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doc
|岳麓版(新)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课古代埃及 一、发现古埃及 1.地理位置: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尼罗河纵贯全境。2.象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形成体系的字母符号,形成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公元前6世纪始,古埃及文明因外族入侵而亡,象形文字的识读方法也随之失传。19世纪,欧洲古文字学家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为现代人认识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法老的统治 1.统一国家的出现: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统一国家,确立了最早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古埃及,国王被称为法老,掌握国家的一切大权。2.基本制度:法老的专制统治通过一整套依附于他的官僚体制加以施行,王位一般由家族成员世袭,并制定了严格的赋税制度和人口普查制度。 3.君主专制体制的影响:君主专制体制由古埃及人最先建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出现,流行了5000年之久。三、金字塔内 1.金字塔的由来: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形状为底方上尖的角锥器,像中文的“金”字,所以中国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为“金字塔”。 2.历史意义: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真实写照。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1.苏美尔人 (1)兴起:公元前350031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 (2)衰亡: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斗争,一批又一批外部侵略者也乘势而入,几经兴衰后,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2.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用削尖的木棍压在湿润的泥版上“写”成的。二、古巴比伦王国 1.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各自独立的国家,其中一支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巴比伦王国。 2.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区域大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汉谟拉比即位便命人编写了汉谟拉比法典。 2.地位: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3.意义:汉谟拉比法典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4.实质: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第3课古代印度一、严格的种姓制度 1.文明初现:约公元前2200年,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创造出南亚次大陆最早的文明。 2.种姓制度: (1)确立: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逐步确立了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由高到低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每个等级的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是世袭的,彼此之间的职业和身份有严格区别,不同等级之间严禁通婚。 (3)影响:是婆罗门与刹帝利维护自己统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状态,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二、佛教的创立 1.背景:公元前6-前5世纪是印度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许多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新解释向婆罗门教的解说发起挑战。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受欢迎原因:早期佛教承认种姓制度,但反对婆罗门的特权;佛教还倡导在佛门之内终生平等,接纳低种姓社会成员入教。 4.向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大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第4课希腊城邦与亚历山大帝国一、希腊城邦1.古希腊文明(1)特点:古希腊文明带有比较明显的海洋色彩。(四大文明古国是大河文明)。 (2)原因: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境内山多地少,各区域间的联系要靠大海来沟通。 (3)意义: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2.古希腊城邦 (1)出现:公元前8世纪,大多数国家的君主统治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集体领导的政权。 (2)特点;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公民集体参政议政。二、雅典民主 1.创立:公元前6世纪,雅典率先创立民主制。2.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政权机关: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及五百人议事会。 4.评价: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模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任期制、议会制等民主运行方式,为近代民主思想与制度设计提供了样本。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公民少数集体掌权。(广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民主可言)。三、亚历山大东征 1.背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确立了对整个希腊的霸权。2.目的: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 3.结果:建立起西至巴尔干半岛、东到中亚及印度河流域,地跨欧、亚、非洲三洲的大帝国。 4.影响:古希腊的文明得到广泛传播,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第5课从共和国到大帝国一、从城邦到帝国 1.城邦诞生:约公元前753年,罗马城邦诞生。 2.建立共和国:约公元前509年,不满君主暴政的罗马人发动起义,推翻王权,建立起贵族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称霸地中海。 3.建立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结束共和制,成为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元首)4.帝国分裂:395年,帝国分裂为两个政权,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中心,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为首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 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二、早期基督教 1.诞生;公元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等地区,相传其创始人是耶稣。 2.基本教义:宣扬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与生俱来即有“原罪”,耶稣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人们只要信仰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3.经典:圣经。 4.盛行:公元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逐渐盛行于欧洲各地。 第6课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一、文字、哲学与文学 1.文字:现代欧美国家的字母文字源自希腊文和拉丁文,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赋予欧美语言大量的词汇,深刻地影响了欧美人的思想观念。 2.哲学、文学:古希腊人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认识,开始了哲学、文学的等众多学科。二、雕塑和建筑 1.雕塑:古希腊雕塑为古代雕塑艺术之最,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其雕塑艺术的重要题材,古希腊人按照现实中的人塑造神的形象,创作出许多生动、美好的艺术作品。 2.建筑: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上,以宏伟壮丽、经久实用著称,其建筑形式为西方建筑艺术提供了模仿与借鉴的范本。三、科学成就 1.成就:突出表现为在天文、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农学等方面。(如科学方面: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史学方面:盲诗人荷马著有荷马史诗,成为研究古希腊历史的重要史料。) 2.儒略历: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凯撒进行历法改革,制定了一套新的历法,即儒略历,奠定了今天广泛采用的公历的基础。第7课法兰克王国一、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地位:人主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诸多贵族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对历史影响最大。2.建立:法兰克王国的开国君主是克洛维。486年,他战胜竞争对手,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二、查理曼帝国 1.背景:墨洛温王朝的后世国王大都昏聩无能,致使军队财政落入宫相手中。2.建立:751年,宫相丕平自立为王,开启了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后,对内励精图治,对外持续扩张,并与800年称帝,史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自此成为查理曼帝国。 3.分裂: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构成现代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三、教皇与教会 1.教皇国的出现: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广为传播,逐渐形成由主教等神职人员主持的教会组织,8世纪中叶,在丕平支持下,罗马主教区发展成拥有自己领土的“教皇国”。 2.教皇与各国国王的关系:既相互扶持利用,又彼此勾心斗角,但最终强大的世俗王权占据了上风。 3.影响:在中古时期的漫长时间里,基督教主宰着西欧人的精神生活,成为西欧最重要的经济与政治势力之一。第8课西欧的乡村和城市一、庄园制度 1.形成:蛮族统治者立国前后,通常以土地来分赐部下,受封的贵族再把土地犒赏给属下,一次类推,逐级赐封,直到最低一级贵族骑士。 2.基本特征:主要劳动者是被被剥夺了基本自由的农奴,其身份与领主的身份一样是世代承袭的;庄园的田地分成领主的自营地和农奴份地。 3.影响:以庄园为基础,西欧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农奴与领主构成了两大对立阶级。二、城市的兴起 1.兴起:11世纪,城市重新兴起,成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与宗教中心。 2.影响:城市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成为吸引农村人口的磁石。3.基本特征:只是小镇,人数很少;多数是个体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少数是大作坊主和大商人;城市一般建在领主和教会的土地之上,常受到领主和教会的盘剥。 4.获取自治权的斗争:13世纪,许多西欧城市通过和平或暴力的方式挣脱了领主与教会的束缚。 三、大学的诞生 1.背景:城市的复兴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西欧文化事业注入了活力,活跃的社会生活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从、则为人们自由思考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2.表现:巴黎大学成立于12世纪中叶;牛津大学创办于1168年,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剑桥大学创办于1209年。 3.特点:欧洲大学学制初期并不统一,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一套制度。4.意义:大学的诞生标志着西欧社会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单位,形成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大学不仅成为整个社会知识积累与传承的重要场所,而且逐渐成为新思想和新发明的中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第9课拜占庭帝国与君士坦丁堡一、 1.繁荣:9-11世纪是拜占庭帝国的繁荣时期,首都君士坦丁堡是西亚与欧洲最大的城市。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3.地位:拜占庭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它博采众长,既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又吸收了东方文明成果,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二、查士丁尼大帝 1.地位: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在位近40年,是帝国历代皇帝中文治武功最出色的一位。 2.功绩:查士丁尼东征西伐,夺回了包括北非、亚平宁半岛、西班牙部分地区;主持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三、查士丁尼法典 1.颁布:成立法律编纂委员会,要求对自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以来的罗马法进行系统的整理,于529年,正式颁布。 2.特点:是不同时期的罗马统治者制定与颁布的法律、法规、命令的汇编,还吸收了许多法学家的研究成果。 3.地位: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对现代法律体系影响至深。第10课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一、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1.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教规。2.教义:倡导人们信仰宇宙间唯一的神-安拉,主张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信徒称作“穆斯林”,他的相关言论被后人编成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3.统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展开统一战争,首先夺取中心城市麦加,阿拉伯半岛上的众多部落纷纷归附。次年,穆罕默德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二、阿拉伯帝国 1.形成: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伊斯兰教也随之广泛传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2.特征:阿拉伯帝国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3.灭亡:10世纪以后,由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伴随上层分裂和外地不时入侵,帝国走向衰落。1258年,阿拉伯帝国被西侵的蒙古军队灭亡。三、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1.原因:阿拉伯帝国奉行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鼓励吸收东西方的优秀成果。2.表现:9世纪初,哈里发下令大规模引进古希腊、印度、波斯名著,许多哲学、自然科学著作有了阿拉伯文译本,并得到妥善保存。反对偶像崇拜。3.成就:对几何图形的巧妙构思令人叹为观止,这尤其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在天文、数学、哲学、史学、地理学、医学等方面,古代阿拉伯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文学成就: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荷马史诗。4.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传播到西方,又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引进到东方,所以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第11课古代日本一、大和统一日本 1.进入文明社会: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形成的一些小国,进入文明社会。 2.统一:3世纪时,以本州岛奈良地区为中心的大和国兴起,其君主被称作“大王”。在4世纪末至5世纪初,大和国吞并了其他小国,首次实现了日本的政治统一。二、大化改新 1.背景:6世纪末,摄政的圣德太子力推改革,试图按照中国儒家的政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豪族的势力。 2.经过:645年,孝德天皇继位,设“大化”年号。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改新”。3.影响:大化改新使部民分得土地,摆脱了依附地位,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使日本国家制度趋向完善,成为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三、武士与幕府 1.原因:8世纪时,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班田制逐渐被庄园制取代。为保护庄园,扩张势力,大庄园主建立由武士组成的私人武装集团。地方豪强势力崛起,使天皇的权威受到挑战。 2.表现:12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天皇成为虚君,日本自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第12课文艺复兴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1.背景:1415世纪,欧洲的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发生首先在意大利萌生。 2.表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借助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展以现实的人为中心,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3.实质:文艺复习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4.主要精神:人文主义。 5.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代表人物 1.但丁: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作品神曲冲击了教会的传统观念,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强调了人的价值和现实生活的意义,鼓励人们掌握自己的命运。2.达芬奇 (1)地位: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的画作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2)作品:肖像画蒙娜丽莎,歌颂了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颂扬了生命的可爱之处。最后的晚餐。3.莎士比亚 (1)扩展:1516世纪,文艺复兴扩展到西欧。(2)地位:被誉为“时代的灵魂”。 (3)代表作品: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第13课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掠夺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大西洋沿岸的西欧人有着向海洋发展,取得资源的传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西欧各国的统治者和新兴的资产阶级都渴望从东方获取金银和香料等商品;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被奥斯曼帝国控制,贸易受阻;传播天主教也是西欧人出海远洋的动力之一。2.条件:指南针的西传;地圆说流行;统治者支持等。 3.表现: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派遣,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4.意义: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殖民掠夺打通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由此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二、野蛮的殖民掠夺 1.最早的殖民国家:伴随了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世界最早的殖民国家,侵占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大片土地,攫取了巨额财富。 2.最大的殖民国家:1618世纪,英国连续战胜了强大的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民国家。3.“三角贸易” (1)过程:欧洲的奴隶贩子从西欧港口出发,用运奴船将廉价商品和枪支弹药运到西非海岸;再在西非用货物换取黑人作为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在美洲,卖掉黑奴后,把得来的金银和生产原料运回欧洲,这就是罪恶的“三角贸易”。 (2)影响: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300多年间,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精壮人口,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国家则赚取了大量的血腥财富,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4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 1.出现和扩展:14世纪,手工工场最先在意大利出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法国、英国等也出现了各类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2.影响: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不断瓦解着英国的封建经济,也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提出自己政治上的要求。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背景:17世纪,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倒行逆施,推行专制统治。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4.领导者:克伦威尔。 5.开始标志:新议会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6.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7.成立共和国;1649年,议会以“叛国罪”处死查理一世,并通过决议废除了君主制,宣布成立共和国。三、光荣革命 1.背景:1660年,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被请回英国,专制王朝复辟。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在度发生革命,这场斗争没有发生大的流血冲突,因此被称为“光荣革命”,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3.权利法案的颁布(1)目的:为了限制国王权力。(2)时间:1689年。 (3)意义: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法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确立。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第15课美国的独立一、美国独立战争 1.背景:自17世纪初起,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英国力图使北美殖民地成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18中期以来,英国的压迫日益加重,矛盾激化。 2.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3领导者:华盛顿。 4.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5.开始标志: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6.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通过了独立宣言,向世界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而独立,成为独立和自由的美利坚合众国。 7.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宣告美国独立,马克思称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8.转折性战役: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大陆军取得了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9.约克敦战役:1781年,大陆军对约克敦的英军形成包围之势,英军被迫投降。10.正式独立: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11.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二、联邦宪法 1.背景:北美13个殖民地宣告独立后,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国家。2.目的:为了巩固政权。 3.内容: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草。按照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三部分组成,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有行政权、联邦法院有司法权。三个部门彼此独立,互相制衡。 4.意义:1787年宪法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为美国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它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其建立的分权制衡体制被历史证明是一种防止专权的有效机制。三、美国的奠基人 1.华盛顿: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参加大陆会议,受命担任大陆军总司令,对取得美国独立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1787年,华盛顿担任制宪会议主席,促成了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被誉为“美国国父”;共任两届美国总统,第二届总统任期满后,发表了告别词,表示不再参选,成为美国总统连任一般不超过两届的惯例,开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2.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是一次争取独立的资产阶级革命,通过这场战争,美国赢得了独立,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刺激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第16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18世纪时,法国依然是一个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启蒙思想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的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4.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5.法律文献:人权宣言 (1)背景:革命在全国迅猛发展,大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2)颁布机构: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3)核心:人权和法治。 (4)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5.法国大革命的性质: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6.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法国,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法国大革命也激励着欧洲其他地方的革命力量奋起反抗本国封建势力,并最终评破使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还广为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二、拿破仑帝国 1.建立: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又称法兰西第一帝国。2.措施及影响: (1)颁布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2)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打败了反法同盟,维护了革命成果,扩大了革命影响。然而,他对被占领地区的奴役和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3.覆灭:1814年,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彻底失败,帝国覆灭。4.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拿破仑前期的对外战争是反侵略战争,具有正义性;后期的对外战争是侵略战争,具有非正义性,激起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帝国覆灭。 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2.领先国家:英国首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3.开始的行业: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 4.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展开的原因:前提条件: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经济基础: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其他条件:发明家的艰辛探索。5.主要发明 (1)“珍妮机”: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2)瓦特改良蒸汽机:英国机械师瓦特吸收前人成果,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技术成就。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3)交通领域的成就: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车),斯蒂芬孙被称为“蒸汽机车之父”。火车发明的意义:铁路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火车和铁路的出现时人类陆路运输的巨变,他缩短地区间的距离,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国家的管理,影响了整个社会生活。二、工厂制度的出现 1.原因:使用蒸汽机后,工厂主可以在更便利的地点选址建厂,雇佣更多的工人,现代工厂制度出现。 2.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19世纪40年代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6080年代,法、美、德、俄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从此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3.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影响:工业革命是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了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 4.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危害。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原因: (1)19世纪,随着工业共鸣的开展,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人阶级开始了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2)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及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批判地汲取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等优秀成果,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艰辛探索。 2.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 (2)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内容: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4)意义:马克思主义给工人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二、巴黎公社 1.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残酷镇压,巴黎公社最终失败。 2.国际歌的诞生:巴黎公社失败后,坚强的战士欧仁鲍狄埃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了国际歌。由比尔狄盖特谱曲。第19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原因:拉丁美洲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和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2.领导人: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他领导军队从北向南打击西班牙殖民者,把厄瓜多尔、秘鲁等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玻利维亚就是以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的。3.结果:1826年,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4.影响:拉美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基本上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深重的灾难。2.爆发:1857年,印度密拉特城的土兵因受英国殖民者的侮辱,土兵首先发动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3.扩大: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许多王公贵族和僧侣也参加进来。4.女英雄:章西女王。 5.结果: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最终失败。 6.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充分体现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成为后来印度独立运动的一个精神源泉。 第20课俄国的改革一、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 1.兴起:14世纪前后,在东欧平原的东北部,兴起了一个以莫斯科城为中心的强大政权莫斯科大公国。 2.统一国家的形成:到16世纪末,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3.特点:俄国逐步确立起农奴制。二、彼得大帝改革 1.目的:为了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2.内容 (1)军事方面:彼得一世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陆军,并开始组建海军。 (2)经济方面:彼得一世注重扶植发展工场手工业,鼓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设手工场。 (3)社会生活:引进欧洲的文化教育体系,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对上层社会的风俗进行了改造。 3.意义:改革后的俄国实力大增,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开始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同时,农奴制也得到一定巩固。二、废除农奴制1.原因 (1)内因(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因: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目的: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3.时间及人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以出钱或服劳役的方式向地主赎买。 5.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6.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21课美国内战1.背景:美国独立后,南方盛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禁止实行奴隶制。2.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3.矛盾的焦点:是否允许奴隶制。 4.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5.爆发:1861年,南方的一些州联合起来,宣布脱离联邦,公开分裂国家,它们攻击联邦军队,挑起内战。战争初期,由于北方准备不足,北方连连失利。6.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了扭转战局,争取民心,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解放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并允许他们参加联邦军队。除此之外林肯政府还颁布了宅地法。7.转折战役:葛底斯堡战役。1863年北方在葛底斯堡战役中获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8.结果: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9.性质: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0.意义: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基本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11.林肯的功绩:林肯的主要功绩是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马克思说,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被誉为“美国人民亲爱的父亲”。第22课日本明治维新1、明治维新的原因 (1)内因: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本与外界联系几乎完全隔绝,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2)外因: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率船队闯入日本港口,以武力相威胁,要求取消锁国令,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二、倒幕运动 1.背景:日本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2.表现: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改革力量组成倒幕派,他们得到一些大名的支持,建立了倒幕军队,开展武装倒幕活动。 3.结果:1867年,睦仁登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明治天皇,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讨伐幕府,幕府势力被彻底消灭。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三、明治维新1.时间:1868年。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内容 (1)政治方面: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圣后方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等。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建立新式军队。 4.评价: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逐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日本是东方国家中受到西方冲击后,经过改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典型,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但改革后的日本仍然君主专制、军国主义等封建残余,后来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第23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2.领先国家:德国和美国。 3.开始标志:以“电气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能提供了科学依据(2)德国工程师西门子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发电机。(3)比利时科学家格拉姆发明实用性电动机。 (4)德国人奥托发明了以煤气为燃料而产生动力的内燃机,此后,以汽油和煤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5)1885年,德国工程师本茨发明了三轮汽车,德国人戴姆勒发明了第一辆四轮汽车。此后美国人福特建成标准化汽车流水装配线,汽车工业发展起来。(6)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7)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话,他一生发明近2000项,被称为“发明大王”。 (8)电力出现后,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相继问世。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变化 1.工业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等。 2.交通运输和通讯:随着交通运输和通讯的而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便捷,世界完全为一个整体,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3.世界市场:欧美国家先行展开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发达地区。为了抢占更多的海外市场,欧美列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争夺也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卷入其中。 4.社会及经济问题: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日新月异,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及经济问题。 第24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一、牛顿与经典力学1.国籍:英国科学家。 2.贡献: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3.影响:牛顿的经典力学在科学技术上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科学基础,同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世界,探索规律、解决问题。二、达尔文与进化论1.国籍:英国生物学家。
收藏
编号:260272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0.0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3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岳麓版
九年级
上册
历史
练习
情况
总结
复习资料
- 资源描述:
-
|
岳麓版(新)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1课 古代埃及
一、发现古埃及
1.地理位置: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尼罗河纵贯全境。
2.象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形成体系的字母符号,形成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公元前6世纪始,古埃及文明因外族入侵而亡,象形文字的识读方法也随之失传。19世纪,欧洲古文字学家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为现代人认识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法老的统治
1.统一国家的出现: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统一国家,确立了最早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古埃及,国王被称为法老,掌握国家的一切大权。
2.基本制度:法老的专制统治通过一整套依附于他的官僚体制加以施行,王位一般由家族成员世袭,并制定了严格的赋税制度和人口普查制度。
3.君主专制体制的影响:君主专制体制由古埃及人最先建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出现,流行了5000年之久。
三、金字塔内
1.金字塔的由来: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形状为底方上尖的角锥器,像中文的“金”字,所以中国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为“金字塔”。
2.历史意义: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真实写照。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
1.苏美尔人
(1)兴起:公元前3500—31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
(2)衰亡: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斗争,一批又一批外部侵略者也乘势而入,几经兴衰后,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2.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用削尖的木棍压在湿润的泥版上“写”成的。
二、古巴比伦王国
1.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各自独立的国家,其中一支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巴比伦王国。
2.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区域大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汉谟拉比即位便命人编写了《汉谟拉比法典》。
2.地位: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3.意义:《汉谟拉比法典》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4.实质: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严格的种姓制度
1.文明初现:约公元前2200年,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创造出南亚次大陆最早的文明。
2.种姓制度:
(1)确立: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逐步确立了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由高到低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每个等级的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是世袭的,彼此之间的职业和身份有严格区别,不同等级之间严禁通婚。
(3)影响:是婆罗门与刹帝利维护自己统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状态,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二、佛教的创立
1.背景:公元前6-前5世纪是印度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许多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新解释向婆罗门教的解说发起挑战。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受欢迎原因:早期佛教承认种姓制度,但反对婆罗门的特权;佛教还倡导在佛门之内终生平等,接纳低种姓社会成员入教。
4.向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大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第4课 希腊城邦与亚历山大帝国
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
(1)特点:古希腊文明带有比较明显的海洋色彩。(四大文明古国是大河文明)。
(2)原因: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境内山多地少,各区域间的联系要靠大海来沟通。
(3)意义: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2.古希腊城邦
(1)出现:公元前8世纪,大多数国家的君主统治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集体领导的政权。
(2)特点;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公民集体参政议政。
二、雅典民主
1.创立:公元前6世纪,雅典率先创立民主制。
2.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政权机关: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及五百人议事会。
4.评价: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模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任期制、议会制等民主运行方式,为近代民主思想与制度设计提供了样本。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公民少数集体掌权。(广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民主可言)。
三、亚历山大东征
1.背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确立了对整个希腊的霸权。
2.目的: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
3.结果:建立起西至巴尔干半岛、东到中亚及印度河流域,地跨欧、亚、非洲三洲的大帝国。
4.影响:古希腊的文明得到广泛传播,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5课 从共和国到大帝国
一、从城邦到帝国
1.城邦诞生:约公元前753年,罗马城邦诞生。
2.建立共和国:约公元前509年,不满君主暴政的罗马人发动起义,推翻王权,建立起贵族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称霸地中海。
3.建立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结束共和制,成为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元首)
4.帝国分裂:395年,帝国分裂为两个政权,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中心,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为首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 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早期基督教
1.诞生;公元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等地区,相传其创始人是耶稣。
2.基本教义:宣扬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与生俱来即有“原罪”,耶稣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人们只要信仰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
3.经典:《圣经》。
4.盛行:公元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逐渐盛行于欧洲各地。
第6课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一、文字、哲学与文学
1.文字:现代欧美国家的字母文字源自希腊文和拉丁文,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赋予欧美语言大量的词汇,深刻地影响了欧美人的思想观念。
2.哲学、文学:古希腊人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认识,开始了哲学、文学的等众多学科。
二、雕塑和建筑
1.雕塑:古希腊雕塑为古代雕塑艺术之最,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其雕塑艺术的重要题材,古希腊人按照现实中的人塑造神的形象,创作出许多生动、美好的艺术作品。
2.建筑: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上,以宏伟壮丽、经久实用著称,其建筑形式为西方建筑艺术提供了模仿与借鉴的范本。
三、科学成就
1.成就:突出表现为在天文、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 、医学、农学等方面。(如科学方面: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史学方面:盲诗人荷马著有《荷马史诗》,成为研究古希腊历史的重要史料。)
2.儒略历: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凯撒进行历法改革,制定了一套新的历法,即儒略历,奠定了今天广泛采用的公历的基础。
第7课 法兰克王国
一、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地位:人主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诸多贵族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对历史影响最大。
2.建立:法兰克王国的开国君主是克洛维。486年,他战胜竞争对手,建立了墨洛温王朝。
二、查理曼帝国
1.背景:墨洛温王朝的后世国王大都昏聩无能,致使军队财政落入宫相手中。
2.建立:751年,宫相丕平自立为王,开启了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后,对内励精图治,对外持续扩张,并与800年称帝,史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自此成为查理曼帝国。
3.分裂: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构成现代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三、教皇与教会
1.教皇国的出现: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广为传播,逐渐形成由主教等神职人员主持的教会组织,8世纪中叶,在丕平支持下,罗马主教区发展成拥有自己领土的“教皇国”。
2.教皇与各国国王的关系:既相互扶持利用,又彼此勾心斗角,但最终强大的世俗王权占据了上风。
3.影响:在中古时期的漫长时间里,基督教主宰着西欧人的精神生活,成为西欧最重要的经济与政治势力之一。
第8课 西欧的乡村和城市
一、庄园制度
1.形成:蛮族统治者立国前后,通常以土地来分赐部下,受封的贵族再把土地犒赏给属下,一次类推,逐级赐封,直到最低一级贵族骑士。
2.基本特征:主要劳动者是被被剥夺了基本自由的农奴,其身份与领主的身份一样是世代承袭的;庄园的田地分成领主的自营地和农奴份地。
3.影响:以庄园为基础,西欧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农奴与领主构成了两大对立阶级。
二、城市的兴起
1.兴起:11世纪,城市重新兴起,成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与宗教中心。
2.影响:城市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成为吸引农村人口的磁石。
3.基本特征:只是小镇,人数很少;多数是个体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少数是大作坊主和大商人;城市一般建在领主和教会的土地之上,常受到领主和教会的盘剥。
4.获取自治权的斗争:13世纪,许多西欧城市通过和平或暴力的方式挣脱了领主与教会的束缚。
三、大学的诞生
1.背景:城市的复兴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西欧文化事业注入了活力,活跃的社会生活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从、则为人们自由思考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2.表现:巴黎大学成立于12世纪中叶;牛津大学创办于1168年,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剑桥大学创办于1209年。
3.特点:欧洲大学学制初期并不统一,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一套制度。
4.意义:大学的诞生标志着西欧社会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单位,形成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大学不仅成为整个社会知识积累与传承的重要场所,而且逐渐成为新思想和新发明的中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第9课 拜占庭帝国与君士坦丁堡
一、 1.繁荣:9-11世纪是拜占庭帝国的繁荣时期,首都君士坦丁堡是西亚与欧洲最大的城市。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3.地位:拜占庭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它博采众长,既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又吸收了东方文明成果,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二、查士丁尼大帝
1.地位: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在位近40年,是帝国历代皇帝中文治武功最出色的一位。
2.功绩:查士丁尼东征西伐,夺回了包括北非、亚平宁半岛、西班牙部分地区;主持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
三、《查士丁尼法典》
1.颁布:成立法律编纂委员会,要求对自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以来的罗马法进行系统的整理,于529年,正式颁布。
2.特点:是不同时期的罗马统治者制定与颁布的法律、法规、命令的汇编,还吸收了许多法学家的研究成果。
3.地位: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对现代法律体系影响至深。
第10课 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一、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1.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教规。
2.教义:倡导人们信仰宇宙间唯一的神---安拉,主张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信徒称作“穆斯林”,他的相关言论被后人编成《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3.统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展开统一战争,首先夺取中心城市麦加,阿拉伯半岛上的众多部落纷纷归附。次年,穆罕默德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二、阿拉伯帝国
1.形成: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伊斯兰教也随之广泛传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2.特征:阿拉伯帝国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3.灭亡:10世纪以后,由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伴随上层分裂和外地不时入侵,帝国走向衰落。1258年,阿拉伯帝国被西侵的蒙古军队灭亡。
三、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1.原因:阿拉伯帝国奉行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鼓励吸收东西方的优秀成果。
2.表现:9世纪初,哈里发下令大规模引进古希腊、印度、波斯名著,许多哲学、自然科学著作有了阿拉伯文译本,并得到妥善保存。反对偶像崇拜。
3.成就:对几何图形的巧妙构思令人叹为观止,这尤其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在天文、数学、哲学、史学、地理学、医学等方面,古代阿拉伯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文学成就: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荷马史诗》。
4.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传播到西方,又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引进到东方,所以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大和统一日本
1.进入文明社会: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形成的一些小国,进入文明社会。
2.统一:3世纪时,以本州岛奈良地区为中心的大和国兴起,其君主被称作“大王”。在4世纪末至5世纪初,大和国吞并了其他小国,首次实现了日本的政治统一。
二、大化改新
1.背景:6世纪末,摄政的圣德太子力推改革,试图按照中国儒家的政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豪族的势力。
2.经过:645年,孝德天皇继位,设“大化”年号。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影响:大化改新使部民分得土地,摆脱了依附地位,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使日本国家制度趋向完善,成为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三、武士与幕府
1.原因:8世纪时,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班田制逐渐被庄园制取代。为保护庄园,扩张势力,大庄园主建立由武士组成的私人武装集团。地方豪强势力崛起,使天皇的权威受到挑战。
2.表现:12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天皇成为虚君,日本自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第12课 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1.背景:14—15世纪,欧洲的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发生首先在意大利萌生。
2.表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借助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展以现实的人为中心,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
3.实质:文艺复习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主要精神:人文主义。
5.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代表人物
1.但丁: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作品《神曲》冲击了教会的传统观念,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强调了人的价值和现实生活的意义,鼓励人们掌握自己的命运。
2.达芬奇
(1)地位: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的画作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2)作品:肖像画《蒙娜丽莎》,歌颂了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颂扬了生命的可爱之处。《最后的晚餐》。
3.莎士比亚
(1)扩展:15—16世纪,文艺复兴扩展到西欧。
(2)地位:被誉为“时代的灵魂”。
(3)代表作品:《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第13课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掠夺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大西洋沿岸的西欧人有着向海洋发展,取得资源的传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西欧各国的统治者和新兴的资产阶级都渴望从东方获取金银和香料等商品;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被奥斯曼帝国控制,贸易受阻;传播天主教也是西欧人出海远洋的动力之一。
2.条件:指南针的西传;地圆说流行;统治者支持等。
3.表现: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派遣,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4.意义: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殖民掠夺打通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由此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
二、野蛮的殖民掠夺
1.最早的殖民国家:伴随了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世界最早的殖民国家,侵占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大片土地,攫取了巨额财富。
2.最大的殖民国家:16—18世纪,英国连续战胜了强大的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民国家。
3.“三角贸易”
(1)过程:欧洲的奴隶贩子从西欧港口出发,用运奴船将廉价商品和枪支弹药运到西非海岸;再在西非用货物换取黑人作为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在美洲,卖掉黑奴后,把得来的金银和生产原料运回欧洲,这就是罪恶的“三角贸易”。
(2)影响: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300多年间,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精壮人口,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国家则赚取了大量的血腥财富,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
1.出现和扩展:14世纪,手工工场最先在意大利出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法国、英国等也出现了各类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2.影响: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不断瓦解着英国的封建经济,也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提出自己政治上的要求。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背景:17世纪,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倒行逆施,推行专制统治。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4.领导者:克伦威尔。
5.开始标志:新议会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6.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7.成立共和国;1649年,议会以“叛国罪”处死查理一世,并通过决议废除了君主制,宣布成立共和国。
三、光荣革命
1.背景:1660年,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被请回英国,专制王朝复辟。
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在度发生革命,这场斗争没有发生大的流血冲突,因此被称为“光荣革命”,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3.《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国王权力。
(2)时间:1689年。
(3)意义: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法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确立。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第15课 美国的独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
1.背景:自17世纪初起,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英国力图使北美殖民地成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18中期以来,英国的压迫日益加重,矛盾激化。
2.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3领导者:华盛顿。
4.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5.开始标志: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6.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通过了《独立宣言》,,向世界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而独立,成为独立和自由的美利坚合众国。
7.《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宣告美国独立,马克思称《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8.转折性战役: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大陆军取得了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9.约克敦战役:1781年,大陆军对约克敦的英军形成包围之势,英军被迫投降。
10.正式独立: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11.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
二、联邦宪法
1.背景:北美13个殖民地宣告独立后,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国家。
2.目的:为了巩固政权。
3.内容: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草。按照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三部分组成,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有行政权、联邦法院有司法权。三个部门彼此独立,互相制衡。
4.意义:1787年宪法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为美国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它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其建立的分权制衡体制被历史证明是一种防止专权的有效机制。
三、美国的奠基人
1.华盛顿: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参加大陆会议,受命担任大陆军总司令,对取得美国独立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1787年,华盛顿担任制宪会议主席,促成了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被誉为“美国国父”;共任两届美国总统,第二届总统任期满后,发表了告别词,表示不再参选,成为美国总统连任一般不超过两届的惯例,开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2.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是一次争取独立的资产阶级革命,通过这场战争,美国赢得了独立,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刺激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第16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18世纪时,法国依然是一个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启蒙思想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的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4.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5.法律文献:《人权宣言》
(1)背景:革命在全国迅猛发展,大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2)颁布机构: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
(3)核心:人权和法治。
(4)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5.法国大革命的性质: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6.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法国,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法国大革命也激励着欧洲其他地方的革命力量奋起反抗本国封建势力,并最终评破使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还广为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拿破仑帝国
1.建立: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又称法兰西第一帝国。
2.措施及影响:
(1)颁布《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2)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打败了反法同盟,维护了革命成果,扩大了革命影响。然而,他对被占领地区的奴役和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3.覆灭:1814年,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彻底失败,帝国覆灭。
4.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拿破仑前期的对外战争是反侵略战争,具有正义性;后期的对外战争是侵略战争,具有非正义性,激起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帝国覆灭。
第1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
2.领先国家:英国首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
3.开始的行业: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
4.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展开的原因:前提条件: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经济基础: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其他条件:发明家的艰辛探索。
5.主要发明
(1)“珍妮机”: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2)瓦特改良蒸汽机:英国机械师瓦特吸收前人成果,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技术成就。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3)交通领域的成就: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车),斯蒂芬孙被称为“蒸汽机车之父”。 火车发明的意义:铁路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火车和铁路的出现时人类陆路运输的巨变,他缩短地区间的距离,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国家的管理,影响了整个社会生活。
二、工厂制度的出现
1.原因:使用蒸汽机后,工厂主可以在更便利的地点选址建厂,雇佣更多的工人,现代工厂制度出现。
2.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19世纪40年代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60—80年代,法、美、德、俄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从此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3.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影响:工业革命是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了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
4.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危害。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原因:
(1)19世纪,随着工业共鸣的开展,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人阶级开始了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2)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及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批判地汲取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等优秀成果,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艰辛探索。
2.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
(2)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内容:《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4)意义:马克思主义给工人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
二、巴黎公社
1.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残酷镇压,巴黎公社最终失败。
2.《国际歌》的诞生:巴黎公社失败后,坚强的战士欧仁鲍狄埃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了《国际歌》。由比尔狄盖特谱曲。
第19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原因:拉丁美洲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和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
2.领导人: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他领导军队从北向南打击西班牙殖民者,把厄瓜多尔、秘鲁等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玻利维亚就是以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的。
3.结果:1826年,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4.影响:拉美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基本上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深重的灾难。
2.爆发:1857年,印度密拉特城的土兵因受英国殖民者的侮辱,土兵首先发动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3.扩大: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许多王公贵族和僧侣也参加进来。
4.女英雄:章西女王。
5.结果: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最终失败。
6.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充分体现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成为后来印度独立运动的一个精神源泉。
第20课 俄国的改革
一、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
1.兴起:14世纪前后,在东欧平原的东北部,兴起了一个以莫斯科城为中心的强大政权—莫斯科大公国。
2.统一国家的形成:到16世纪末,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
3.特点:俄国逐步确立起农奴制。
二、彼得大帝改革
1.目的:为了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
2.内容
(1)军事方面:彼得一世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陆军,并开始组建海军。
(2)经济方面:彼得一世注重扶植发展工场手工业,鼓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设手工场。
(3)社会生活:引进欧洲的文化教育体系,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对上层社会的风俗进行了改造。
3.意义:改革后的俄国实力大增,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开始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同时,农奴制也得到一定巩固。
二、废除农奴制
1.原因
(1)内因(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因: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目的: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
3.时间及人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以出钱或服劳役的方式向地主赎买。
5.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6.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21课 美国内战
1.背景:美国独立后,南方盛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禁止实行奴隶制。
2.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3.矛盾的焦点:是否允许奴隶制。
4.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5.爆发:1861年,南方的一些州联合起来,宣布脱离联邦,公开分裂国家,它们攻击联邦军队,挑起内战。战争初期,由于北方准备不足,北方连连失利。
6.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了扭转战局,争取民心,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解放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并允许他们参加联邦军队。除此之外林肯政府还颁布了《宅地法》。
7.转折战役:葛底斯堡战役。1863年北方在葛底斯堡战役中获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8.结果: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
9.性质: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0.意义: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基本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11.林肯的功绩:林肯的主要功绩是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马克思说,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被誉为“美国人民亲爱的父亲”。
第22课 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原因
(1)内因: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本与外界联系几乎完全隔绝,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
(2)外因: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率船队闯入日本港口,以武力相威胁,要求取消锁国令,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二、倒幕运动
1.背景:日本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2.表现: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改革力量组成倒幕派,他们得到一些大名的支持,建立了倒幕军队,开展武装倒幕活动。
3.结果:1867年,睦仁登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明治天皇,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讨伐幕府,幕府势力被彻底消灭。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三、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
(1)政治方面: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圣后方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等。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建立新式军队。
4.评价: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逐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日本是东方国家中受到西方冲击后,经过改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典型,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但改革后的日本仍然君主专制、军国主义等封建残余,后来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第23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
2.领先国家:德国和美国。
3.开始标志:以“电气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2)德国工程师西门子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发电机。
(3)比利时科学家格拉姆发明实用性电动机。
(4)德国人奥托发明了以煤气为燃料而产生动力的内燃机,此后,以汽油和煤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5)1885年,德国工程师本茨发明了三轮汽车,德国人戴姆勒发明了第一辆四轮汽车。此后美国人福特建成标准化汽车流水装配线,汽车工业发展起来。
(6)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7)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话,他一生发明近2000项,被称为“发明大王”。
(8)电力出现后,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相继问世。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变化
1.工业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等。
2.交通运输和通讯:随着交通运输和通讯的而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便捷,世界完全为一个整体,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世界市场:欧美国家先行展开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发达地区。为了抢占更多的海外市场,欧美列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争夺也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卷入其中。
4.社会及经济问题: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日新月异,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及经济问题。
第24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牛顿与经典力学
1.国籍:英国科学家。
2.贡献: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3.影响:牛顿的经典力学在科学技术上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科学基础,同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世界,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二、达尔文与进化论
1.国籍:英国生物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