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解方程》教学反思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解方程》教学反思_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解方程教学反思解方程教学反思1今日上了解方程(二)的内容,感觉没什么明显的精彩地方。学生由于有了关于加减的等式的性质的了解,在通过例题中两组方程的视察,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前面学习的等式的性质,很自然的就能得出有关乘除的等式的性质。只是在让学生举例的时候,没有学生能想到同时除以0,结果是怎样的。只能由自己向学生提出问题,简洁探讨后,很快想到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因而得出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的范围。计算中有较多的问题,特殊是许多学生对于小数的乘除法计算,有许多的错误,须要加强巩固训练。解方程教学反思2解方程的内容主要是在五年级就学过的,但六年级上期仍旧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说明白这个学问点的重
2、要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详细的解方程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反馈,总的说来,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出了12个题,全对的占少数,一般要错四个左右。下来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觉了几个主要错误:1 马虎。体现在抄题抄错,全班64人有6个抄错了题。2 较困难点的解方程,思路混乱,不知道把哪一部分看作“整体”。 3 过于依靠计算器,对于除不尽的笔算出错。4错得最多的是减数和除数中含有未知数的状况。针对以上几个错误,我仔细做了分析,主要的缘由有下面几个: 1 课前过于高估学生,没有系统的复习相关内容。2 现在这个班是上个五年级两个班重新分的班,下来我问了前面教过的数学老师,两个老师教的方
3、法不一样。3 作业量不够。所以,在后期的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1 系统复习了相关学问。2 多作例题讲解,由易入难。3 有针对性的出题,简单出错的地方进行大量的练习。4 搞了一个“我是一个小老师”的活动,全对的同学给其他同学当老师,一个对一个的教。5 要求每个同学都独立的出一个解方程的题,然后请一个同学完成并作评价。经过熬炼,现在对解方程这个这学问点,同学们爱好和完成率大有提高。解方程教学反思3一、引入了天平,理解等式的性质。新教材的突出之处从直观的天平入手,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重量,仍旧保持平衡,这样就引入了等式的性质1,利用这特性质,可以解决a+x=b,或a-x=b的方程,接着又从天
4、平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非零的数,天平仍旧平衡,可以解决ax=b或xa=b的方程。从长远角度看,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对于七年级以后的后续学习削减了障碍,很好地做好了连接。二、两条脚走路,解决不便的问题。教材中有意避开了形如-x或x的方程的出现,可是在实际中,出现这种方程是不行避开的,假如出现了,我们教者如何说明呢?学生又应如何解答呢?当然还可以依据等式的性质来进行左右两边的化解,使得左边或右边变为形如x的状况,学生对于其中的减数与除数为未知数还可以启发他运用四则运算的内部的关系来解决。不要怕给了学生又一种选择的机会,这样在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不便利时,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三、抓住其本质,简
5、化方程的过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过程,其本质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学生经过思索发觉这样的过程就是把方程的一边变为只剩下未知数的过程,因而可以简化一些不必要的多余过程,典型的如x+5=20,x+5-5=20+5,让学生通过计算体验这样的其次步过程实际即为x=20+5,因而可以使方程的解答变得简便。学生觉得当然还是简便的过程值得效仿,主动性显得特别之高。四、确保正确率,刚好进行检验。原来的检验过程须要完整地写出左边与右边相等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方面就会显得不耐烦,在经验了一个具体的检验过程之后,然后教给学生一个简便的检验方法,学生都很兴奋,主动性也很高涨,而且主动性也很好,这样解决问题的正
6、确率也提高了。同时,在这部分的教学期间,也有一些问题引发了个人的一些思索。首先是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规范性,方程的解答是一种规范的过程,它有一些固定的格式,例如必需写“解:”,必需“=”上下对齐,要正确必需进行检验等,而这些都必需让学生多进行训练,多强化练习,理解各种题型的结构。其次是对于特别方程的解答,如减数与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引起部分的的不理解,会不会与教材主提倡的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有冲突呢解方程教学反思4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等式的性质是没有多大的难度的,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时,难度也不是很大。课本支配了不少解方程的题目,学生都能一一解决。细致视察课本
7、,其实会发觉课本上在渐渐增加依据详细情境列出方程并解方程的题目。这是本单元的难点,这就须要让学生依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来写出方程。将等量关系写出方程和学生之前依据等量关系解答是不同的。学生不太习惯,导致列的方程奇形怪状。这里有必要深化探究方程的含义。依据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方程是从等式演化而来。含有字母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换言之,方程其实是一种含有未知量的等量关系的一种表达式。我们只须要将等量关系找到再将其表达成方程即可。学生出现问题的缘由是以往大部分的解题阅历所写出的等量关系是从结果动身来写的,一切为结果服务这样一种逆向的思维过程。而现在写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却是从条件动身的一种正向思维。虽然在
8、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从条件动身和问题动身两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但这离帮助学生形成这两种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这样的分析,那我们在引导孩子列方程时,就要从条件动身,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了。先要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在引导孩子依据等量关系表达出相应的方程。这一点的学习时必需的。解方程教学反思5本节课的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驾驭较困难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目标是进一步驾驭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简单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困难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索,思维难度大,学生简单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
9、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解稍困难的方程这部分内容烦琐乏味,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爱好,又为学习新学问做了许多的铺垫。二、放手让学生思索、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索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念,又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终老师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
10、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学问更重要。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实力。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视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多少块,黑色多少块,白色比黑色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探讨沟通,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依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讨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子,参加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学问更重要
11、,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解方程教学反思6一、认知基础的“顽固性”心理学探讨表明,当人们娴熟地驾驭某种法则以后,往往就很难从另一种角度去思索问题,从而也就不简单顺当地实现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变。在一至四年级,学生都是依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计算的,它既是学生非常熟识的运算规律,同时又为新知的学习供应了合适的基础。方程是把已知和未知看作同等的地位,一样参加运算,从这个角度去看,当然也可以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而且,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对的“顽固性”,甚至在肯定程度上会排斥新学的等式的性质,导致思维的“
12、过早封闭”。因此,大多数学生这样做也就可以理解了。以前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驾驭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嬉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比较两种思路:第一种方法是把未知数x优先从背景中筛选出来,依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x的值;其次种方法用“结构性观点”去看待方程,着眼于其所表明的等量关系,体现了方程思想的本质,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学关于方程解法的连接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洁的方程”。那么,教材编排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即不能因
13、为学生思维的轻车熟路,而忽视新知的教学,忽视学生数学思想的进一步提升。利用关系式这种方法解方程书写较少,形式简洁,但教学时总遇到差生不理解关系式也记不住关系式,因此在解方程时因想不起关系式而不会解。这几星期的教学,我发觉孩子们还是比较喜爱学的,学得也不错,教材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教材又通过天平平衡原理过渡到等式的性质,从而利用等式的性质教学解方程,使得解方程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深刻相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洁,不须思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教学学生有
14、爱好,学得不错,但也存在局限性,如ax=b和axb,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解这类方程,但试卷和相应的练习有出现,因此,有必要特殊利用一些时间给学生补充讲解这类方程解法。我发觉用等式性质教这类方程,比较麻烦,学生学起来有肯定难度。二、两种方法形式上的相像引发学生思维的惰性第一种方法书写较少,形式简洁。其次种方法从表面看,显得烦琐、麻烦,而且方程左边的“40x40”可以干脆简写成“x”,这样从表面上看就和第一种方法一样了。依据已有的阅历已经能够正确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举,再去理解、驾驭等式的性质呢?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就不会再去深究思路和观念的不同,更不会创新解法。方程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深刻
15、相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洁,不须思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时,老师再适时介绍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为了中小学方程解法的连接,使学生相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必要性,观念得以更新、深化。解方程教学反思7前两天讲解了简洁的方程的解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觉得孩子们接受的不错,一节课下来练习了好多题,每个孩子都能得心应手,自己还有点窃喜。可是今日却让我大跌眼镜。昨天上课讲解了例4和例5,孩子们对了困难的方程有了初步相识,但在每一步的分析之下孩子们也觉得很熟识,原来是简洁的方程结合在一起变成困难的,只要驾驭运算依次就不难,结合例题的图示,分彩笔的例子,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让学生明白
16、在详细算式中也是结合着实物图来做,先把3x看做一个整体,把剩下的4根彩笔减掉,要想得到一整盒x根的彩笔,就得把3整盒再平均安排,这样下来孩子们能够明白每一步的意思,他们能够知道先处理多余的彩笔,再考虑整盒的彩笔。这样下来理解也不是问题,又练了几道同类的题,也很顺手。例5的讲解上有些难度,孩子始终不太理解把括号看做一个整体,但在讲解和练习下也能做上了。今日我想验收一下昨天学的怎么样,结果让我很头疼,为什么过了一宿好多同学又没了思绪,留了6道题,少数几个好同学能够顺当的做上,大部分同学还在思索着,课下辅导了几个差生,原来他们又把前面学的简洁的方程解法又忘了,自己思索了一下,得给孩子们消化时间,课上
17、会了不代表他们始终不忘,还得多加练习啊解方程教学反思8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洁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学问,学生原有的学问储备与生活阅历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状况,引导学生经验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视察、分析和比较,由详细的学问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驾驭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视察中去发觉等式的性质老师先出示天平,并在天
18、平两边各放一个2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生写出20=2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1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生写出20+102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生沟通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然后依次出现后续的三幅天平图,学生视察,老师板书,并组织学生小组探讨沟通:“你有什么发觉吗?”通过全班沟通,在沟通中老师应逐步提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学问,得出等式的性质。最终,让学生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详细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找寻结论供应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觉并驾驭了学问。二
19、、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习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打算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课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练习,但巡察中发觉学生没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觉“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并具体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包括检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渐渐驾驭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再次通过修正,试一试,巩固解方程的学问。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三、缺憾的是,由于星期一集体活动的冲突,导致今日的上课时间30分钟都不到,因此学生的沟通显得不充分,老师的
20、重点讲解显得不到位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教学反思今日所教的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是在等式的性质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探究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洁方程。通过对教参的学习,我认为本课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例5和例3的结构基本相同,也是从天平图表示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应引导学生在视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性质。2.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6的解法。由于学生已经初步驾驭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完成,再以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
21、并理解相关条件找寻等量关系,再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3.应培育学生运用新学问解决方程的实力。通过学生尝试,沟通,老师适当的评析,使学生明白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都应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4.培育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课中围绕这些想法绽开,效果不错,就是有点前紧后松。解方程教学反思9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加进式子,利用顺向思维,降低思索的难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简易方程”。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与初中学问的接轨,新教材对简易方程的解法进行了一次改革,将旧教材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解方程,改为让学生依据天平的原理来学习方程解法,也就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举
22、个例子:旧教材:x+48=127x=127-48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新教材:x+48=127x+48-48=127-48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在实际教学中发觉,同旧教材的方法相比,现行教材中的这种解法,学生更简单接受,他们不必再去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这些关系式了,只需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想方法让方程左边只剩下X就行。学生很快就将这种解法运用自如,毫不费劲。可是,当学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出现了状况。新教材在改革方程解法的同时,有一个相应的调整,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因为
23、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说明比较麻烦。然而,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行避开地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的方程。如:“一本书有65页,王红看了一部分后,还剩27页。王红已经看了多少页?”学生很自然就列出65x=27这样的方程。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细读教参,发觉编者的思路是,当须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依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改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倒是可以接着回避上述的两种特别方程,可是,新的冲突又出现了。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加进式子,利用顺向思维,降低思索的难度。这是方程方法的优越性。然而,
24、在刻意回避a-x=b或ax=b这样的方程时,往往会出现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反的现象。如“6枝钢笔比4枝铅笔贵12元。钢笔每枝3元,铅笔每枝多少元?”合理的做法应是“设铅笔每枝X元”,从顺向思索,列出方程为“63-4X=12”。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学生无法解这样的方程,只能转列成“4X+12=63”。再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组,每组8人,学生们都毫不犹豫地列出了128X=8,等到解方程时才发觉利用天平的原理没法接着,只好改列成8X=128。如此一来,学生怎么能充分体会方程顺向思维的优越性?假如说用旧教材的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须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
25、,如何是好?我只能把新旧教材两种方法进行互补,告知学生,遇到这类方程时,一种解决的方法是按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另一种方法就是先按等式的性质,把方程的左右边都加或乘一个x,然后把方程的左右两边交换一下位置,再根据a-x=b及ax=b的方法进行解答。解方程教学反思10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洁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支配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
26、性质解方程。教学中我先利用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假如要称出x有多少块,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索,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缄默,最终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
27、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旧相等。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驾驭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在做练习时我发觉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只有个别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动身,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纳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过程叫解方程,使方
28、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方程教学反思11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相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我对课时支配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原订安排是第一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驾驭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其次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调整后的教案改为第一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XA=B的方程,驾驭检验的格式;其次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
29、法。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例1 改为:X+20=70,又将X-a=b形式的方程穿插学习过程之中。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基于以下两点缘由:1、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驾驭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2、假如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说明,更利于学生理解驾驭。总体思路如下:1、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化学习的主动性。2、通过自主学习、组内沟通、合作,达到培育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3、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
30、让学生发觉。4、多层次的练习形式,有利于学生对学问进一步的理解与驾驭,并刚好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5、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供应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学问驾驭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驾驭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缘由,发扬胜利阅历,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6、自学思索汇报沟通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究,保证特性发展,也有利于老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敏捷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楚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详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改变。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我说你答”的嬉戏让学生回顾: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天平任然
31、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题X+20=70二、利用 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在计算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旧成立”这个规律,通过探讨:方程X+20=70中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20,而不是其它数呢?让学生明白:左边减去20是为了使方程左边只剩,右边减去20是为了使方程两边仍旧相等!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敏捷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觉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当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三、确保正确率,刚好进行检验
32、。原来的检验过程须要完整地写出左边与右边相等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方面就会显得不耐烦,在经验了一个具体的检验过程之后,然后教给学生一个简便的检验方法,学生都很兴奋,主动性也很高涨,而且主动性也很好,这样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也提高了。通过教学,发觉学生对这种方法驾驭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点困惑: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AX=B 和 AX=B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假如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明显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
33、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驾驭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洁。这会不会与教材主提倡的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有冲突呢?解方程教学反思12本节课是在相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学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教学中我先利用板书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 1 ,让学生列出方程 x+3=9 ,用课件演示 x+3 个方块 =9 个方块,提问: “ 假如要称出
34、 x 有多块,怎么办? ” ,引导学生思索,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 x 相当于 6 个方块,从而得到 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x+3-3=9-3 ,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 3 ,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缄默,有学生说, “ 为了得到一个 x 得多少 ” ,我又强调了一遍,我求一个 x 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 3 减去。接下来教学例 2 ,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 3 分,得到每份是 6 的基础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
35、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 0 的数,方程两边仍旧相等。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当能驾驭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着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果较好的学生能根据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仔细反思总结如下: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 3 ,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假如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 3 探讨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
36、我应当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 3 却还似懂非懂,假如当时举例说明或许很有效果,比如: x-3=6 ,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探讨,就会发觉我们要求出一个 x 是多少,就要依据方程的详细状况,若比 x 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 x 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确定好些。解方程教学反思13方程是应用特别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化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洁、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它不仅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等等学问的基础。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
37、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坚固驾驭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详细的情境中获得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驾驭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洁,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两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细致视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许多困难。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
38、几种比较常见的状况: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移项没有变号;没移动的项也变更了符号;针对以上状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完善,可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中反应出来。再让学生总结留意点,老师进行点拨。最终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老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学问形成和驾驭状况。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得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驾驭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纳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其次,移项时符号还
39、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须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刚好对学问进行驾驭。我始终遵照“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原则。即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自己努力能解的方程都应由学生自己解决完成。解方程是重点,要求人人过关。通过试验教学,达到预期满足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老师的发展。解方程教学反思14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究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
40、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簇新学问,学生在学问阅历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验将现实、详细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视察、分析和比较,由详细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驾驭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觉课起先,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 50=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
41、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沟通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觉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详细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找寻结论供应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觉并获得学问。二、让学生在发觉中操作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打算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觉“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渐渐驾驭解方程的方法。解
42、方程教学反思15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驾驭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解方程(二)教学反思。而北师大版教材则是借用天平嬉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旧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原来教学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特殊强调“等式”与由等式引申出来的规律,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
43、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计算,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试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化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详细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教学反思解方程(二)教学反思。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子”和“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供应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旧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敏捷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尽管如此,仍旧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在验证猜想时,应从一个一个详细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学生简单接受,而我是干脆用抽象的等式验证的,学生不太简单接受。还有在解方程时,算理讲得不太清晰,学生在解方程时,有部分学困生学起来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肯定要吃透教材,仔细钻研教材,才能上出优质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