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数与形.doc
-*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材分析与目标定位: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按照传统的教学,例2以及后面编排的几道习题都属于思考题甚至竞赛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对普通学生来说要求偏高。现在教材作为例题编写,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因此,我们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分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及理解“无限接近1”。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所以将目标定位如下: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2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形”(面积模型、线段图、直角坐标系等)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极限思想。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为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借助图形沟通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好处有时,仅仅通过算式本身去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桥梁,而图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桥梁。例2的教学就是如此,通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发现“”和“1-” 求的都是同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接着追问,“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加下去,会怎样?”然后就引出“”,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继续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1 越来越接近1,感悟极限思想。 2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练习中第5题的教学,就直接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题,然后出示图形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来理解题意。在搜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来解释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精选学习材料,适度处理和拓展教材内容与例2配套的几道练习题,我们曾对两个班66人进行了前测,在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独立作业40分钟时间,结果如下:正确人数错误人数正确率(百分比)第4题184827.5%第5题60690.9%第6题343251.5%第7题194728.8%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是因为这些题目与例2的结构相差较大,题目信息量丰富,给学生审题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就补充了一题与例2关联度和结构相匹配的题目“0.9+0.09+0.009+”作为补充练习,同时把以前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公式”和以后要学的“完全平方公式”作为课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过程预设:一、教学例2(一)沟通分数加减法的联系。1谈话逐步板书: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算算看。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引出1-。2借助图形感受加法与减法的联系。师:这个算式在图中表示什什么?(要求的结果就是涂色部分的面积)“1”和“”在图中表示什么?要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就是:1-=。(二)渗透极限思想。如果不停地加下去,课件呈现:1猜一猜“和”是多少?(预设1;1;)。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学生操作。展示。3反馈:(看大屏幕)减去的是什么呢?(剩下的空白部分。)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理解无穷小。)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近1。)(三)练习。“0.9+0.09+0.009+”结果是多少?能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吗?小结:数与形的联系非常的紧密!其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问题通过画图来解决会更直观!二、教学“运行图”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 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是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下面几个图哪个是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个是描述爸爸的?哪个是描述小兰的?(一)读题。看懂了吗?题目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情?(二)课件呈现一张图:你觉得这幅图表示的是谁走的?(妈妈)追问:为什么?(三)课件呈现其余两张。你觉得哪个是小兰,哪个是爸爸?小结:有时候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解决问题,有时候也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理清题目意思。三、拓展与延伸(一)想一想:为什么“ab+ac=a(b+c)”?请画图来解释。1同桌交流。2独立完成,反馈。(二)如下图,正方形的边长是a,如果边长增加b,使它变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现在面积是多少?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二课时补充: 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尝试用列举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初步理解假设法。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学难点: 假设法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我国是一个数学大国,从古至今,产生了许多数学名著和数学趣题。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介绍。(多媒体出示: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如“韩信点兵”、“三女归家”、“求碗问题”、“三阶幻方”等,这些问题,有的成为经典,有的为世界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早在1500年前,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道题的意思?(学生解释)对,正如你所说的,这道题的意思就是:(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有不少的同学在兴趣小组或课外阅读中接触过这类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它。(板书课题:鸡兔同笼)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明确方法师:这道题中的数据比较大,我们可以把数据改小,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把35个头改为8个头,把94只脚改为26只脚。(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请大家默读题目,思考一下:从上面数,有8个头是什么意思?从下面数,有26只脚又表示什么?师:解决这道题都有哪些方法呢?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a.画图法;b.列表法;c.假设法;d.方程解法教师板书这些方法)(二)探讨方法1画图法师:对于画图法,需要完整地画出鸡头、兔脚吗?可以怎样做?(用表示头,用表示脚) 2、列举法鸡/只876543210兔/只012345678脚/只161820222426283032师:在表格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有3只鸡,5只兔)。请你仔细观察表格,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1) 鸡和兔的总只数没有变化,都是8只;(2) 从左往右看,鸡每减少一只,兔就增加一只,总脚数增加两只;(3) 从右往左看,鸡每增加一只,兔就减少一只,总脚数减少两只。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以上规律,明确增加兔与减少兔对于总脚数的影响。师:看来采用这种列表的方法将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列举出来,是可以找到答案的。你能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刚才的“鸡兔同笼”问题吗?(再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假设法师:我们来大胆猜测一下这道题的结果吧。老师先猜一个,鸡16只,兔19只,谁也愿意来猜一猜? (相机板书:鸡16只兔19只;鸡30只,兔5只)师:老师猜对了吗?怎样来验证?(列式:162194=108) 算出来是108只脚,脚多了说明了什么? 如果要你们在这个基础上接着猜,你们会怎样猜呢? (指23名学生回答)为什么你们都减少兔增加鸡呢?学生回答后,小结: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只脚,所以脚多了的时候应该减少兔增加鸡。教师引导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再猜,(如:鸡20只,兔15只。列式:202154=100)脚还是多了,还要减少兔增加鸡。师:看来,只要找对了方向,像这样继续猜下去,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接下来请大家象刚才这样验证第二组,如果不对,请试着进行调整并找到答案,数一数,你做了几次调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辅导)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猜测过程,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及时作出评议。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调整了5次找到答案,有的同学只调整了2次就找出答案了。想一想,能一次就调整出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增加a只兔,就减少a只鸡,相应的就增加2a只脚;反之,增加a只鸡,就减少a只兔,相应的就减少2a只脚;)师:多么有智慧的调整啊!这个调整的过程怎样用算式表示呢?学生思考后,让学生上台板演: 鸡30只,兔5只 30254=80(只) 9480=14(只) 14(4-2)=7(只) 307=23(只)鸡 57=12(只)兔学生列式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并提出问题,明确“4-2”表示什么,求出的“7”又表示什么?教师再将前面的“鸡30只,兔5只”改为“假设鸡有30只,兔有5只”师:其实,我们也可以首先猜假设鸡是0只,兔是35只,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或者首先假设鸡35只,兔是0只,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请你选择一种,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35204=70(只) (红色表示可以省略的) 9470=24(只) 24(4-2)=12(只) 012=12(只)鸡 3512=23(只)兔师:象这样首先假设一种情况,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析调整,直到找出答案的方法就是假设法。比较这两种假设方法,你认为哪种更简便?(学生自由评议)所以在解答类似的问题时,我们一般都采用后面的这种假设情况。(三)延伸方法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道历史名题,那么在孙子算经中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出示:教材第114页的阅读资料。)师:这道数学历史名题,引起了世界上许多数学家的兴趣。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景中院士提出了很奇妙的解法。出示:假设鸡的两只翅膀也变成两只脚,那么一共有354=140(只)脚,这样就多出了14094=46(只)脚,这多出来的46只脚其实是鸡的翅膀。一只鸡是两只翅膀,所以有462=23(只)鸡,从而求出兔是3523=12(只)。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需要有点数学家奇思妙想的本领。一、 建立模型,推广应用师:“鸡兔同笼”问题后来传到日本,在日本称为“龟鹤算”,题目也发生了变化。(出示: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和鹤各有几只?)师: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看来这类问题不仅可以叫鸡兔同笼问题,也能叫龟鹤问题了。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也是很多的,那就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多媒体出示:全班一共有58人,共租了12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恰好全都坐满。大小船各租了几条?)师:这道题还能用“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来解答吗?为什么?看来,“鸡兔同笼”问题不仅仅是单纯是指鸡和兔的问题了,它是一种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给课题加上一个引号。师:请你任选一题,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快速的解决它吧。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完成后指名说明解题思路及过程,集体评议。二、反思交流,结束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列举法和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列方程的方法下节课再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教学反思
收藏
编号:260411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9.77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3
8
金币
- 关 键 词:
-
数学
广角
- 资源描述:
-
-*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教材分析与目标定位: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按照传统的教学,例2以及后面编排的几道习题都属于思考题甚至竞赛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对普通学生来说要求偏高。现在教材作为例题编写,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因此,我们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分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及理解“无限接近1”。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所以将目标定位如下: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形”(面积模型、线段图、直角坐标系等)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极限思想。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为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借助图形沟通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好处
有时,仅仅通过算式本身去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桥梁,而图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桥梁。例2的教学就是如此,通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发现“++++”和“1-” 求的都是同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接着追问,“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加下去,会怎样?”然后就引出“”,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继续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1— 越来越接近1,感悟极限思想。
2.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练习中第5题的教学,就直接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题,然后出示图形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来理解题意。在搜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来解释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精选学习材料,适度处理和拓展教材内容
与例2配套的几道练习题,我们曾对两个班66人进行了前测,在教师不作任何提示
的情况下,独立作业40分钟时间,结果如下:
正确人数
错误人数
正确率(百分比)
第4题
18
48
27.5%
第5题
60
6
90.9%
第6题
34
32
51.5%
第7题
19
47
28.8%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是因为这些题目与例2的结构相差较大,题目信息量丰富,给学生审题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就补充了一题与例2关联度和结构相匹配的题目“0.9+0.09+0.009+…”作为补充练习,同时把以前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公式”和以后要学的“完全平方公式”作为课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预设:
一、教学例2
(一)沟通分数加减法的联系。
1.谈话逐步板书:++++
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算算看。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引出1-。
2.借助图形感受加法与减法的联系。
师:这个算式在图中表示什什么?(要求的结果就是涂色部分的面积)
“1”和“”在图中表示什么?
要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就是:1-=。
(二)渗透极限思想。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课件呈现:
1.猜一猜“和”是多少?(预设1—;1—;)。
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
学生操作。展示。
3.反馈:(看大屏幕)
减去的是什么呢?(剩下的空白部分。)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理解无穷小。)
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近1。)
(三)练习。
“0.9+0.09+0.009+…”
结果是多少?能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吗?
小结:数与形的联系非常的紧密!其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问题通过画图来解决会更直观!
二、教学“运行图”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 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是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
下面几个图哪个是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个是描述爸爸的?哪个是描述小兰的?
(一)读题。
看懂了吗?题目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情?
(二)课件呈现一张图:你觉得这幅图表示的是谁走的?(妈妈)
追问:为什么?
(三)课件呈现其余两张。你觉得哪个是小兰,哪个是爸爸?
小结:有时候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解决问题,有时候也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理清题目意思。
三、拓展与延伸
(一)想一想:为什么“ab+ac=a(b+c)”?请画图来解释。
1.同桌交流。
2.独立完成,反馈。
(二)如下图,正方形的边长是a,如果边长增加b,使它变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现在面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课时
补充: 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尝试用列举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初步理解假设法。
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假设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国是一个数学大国,从古至今,产生了许多数学名著和数学趣题。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介绍。
(多媒体出示: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如“韩信点兵”、“三女归家”、“求碗问题”、“三阶幻方”等,这些问题,有的成为经典,有的为世界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早在1500年前,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道题的意思?(学生解释)对,正如你所说的,这道题的意思就是:
(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有不少的同学在兴趣小组或课外阅读中接触过这类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它。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明确方法
师:这道题中的数据比较大,我们可以把数据改小,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把35个头改为8个头,把94只脚改为26只脚。
(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请大家默读题目,思考一下:从上面数,有8个头是什么意思?从下面数,有26只脚又表示什么?
师:解决这道题都有哪些方法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a.画图法;b.列表法;c.假设法;d.方程解法……教师板书这些方法)
(二)探讨方法
1.画图法
师:对于画图法,需要完整地画出鸡头、兔脚吗?可以怎样做?(用○表示头,用︱表示脚)
①
②
2、列举法
鸡/只
8
7
6
5
4
3
2
1
0
兔/只
0
1
2
3
4
5
6
7
8
脚/只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师:在表格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有3只鸡,5只兔)。请你仔细观察表格,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吗?
学生可能回答:
(1) 鸡和兔的总只数没有变化,都是8只;
(2) 从左往右看,鸡每减少一只,兔就增加一只,总脚数增加两只;
(3) 从右往左看,鸡每增加一只,兔就减少一只,总脚数减少两只。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以上规律,明确增加兔与减少兔对于总脚数的影响。
师:看来采用这种列表的方法将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列举出来,是可以找到答案的。你能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刚才的“鸡兔同笼”问题吗?(再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假设法
师:我们来大胆猜测一下这道题的结果吧。老师先猜一个,鸡16只,兔19只,谁也愿意来猜一猜?
(相机板书:鸡16只兔19只;鸡30只,兔5只)
师:老师猜对了吗?怎样来验证?(列式:162+194=108) 算出来是108只脚,脚多了说明了什么?
如果要你们在这个基础上接着猜,你们会怎样猜呢? (指2—3名学生回答)为什么你们都减少兔增加鸡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只脚,所以脚多了的时候应该减少兔增加鸡。教师引导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再猜,(如:鸡20只,兔15只。列式:202+154=100)脚还是多了,还要减少兔增加鸡。
师:看来,只要找对了方向,像这样继续猜下去,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接下来请大家象刚才这样验证第二组,如果不对,请试着进行调整并找到答案,数一数,你做了几次调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辅导)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猜测过程,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及时作出评议。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调整了5次找到答案,有的同学只调整了2次就找出答案了。想一想,能一次就调整出答案吗?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增加a只兔,就减少a只鸡,相应的就增加2a只脚;反之,增加a只鸡,就减少a只兔,相应的就减少2a只脚;)
师:多么有智慧的调整啊!这个调整的过程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学生思考后,让学生上台板演: 鸡30只,兔5只
302+54=80(只)
94-80=14(只)
14(4-2)=7(只)
30-7=23(只)……鸡
5+7=12(只)……兔
学生列式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并提出问题,明确“4-2”表示什么,求出的“7”又表示什么?教师再将前面的“鸡30只,兔5只”改为“假设鸡有30只,兔有5只”
师:其实,我们也可以首先猜假设鸡是0只,兔是35只,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或者首先假设鸡35只,兔是0只,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请你选择一种,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352+04=70(只) (红色表示可以省略的)
94-70=24(只)
24(4-2)=12(只)
0+12=12(只)……鸡
35-12=23(只)……兔
师:象这样首先假设一种情况,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析调整,直到找出答案的方法就是假设法。比较这两种假设方法,你认为哪种更简便?(学生自由评议)所以在解答类似的问题时,我们一般都采用后面的这种假设情况。
(三)延伸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道历史名题,那么在《孙子算经》中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出示:教材第114页的阅读资料。)
师:这道数学历史名题,引起了世界上许多数学家的兴趣。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景中院士提出了很奇妙的解法。
出示:假设鸡的两只翅膀也变成两只脚,那么一共有354=140(只)脚,这样就多出了140-94=46(只)脚,这多出来的46只脚其实是鸡的翅膀。一只鸡是两只翅膀,所以有462=23(只)鸡,从而求出兔是35-23=12(只)。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需要有点数学家奇思妙想的本领。
一、 建立模型,推广应用
师:“鸡兔同笼”问题后来传到日本,在日本称为“龟鹤算”,题目也发生了变化。
(出示: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和鹤各有几只?)
师: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看来这类问题不仅可以叫鸡兔同笼问题,也能叫龟鹤问题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也是很多的,那就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去找一找。
(多媒体出示:全班一共有58人,共租了12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恰好全都坐满。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师:这道题还能用“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来解答吗?为什么?看来,“鸡兔同笼”问题不仅仅是单纯是指鸡和兔的问题了,它是一种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给课题加上一个引号。
师:请你任选一题,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快速的解决它吧。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完成后指名说明解题思路及过程,集体评议。
二、反思交流,结束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列举法和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列方程的方法下节课再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