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古代文学史学习知识重点(必考)河南大学.doc

收藏

编号:259535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46.06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8
金币
关 键 词:
国内 古代 文学史 学习 知识 重点 必考 河南大学
资源描述:
,. [河南大学] [新传媒专业] 2014/06/15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汇总 ] 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汇总 2 作者:關博文 2 学校:河南大学 2 一、简析题 4 1.楚辞与诗经在体制形式上的异同: 4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进入文学自觉时代? 4 3.试问: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诗的不同 5 4.举例说明《诗经》的表现手法: 6 5.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不同 7 6.简述:杜甫对于诗歌的贡献 7 二、名词解释: 8 1.楚辞: 8 2.盛唐气象 8 3.左思风力 9 4.乐府 9 5.《古诗十九首》 9 三、选择题 10 1.知识点:《诗经》 10 2.知识点:《离骚》 14 3.知识点:悲秋 14 4.知识点:汉赋【散体大赋】 15 5.知识点:曹丕《燕歌行》 16 6.知识点:班固 咏史诗 18 7.知识点:杜甫诗风 18 8.知识点:李白诗风 19 10.知识点:“美人香草” 20 11.知识点:锺嵘对于《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21 作者:關博文 学校:河南大学 敬请关注新浪微博:關博文61 潘安《闲居赋》 一、简析题 1.楚辞与诗经在体制形式上的异同: 句式、节奏:诗经的诗句以四言为主,兼用杂言,篇章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多六字一句,节奏为四二或者四三,篇章宏阔,汪洋恣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 ‚语气词:楚辞中“兮”的运用,几乎所有篇章都用“兮”,广泛运用各类语气词。 ƒ地方色彩:诗经来源广泛;楚辞来源于楚地。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进入文学自觉时代? ①文学观念逐渐明晰,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产生文笔之辨,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人所说的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列;此外,还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代表了一般的认识。 ②文学批评空前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等一大批文学理念的文学著作涌现出来。 ƒ文学总集的出现。萧统(梁)《文选》、徐陵(陈)《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④文学创作更加注重形式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的情采、声律、用事用典、对偶修辞等的追求,特别是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自觉地追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试问: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诗的不同 王维的诗善于捕捉自然事物的光与色,创作“诗中有画”的灵秀诗境。孟浩然的诗善于叙述现实,其诗歌贴近生活,平易近人“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这主要是由于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重大,习惯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虚的对象,进入到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的意境创造,产生万物一体的浑然感受,使自然之美和心境之美融为一体,进人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显示出诗人心境的空明、寂静。而孟浩然的诗歌没有王维诗那样的超凡脱俗,更贴近生活。诗中景物常为自己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主观意识较浓,处处有“我”,大别于王维“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 ‚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王维诗大都有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而孟浩然在融景入诗时,常将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合,无刻画痕迹,从而形成自然冲淡、诗味醇厚的特点。 ƒ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诗作中都可看出二人的区别。 4.举例说明《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即铺陈,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变现手法。《诗经》中绝大部分的《颂》诗,运用赋法;此外,《大雅》、《小雅》、《国风》中均有多篇纯用赋法。 ‚比,就是比喻。使用比,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性,形象的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表达作者不便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使作品描绘的事物更鲜明、具体。《硕鼠》将剥削者比作贪得无厌的大田鼠,形象的展现了统治者的丑恶嘴脸。 ƒ兴,就是起兴,一般用于是的篇首或某章,某几章的篇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为“兴”,“兴”用朱熹的话来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朱熹定义: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ƒ《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5.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不同 内容上:建安诗歌多反映民生疾苦,抒发壮志豪情;正始诗歌多批判现实,抒发个人忧愤。 ‚风格上:建安诗歌慷慨悲凉,质朴刚健;正始诗歌沉郁艰深,含蓄内敛。 ƒ总体上:建安风骨体现的是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乱世黎民悲惨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现实情怀。而正始诗风则完成了由关注现实到关注生命本体的演变。 6.简述:杜甫对于诗歌的贡献 承前,博采众家之长,集各体之大成。其五言古体诗“尽有汉魏以来之长”(施补华《岘佣说诗》),七言古体诗被推为“上下千百年第一”(宋荦《漫堂说诗》),五言律诗“千古已还,一人而已”(胡应麟《诗薮》),七言律诗被尊为“七律之圣”(王世贞《艺苑卮言》)。绝句,乐府诗也都不同凡响名称为后人创作之典范。 ‚启后,发展变革,使各体突破前人藩篱达到新的极限。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愈,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书吴道子画后》)事实证明,这一变,影响了杜甫身后一千多年的诗歌史。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对于古体诗,乐府诗的变革。2.对于近体诗的建设。 ƒ大量创作连章组诗。代表作如:《秦州杂诗二十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戏为六绝句》、《绝句漫兴九首》,等等。 二、名词解释: 1.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原是战国时代楚国文人所创作的诗歌。“楚辞”一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及至汉成帝时,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楚人的作品,以及汉人的仿作,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而成为这类诗体总集的名称。 ƒ后来楚辞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为汉赋、骈文之先河。 其他解释: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 2.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一词本于严羽的《沧浪诗话》,原文曰:“盛唐诸公之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后人拈出“盛唐”、“气象”二词,合并为“盛唐气象”一语。用“盛唐气象”指称盛唐诗的风貌,其内涵与外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精神内涵:自信、乐观、进取、浪漫、青春。 ‚风格特征:雄浑。 ƒ唯一性。 3.左思风力 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4.乐府 机构名称: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 ‚入乐之诗: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ƒ一种诗体: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5.《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ƒ《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④《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选择题 1.知识点:《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修辞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谢玄看《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王国维看《诗经》: “诗经中《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诗经》中的思妇诗: 1.《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诗。 2.思妇诗与怨妇诗有一定差异,怨妇诗通常描写女子对负心之人的怨恨 (如《卫风氓》),而思妇诗多注重思念之苦和盼归之意。 3. 《邶风》、《谷风》《谷风》,《诗经国风邶风》里面的篇名。《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2.知识点:《离骚》 1.《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 2.《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3.知识点:悲秋 1. 对萧瑟秋景而伤惑。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郑振铎 《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4.知识点:汉赋【散体大赋】 1.形成时期:枚乘《七发》 枚乘(?~前140),字叔,西汉辞赋家。汉族,淮阴(今江苏淮阴)人。枚乘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七发》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八段文字。首段为序,借吴客之口,分析了楚太子患病的缘由:贪逸享乐、荒淫奢侈的宫廷生活所造成,指出这种病非药灸所能治,唯有“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之”。第二至八段,即写吴客以七种办法启发太子,为他去 病。前六种是为他描述音乐之美、饮食之丰、马车之盛、宫苑之 宏深、田猎之壮阔、观涛之娱目舒心,结果都不管用。最后吴客向太子推荐文学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作品的主旨在于揭示贵族腐朽生活的戕害人身,提出了应进用文学方术之士的主张。《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并影响到后人的创作,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七体”。近人辑有《枚叔集》。 2. 鼎盛时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长门赋》,《凤求凰》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10] 。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 3. 模拟阶段: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对道家思想多有融摄和发展,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4.东汉时期: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长篇之极轨”】 5.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竞相传写,洛阳纸贵,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5.知识点: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6.知识点:班固 咏史诗 钟嵘《诗品序》: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是他对班固诗风的批评。班固的《咏史诗》从用的、内容表现、体裁方面看实际已很熟练。其写的“质本无文”,与他的文学观念有关。 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7.知识点:杜甫诗风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ƒ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8.知识点:李白诗风 豪迈飘逸 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 9. 知识点:政治抒情诗 《离骚》、《九歌》、《九章》【“小离骚”】、《天问》 《九章》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 10.知识点:“美人香草” 释义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出处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示例 “~”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朱自清《经典常谈辞赋》)语法 联合式;作宾语;象征忠君爱国思想 香草美人典故 ①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 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於君。”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 ②称《离骚》之辞。 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11.知识点:锺嵘对于《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汉末文人五言诗是我国五言诗的第一道曙光,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称它是“五言之冠冕”。锺嵘评价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更是说它是“千古五言之祖”。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新的诗歌时代已经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国内古代文学史学习知识重点(必考)河南大学.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95353.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