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认识初步全章课程教案.doc
.-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毛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教学准备】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三、讨论(静态研究)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四、 探索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五、 作业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设计思想】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毛 直线、射线、线段(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毛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5、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教学准备】打好小洞的10cm长,1cm宽的硬纸条和装有揿扣,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纸板。【教学过程】二、 创设情境1、观察教科书121页图3.2一1.2、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雨伞的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2米长的装有挂钩的木条本校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八个班,问至少需要买几颗钉子?你能帮总务处的师傅算一算吗?设计意图: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二、探索实践,自主归纳(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利用打好小洞的10 cm长,1 cm宽的硬纸条和撒扣进行实践活动)小组之间交流实践成果,相互补充完善,并解决问题(1)、(2)得到直线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你画我说要求学生分别画一条直线、射线、线段,教师给出规范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直线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语言可能不够准确简练、完整细致,面对这种情况,不必操之过急,要允许学生有一个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三、议一议结合自己所画图形寻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交流思考: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举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看成直线、射线、线段的例子 设计意图:在自己动手画好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六、 我说你画完成教科书122页练习。使学生逐步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七、 数学活动独立探究: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说说你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 教师边说边示范尺规作图并要求学生写好结论 设计意图:慢慢让学生读清题意并学会按照要求正确画出图形并让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自主探索的数学实脸学习八、 布置作业1、教科书124页习题3.2第2、3、4题。选做126页习题3.2第10题。【设计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作为教师就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等等),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活动,充分拓宽学生探究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像本节课直线性质的教学,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直线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毛直线、射线、线段(2)【教学目标】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毛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重点难点】重点: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难点: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教学准备】棉线、中国地图等。【教学过程】三、 创设情境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为什么?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意图: 人人都有几何直觉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事实“做一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数学活动1、 教师给出任务: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2、 学生讨论、实践、交流方法,师生总结评价。设计意图:体会线段比较的意义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发现诸多结论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三、想一想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 CD.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 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 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教师给出表示方法 九、 试一试教科书第123页练习十、 折一折让学生将一条绳子对折,使绳子的端点重合,说说你的感受 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 引导学生看第123页书,你能找到线段的中点吗?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画一画教师给出表示方法设计意图:在实际背景中感受中点的含义。十一、 勇攀高峰尝试完成教科书125页习题3.2第9题。十二、 布置作业1、必做题: 教科书125页习题3.2第5、7、8题2、备选题: (1)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5,1,那么线段AB的长是 个单位长度,线段AB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 (2)已知线段AC和BC在一条直线上,如果AC =5.6 cm,BC=2.4 cm,求线段AC和BC的中点之间的距离【设计思想】探索是人类思维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魅力的活动,探索的结果往往导致问题解决和新的发现无论是布鲁纳主张的发现法,还是玻利亚倡导的数学启发法,其精髓都是重在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为此,在线段大小比较的教学中,像布鲁纳所倡导的,不是把学习材料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给出一些提示性的线索爬教材内容组织成一定的尝试层次,通过问题启发、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策略、提高学生实践、探索能力教师把抽象的线段性质及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的研究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实验,主动地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实物等,学生凭借几何直觉对所要讨论的间题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动手探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曲线大小比较的方法也有了初步体验,这就为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铺平道路设计的数学活动: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体验抽象的线段大小比较,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发现各种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毛
收藏
编号:259598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40.0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图形
认识
初步
课程
教案
- 资源描述:
-
.-
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毛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 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
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设计思想】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毛
直线、射线、线段(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毛
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
展数学语言.
5、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
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
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打好小洞的10cm长,1cm宽的硬纸条和装有揿扣,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二、 创设情境
1、观察教科书121页图3.2一1.
2、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雨伞的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2米长的装有挂钩的木条.本校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八个班,问至少需要买几颗钉子?你能帮总务处的师傅算一算吗?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实践,自主归纳
(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利用打好小洞的10 cm长,1 cm宽的硬纸条和撒扣进行实践活动)小组之间交流实践成果,相互补充完善,并解决问题(1)、(2).得到直线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你画我说
要求学生分别画一条直线、射线、线段,教师给出规范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直线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语言可能不够准确简练、完整细致,面对这种情况,不必操之过急,要允许学生有一个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三、议一议
结合自己所画图形寻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交流.思考: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
举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看成直线、射线、线段的例子.
设计意图:在自己动手画好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六、 我说你画
完成教科书122页练习。使学生逐步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七、 数学活动
独立探究: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说说你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
教师边说边示范尺规作图并要求学生写好结论.
设计意图:慢慢让学生读清题意并学会按照要求正确画出图形.并让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自主探索的数学实脸学习
八、 布置作业
1、教科书124页习题3.2第2、3、4题。选做126页习题3.2第10题。
【设计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作为教师就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等等),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活动,充分拓宽学生探究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像本节课直线性质的教学,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直线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毛
直线、射线、线段(2)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毛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难点: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棉线、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三、 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 人人都有几何直觉.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事实.
“做一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活动
1、 教师给出任务: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
2、 学生讨论、实践、交流方法,师生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体会线段比较的意义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发现诸多结论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三、想一想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 CD.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
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
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
教师给出表示方法.
九、 试一试
教科书第123页练习
十、 折一折
让学生将一条绳子对折,使绳子的端点重合,说说你的感受.
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
引导学生看第123页书,你能找到线段的中点吗?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画一画.教师给出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在实际背景中感受中点的含义。
十一、 勇攀高峰
尝试完成教科书125页习题3.2第9题。
十二、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教科书125页习题3.2第5、7、8题.
2、备选题:
(1)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5,1,那么线段AB的长是 个单位长度,线段AB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
(2)已知线段AC和BC在一条直线上,如果AC =5.6 cm,BC=2.4 cm,求线段AC和BC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设计思想】
探索是人类思维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魅力的活动,探索的结果往往导致问题解决和新的发现无论是布鲁纳主张的发现法,还是玻利亚倡导的数学启发法,其精髓都是重在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为此,在线段大小比较的教学中,像布鲁纳所倡导的,不是把学习材料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给出一些提示性的线索爬教材内容组织成一定的尝试层次,通过问题启发、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策略、提高学生实践、探索能力.教师把抽象的线段性质及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的研究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实验,主动地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实物等,学生凭借几何直觉对所要讨论的间题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动手探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曲线大小比较的方法也有了初步体验,这就为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铺平道路.设计的数学活动: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体验抽象的线段大小比较,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发现各种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毛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