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注》中的性情关系.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析《老子注》中的性情关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老子注》中的性情关系.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析老子注中的性情关系浅析老子注中的性情关系论文关键词:老子注 , 性情一、王弼的圣人观与何晏圣人观的不同何晏王弼同为正始时期的玄学开山之师, 但他们在圣人的人格特征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圣人是否 有情 之争上何晏对圣人是否有情的论证, 已无论著可寻 , 但是按照 记载: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 , 其论甚精 , 钟会等述之 , 弼与不同 . ”这里可以看出 , 何晏将圣人视为没有喜怒哀乐之人 , 认为圣人之所以高于常人, 正是因为没有 常人之情 , 这种说法 , 也受到了钟会等人的赞同。何晏这里对圣人的认识,是和两汉时期以来对圣人的认识相一致的。董仲舒就将人分为三品:一为
2、圣人之性,圣人少有情欲,不教而善;一为中民之性,中民虽有情欲,却可为善为恶,依赖于教化;三为斗筲之性,斗筲之性情欲过多,虽教化也难以为善,只能为恶。这里,何晏显然是同意董仲舒将“情”视为恶的这种理论预设的,因而认为圣人正是革除了这些常人之情的人。因此,他将圣人塑造成为了无喜怒哀乐之情、无血无肉的冰冷形象。王弼对圣人的理解则全然不同,何邵的王弼传中说王弼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而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从这段记载来看,王弼认为,圣人与常人一样,是有着喜怒哀乐之情的,因而,圣人
3、也不可能对外物毫无反应。但圣人高于常人之处,在于圣人的“神明”,由于“神明茂”,因而圣人能够像常人一样感受外物的同时,“无累于物”,不为外物奴役自己的情感,因而给人以圣人对外物毫无反应的错觉。这段话应当是体现了王弼的圣人观的。王弼自己也明确以孔子遇颜回不能无乐,丧颜回不能无哀来论述圣人有情。这里可以看到王弼对两汉以来对“情”的认识的一种反动。不同于以往哲学家将“情”直接划入恶的范畴,在王弼这里,“情”至少是无善无恶的,只要不沉迷其中,圣人有情也不妨碍其成圣。这实质上是一种对自然人性的肯定和承认, 相较于其他哲学家 ,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二、王弼性情观的理论基础何晏对圣人的看法 , 因袭
4、两汉哲学 , 也受到了当时名士们的一致追捧, 那么, 王弼何以破除何晏的成见 , 作出这样的理论创新呢 ?究其根源 , 应当是由于王弼哲学中对有无关系的认识所引导出来的。王弼在老子注中很明确地提出了“以无为本”的观点。他提出: “凡有皆始于无 , 故未形无名之时 , 则为万物之始 ,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 , 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为其母也 .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 ,( 万物) 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 ( 然), 玄之又玄也。”(老子注第一章)“言无者 , 有之所以为利 , 皆赖无以为用。” (老子注第十一章 ) “万物虽贵 , 以无为用, 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第三十八章)“天下之
5、物, 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 ,以无为本。将欲全有 , 必反于无也。”(老子注第四十章)“万物万形, 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老子注第四十二章)这里,王弼对有无关系的论述,是和老子有着微妙区别的。老子对有无关系的论述,是一个宇宙生成论的顺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对于老子来说,有无是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宇宙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无是万物生成的最后根源,是最高的存在,实际上是具有实体性质的。王弼则认为,无是万物的本原,但是,无又是存在于万有之中的,是通过有
6、来体现的。有与无的关系,不是截然分化的,无是万有“所以然”的根据, 是万有最后的根源 ; 有、无并无时间先后 , 亦无空间区别 , “无不是在有之先, 与有相对的某个实体 , 有也不是在无之后, 由无分化生出的各个不同实体,而是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前言)王弼的这种对有无关系的认识,有效地沟通了有无,以无为本,显现为有,有又复归于无,如此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在这种以有为本,以无为末的理论框架下,王弼进一步提出了要“崇本息末”的方法论。所谓“崇本”,是指重视本的地位和作用,“息末”,则有止息之义,崇本息末,是将本放在首要位置,将末放在次要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末的忽视。“
7、以道治国则国平,以正治国则奇(兵)起也。以无事,则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国,则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国,崇本已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以)奇用兵也。”(老子注第五十七章)“以光鑑其所以迷,不易光照求其隐匿也。所谓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复之也。”(老子注第五十八章)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弼“崇本息末”的目的绝对不是全盘否定掉“末”。他认为本是末的基础、根源,只有把握好了本,才能做到全面、无所执,才能把握好末。相反地,如果执着于末,则会造成“本不立而末浅”的恶果,最终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注 浅析 老子 中的 性情 关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