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古代文学发展计划脉络(至唐宋).doc

收藏

编号:259834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0.6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3
8
金币
关 键 词:
国内 古代文学 发展计划 脉络 唐宋
资源描述:
\\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原始神话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一、原始神话 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在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远祖不仅改造了自然界的面貌,也促进了自身的进步,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文,当音乐、美术等艺术逐渐同生产脱离而走向独立时,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了。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与知识水平的低下,人们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产生了神秘感,形成了对自然神的信仰,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说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羿射九日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都有现实生活做基础,是客观现实和生活的反映。如羿射九日之所以产生,大概是远古时代发生过多次旱灾,人民群众渡过这些灾难后,久而久之,幻想出一个善射的神弓手后羿,射去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以减轻旱灾的威胁。 原始神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它通过美丽的故事,奇特、丰富的幻想,表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小结: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二、诗歌源头 诗歌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一种口头创作。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很少。《诗经》三百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音乐歌词。《诗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和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 《诗经》的艺术成就: 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反映生活中带本质性的社会问题,使诗歌创作成为一幅幅社会生活的图画。 2.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叙,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对事物作形象描写。“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3.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四言句式。 4.重言叠字、双声叠韵、隔句押韵,富于音韵声情之美。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对后世诗歌,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继《诗经》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出异彩的是《楚辞》。楚辞是楚国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并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来的新诗体。它打破了《诗经》四言诗的格调,代之以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著名的楚辞诗人有屈原、宋玉、景差等。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出身于战国时楚国的贵族家庭,处在楚国由于强盛走向衰败时期,曾任楚三闾大夫,为楚怀王左徒。他忠君爱国,主张联齐抗秦,为人谗毁,先后被怀王、顷襄王放逐江南。他在长期的流亡中忧国忧民,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抒发忧愤的感情,后投汩罗江而死。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等,其中以《离骚》是为著名。“离骚”,离忧,遭遇忧患。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提出了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了战国后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屈原是第一个以诗歌创作为主的真正诗人。从他开始, 中国古代诗歌开创了自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其次,屈原把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统一起来,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 其三,屈原创作了楚辞体,并创作了大量不朽之作。 其四,屈原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传统。 最后,屈原对比兴手法的创作性运用,形成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新的艺术手法。 《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有“风骚”并称。“风”指《诗经》国风,“骚” 指《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 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三、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散文起源于史官的记言、词,甲骨文中已有完整的叙事记言,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散文完篇。春秋战国时,散文发展日趋繁荣,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诸子散文则以孟、庄、荀、韩四家文学价值最高。《孟子》长于论辩,说理透晰;《庄子》汪洋肆意,想象丰富;《荀子》明晰简练,并采用民歌形式,影响后来赋的创作;《韩非子》文笔犀利,善用浅近的寓言说理。 (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作者不详。今存 。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春秋时期的编年史,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故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左传》长于叙事,注意“原始察终”;善于抓住个性特点描写战争,战争描写成就很大; 人物描写达到一定高度;语言艺术。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载西周末到春秋末五百余年周、鲁等八国的历史片断。记言为主, 对事件过程一般不展开,相传为左丘明作。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战国后期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辑。专门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和他们的策谋。 人物刻画从外形特征到内心世界,善在激烈冲突和戏剧性情节中展现人物,较以前的历史散文有突破;说辞内容丰富,善假寓言。 (6)名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满招损,谦受益|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亡羊补牢,犹为迟也 四、先秦诸子散文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语录体或简短论文。 (1)《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老子,名耳,字伯 阳, 道家创始人 。 (2)《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礼治),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创始人。通行的注本为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孔子的“仁”“义”及重视个人修养的观点。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的语言。 (3)《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爱),53篇。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文字浅显,质朴无华,善假具体事例说理,逻辑性强,论证严密,为战国时大量论辩文打下基础,是中国古代哲理散文发展史的里程碑。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体或论辩文与专题论 (4)《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儒家重要人物。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儒家经典之一。 较《论语》有发展,可说是章向篇的过渡,语录体向对话体发展。气势雄伟,感情激烈,论辩中善施机巧,说理善假寓言、比喻。通行的注本为宋代朱熹《孟子集注》 (5)《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庄子,名周,宋国人,道家学派重要人物。脱离语录体, 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 汪洋恣肆的行文艺术: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 常以极度夸张的笔法,非常奇特的构思进行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写,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汇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代表作《逍遥游》。 3、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宏篇钜制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体制 (6)《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义),32篇。 荀子,名况,后人尊称“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子及其门人的论文集,皆为长篇专题论文, 代表《劝学》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韩非著,反映韩非思想(法治),55篇。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的政论文集,结构严密,条理分明; 议论透彻,切中要害;辞锋犀利,语气严峻;善假比喻、寓言。注本为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8)《孙子》:即《孙子兵法》,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13篇。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即《吕氏春秋》,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人编写,160篇。 吕不韦,韩国商人,曾为秦的相国。 (10)名句 :工欲上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可忍,孰不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二编 两汉文学 秦代历时短促,现在能看到的仅仅是秦始皇巡行各地时,李斯(李斯《上书秦王》(《谏逐客书》)等人撰写的刻在山石之上的歌功颂德的文字,多为四言韵文,间杂以不规则的长短句,对后世的碑志文有一定的影响。 西汉文学繁荣,主要成果是赋、散文的乐府诗。最著名的赋家是杨雄。 一、汉赋 “赋”,原是《诗经》表现手法之一,汉代成为一种新文体。“不歌而诵谓之赋”,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铺叙是它重要的写作特点。它形成、发展于汉代,并在汉代成熟并达到鼎盛,故曰堪称汉代文学标志的新文体。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家。 形成期(汉初---汉武帝)多为书写悲愤之情的“骚体赋”,有贾谊《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等。 全盛期(汉武帝---顺帝)多为歌功颂德的长篇“大赋”,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和杨雄的《甘泉赋》等。 转变期(汉顺帝---汉末)多为篇幅较小的抒情“小赋”,有张衡《二京赋》,蔡邕《述行赋》等。 “汉赋四大家”是:杨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二、西汉的散文 1、政论散文:政略家的策论,重在解决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 它也不亚于韵文,贾谊的《过秦论》、《陈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刘向的《说苑》等,都是西汉的散文名篇。东汉以后,政论文成就不如西汉,较重要作家作品有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等。 2、史记散文 (1)司马迁的《史记》,为开创我国传记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第一部通史: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纵贯三千年。《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影响《史记》创作的几个因素: 1)史官家庭的熏陶,太史令的便利,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和史料基础; 2)三次远游,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集了许多民间史料; 3)“李陵之祸”使其认识到武帝的横暴、法吏的残忍和上层社会的冷酷,增加了思想的进步性和倾向性。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史记》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艺术表现:①善序事理:采用“互见法”,以人系事,注重叙事方法,讲究结构艺术。②善写人物:善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或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同时倾注了强烈感情,使人物描写具有浓厚抒情性,增强作品感人力量。③个性化语言:通俗简练,明白晓畅,富于感情 (2)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记后传〉。班固曾被污入狱,其弟班超替其力辩,出狱后任兰台史令,奉诏写史,历经二十余年,完成《汉书》。沿袭《史记》,改《书》为《志》,去《世家》并入《传》,成《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大部分100篇,主要记载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即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学地位:史料保存丰富完整,对《史记》作出有益校正和补充。文学价值:工整严谨,别具风格,与《史记》形成一“密”一“疏”两种风格。《苏武传》苏武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塑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利禄不可诱,饥寒不能摧,私情不能移的爱国者形象。 《汉书》故事:《请杀张禹》朱云不畏权贵的勇气和正直的品格。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万年教子》对谄媚攀附的讽刺批评。含蓄而又尖锐的笔法。 三、乐府与文人五言诗 “乐府”本为掌管音乐的机构,始设于秦,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宫廷娱乐和庙堂祭祀的需要,开始大规模采集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经过加工配乐、后来就称为乐府诗,乃至称为“乐府”。 汉代乐府机关所采编演唱的诗,汉人称“歌诗”,魏晋六朝始称“乐府”或“乐府诗”,多为民歌,也有文人参与创作。后世文人多有仿作,也称“乐府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汉乐府民歌多辑在《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汉乐府描述真景实况,抒发真情实感;反映社会现实,暴露社会矛盾。这一创作精神,班固归结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创作精神。它上承《诗经》,下接“建安文学”直至唐杜甫的“新题乐府”,而中唐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则明确从理论上竖起继承汉乐府创作精神的大旗。 现存汉乐府民歌大多是东汉作品,它们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苍茫而悲凉,控拆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学生灾难。其他名篇还有《上邪》、《陌上桑》、《东门行》、《病妇行》等。东汉未年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 东汉时期还出现了文人模仿乐府形式创作的五言诗。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就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作品。南朝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乐府诗以叙事为主,纵使抒情之作,也带叙事性。而古诗十九首以抒情为中心,其叙事写景皆为抒情,常借景抒情、以情融事,甚至直接抒情。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和叠字。代表作《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东汉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杨坚灭陈(589),共393年的文学发展历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由于儒家独尊地位的动手,思想有了新的解放,社会的大变动、统治阶级的倡导,以及北方民族参与中原事务,无不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诗歌最有成就:建安诗歌和陶渊明田园诗 建安——正始——太康——永嘉——陶渊明——南朝文人诗(谢灵运与山水诗、鲍照与五七言乐府诗、谢脁与“永明体”、萧刚与“宫体诗”)——庾信与北朝诗——南北朝乐府民歌 (2)骈文盛极一时 散文受辞赋的影响,出现骈俪化倾向,形成了一种讲究辞藻、对偶、用典、声律的骈体文。 (3)散文显得消沉、小说正在萌芽 这时的小说还不是“有意为小说”,但已初具规模,为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志怪小说的代表是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文艺理论的兴盛和文学批评正在发展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等。 一、魏晋南北朝诗歌 (一)建安诗歌 (1)“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 (2)特点:“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比较广阔而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动乱社会,表现了作家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呈现出情辞慷慨,清新刚健的风格特征。史称“建安风骨”。 (3)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 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 孔融、陈琳、王粲(七子之冠冕)、徐干、阮瑀、应阳、刘桢 蔡琰(建安唯一的女诗人) (4)曹操: 《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 (5)曹丕:代表作《燕歌行》——这是现存文人诗中最早的完整而纯粹的七言诗。 (6)曹植:《野田黄雀行》第一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邺城安逸的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有奋发 进取的精神。情调乐观开朗。如《白马篇》 后期——多写个人受压抑的不幸遭遇,表现反迫害、求自由的愤懑之情。多用比兴,隐晦曲折。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艺术成就:钟嵘:陈思为建安之杰。“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①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变乐府的五言叙事为五言抒情,使五言诗进一步走向成熟。 ②骨气奇高,悲凉慷慨。 ③辞采华茂,语言精炼。善于对偶和炼字。 ④工于起调,善为警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 小结: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二)正始至永嘉诗歌 1、正始诗歌: 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①阮籍: 创作:八十二首《咏怀诗》(一生创作的总题目) 艺术:“归趣难求”(李善)、“难以情测”(钟嵘)。 ②左思:陆机和潘岳代表了太康诗坛文学的主要倾向(形式主义); 左思是太康诗坛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有“左思风力”之称。《咏史》八首是代表作。 ③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运用比喻,形象贴切;借历史事实以古证今,对比鲜明;笔力矫健,气势昂扬。 小结: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写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其诗多引史实,不再是“就史(事)叙史(事)”。而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述怀。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 2、永嘉诗歌 此时所盛行的诗风,以遁世思想为主要创作灵感来源。加之正始年间的谈玄之风,永嘉时期的文人也盛行玄风,虽说是正始玄风的恢复,但是放诞之说减少,名理之辨却增多。究其原因,佛教教义的影响不可说不深,也因为佛理的渗入,也导致此时诗风也散发出浓浓的禅味。既是乱世的作品,文人对于词藻的雕饰就没有那么讲究,也就是说永嘉诗歌比较清淡寡味,但也有优秀的作者不被此风影响,如郭璞述及神仙、黄、老时,就能跳脱感伤、遁世之情,比较能发乎实际。另外刘琨的诗歌充满家国离乱的悲痛,处处可看到力挽狂澜的佳作。代表作家: 刘琨:“闻鸡起舞” ,《扶风歌》是爱国主义诗篇。 郭璞:代表作《游仙诗》 (三)南北朝诗歌 1、谢灵运与山水诗 (1)第一个用全力来描绘壮丽河山的诗人 (2)谢灵运 ―― “大谢” (3)代表作:《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诗歌写了景物变换,时序更易,感物怀旧,表达了作者被权贵排斥外放永嘉,心情不安、进退两难和不得志的感伤情绪。 (4)风格特征: ①生动逼真的景物刻划;②雕琢堆砌,晦涩板重;③没有彻底摆脱玄言诗的消极情调。 2、鲍照与杂言乐府诗 (1)创作: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 诗歌主调——抒发贫贱者的悲愤。 (2)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 3、谢脁与“永明体” 随关江南的开发和世家大族田园别墅的经营,南朝文人大多热衷于以描写景物风光为特色的山水诗。晋宋之际的谢灵运和南齐的谢胱皆为山水诗人代表,全称“大小谢”。另一位诗人鲍照,则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精神,形成豪迈强劲风格。他重视七言诗的创作,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1)字玄晖,谢灵运的同族晚辈,人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后世又称“谢宣城”。 (2)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4) “永明体”:南齐永明年间(483-493),沈约等人把声律学运用于诗歌创作,提出“四声八病”说,创造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向格律化发展。 中国文人诗歌发展到齐(永明年间)梁时期,出现了讲求声律的新体诗,即永明体。其特点是平仄协调,音韵铿锵,对仗工整,辞彩华丽,篇幅短小。它是唐代律诗的先河,反映了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向讲求格律的近体诗发展的趋势。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等“竟陵八友”。 周颙发现汉字“四声” (平、上、去、入); 沈约等把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提出“四声八病”说(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4、萧纲与“宫体诗” (1)时间:齐梁 (2) “宫体诗”:以描写女性的姿态容貌为对象,以雕藻绮靡的形式寄寓放荡内容的宫廷诗歌。 《梁书梁简文帝纪》:“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南朝皇室皆行伍出生,来自社会下层,留恋、学习市井之风。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民歌配乐演唱,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统治者及宫廷文人也有润色或拟作新声歌曲的习惯。这样南朝民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形成“宫体诗”。 代表诗人:庾肩吾、徐摛、徐陵、庾信等。故“宫体诗”又称“徐庾体”。 5、庾信与北朝诗 (1)“北朝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 (2)庾信:他的后期诗歌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 后期:代表作《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6、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民歌 ①分类:“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 ②产生地域:长江中下游及汉水两岸商业发达的城市。“都市之歌” ③内容:大多数是情歌,约占90%。 “恋爱之歌” ④作者:多为歌女、商人妇等青年女子。 “女儿之歌” ⑤形式:五言四句居多。 “小型之歌” 艺术:体 制——诗体小巧 抒情手段——善于抓住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 表现手法——比喻、夸张、双关、隐语 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含蓄委婉 ⑥代表作品:《西洲曲》《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 (2)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民歌也是这一时期文学中的瑰宝。两晋南北来,黄河和长江流域均传诵有大量民歌,反映南北不同社会风貌和情调。南方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内容多为情歌,缠绵委婉,一般是五言四句,对唐代五言绝句有直接影响。北方民歌则以《鼓角横吹曲》为主,雄壮豪放,尚武之风浓烈,多为战歌、牧歌,如《敕勒川》等。成就最高的是千百年传诵不绝的《木兰辞》。 同:形式短小的抒情诗。 异:风格 南朝乐府(含蓄委婉) 北朝乐府(悲凉慷慨) (四)陶渊明诗歌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中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1、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1)表现对剥削和压迫的不满与反抗,以及自己的气节和守志不阿的耿介性格。 《饮酒》《杂诗》《读山海经》《咏贫士》《咏荆轲》《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 (2)对田园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归园田居》《饮酒》《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和郭主簿》《移居》 (3)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诗并记》 2、诗歌:一类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 田园诗的内容: (1)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等 (2)歌咏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归园田居》其二其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3)反映了农村的凋蔽和村民生活的贫困。 《归园田居》其四、《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4)表现了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诗》 咏怀、咏史诗:《杂诗》、《读山海经》、《咏荆轲》、《咏贫士》等 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氏自己的特点,多围绕仕与隐的矛盾,表现他与世俗的隔阂和对恬淡生活的安然;当然也有忧愤激越时。 3、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 (1)真:感情真挚,事情真实,景物逼真(神似) 读其作品,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饮酒》其五可以看见他的劳动带有诗意,有精神寄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他性格孤傲高洁,和对悠闲生活的满足。 《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其中的云、鸟、松,没有一样不具有作者的性格,没有一样不寄托作者当时的心情。 梁启超: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就是陶渊明。 (2)淡:诗中有画,平淡中有景致 (3)高:在平凡的画面里寄寓着高远拔俗的意境 (4)白:白描的手法和质朴无华、明白如话的“田家语” 4、艺术影响: 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 陶渊明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清新隽永的意境对后世诗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赋: 多为抒情小赋,以陶渊明赋作最有价值,《归去来兮辞》是其代表作,另有《闲情赋》、《感士不遇赋》。代表作家作品: ① 曹植《洛神赋》:寓言写志,感情真挚,抒情性极浓。 ②王粲《登楼赋》:“魏晋之赋首”(刘勰)。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白晓畅。 ③祢衡《鹦鹉赋》:托物言志,感情强烈,风格清新。 ④向秀《思旧赋》:以情写景,情景交融,抒情凄恻深永,寓意含蓄深刻。 ⑤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抚今追昔,抒发治乱兴亡的感慨。 二、魏晋南北朝散文: 1、骈体文 散文的辞赋化、骈俪化,原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文风倾向。但由于人们竞相追求,成为时尚,并逐渐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称之为骈文。 2. 骈文的特点: 骈文,亦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每句四字或六字的,又叫四六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全篇多由双句,即俪句、对偶句组成,因此得名。 其特点是: ① 对仗工整;(句法讲究) ② 声律铿锵;(平仄相押) ③ 用典讲究;(援古证今) ④ 藻饰华丽。(词彩清丽) 骈文忽视思想内容,一味地追求形式,助长了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甚至造成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对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但骈文并不能与形式主义划等号。 骈文与骈赋:随着骈文的发展,作为骈文之源的辞赋,也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赋(或称徘赋)。骈文和骈赋都是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文体,关系密切,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不清。 作家作品:南北朝骈文、骈赋重要作家有鲍照、孔稚圭、庾信 。鲍照《芜城赋》、孔稚圭《北山移文》,庾信是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作品有《小园赋》、《竹杖赋》、《枯树赋》等。 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赋》,以叙事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骚体赋式的浓郁抒情和文采,以及序文、赋文用典的贴切,对偶的匀称,宫商的抑扬,在骈文创作中前无古人。骈文的基本特点:对偶、用典和讲究词藻。哀叹故国之灭亡,自身之飘零。 3、嵇康:最著名的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 4、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与《史记》《汉书 》、《后汉书》合称“四史” 5、王羲之:《兰亭集序》是一部诗集的序,是他著名的散文。 6、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地理著作,具有文学价值。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历史著作。是现存最早的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三、魏晋南北朝小说 1、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2、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3、小说的分类: 由于佛道的广泛流行,神话和志怪小说也开始兴趣,著名的有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干宝的《搜神记》等。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多记汉晋士大夫阶层遗闻逸事,反映了东汉至东晋士族和生活面貌。 志怪小说:代表作品是干宝的《搜神记》 志人小说:代表作品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葛洪的《西京杂记》。 (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一种,又叫佚事小说或清言小说。) 四、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 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文学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首开文学批评之风,其后文学批评著作不断出现。南朝刘梁间著名学者刘所撰《文心雕龙》,以骈文体对西周以业的文学作了系统的批评总结,体大精深,为古代文学理论与风格,论述了诗的起源和发展,颇有独到的见解,是一部诗歌批评名著。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选集则有粱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1、主要代表著作及观点 (1)曹丕的《典论论文》(“建安七子”的最早出处) ① 地位:这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著。 ②文章的主旨:反对“文人相轻”的恶习。 (2)陆机的《文赋》,地位: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专论。 (3)钟嵘的《诗品》,地位:中国文学史最早的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即我国最早的“诗话”。 (4)刘勰的《文心雕龙》,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杰出的、自成体系的、集大成的著作,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萧统的《昭明文选》,地位: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 第四编 隋唐文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诗歌、散文、小说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隋朝及唐初,六朝绮丽浮艳的形式主义广诗风仍然笼罩着诗坛,宫体诗泛滥,尤其是唐朝上宫仪还形成了“上官体”的诗风。初唐四杰五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开始写实,以刚健清新之调初开唐代独特诗风。到了陈子昂,更是大力扫荡齐梁诗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倡导诗歌改革,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一、唐朝诗歌 (一)隋及初唐诗歌 1、上官仪: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其创作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上官体”:上官仪的五言诗多为奉和之作,内容空洞,无非是欣赏宫廷享乐,赞美贵妇容态;形式浮艳, “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纷纷仿效,号为“上官体”。 2、王绩: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先驱。作品《野望》。 3、 “四杰”与沈佺期、宋之问(合称“沈宋”) “初唐四杰”: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宫廷诗人) 5、张若虚(初唐体):《春江花月夜》被后世誉为“孤篇横绝”。 6、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创作:《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七首。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盛唐诗歌 开元、天宝时期在文学史上有“盛唐”之称,是诗歌最繁荣的时期。流派迭起,名家辈出。有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描绘恬静田园和幽静山水的山水田园诗派,有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描写边疆奇异风光和征人羁旅生活的边塞诗派等等。在盛唐诗坛最负盛名的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了高峰,在文学史上全称“李杜”。 1、王维、孟浩然和山水诗派 (1)山水诗产生的历史渊源: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 东晋陶渊明: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谢灵运: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2)孟浩然: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孟浩然诗,清代沈德潜说是“语淡而味不薄”。 它的淡表现在:一是语言浅易完全是平常语,家常话;二是叙述平直,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逐一写来,这个味: 1)是质朴的人、事有味,醇厚的感情有味; 2)是清新的风光有味,高洁的意趣有味; 3)是锻炼而成的浅语有味。如颔联的“合” 、“斜”,颈联的“面” 、“话”,语极浅易,锻炼之功极深。 4)是摄取的意象有味。诗中的“鸡黍” “绿树” “青山” “场圃” “桑麻” “菊花”等意象,虽极普通,但在这首诗中的特定情景中,韵味隽永,看出炼字的功能。 自然平淡,清旷冲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3)王维: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作品:《使至塞上》(它是一首写景的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边塞诗派 高适:“高常侍”。代表作《燕歌行》风格凝重深沉,雄浑悲壮。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王之涣:今存诗绝句六首,全是精品。《登鹳鹊楼》、《凉州词》为名作。 《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李白:“谪仙、诗仙、酒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人格: 狂放不羁 追求绝对自由 (2)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热烈追求理想,渴望建功立业; 2、批评政治黑暗,鞭挞统治阶级的腐朽; 3、蔑视权贵,鄙视尘俗,追求自由; 4、反映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 5、描写山河壮美,寄托热爱自然之情。 (3)诗歌类型: 乐府、歌行:149首。 律诗:118首,多为五律。 绝句:五绝48首,七绝45首。 李白最擅长的诗歌体式:乐府诗、歌行体诗、绝句。作品: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新唐书李白传》 $李白的乐府——古题乐府在李白手中得到了创新: 一是借古题写时事;二是用古题抒己怀。 《蜀道难》为例: ①《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诗写作年代无法详考,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国内古代文学发展计划脉络(至唐宋).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98343.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