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实施组织.doc
-周庄子中心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二、实施目标:(一)总体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二)具体目标1.学生发展目标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2.教师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3.学校发展目标: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三、实践内容:活动领域实施途径具体内容实施手段常规性领域与学科教学结合活动与语文、数学、科学、社会与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结合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每门学科开展一至两个主题活动地方教材可爱的家乡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课内交流文体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绘画、电子小报等)与信息技术、美术等课相整合,评比展示非常规性领域自我服务劳动扫地、拖地、抹家具、钉纽扣学做饭、整理房间等与人自然社会相及班队活动整合,可开展一些竞赛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环保小队活动等学校组织,参观场所;少先队组织,利用寒暑假,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简单生产劳动用橡皮泥制作小物品、用废弃物制作小饰品、养花、养鸡、养猪、养蚕、大姜、大葱种植等与科学、劳动与技术想整合,进行评比展示四、主要活动主题一览表板块系列主要活动主题实施年级师资保证具体研究内容指导生活系列板快学生行为规范现状的调查研究一二综合老师各班主任学生课间文明休息情况;校园卫生;礼貌用语;上课纪律;作业习惯等展开调查研究学生自我服务情况的调查研究三四综合老师校本老师学生能否自己洗澡,整理书包,打扫房间,能否正确刷牙等以及自理劳动时的情绪展开调查节约在行动一至六综合老师辅导员观察学生在校的浪费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校内外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归类调查,并提出节约措施。学科板块系列一周天气调查四综合老师科学老师调查研究一周内的天气情况、气温的变化,人体舒适度等,了解天气变化对人的身心的影响家乡景点大拼盘三至六校本老师各班主任调查家乡的知名景点,景点的传说,景点的旅游量,景点最吸引人的风景,为景点添光彩。新闻大荟萃六综合老师语文老师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种类,了解周边的新闻,调查新闻的关注程度,我也来写新闻走进秋天三至六综合老师语文老师成立探究小组,确定主题,课外研究,定期指导交流,成果汇报。四大名著人物研究五六语文老师综合老师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切入点,确定四大名著中最感兴趣的一位展开研究。社会系列板块风俗大揭秘五六综合老师品社老师调查家乡沿承千年的风俗,风俗的来历及活动时间,风俗的形式,本校学生对风俗的了解程度等。五、活动方式: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1.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 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兔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六、工作措施:(一)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1-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1-2年级每周1课时,3-6年级每周2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二)制度制订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三)师资建设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四)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英语学科基地等;(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七、评价奖励: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一)评价内容: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二)评价方式: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三)奖励措施: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八、操作措施: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周庄子中心校2018.9.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周庄子中心校二0一八年九月三日
收藏
编号:260443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7.48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3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小学
综合
实践
活动
流动
课程
计划
规划
实施
实行
施行
组织
- 资源描述:
-
-`
周庄子中心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实践内容:
活动领域
实施途径
具体内容
实施手段
常
规
性
领
域
与学科教学
结合活动
与语文、数学、科学、社会与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结合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每门学科开展一至两个主题活动
地方教材
《可爱的家乡》
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课内交流
文体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绘画、电子小报等)
与信息技术、美术等课相整合,评比展示
非常规性领域
自我服务劳动
扫地、拖地、抹家具、钉纽扣
学做饭、整理房间等
与人自然社会相及班队活动整合,可开展一些竞赛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环保小队活动等
学校组织,参观场所;少先队组织,利用寒暑假,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简单生产劳动
用橡皮泥制作小物品、用废弃物制作小饰品、养花、养鸡、养猪、养蚕、大姜、大葱种植等
与科学、劳动与技术想整合,进行评比展示
四、主要活动主题一览表
板块系列
主要活动主题
实施年级
师资保证
具体研究内容指导
生
活
系
列
板
快
学生行为规范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二
综合老师
各班主任
学生课间文明休息情况;校园卫生;礼貌用语;上课纪律;作业习惯等展开调查研究
学生自我服务情况的调查研究
三四
综合老师
校本老师
学生能否自己洗澡,整理书包,打扫房间,能否正确刷牙等以及自理劳动时的情绪展开调查
节约在行动
一至六
综合老师
辅导员
观察学生在校的浪费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校内外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归类调查,并提出节约措施。
学
科
板
块
系
列
一周天气调查
四
综合老师
科学老师
调查研究一周内的天气情况、气温的变化,人体舒适度等,了解天气变化对人的身心的影响
家乡景点大拼盘
三至六
校本老师
各班主任
调查家乡的知名景点,景点的传说,景点的旅游量,景点最吸引人的风景,为景点添光彩。
新闻大荟萃
六
综合老师
语文老师
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种类,了解周边的新闻,调查新闻的关注程度,我也来写新闻
走进秋天
三至六
综合老师
语文老师
成立探究小组,确定主题,课外研究,定期指导交流,成果汇报。
四大名著人物研究
五六
语文老师
综合老师
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切入点,确定四大名著中最感兴趣的一位展开研究。
社会系
列板块
风俗大揭秘
五六
综合老师
品社老师
调查家乡沿承千年的风俗,风俗的来历及活动时间,风俗的形式,本校学生对风俗的了解程度等。
五、活动方式: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 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兔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六、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1-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1-2年级每周1课时,3-6年级每周2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四)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英语学科基地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
七、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
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奖励措施:
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
八、操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周庄子中心校
2018.9.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周
庄
子
中
心
校
二0一八年九月三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