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质证明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收藏

编号:260743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8.64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3
8
金币
关 键 词:
教师 资质 证明 心理学 复习资料
资源描述:
!-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观察】: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表象】:即记忆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再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即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超额学习】:在完全记识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想象】: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动机】: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智力】: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也就是说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况和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气质】: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校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 【变式】: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学习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技术方法以及态度等)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技能】: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与特征。 【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简答题 1. 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2. 简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心理测验法 个案研究法 3. 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正诱导 负诱导 同时性诱导 继时性诱导 4. 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二者在感觉与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5. 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与联系。 观察与感知的联系: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 观察与感知的区别: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 观察室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所以,观察比感知更具有理解性。 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 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6. 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对象的活动性。 刺激物的新颖性。 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7. 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8. 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 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 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 注意科学用脑。 9. 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不会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多,以后忘得少。 10. 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复习是记忆之本。 复习要多样化。 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1. 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适当超额学习 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正确组织复习 12. 简述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13.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14. 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具有幽默感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喜欢幻想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具有独立性 15. 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 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如果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愈复杂、愈生疏,注意分配就愈困难。 16.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 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人的精神类型与生活习惯。 17. 简答动机的功能有哪些? 启动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18. 简述意志过程的分析。 采取决定阶段:动机冲突 确立目标 制定计划、选择方法 执行决定阶段 19. 简述意志品质有哪些? 自觉性 果断性 顽强性 自制性 20. 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 有自觉的行动目的。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 克服困难。 21.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22. 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23.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有哪些表现? 积极动力作用与消极阻力作用。 肯定与否定性质。 激动与平静状态。 紧张与轻松作用。 情绪的强弱两极状态。 24.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影响作用。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反映的对象不同 随意性程度不同 机体表现不同 25.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感念。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的心理特性。 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26.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构成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且它们的表现程度不同。 对某些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带动或迁移至其他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的超越。 27. 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家庭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影响 社会教育影响 自我教育影响 28. 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具有一种“成人感” 发现“新的自我”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性意识开始觉醒 29. 简述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的独立性 人格的稳定性与毕业发展性 人格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30. 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特定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 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 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 31. 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对学习材料的历届程度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指导的作用 定势作用 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认知结构的特点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32. 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认知阶段 分解阶段 联系定型阶段 自动化阶段 33. 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 示范与讲解 练习与反馈 34. 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 活动的定向阶段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5. 简述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知识的掌握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信念的确立 36. 简述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个体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37. 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38. 简述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综合应用题) (1)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物质,人的心理就得不到正常发展。 (2) 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离开了人类的生活条件,离开了人类社会,人们无从谈及社会实践活动,遗传素质也就不能发挥出来。可以说,社会生活条件不仅决定了相应的心理内容,而且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3) 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 心理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内外各种条件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个体的生长和成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外界环境和教育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外因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中。外界环境和教育作用于处在一定发展水平的个体,并只有转化为某个层次的内因,才可能促进个体的发展。 39.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 意志健全 人格完善 自我意识客观 人际关系协调 反应适度 40. 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广交朋友,与人为善。 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三、综合应用题 1.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1)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 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3)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 (4)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2. 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首要工作。学生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而学后,才能自觉学习,主动去记,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把学习目的教育置于首位。 (2) 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对学习材料感到需要并产生兴趣,有利于不断地向大脑提供新的刺激,以保持脑细胞的敏锐性,增强记忆的心理准备。因此,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是提高记忆效率的重要动力。 (3) 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结果和证明。要提高记忆力,必须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教育学生要克服那种“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把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结合起来,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识记。 (4) 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 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记忆品质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5) 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记忆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三个阶段构成的。无论是识记,保持,还是再认与回忆,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掌握与运用记忆规律, 就可以提高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的效果,增强记忆能力。 (6) 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方法既是完成记忆任务的保证,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科学用脑、合理用脑。 记忆是大脑的机能,学习主要依靠大脑的积极活动。但大脑也不可能无休止地长时间工作。愉快的情绪、清新的空气、适当的营养、合理的作息制度,都是科学用脑、合理用脑的重要因素。 (8) 树立记忆的信心。 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或复习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检查与评定,并运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记忆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记忆的信心。 3. 试述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 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2)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 (3) 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4)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5) 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6) 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7) 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8) 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4. 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1) 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2) 知觉情境的影响。 (3) 思维定势的影响。 (4) 功能固着的影响。 (5) 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6) 已有知识的影响。 (7) 人格的影响。 (8) 灵感的影响。 (9) 启发的影响。 5. 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一)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 (2) 新颖的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富于变化。 (4) 培养学生的兴趣。 (5)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保持乐观态度和健康的体魄,防止疲劳等,也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必要条件。 (二) 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 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4) 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5)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三) 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6. 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 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2)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3) 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 (4) 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7. 试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1) 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 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3) 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总之,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因素错综复杂影响的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途径。 8. 试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 (1) 在教育与教学中培养。 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形成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 环境、教育对能力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能力正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的。人们参加实践活动的范围越广泛,解决的矛盾越多,能力的发展也越迅速、越完善。 (3) 在勤奋努力中培养。 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勤奋的品质和个人的主动努力。勤奋就是有意识地长期坚持工作和劳动。能力作为一种人格心理特征必然受到其它心理特征如勤奋、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影响。 9. 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1) 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 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这些方法对胆汁质的人来说教育效果是好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切忌急躁。 (2) 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对多血质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对错误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在他们对错误能冷静对待时,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 (3) 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注意培养他们所欠缺的品质,如高度的灵活性、积极性,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 (4) 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10. 试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 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2) 合理安排材料、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3) 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4) 科学地安排练习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 (5) 创设与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6) 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7)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1.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一) 教师的认识能力 (1)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2) 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 (3) 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 (4) 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5) 教师要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 (6) 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二) 教师的情感 (1)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2) 教师要热爱学生。 (三) 教师的意志 (1) 教师要有坚定性。 (2) 教师要有果断性。 (3) 教师要有自制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师资质证明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07438.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