有小序,说明各类的学术源流;④每书撰有叙录;⑤采用互著和别裁
辑略(总说明和小序)、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曹魏
郑默《中经》
四部分类法的发轫,因亡佚缺乏相关记载。
西晋
荀勖《中经新簿》
确定采用四部分类法
甲(经)、乙(子)、丙(史)、丁(集)
东晋
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更换乙丙之书
甲(经)、乙(史)、丙(子)、丁(集)
唐
《群书四部录》
分类多因《隋书经籍志》,除改纬部为图纬,并另增经解、训诂二类,史部改簿录为略录外,余皆相同。
北宋
《崇文总目》
子部道释2类不再只是有目无书,而是有目有书,极具意义。各部类之下有小序,各书之下有提要。
明
《文渊阁书目》
官修目录采用千字文排序之始;首列御制。
清
《四库全书总目》
共4部44类
①体例上创存目例(不能收入《四库全书》而只能存其目);②首有凡例,为本目编撰宗旨,4部部首各冠总序,44类之首各有小序,每书之下皆有提要。
《天禄琳琅书目》
以刻书朝代宋、金、元、明为次,朝代之下再分经史子集。
史志目录
东汉
班固《汉书艺文志》
在《七略》的基础上删其要而成:①将小序分到各类;②删叙录为注释;③调整图书的类目归属
开创史志目录
唐
《隋书经籍志》
首次采用经史子集而不是甲乙丙丁作类名,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
此目之前,史志目录多反映一代之收藏,至此目,始兼及一代之著述。
宋
郑樵《通志艺文略》
通记古今图书,详明类例。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采用“辑录体”,于所著录图书之下汇集相关文献。
私人目录
南朝宋
王俭《七志》
①依《七略》之例,特增图谱一类,成为名实一致的七分体系;②史书未另立大类;③将道佛书附见于后,实际上有九类;④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新创“传录体”提要。
南朝梁
阮孝绪《七录》
①史部独立;②合诸子与兵书为子兵录;③图画分散著录与各书,不另立图谱类;④佛道图书不再作为附录,而是作为外篇。
隋
许善心《七林》
仿《七录》,有冠于篇首之类序,并有明作者之意或介绍作者的提要文字。
唐
毋煚《古今书录》
对《群书四部录》进行补充、修订和简化,部类之下有小序,书名之下有注释。
南宋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我国现存最早的私藏目录,分4部42类,全书有总序,每部有总论,小序则放在每个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中,各书皆有提要。
尤袤《遂初堂书目》
最大的特点在于版本著录,一书兼记数本,省略小序和提要,专记版本,开版本目录之先。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不标经史子集之名,而实以四部次序为先后,著录最为丰富。
专科目录
西汉
《兵录》
兵书专科目录
东晋
道安《综理众经目录》
奠定了佛经目录的基础
梁
僧祐《出三藏记集》
完好保存的最早佛经目录
隋
《大隋众经目录》
真正将佛经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奠定了日后千余年佛典目录的分类基础。
元
钟嗣成《录鬼簿》
戏曲目录,以人类书,在作者之下汇录所作。
明
吕天成《曲品》
现存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家评传和作品目录
明
智旭《阅藏知津》
我国第一部联合目录
导读目录
唐
道宣《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
最早的导读目录。
清
龙启瑞《经籍举要》
有选择地收录图书,并指示读法。
张之洞《书目答问》
体现了导读目录是教育与目录的结合。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
采用学、政、杂三分法,初步具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类的雏形,有力冲击了四部分类体系。
我国古代四部分类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1.曹魏时人郑默,编有《中经》,该书已亡佚,但据有关记载,该书是了解当时图书存佚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四部分类法的发轫。
2.西晋时人荀勖,在《中经》基础上编有《中经新簿》,按甲乙丙丁四部分类,分别收录经部、子部、史部、集部书。该书是古代图书分类体系的一次变革,开创了四部分类法的道路。
3.东晋时人李充,编有《晋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乙丙之书,四部按经史子集顺序排列,从此这种分类法便成为官修目录的唯一分类方法。
4.唐朝时人魏征等,编有《隋书经籍志》,该书继承四部分类体系,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而不是甲乙丙丁作类名,对后来的公、私目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5.清朝时清廷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排列,集古代四部分类法之大成,将四分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目录学家及其理论
(宋)郑樵
郑樵是对目录学作系统理论探讨的第一人,其主要理论有:
1.“会通”
主张通记古今图书,不仅记书,而且记图;不仅记有,而且记亡,要做到广古今而无遗。
2.“类例”
主张全面的文献收录要与详明的类例相配合。
3.“泛释无义”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在一个严谨、详明的类例之下通记古今有无之图书,这样,学术源流自现。因此,是否要做注释或提要就要视情况而定。
4.“以人类书”
首次探讨了著录问题,提出应当以书名为标目,“人则于书下注姓名耳”。
总的来说,郑樵的目录学观是目录应反映学术源流,目录对于文献“必究本末”,他的“通记”、“类例”、“泛释无义”、“以人类书”共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书目编撰理论,直接为其目录应反映学术源流的目录学观服务。
(明)胡应麟
胡应麟受郑樵影响颇深,其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经籍会通》中,主要有:
1. 总结分类之演变着眼于文献演变之实际,图书的多寡是立类时必须考虑的,学术发展的卷秩盛衰是七分发展为四部的主因。
2. 认同《七略》范式,对小序和提要表示欣赏。
3. 认为书目应当收罗古今,且兼记亡书。
(明)祁承爜
1.对后世目录学影响最大的理论是“通”与“互”,即别裁与互著。
2.推崇马端临“条贯灿然,始末毕具”、“编摩采辑”、“撮其指意”的做法。
3.对书目分类以圣制列于大类之首颇为不满。
4.类目的增减变化是必然的,而类目的设置不必尽同。
(清)章学诚
1. 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郑樵不同的是,章学诚认为学术及其源流需要辨章和考镜,而不仅仅是甲乙部次,因此章学诚不仅重视类例,而且重视小序和叙录。
2. 系统分类著录,互著、别裁相辅,章氏《校雠通义》第一次从理论上精到地阐述了互著与别裁的意义,并力倡普遍使用者两种著录方法,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互见和分析著录,这一理论的阐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目录分类方法进一步提高。
3. 倡导索引之法,编制专科目录和索引。例如《史籍考》就是一部深具特色的史学专科目录。
总的来说,章学诚的目录学理论体现出系统性和完善性,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为我国古典目录学思想之精华。
第五章 西方目录学
西方目录学体系
4. 列举目录学(系统目录学):研究按照一定的系统化规则编排图书或者其他文献的学问。其专门研究领域包括著者书目、国家书目、专题书目、藏书目录等。
5. 分析目录学(校雠目录学):研究作为物体的图书、图书生产的细节、制作方法对文本的影响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学问。包括三个分支:
v 版本目录学:研究印刷文本与作者构想的文本关系的学问。
v 历史目录学:研究图书的历史和生产图书的人、机构和机器的历史。
v 描述目录学:详细研究图书的形式特征和描述图书的学问。
西方目录学历史
希腊诗人卡利马科斯《皮纳克斯》,标志着西方目录学的诞生。
1410年前后,波士顿《基督教手稿目录》,第一部联合目录。
15世纪末,特里森《基督教教士之著述》、《德意志名人著述目录》。特里森是第一个真正具有目录学思想的学者,被认为是“目录学之父”。
1545年(德)格纳斯《世界书目》,编撰世界书目的最早尝试。
1548年贝尔《不列颠(包括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名人著作目录》,一部专门记录一个国家的著者图书目录。
1671年(法)拉贝《藏书目录之目录》,第一部书目之书目。
19世纪末出现了目录学学会,最早的是1892年英国伦坟目录学学会。
信息描述与组织(主题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信息描述
信息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过程。信息描述的结果,是一条有关该信息资源的书目数据记录,也称元数据。一个元数据款目构成对一个信息资源的基本数据,是信息组织的基本手段和结果,是信息检索的基本检索单位和构成部分。
传统的信息描述有ISBD和MARC两种模式,网络信息描述项目代表性的有DC。
ISBD
ISBD全称为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即《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是国际图联IFLA根据1969年国际编目专家会议的建议而制定的一套供各类信息资源著录的国际标准。它针对不同的文献类型,分为十种,包括总则、国际单行出版物、连续出版物、地图资料、非书资料、印本乐谱、古籍、析出文献以及计算机文件等,2011年以后统一成一个文本。ISBD的编制有三个主要的目的:第一,是使得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的交换成为可能;第二,它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帮助人们解释书目记录;第三,它使得书目数据转换为电子格式更为容易。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1996,2001)以ISBD、AACR2等为依据,其中文普通图书的著录项目有:题名与责任者说明项,版本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标准编号与获得方式项
文献描述格式:
正题名=并列题目:副题名及说明题名文字/第一责任者;其他责任者.—版次及其他版本形式/与本版有关的责任者.—文献特殊细节.—出版发行地:出版发行者,出版发行年(印刷地:印刷者,印刷日期)
页数或卷册数:图;尺寸或开本+附件.—(丛编名/责任者,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从编编号附属从编)
附注
国际标准书号;中国标准书号(装订):获得方式
提要
Ⅰ.题目 Ⅱ.责任者 Ⅲ.主题词 Ⅳ.分类号
AACR
AACR全称为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即英美编目条例。1907年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主持下推出,1967年出版AACR1,1978年出版AACR2,2002年出版AACR2 2002年修订版。AACR2是一部综合性的著录条例,不仅适用于普通图书,也适用于连续出版物及各类型文献。AACR2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著录”规定了各类型文献的著录项目及顺序、标识符号的使用以及著录方法等;第二部分“标目、统一题名与参照”对检索点的选取、个人著者与机关团体标目、地理名称、统一题名和参照的著录分别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三部分“附录”包括大写、缩写、数字使用规则等。
MARK
MARK全称为Machine Readable Catalog,即机读目录。196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研究机读目录,对文献进行结构化的描述。1966年,机读目录投入试验并使用,其格式为MARKI。1968年,MARKII问世。1971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将MARKII定为美国国家标准(USMARK)。为实现各国机读目录数据的共享,1971年IFLA开始设计一种全球通用的MARK格式,即UNIMARK。1977年UNIMARK第一版正式公布,1980年公布了第二版。我国机读目录(CNMARK)就是在UNIMARK基础上开发的。
CNMARK即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是用于中国国家书目机构同其它国家书目机构以及中国国内图书馆与情报部门之间,以标准的计算机可读形式交换书目信息。中国机读目录研制于20世纪70年代。1996文化部颁布《中国机读目录格式》部颁标准,2004年作为国家标准颁布。机读目录信息量大,编目和维护方便,计算机编目软件可对每条记录自动排序,节省了目录组织的大量时间,有了MARK,OPAC服务才能成为可能。
v 记录结构:记录头标区,地址目次区,数据字段区
v 数据层次:数据元素—子字段—字段—功能块—数据字段区
v 功能块:0—标识块,1—编码信息块,2—著录信息块,3—辅助块,4—款目联接块,5—相关题名块,6—主题分析块,7—知识责任块,8—国际使用块,9—国内使用块
v 标识系统:标识符,指示符,分隔符
v 字段:CNMARK有170多个字段,其中包括必备字段与选择字段,可重复字段与不重复字段,仅适用于特定文献类型的字段。
(CNMARK具体使用方法参见“编目细则”)
DC
DC全称为Dublin Core,即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它是由OCLC等组织于1995年联合发起、共同研究制定的一种网络资源描述规范,内容包括15个元素。
特征:
1. 简化资源描述与维护工作
2. 元数据元素少,涵盖面广
3. 具有国际性
4. 可扩展性
5. 可重复性
6. 可修改性
7. 句法独立性与可选择性
8. 与其他元数据的映射衔接性
类型
说明
示例
内容方面
题名(Title)
资源属性的名称
中国藏书文化
主题(Subject)
关键词或分类号
奥运会
描述(Description)
描述资源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研究了商品信息的特征、价值等
来源(Source)
标明资源来自哪里
语种(Language)
资源知识信息内容使用的语言
en
关联(Relation)
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教育部推荐九种图书馆学教材之一
覆盖范围(Coverage)
地理位置、时间、管辖区
18世纪或陕西北部
知识产权方面
创建者(Creator)
生成资源内容的主要责任人
数字图书馆课题组
出版者(Publisher)
资源生成有效责任者
芜湖铁画厂
其他责任者(Contributor)
对于资源内容的生成做了贡献的人
权限(Rights)
资源拥有的或被赋予的权限信息
Access limited to members
外形描述方面
日期(Date)
可以是资源创造期或有效期
2003-07-28
类型(Type)
包括范畴、功能、种类、层次的陈述性语言
图像
格式(Format)
资源载体的类型、尺寸和大小
铁皮2015cm
资源标识(Identifier)
反映某一资源唯一特征的标识符
http://www……
第一节 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序系统的方法。其中心内容是信息的描述、标引和序化。
① 信息描述:即著录,是按照一定规则对文献的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方法和过程。广义的信息描述包括揭示文献内容特征的信息标引;狭义的信息描述仅指对文献外部特征的描述。
② 信息标引:是对文献的学科或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并充分有效地予以揭示。包括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两种。
分类标引:依据特定的分类语言,赋予文献分类标识的过程。
主题标引:依据特定的主题语言,赋予文献主题标识的过程。
③ 信息序化:是把经过描述和标引的信息实体和信息记录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信息组织的分类法和主题法
分类法:根据某一特定的分类体系和逻辑结构组织信息的方法。
主题法:通过揭示信息主题特征并有序组织的方法。
相同点:①都要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②都要使用预先编制的专门语言工具;③检索标识都是对文献主题概念的表达
不同点:①组织信息的角度不同(学科,事物);②表达主题概念的标识形式不同(分类号,主题词)③作用不同(组织分类排架,了解文献主要内容)
第二章 信息组织主题法
第一节 主题法的类型
(一) 标题法
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语词作标识,直接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一种主题法。
标题法通常按照标题字顺排列,并用参照系统显示标题之间的关系,直观易用,但先组方式表达能力受限,且检索途径少。
(二) 单元词法
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语词作标识,通过单元词的字面组配来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一种主题法。
单元词法采用后组方式组配,表达性增强,词表体积小,检索途径多,但字面组配实质上是字面分拆,容易导致语义失真和误检,另外单元词法缺乏完善的参照系统,难以满足族性检索的需要。
(三) 叙词法
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语词作标识,通过叙词的概念组配来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一种主题法。
除具有后组方式的一般优点外,叙词法的概念组配保证了组配语义的准确性,并且叙词法采用多种手段显示词间关系,具有较好的族性检索功能。
(四) 关键词法
直接以文献中能够表达主题概念的关键词作标识的准主题法。
关键词是不作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语词,不通过受控词表进行词汇控制,不显示词间关系。
第二节 主题法(叙词法)的原理
概念组配是叙词法的基本原理。概念组配本质上是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综合,是符合概念逻辑的组配。概念组配的类型主要有:
(一) 交叉组配
是指使用两个或多个具有交叉关系的叙词进行组配。交叉组配所产生的概念是各个参与组配概念的种概念。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二) 方面组配
将表示某一事物的叙词与表示事物方面(部分、属性、状态、过程、条件、关系等)的叙词进行组配。如:汽车+车辆保养→汽车保养
(三) 特称组配
用一个表示事物类称的属概念叙词与表达“种差”(待表达的种概念比参与组配的那个属概念多出某种特征)的叙词进行组配。如:齿轮+不锈钢→不锈钢齿轮
第三节 主题法的功能
1. 对信息内容加以标引的功能
2. 对主题相同及相关的信息予以集中或揭示其相关性的功能
3. 对大量信息加以系统化或组织化的功能(字顺序列→特性检索;参照系统→族性检索)
4. 便于将标引用语与检索用语进行相符性比较的功能
第四节 叙词法的词汇控制
(一) 词类控制
主要是名词和名词性词组(包括普通名词术语和专有名词)
(二) 词组控制
应选用词组作叙词的情形:①专有名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②出现频率高,用户经常使用(如:巡航导弹潜艇);③分解后失去检索意义或有歧义的(如比例税、蜂窝材料)
(三) 词形控制
对同义不同形的词,选择较为通用的词、学名、全称、新称等作为叙词
(四) 词义控制
对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①加限定词或限义符号;②用注释
(五) 词间关系控制
建立参照系统:①等同关系(Y用,D代);②等级关系(S属,F分,Z族);③相关关系(C参)
第五节 叙词表的结构
叙词表,又称主题词表,是以特定结构集合和展示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叙词和非正式叙词,并显示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作为叙词标引和检索依据的术语控制工具。
叙词表的宏观结构
1. 字顺表(主表)
将众多叙词款目和非正式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是叙词表的主体。
2. 专有叙词表(附表)
将专有名称叙词或非正式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单独集中展示。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