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解析分析.doc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案例一: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案例二: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4.完善个性因素。大凡嫉妒心理级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5.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一公平、合理伟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之所长,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误区,祝愿所有。案例三: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渐渐地,她发现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机。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长时间的相处,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就如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更没想到男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网络心理障碍。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关注。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绣花枕头烂稻草”。他在网上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是一无所有。网络是虚拟的,它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案例四: 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某,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专家分析 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来访者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来访者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 南昌大学某女生,学习成绩在班上为第一名。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她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决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象已经没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 该女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其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人际性压力。首先,她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其次,根本原因,是由于来访者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再次,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人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我封闭,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她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环境,必然在一段时间内给她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给来访者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第四、但给她面临迫切的人际压力时,一开始采取的是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对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认识,过于急功近利,在受挫后,极易滑向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案例六:成都某大学学生,进入学校三个月的二十一岁女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有一弟弟读初中。从小父母对她的希望就是好好读书,长大能离开农村。应届考上某大学,她几乎没参加过其他劳动或活动,没有出过远门。她从小是个乖女孩,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听大人的话,与同龄相处较好。父母不愿她到陌生城市读书,出于经济原因考虑,她主动向父亲提出,填报相同专业中收费最底的成都某大。两个月她3000多元的存款在校园内被骗,事后出现失眠,无食欲,焦虑,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判断问题,情绪低落,愤怒,自责和羞耻。她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是危险,成都人不能信任,自己不幸,这样的事会给家庭带来羞辱,目前及今后的生活不可控,四处找工作影响学习,经济压力打乱了日常生活,对今后能否继续上大学不确定。一个人时,她眼前常会出现骗子的画面,梦中会有事件的一些场景出现;下晚自习时害怕一人单独走回宿舍。她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有过分内省的人格倾向。认为给家庭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带来耻辱,应自己打工弥补,但打工受挫,感到无助。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与宿舍部分同学相处得渐渐格格不入。个案中应激相关障碍的认知、行为特点事件发生后,由于非理性的认知,当事人选择了不现实的行为,致使再次出现受伤害和自杀的危险。认知偏差:道听途说家乡“一男青年被抢后无法在村里生活”,认为人们也同样不会接纳自己和家人,感到羞耻; 不了解工作的困难,遭遇挫折,导致无助、绝望; 对父母的承受力估计过低。 行为异常:事件发生后没有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利用全部课余时间,在自己陌生的城市单独徒步四处找工作。不愿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告知家人。重视青年学生危机事件 青年学生刚接触社会,正处于认识社会,形成对社会初步看法的关键时期 ,他们各方面承受能力都较差,受阅历的限制,这类危机事件很可能给他们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经济上的很大伤害,以至形成对社会不正确的认知,影响终生。因此要重视青年学生对类似危机的干预,认识危机中新的生机,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危机,及时把握转机,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使个体获得成长和自我实现,最终走向成熟。 案例七: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案例八: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案例十:女生小A,家庭温馨、父母宠爱。入学报到后,非常想念父母,每天都要与家里通上几个小时的电话,无法安心学习。对于新同学来说,你们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的群体。大学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识的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每个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使他们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焦虑不安。这种因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而出现的不安、苦闷和孤独感,在那些应变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关键是,只要能意识到人生总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并努力地在体验和尝试中逐步完善自我,你就成熟了。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案例十一:男生小B,进入大学学习一年后,因多科考试成绩不理想,从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修习学分达不到学校的规定,面临退学的危险。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都有别于中学生。因此,在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诸如动机、兴趣、方法、用脑等问题。此外,角色地位的改变,也是每个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的宠儿、同学朋友心目中的榜样,自我感觉良好。但进入大学后,挤身于这个集中了各地优等生的新群体中,就不可能人人都是宠儿、都是优等生了,原来的优越感不复存在。能否继续保持优势,或者能否接受“自己是平凡一员”这一事实,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接受和对待这种现实,采取逃避或否认等防御方式,就会引发心理卫生问题。事实上,你是教院学子,足以证明你的优秀。 人际交往中心理卫生问题案例十二:某女生C,在家是独生女,漂亮聪明,学习优秀,堂、表兄弟姐妹中数她最出色,父母爷姥万千宠爱,家庭经济条件好,很早就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到学校后,四人一间宿舍,感到委屈和不适应,经常抱怨寝室同学,还耍娇小姐脾气,支使别人干这干那,好像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其他三位同学开始逐渐疏远她,她感到十分孤单,却又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远离她。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也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关键是要学会本着平等、尊重、真诚、宽容、谦逊的原则,在积极的人际交往实践中提高自己。案例十三:女生小D,有一位同乡男生大一时就追求自己,半年过去了,两人感觉不错。但是最近几次约会男朋友都暗示了性要求,为此小D非常困惑和不安。从个体的生理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阶段,一方面,有恋爱等情感的需求,另一方面,思想观念还不成熟,经济上还不能自立,学习的压力又较大,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大学生恋爱容易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处理不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有的大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为严重的生活事件,这会使他们在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和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大学生阶段由于性生理逐渐发育成熟,性冲动和性需求较为强烈,恋爱中难免会引起性冲动,但婚前性行为不为社会和道德所接受,容易引起心理冲突。尤其一旦怀孕,直接受害者往往是女性。对此大学生应自觉地调节,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之内,这也是心理健康的反映。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卫生问案例十四:男生小E,来自偏远山区,从小天赋优秀,终于考入某名牌大学。到了学校,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在一起,突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不太会使用计算机,不懂足球和网络游戏,英语发音不纯正。更可怕的是第一学年自己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活动,非常认真地学习,可是成绩平平,连奖学金也拿不到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卫生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核心。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容易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客观条件,会妨碍“理想自我”的实现。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的大学生在客观现实面前,能调整自身的认识,重新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使之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则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心态,或耽于玩乐、放纵,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甚至出现自杀企图。案例十五:某大学一个20岁的女省,来自外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高中阶段,住在亲戚的家里,因为成绩优异,比较听家长的话,亲戚们也就特别宠爱该生。很少与班上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性格内向。进入大学后,刚开始感觉还可以,但时间长了,由于寝室同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性格差异,相处中出现了不和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该生感到十分困惑,不知道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典型的大学生友谊受挫,从而在人际交往上出现心理障碍的案例。常见的表现有,恐惧、自卑、孤僻、害羞、封闭、自傲、敌意等不正常心理状态。从高中到大学,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生理和社会方面的急剧变化,使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具有迅速、不稳定、不平衡的特点,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遇到诱发因素容易出现困惑、矛盾、冲突而引发情绪和行为障碍。案例十六:某21岁的男生进飞,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原来情绪不好的时候,一两天就过去了,可这次已持续了两周多了,特别难受,也很郁闷,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情绪很低落,不想见任何人,寝室里同学的说笑声音也令我烦躁不已。我想每天快乐地生活,高效率地投入学习,可是我做不到,很焦虑。这是由于客观事物或情景不符合个体需要和愿望时,而产生的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困扰,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负性情绪的典型案例。大学生常常体验到的负性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耻辱、内疚、悔恨、愤怒、悲观等,负性情绪会使人陷入一种继发性的焦虑之中。案例十七:20岁女生晓玉,大二学生,父母均为农民,家境贫困。一直以来,由于家庭贫困,常担心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太好,没什么优点,不讨别人喜欢。总不相信别人,不愿理会别人,对人冷漠、缺乏热情。多次想退学。几天来,连续几天晚上做相同的噩梦,梦见父亲去世了,从梦中哭醒,连续几天都很伤心,情绪很低落,无法学习。这是典型的自我意识混乱案例。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意识,它包含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等几个方面。当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评价,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时,则会出现自我意识混乱。青年期是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学习如何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发展任务,直接关系到青年能否建立健全人格。案例十八: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据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案例十九:今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个点上。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案例二十:前段时间大连一知名网站的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出租自己”的帖子,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注意。帖子称,“本人欲将自己出租,只要不违背法律的要求都在考虑范畴!陪聊,陪逛,陪吃价格再议。”发帖人自称是一名22岁刚从新西兰回国的大学生,“出租自己”只因为“太无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下,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他们缺少挫折锻炼,心理承受力太弱。另外,在大学里,可能无形之中同学之间会有一个比较,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可能就造成一个心理落差,情绪上很不稳定,精神比较空虚。有的则是一旦失恋后,就痛苦不堪,无法恢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好像没了恋人就无法生活了似的。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减压无术极端案例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抑郁症一般来讲,神经性抑郁症患者在病前大多能找到一些精神因素。如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学习中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在公共场合中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等。该症的发生与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自卑心一向很强的人,在受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失望、自卑而发病。性格不开朗、多愁善感、好思虑、敏感性强、依赖性强的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也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抑郁症的克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学会将自己的忧伤、痛苦以恰当的方式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例如,倾诉、写日记、哭泣等等,都可以减少心理负荷。二是多与其他同学交往,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开阔视野。三是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等,将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大学生抑郁症比例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想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复杂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了解得不够深刻,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建立,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与心理防卫机能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很容易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和心境。
收藏
编号:259704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3.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3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案例
解析
分析
- 资源描述: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案例一: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2.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4.完善个性因素。大凡嫉妒心理级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5.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一公平、合理伟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之所长,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误区,祝愿所有。
案例三:
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渐渐地,她发现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机。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长时间的相处,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就如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
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更没想到男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网络心理障碍。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关注。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绣花枕头烂稻草”。他在网上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是一无所有。网络是虚拟的,它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
案例四:
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某,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
专家分析 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来访者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来访者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
南昌大学某女生,学习成绩在班上为第一名。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她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决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象已经没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
该女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其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人际性压力。首先,她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其次,根本原因,是由于来访者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再次,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人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我封闭,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她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环境,必然在一段时间内给她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给来访者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第四、但给她面临迫切的人际压力时,一开始采取的是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对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认识,过于急功近利,在受挫后,极易滑向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
案例六:
成都某大学学生,进入学校三个月的二十一岁女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有一弟弟读初中。从小父母对她的希望就是好好读书,长大能离开农村。应届考上某大学,她几乎没参加过其他劳动或活动,没有出过远门。她从小是个乖女孩,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听大人的话,与同龄相处较好。父母不愿她到陌生城市读书,出于经济原因考虑,她主动向父亲提出,填报相同专业中收费最底的成都某大。两个月她3000多元的存款在校园内被骗,事后出现失眠,无食欲,焦虑,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判断问题,情绪低落,愤怒,自责和羞耻。她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是危险,成都人不能信任,自己不幸,这样的事会给家庭带来羞辱,目前及今后的生活不可控,四处找工作影响学习,经济压力打乱了日常生活,对今后能否继续上大学不确定。一个人时,她眼前常会出现骗子的画面,梦中会有事件的一些场景出现;下晚自习时害怕一人单独走回宿舍。
她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有过分内省的人格倾向。认为给家庭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带来耻辱,应自己打工弥补,但打工受挫,感到无助。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与宿舍部分同学相处得渐渐格格不入。
个案中应激相关障碍的认知、行为特点事件发生后,由于非理性的认知,当事人选择了不现实的行为,致使再次出现受伤害和自杀的危险。认知偏差:①道听途说家乡“一男青年被抢后无法在村里生活”,认为人们也同样不会接纳自己和家人,感到羞耻; ②不了解工作的困难,遭遇挫折,导致无助、绝望; ③对父母的承受力估计过低。 行为异常:事件发生后没有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利用全部课余时间,在自己陌生的城市单独徒步四处找工作。不愿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告知家人。
重视青年学生危机事件 青年学生刚接触社会,正处于认识社会,形成对社会初步看法的关键时期 ,他们各方面承受能力都较差,受阅历的限制,这类危机事件很可能给他们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经济上的很大伤害,以至形成对社会不正确的认知,影响终生。因此要重视青年学生对类似危机的干预,认识危机中新的生机,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危机,及时把握转机,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使个体获得成长和自我实现,最终走向成熟。
案例七: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案例八:
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案例十:
女生小A,家庭温馨、父母宠爱。入学报到后,非常想念父母,每天都要与家里通上几个小时的电话,无法安心学习。
对于新同学来说,你们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的群体。大学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识的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每个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使他们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焦虑不安。这种因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而出现的不安、苦闷和孤独感,在那些应变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关键是,只要能意识到人生总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并努力地在体验和尝试中逐步完善自我,你就成熟了。
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案例十一:
男生小B,进入大学学习一年后,因多科考试成绩不理想,从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修习学分达不到学校的规定,面临退学的危险。 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都有别于中学生。因此,在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诸如动机、兴趣、方法、用脑等问题。此外,角色地位的改变,也是每个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的宠儿、同学朋友心目中的榜样,自我感觉良好。但进入大学后,挤身于这个集中了各地优等生的新群体中,就不可能人人都是宠儿、都是优等生了,原来的优越感不复存在。能否继续保持优势,或者能否接受“自己是平凡一员”这一事实,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接受和对待这种现实,采取逃避或否认等防御方式,就会引发心理卫生问题。事实上,你是教院学子,足以证明你的优秀。
人际交往中心理卫生问题
案例十二:
某女生C,在家是独生女,漂亮聪明,学习优秀,堂、表兄弟姐妹中数她最出色,父母爷姥万千宠爱,家庭经济条件好,很早就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到学校后,四人一间宿舍,感到委屈和不适应,经常抱怨寝室同学,还耍娇小姐脾气,支使别人干这干那,好像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其他三位同学开始逐渐疏远她,她感到十分孤单,却又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远离她。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也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关键是要学会本着平等、尊重、真诚、宽容、谦逊的原则,在积极的人际交往实践中提高自己。
案例十三:
女生小D,有一位同乡男生大一时就追求自己,半年过去了,两人感觉不错。但是最近几次约会男朋友都暗示了性要求,为此小D非常困惑和不安。
从个体的生理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阶段,一方面,有恋爱等情感的需求,另一方面,思想观念还不成熟,经济上还不能自立,学习的压力又较大,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大学生恋爱容易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处理不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有的大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为严重的生活事件,这会使他们在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和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
大学生阶段由于性生理逐渐发育成熟,性冲动和性需求较为强烈,恋爱中难免会引起性冲动,但婚前性行为不为社会和道德所接受,容易引起心理冲突。尤其一旦怀孕,直接受害者往往是女性。对此大学生应自觉地调节,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之内,这也是心理健康的反映。
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卫生问
案例十四:
男生小E,来自偏远山区,从小天赋优秀,终于考入某名牌大学。到了学校,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在一起,突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不太会使用计算机,不懂足球和网络游戏,英语发音不纯正。更可怕的是第一学年自己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活动,非常认真地学习,可是成绩平平,连奖学金也拿不到……
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卫生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核心。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容易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客观条件,会妨碍“理想自我”的实现。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的大学生在客观现实面前,能调整自身的认识,重新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使之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则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心态,或耽于玩乐、放纵,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甚至出现自杀企图。
案例十五:
某大学一个20岁的女省,来自外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高中阶段,住在亲戚的家里,因为成绩优异,比较听家长的话,亲戚们也就特别宠爱该生。很少与班上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性格内向。进入大学后,刚开始感觉还可以,但时间长了,由于寝室同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性格差异,相处中出现了不和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该生感到十分困惑,不知道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
这是典型的大学生友谊受挫,从而在人际交往上出现心理障碍的案例。常见的表现有,恐惧、自卑、孤僻、害羞、封闭、自傲、敌意等不正常心理状态。
从高中到大学,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生理和社会方面的急剧变化,使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具有迅速、不稳定、不平衡的特点,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遇到诱发因素容易出现困惑、矛盾、冲突而引发情绪和行为障碍。
案例十六:
某21岁的男生进飞,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原来情绪不好的时候,一两天就过去了,可这次已持续了两周多了,特别难受,也很郁闷,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情绪很低落,不想见任何人,寝室里同学的说笑声音也令我烦躁不已。我想每天快乐地生活,高效率地投入学习,可是我做不到,很焦虑。
这是由于客观事物或情景不符合个体需要和愿望时,而产生的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困扰,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负性情绪的典型案例。大学生常常体验到的负性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耻辱、内疚、悔恨、愤怒、悲观等,负性情绪会使人陷入一种继发性的焦虑之中。
案例十七:
20岁女生晓玉,大二学生,父母均为农民,家境贫困。一直以来,由于家庭贫困,常担心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太好,没什么优点,不讨别人喜欢。总不相信别人,不愿理会别人,对人冷漠、缺乏热情。多次想退学。几天来,连续几天晚上做相同的噩梦,梦见父亲去世了,从梦中哭醒,连续几天都很伤心,情绪很低落,无法学习。
这是典型的自我意识混乱案例。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意识,它包含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等几个方面。当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评价,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时,则会出现自我意识混乱。
青年期是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学习如何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发展任务,直接关系到青年能否建立健全人格。
案例十八: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据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案例十九:
今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
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个点上。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
案例二十:
前段时间大连一知名网站的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出租自己”的帖子,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注意。帖子称,“本人欲将自己出租,只要不违背法律的要求都在考虑范畴!陪聊,陪逛,陪吃……价格再议。”发帖人自称是一名22岁刚从新西兰回国的大学生,“出租自己”只因为“太无聊”。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下,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他们缺少挫折锻炼,心理承受力太弱。另外,在大学里,可能无形之中同学之间会有一个比较,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可能就造成一个心理落差,情绪上很不稳定,精神比较空虚。有的则是一旦失恋后,就痛苦不堪,无法恢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好像没了恋人就无法生活了似的。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减压无术 极端案例
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抑郁症一般来讲,神经性抑郁症患者在病前大多能找到一些精神因素。如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学习中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在公共场合中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等。该症的发生与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自卑心一向很强的人,在受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失望、自卑而发病。性格不开朗、多愁善感、好思虑、敏感性强、依赖性强的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也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抑郁症的克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学会将自己的忧伤、痛苦以恰当的方式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例如,倾诉、写日记、哭泣等等,都可以减少心理负荷。二是多与其他同学交往,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开阔视野。三是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等,将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大学生抑郁症比例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想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复杂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了解得不够深刻,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建立,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与心理防卫机能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很容易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和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