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docx
《人教版九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名师归纳总结2021 年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学问整理公输墨子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 通“悦”,兴奋 2、子墨子九距之 通“拒”,阻挡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御”,抵抗 4、公输盘诎 通“屈”,理亏 二、古今异义词1、方五千里古义:方圆今义:方面2、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三、一词多义1、子:1子墨子闻之先生2愿借子杀之您2、起:1起于鲁动身,动身2子墨子起站起来,起身3、说:1公输盘不说 yu通“悦”,兴奋2请说之陈述、解说4、已:1胡不已乎停止2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5、类:1不行谓知类事理2 为与此同类类6、然:1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2 然臣之
2、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7、见:1胡不见我于王引见3于是见公输盘召见8、之: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助词,的。2请说之代词,这件事3宋何罪之有提宾的标志,不译4臣以王吏之攻宋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9、以:1将以攻宋用来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3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四、词类活用1、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2、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用作名词,奇妙的方式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词作动词,入侵4、不能绝也形容词用作动词,杀尽五、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翻译:先生有什么指教了?2、宋何罪之有?翻译:宋国有什么罪了?3、知而不争。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
3、归纳总结翻译: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4、胡不已乎 .翻译:为什么不停止 攻宋 了. 5、胡不见我于王 .翻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了.6、此为何假设人?翻译:这是什么样的人了?7、臣以 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翻译: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8、九设攻城之机变翻译:多次用了攻城的奇妙战术。9、虽杀臣,不能绝也翻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抗击者。六、答复以下问题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阻挡楚国攻打宋国。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
4、让公输盘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使公输盘理亏词穷,2以 “窃疾 ”作类比,让楚王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使楚王理亏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墨子以实力迫使楚王舍弃攻宋的妄想。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方案?答: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方案,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的表示“必取宋”。4、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答:墨子:机灵多谋,无所恐惧、镇静自假设。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狡猾。5、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赐予我们什么样的
5、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这场斗争说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严扫的,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预备,使他们的入侵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很多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日也不无借鉴意义。国弱被人欺,落后就 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久立于不败之的。6、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陈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一、 通假字1、亲戚畔之通“叛” 背叛二、古今异义词1、委而去之委古义:舍弃今义:托付2、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限制今义:区域3、亲戚畔之亲戚义:内外亲属今义:外戚4、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三、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四、一词多义1、利:1天时不如的利有利2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五、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翻译:靠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的利也。翻译:这样 都不能取胜 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的理形势吖. 3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稳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忙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忙他的人就少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就已,战就肯定能成功。六、懂得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的利,的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缘由是:天时不如的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缘由是:的利不如人和。3、指出打算战争胜败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实:天时不如的利,的利不如人和。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
8、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样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预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亲戚畔之”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天下顺之”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七、课文内容懂得1、文中所论述的打算战争胜败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2、作者在文中指出治理百姓、稳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
9、,得“人和”的最正确局面是“天下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答:施行仁政。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见的详细表达.答:观点: 天时不如的利,的利不如人和。在天时、的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见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的利,的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 明他的“仁政”主见。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7、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答:本
10、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白“人和”的实质。最终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的说明“人和”是打算战争胜败最主要的条件。举例论证,正反道理论证,比照论证8、文章第 3 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成效?答:运用双重否认的排比句,起确定、加强语言气概的作用,强调防备一方的利条件的优越。9、文章第 4 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成效?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的利”不足。2运用比照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比照,点明文章主旨。八、开放性试题1、依据文中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这句话的内容, 联系历史或
11、现实, 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就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答: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生于忧虑,死于安乐孟子一、通假字1、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2、入就无法家拂士拂:通“弼” ,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二、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1、苦:使 .痛楚2、劳:使 .劳累3、饿:使饥饿4、空乏:使 .经受贫困之苦5、生:使生存6、死:使死亡三、一词多义1、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反2入就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2、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2发于声表现发于声四、翻
12、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翻译:肯定要使他的内扎心楚,筋骨劳累。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翻译: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4、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来使他的心打扰,使他的性情顽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能。6、人恒过,然后能改。翻译: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翻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翻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
13、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明白。9、入就无法家拂士,出就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一个国家国内假如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10、然后知生于忧虑,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虑能鼓励人勤奋使人生存进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五、中心内容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顽强、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虑,死于安乐。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虑,死于安乐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闻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出身卑微,在经受了一番艰巨困苦的磨练,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请写出
14、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受,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答:“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巨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好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答:前提是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5、。6、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就无法家拂士,出就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其次段,论述层次。明确: 先举人的例子, 从正面说理, 谈“犯错 ”与“改错 ”的关系, 谈“内心忧困、 思虑堵塞 ”与 “有所作为 ”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虑 ”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假如没有“内忧 ”与“外患 ”就要灭亡,论证 “死于安乐 ”的观点。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 ,逃避。2、万钟就不辩礼仪而受之辩: 通“辨”,区分。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 ,感谢。与:通“欤” ,语气词。4、乡为
16、身死而不受乡:通“向” ,从前。二、一词多义1、而 : 1 呼尔而与之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2由是就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2、于 : 1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2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得 : 1二者不行得兼得得到,拥有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谢3故不为苟得也取得4、与 :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2 呼尔而与之给5、为 : 1乡为身死而不受愿意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其次个“为”:接受3就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纳三、 古今异义1、可以古:可以用来今:能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这,指示代词今:判定动词
17、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古:好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 翻译以下句子1、舍生而取义者也。翻译:弃生命而选取正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失罢了。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翻译:果没有礼貌的叫卖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翻译:脚踢着 或踩过 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万钟就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钟的俸禄假如不辨论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了?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8、翻译:的贫困的人感谢我吗?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翻译: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8、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做丢失了人的本性。五、答复以下问题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比照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白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答:喻论证、比照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答:舍生而取义,比如。4、“鱼”与“熊掌”分别比如什么?答:“鱼”比如“生” ,“熊掌”比如“义” 。5、本文主要颂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答:颂扬了“舍生取义” ,批判了
19、“见利忘义” 。6、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答:由于这是羞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就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颂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答:颂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9、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抗击元军,被捕后拒绝高官厚禄,勇敢就义。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10、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九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人教版九级 下册 文言文 知识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