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质证明科目二模块三四简答题分析题.doc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三 中学心理知识第九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觉的特性包括:(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答:错误。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表现为倒U型曲线。同时,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必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答:正确。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看来,因为个体先前的某种行为受到了强化,使该行为和某种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牢固的联结,因此个体就具有了某种行为倾向,学生会产生动机去表现那些被强化的行为。而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缺乏学习动机,是因为其先前的学习行为没有受到强化或是反而受到了惩罚所致。而在现实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过程中曾被强化过,或者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也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答:错误。表扬与批评就其本质来说都属于反馈。反馈(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本身就具有动机作用。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多用表扬,少用批评。但是,适度的批评或惩罚有时也能激起学生动机。而且,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注意要明确、具体、适度、有针对性。且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比频率更重要。答:错误。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同时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随着任务的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答出策略的概念;种类;重点分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比如复习的时间安排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复习);复习方式;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同时,也可以从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角度稍作分析。答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强化观认为,指导个体行为改变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就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例一中,老师的本意是要给予小玲惩罚,但训斥的效果却起到了正强化的作用。因为这让小玲发现,干扰课堂是能引起老师关注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这种行为在受到了老师的训斥后并没有停止,而是变本加厉。例二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惩罚法。该学生违规行为多次发生,现为促使他放弃,教师采用违反了就要付出代价的惩罚性措施,即移去好的刺激物,来使其错误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例三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讲闲话”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答:小强这种情况说明他已经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是因为长期将学业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能力而导致的不但不去追求成功,甚至不去避免失败的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要激发其学习动机,(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正确评价他的学习成绩,以让他体验到成功,进而激发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一方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让他对学习产生间接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说在一定难度,但是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完成的任务,实施启发式教学。(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引导学生把学业的失败归因于努力等可控因素,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该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肯定和表扬,有效地激发了该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从单纯地为得到教师的肯定而努力学习转化为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即从外部动机转化为了内部动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成绩。该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4)注意个别差异。答:错误。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从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这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环境决定论看到了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差异、发展方向与水平。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人的知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无不与周围环境有关。 但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遗传的因素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制约着人的个性差异,制约着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而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对环境具有选择和改造功能。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发展,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片面的分析每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和把握务因素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3)创设适合学生难度的问题情境;(4)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第十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遗传素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人的发展。答:(1)重视中学生心理的整体协调发展(2)培养中学生的个性独立性(3)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4)开展心理辅导,增进心理健康(5)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6)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正确。理由: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其二,定向性和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正确。(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答案要点】(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而且,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书上p252页答案要点】(1)本能性和朦胧性;(2)内在强烈性和外在文饰性;(3)动荡性和压抑性;(4)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答案要点】维果茨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断言“唯一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习”。因此,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答: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表现为: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并表现出矛盾性特点;初步形成价值观;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自主的需求;表现出反抗心理;人际交往上呈现新特点。1) 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2)作为教师,面对仙人掌中的刺和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因此。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3)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首先。面对个别的问题学生,要走近他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正确。这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辩证统一的理解。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缺一不可。但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它包括学生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全面发展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特殊组合和具体表现。个性发展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发展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通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而达到。答案要点】(1)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并接受自我;(2)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3)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4)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鼓励和期待;(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统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答:(1)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安排学习内容。(2)教给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归纳和演绎思维的能力)。(3)通过提高语言水平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4)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好奇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1)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自相矛盾的情感。少年的热情与冲动。选择性友谊的建立。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正确。理由: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1) 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教育因素;(4)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 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答:(1)针对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促进中学生人格发展。包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自我意识的辅导;反抗心理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引导。(2)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点因材施教。包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特点进行教育;根据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错误。理由: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2岁,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答:(1)提供有意义的材料,尽量让学生意义识记;(2)增强识记的目的性,发展儿童有意识记的能力(3)发展儿童有效记忆的策略,如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记忆术等。(4)适当过度学习(5)多种感官参与与复习形式多样化(6)掌握合理复习的方法。A及时复习;B分散复习;C尝试背诵。答:教育他们与异性同学交往应注意:要抛弃封建观念,但也认识到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与异性文明交往。教育孩子要理解异性身心特点,主动关心帮助。教育孩子要有道德规范的自制力,在中学阶段不谈恋爱。正确。理由:关键期就是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来的。答: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即情绪体验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阿美生日时和朋友一起唱歌、跳舞,说笑,因为这些生理反应,所以阿美就会很高兴。而坎龙巴德理论认为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朋友为她开的热闹的生日派对这些外界刺激传至丘脑,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也就是阿美兴高采烈,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一起说笑。答:说明李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最明显的有身体迅速长高,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在心理上,青春期认知、情感、人格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认知方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出现了独立性和批判性,但也有一定的的一和主观性,所以开始和父母以及班主任争论。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所以有话也不和成人说,而且直呼班主任的名字,都是这方面的表现。同时,同伴交往增加。情绪的两极性比较明显,包括情绪的外显性和内隐性并存,内心表现的两极性和人际关系的两极性,所以有话不跟父母说,而遇到有共同语言的同伴却说个不停。在人格发展方面,青春期出现了一个新的“自我中心”,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所有人关注的中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不敢做和不能做的事自己可以做,这也是他直呼班主任名字的原因。这些都是孩子跟以前比判若两人的原因。答:中学生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就使他们在人格特点上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3)勇敢和怯懦的矛盾;(4)求知欲强与鉴别能力低的矛盾;(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书上有情绪的自主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情绪变化的两极必性(复杂与简单并存、强与弱并存、波动与稳定并存、微妙的隐蔽性)答:(1)正确认识情绪(2)合理表达情绪(3)调节不良情绪(4)培养良好的情绪习惯(5)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答:(1)中学生情绪表现具有两极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波动性和固执性共存;外显性和内隐性共存;内心表现的两极性;人际关系的两极性;容易移情。(2)中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心境。比如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等。(3)中学生高级情感日渐形成发展,不过尚未占据主导地位。答:青春期知识的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性生理知识的教育,而应视之为卫生教育、生活教育或人格教育。其内容包括:(1)性生理基本知识的教育:身体发育的特点、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性卫生知识和疾病防治、对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基本认识与防范。(2)性心理知识的教育: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与表现,如何与异性交往,青春期心理保健。(3)性道德、法制教育:性道德意识、与异性交往的自尊自爱、性活动中的责任、对性侵害的自我保护与法律保护等等。方法:课堂讲授、读书指导、专题讨论、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展览教育与多媒体教育、参观访问、角色扮演与辩论等。答:(1)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2)注意健康饮食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发展;(3)注意良好的睡眠习惯;(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促进中学生身体发展;(5)针对青春期发育提前问题的解决途径。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参考答案】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原因有三个:(1)“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既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2)“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地“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3)“心教”不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转化成给学生惩罚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这样教育才会有效果。张三属于胆汁质,李四属于多血质,王五属于粘液质,赵六属于抑郁质。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表现内倾、有些死板、缺乏生气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明显内倾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答:(1)重视中学生心理的整体协调发展(2)培养中学生的个性独立性(3)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4)开展心理辅导,增进心理健康(5)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6)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答:(一)社会层面、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政府要加大力度。、教育部门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全社会成员应关心、理解、支持、配合教师的劳动。、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二)学校层面、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重视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三)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了解并接纳自己、悦纳、善待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休闲与放松(1) 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1)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1)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强烈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健壮,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答案要点】(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自我控制法;(5)全身松弛法;(6)系统脱敏法;(7)肯定性训练;(8)理性一情绪疗法;(9)认知疗法;(10)来访者中心疗法。答: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个体户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网络成瘾的重点并不在花多少时间在网上,而是个人是否沉迷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且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种类: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五类。答:强化法(包括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惩罚法等);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肯定性训练。答: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不仅有着独特的主观体验,还有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同时也伴有一定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呼吸以及血压变化。李明面对考试不符合他的愿望、观点的事件,他紧张、烦躁、害怕,导致了考试焦虑。根据情绪理论,情绪的产生与生理唤醒有关,也与环境刺激与个体认知有关。因此,对李明的帮助,可以用放松训练,也可以采取系统脱敏法,还可以采取认知疗法(或理性情绪疗法)。答: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的痛苦。它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意向是在某种场合下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而十分苦恼答:理性-情绪疗法又叫理性情绪辅导法、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程斯是典型的考试焦虑症的表现她的问题可用系统脱敏法来进行治疗。分三个步骤: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建立焦虑层次(依次从最轻微到最强列);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直到来访者都能从想象情境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原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书上p258页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答:(1)教师要给予学生爱与尊重(2)把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3)心理辅导要注意点面结合,预防为主(4)把心理辅导寓于德育之中【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上网时间是判断网络成瘾的自然标准。不过时间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武断地规定上网时间超过多少小时就算是网络成瘾。如果上网已经侵占了个体正常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并且为家人、朋友和同事所显见,则在多数情况下上网时间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1高考焦虑因素分析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客观因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不少学校大搞题海战术,按考试成绩排名次、排座位,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势必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形成恐惧、紧张和焦虑。家长的高期望与压力。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让孩子进重点学校,上补习班,不许孩子有自己的体闲娱乐时间。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做法。每当高考来临时,大众媒体就开始制造紧张气氛,这无疑增加了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更加紧张和焦虑。(2)主观因素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前途与命运。学生对高考重要性的认识、知识准备、以往经历和体验、人格特征等是考试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2高考焦虑的辅导策略高考焦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1)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学校应把学生德、智、体、美诸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把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还给学生。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考试焦虑,才能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质量人才。(2)寻求家庭、社会的支持。寻求家长及社会对学生的支持,为学生的高考减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为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社会舆论及媒不要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更不要过分报道与高考有关的内容,为减轻学生的高考焦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3)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由于学生个体因素是高考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对高考焦虑作出积极、主动的应对。第一,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第二,调整期望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第三,改进学习方法,调整竞技状态;第四,学习必要的应试技巧。(4)学会自我放松训练。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学生目前的状态时,专门的放松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一松弛渐进放松法”。总之,高考焦虑辅导应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指导自我教育,又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寻求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高考焦虑症。模块四 德育、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与发展(1) 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强调内部奖励。正确。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错误。理由:二者不完全等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1) 共同之处: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构成。(2)区别之处: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二者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1)品德观念教育,即道德认识教育;(2)运用品德结构的观点,阐述品德结构及关系,并指出品德教育应该重视品德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3)从品德规律来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进行的过程,且具有多端性;(4)指出“苦口婆心”实质上只是重视说道理,指出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以提高品德结构的各方面都整体的参与、受影响。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征,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经常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平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和彳予为的统一。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或道德认识,那么,即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说是有品德的。反之亦然。答:方法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答出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答:错误。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也应该具有教育性;教师的言行本身就是教育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理由:略。学生在不断探求新的认知平衡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平。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包括:(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正确。理由: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模式,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进行道德教育错误。理由: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233网校参考解析: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第十三章 中学德育原理第十四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收藏
编号:260374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78.07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3
8
金币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质
证明
科目
模块
答题
分析
- 资源描述:
-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块三 中学心理知识
第九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知觉的特性包括: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答:错误。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表现为倒U型曲线。同时,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必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答:正确。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看来,因为个体先前的某种行为受到了强化,使该行为和某种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牢固的联结,因此个体就具有了某种行为倾向,学生会产生动机去表现那些被强化的行为。而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缺乏学习动机,是因为其先前的学习行为没有受到强化或是反而受到了惩罚所致。而在现实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过程中曾被强化过,或者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也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答:错误。表扬与批评就其本质来说都属于反馈。反馈(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本身就具有动机作用。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多用表扬,少用批评。但是,适度的批评或惩罚有时也能激起学生动机。而且,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注意要明确、具体、适度、有针对性。且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比频率更重要。
答:错误。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同时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随着任务的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答出策略的概念;种类;重点分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比如复习的时间安排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复习);复习方式;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同时,也可以从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角度稍作分析。
答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强化观认为,指导个体行为改变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就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
例一中,老师的本意是要给予小玲惩罚,但训斥的效果却起到了正强化的作用。因为这让小玲发现,干扰课堂是能引起老师关注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这种行为在受到了老师的训斥后并没有停止,而是变本加厉。
例二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惩罚法。该学生违规行为多次发生,现为促使他放弃,教师采用违反了就要付出代价的惩罚性措施,即移去好的刺激物,来使其错误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
例三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讲闲话”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答:小强这种情况说明他已经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是因为长期将学业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能力而导致的不但不去追求成功,甚至不去避免失败的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要激发其学习动机,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正确评价他的学习成绩,以让他体验到成功,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一方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让他对学习产生间接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说在一定难度,但是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完成的任务,实施启发式教学。
(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引导学生把学业的失败归因于努力等可控因素,以激发其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该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肯定和表扬,有效地激发了该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从单纯地为得到教师的肯定而努力学习转化为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即从外部动机转化为了内部动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成绩。
该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4)注意个别差异。
答:错误。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从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这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环境决定论看到了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差异、发展方向与水平。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人的知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无不与周围环境有关。
但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遗传的因素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制约着人的个性差异,制约着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而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对环境具有选择和改造功能。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发展,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片面的分析每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和把握务因素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3)创设适合学生难度的问题情境;(4)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第十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人的发展。
答:(1)重视中学生心理的整体协调发展
(2)培养中学生的个性独立性
(3)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4)开展心理辅导,增进心理健康
(5)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
(6)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正确。理由: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其二,定向性和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
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正确。(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答案要点】(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而且,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
书上p252页
答案要点】(1)本能性和朦胧性;
(2)内在强烈性和外在文饰性;
(3)动荡性和压抑性;
(4)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
答案要点】维果茨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断言“唯一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习”。因此,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答: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表现为: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并表现出矛盾性特点;初步形成价值观;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自主的需求;表现出反抗心理;人际交往上呈现新特点。
1) 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
(2)作为教师,面对仙人掌中的刺和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因此。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
(3)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首先。面对个别的问题学生,要走近他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正确。这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辩证统一的理解。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缺一不可。但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它包括学生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全面发展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特殊组合和具体表现。个性发展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发展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通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而达到。
答案要点】(1)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并接受自我;(2)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3)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4)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鼓励和期待;(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统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
答:(1)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安排学习内容。
(2)教给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归纳和演绎思维的能力)。
(3)通过提高语言水平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4)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好奇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1)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②自相矛盾的情感。
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①个性化的情感。
②浪漫主义的热情
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正确。理由: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 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教育因素;(4)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 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答:(1)针对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促进中学生人格发展。包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自我意识的辅导;反抗心理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引导。
(2)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点因材施教。包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特点进行教育;根据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错误。理由: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2岁,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答:(1)提供有意义的材料,尽量让学生意义识记;
(2)增强识记的目的性,发展儿童有意识记的能力
(3)发展儿童有效记忆的策略,如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记忆术等。
(4)适当过度学习
(5)多种感官参与与复习形式多样化
(6)掌握合理复习的方法。
A.及时复习;
B.分散复习;
C.尝试背诵。
答:教育他们与异性同学交往应注意:
①要抛弃封建观念,但也认识到男女有别。
②教育孩子与异性文明交往。
③教育孩子要理解异性身心特点,主动关心帮助。
④教育孩子要有道德规范的自制力,在中学阶段不谈恋爱。
正确。理由:关键期就是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来的。
答: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即情绪体验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阿美生日时和朋友一起唱歌、跳舞,说笑,因为这些生理反应,所以阿美就会很高兴。而坎龙—巴德理论认为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朋友为她开的热闹的生日派对这些外界刺激传至丘脑,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也就是阿美兴高采烈,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一起说笑。
答:说明李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最明显的有身体迅速长高,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在心理上,青春期认知、情感、人格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认知方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出现了独立性和批判性,但也有一定的的一和主观性,所以开始和父母以及班主任争论。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所以有话也不和成人说,而且直呼班主任的名字,都是这方面的表现。同时,同伴交往增加。情绪的两极性比较明显,包括情绪的外显性和内隐性并存,内心表现的两极性和人际关系的两极性,所以有话不跟父母说,而遇到有共同语言的同伴却说个不停。在人格发展方面,青春期出现了一个新的“自我中心”,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所有人关注的中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不敢做和不能做的事自己可以做,这也是他直呼班主任名字的原因。这些都是孩子跟以前比判若两人的原因。
答:中学生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就使他们在人格特点上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3)勇敢和怯懦的矛盾;
(4)求知欲强与鉴别能力低的矛盾;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书上有
情绪的自主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情绪变化的两极必性(复杂与简单并存、强与弱并存、波动与稳定并存、微妙的隐蔽性)
答:(1)正确认识情绪
(2)合理表达情绪
(3)调节不良情绪
(4)培养良好的情绪习惯
(5)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答:(1)中学生情绪表现具有两极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波动性和固执性共存;外显性和内隐性共存;内心表现的两极性;人际关系的两极性;容易移情。
(2)中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心境。比如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等。
(3)中学生高级情感日渐形成发展,不过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答:青春期知识的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性生理知识的教育,而应视之为卫生教育、生活教育或人格教育。其内容包括:
(1)性生理基本知识的教育:身体发育的特点、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性卫生知识和疾病防治、对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基本认识与防范。
(2)性心理知识的教育: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与表现,如何与异性交往,青春期心理保健。
(3)性道德、法制教育:性道德意识、与异性交往的自尊自爱、性活动中的责任、对性侵害的自我保护与法律保护等等。
方法:课堂讲授、读书指导、专题讨论、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展览教育与多媒体教育、参观访问、角色扮演与辩论等。
答:
(1)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2)注意健康饮食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发展;
(3)注意良好的睡眠习惯;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促进中学生身体发展;
(5)针对青春期发育提前问题的解决途径。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参考答案】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原因有三个:
(1)“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既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2)“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地“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3)“心教”不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转化成给学生惩罚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这样教育才会有效果。
张三属于胆汁质,李四属于多血质,王五属于粘液质,赵六属于抑郁质。
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表现内倾、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明显内倾
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答:(1)重视中学生心理的整体协调发展(2)培养中学生的个性独立性(3)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4)开展心理辅导,增进心理健康(5)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
(6)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答:(一)社会层面1、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2、政府要加大力度。3、教育部门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4、全社会成员应关心、理解、支持、配合教师的劳动。5、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二)学校层面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2、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3、重视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了解并接纳自己3、悦纳、善待学生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提高情绪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6、学会休闲与放松
(1) 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1)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1)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强烈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健壮,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
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答案要点】(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自我控制法;(5)全身松弛法;(6)系统脱敏法;(7)肯定性训练;(8)理性一情绪疗法;(9)认知疗法;(10)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个体户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网络成瘾的重点并不在花多少时间在网上,而是个人是否沉迷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且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种类: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五类。
答:强化法(包括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惩罚法等);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肯定性训练。
答: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不仅有着独特的主观体验,还有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同时也伴有一定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呼吸以及血压变化。李明面对考试不符合他的愿望、观点的事件,他紧张、烦躁、害怕,导致了考试焦虑。
根据情绪理论,情绪的产生与生理唤醒有关,也与环境刺激与个体认知有关。因此,对李明的帮助,可以用放松训练,也可以采取系统脱敏法,还可以采取认知疗法(或理性情绪疗法)。
答: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的痛苦。它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意向是在某种场合下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而十分苦恼
答:理性-情绪疗法又叫理性情绪辅导法、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程斯是典型的考试焦虑症的表现
她的问题可用系统脱敏法来进行治疗。分三个步骤: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建立焦虑层次(依次从最轻微到最强列);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直到来访者都能从想象情境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原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书上p258页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答:(1)教师要给予学生爱与尊重
(2)把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
(3)心理辅导要注意点面结合,预防为主
(4)把心理辅导寓于德育之中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上网时间是判断网络成瘾的自然标准。不过时间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武断地规定上网时间超过多少小时就算是网络成瘾。如果上网已经侵占了个体正常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并且为家人、朋友和同事所显见,则在多数情况下上网时间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
1.高考焦虑因素分析
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因素
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不少学校大搞题海战术,按考试成绩排名次、排座位,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势必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形成恐惧、紧张和焦虑。
②家长的高期望与压力。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让孩子进重点学校,上补习班,不许孩子有自己的体闲娱乐时间。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
③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做法。每当高考来临时,大众媒体就开始制造紧张气氛,这无疑增加了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更加紧张和焦虑。
(2)主观因素
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前途与命运。学生对高考重要性的认识、知识准备、以往经历和体验、人格特征等是考试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2.高考焦虑的辅导策略
高考焦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
(1)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学校应把学生德、智、体、美诸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把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还给学生。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考试焦虑,才能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质量人才。
(2)寻求家庭、社会的支持。寻求家长及社会对学生的支持,为学生的高考减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为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社会舆论及媒不要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更不要过分报道与高考有关的内容,为减轻学生的高考焦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由于学生个体因素是高考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对高考焦虑作出积极、主动的应对。第一,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第二,调整期望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第三,改进学习方法,调整竞技状态;第四,学习必要的应试技巧。
(4)学会自我放松训练。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学生目前的状态时,专门的放松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一松弛渐进放松法”。
总之,高考焦虑辅导应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指导自我教育,又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寻求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高考焦虑症。
模块四 德育、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与发展
(1) 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强调内部奖励。
正确。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错误。理由:二者不完全等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1) 共同之处:①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②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构成。(2)区别之处: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②二者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1)品德观念教育,即道德认识教育;
(2)运用品德结构的观点,阐述品德结构及关系,并指出品德教育应该重视品德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
(3)从品德规律来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进行的过程,且具有多端性;
(4)指出“苦口婆心”实质上只是重视说道理,指出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以提高品德结构的各方面都整体的参与、受影响。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征,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经常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再次,平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和彳予为的统一。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或道德认识,那么,即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说是有品德的。反之亦然。
答:方法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答出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
答:错误。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也应该具有教育性;教师的言行本身就是教育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确。理由:略。
学生在不断探求新的认知平衡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平。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包括:(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正确。理由: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模式,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进行道德教育
错误。理由: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233网校参考解析: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第十三章 中学德育原理
第十四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