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最新.docx(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的意义,会推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2、培育学生抽象、概括与视察思索的实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酷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娴熟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出示: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3、
2、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指名生说一说)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5、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齐读教材第12的留意。二、自学预设:1、细致看例一,什么叫因数和倍数?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2、怎样找因数?例如18,36的因数是什么?3、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多少?有几个因数?(举例说明)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习三、相识因数与倍数,展示沟通(一)找因数: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师:从12的因数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
3、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师:你是怎么找的?举错例(1,2,3,4,6,6,9,12,18,36)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行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须要写两个6)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课件出示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简单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
4、最小的因数找起,始终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二)我的质疑1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2探讨:03 010 03 010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觉?3留意:(1)为了便利,在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探讨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四、反馈检测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1)48是6的倍数(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5、。3、完成P15第2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五、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18的因数有: 1,2,3,6,9,18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最大公因数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最大公因数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
6、2和42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须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二、新课教学出示教材第62页例3。(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老师巡察指导,辅导学生。(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状况。(4)老师:应当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通过沟通,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需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5)12和
7、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5题。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需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6题。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需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
8、意即可完成。3.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状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实力。参考答案: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男生:4812=4(排)女生:3612=3(排)9.(1)A (2)C (3)C四、课堂小结今日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7、8、10题。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2)驾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娴熟地计算。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
9、情境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2)在合作学习中培育沟通、倾听、共享实力。3情感与看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培育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胜利。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驾驭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圆形纸一张、课堂练习本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把小挚友和小挚友说的话多读几遍,并仔细完成下列内容,不懂的要反复思索,信任你肯定会很棒的!)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2.你是怎么计算的?3.尝试完成90页做一做第2
10、题,同桌相互说说同分母分数相加和相减怎么计算?4.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今日要学习什么学问吗?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讨和分数有关的学问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二、精讲多炼预习检查一:1.(出示例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师:兰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饼,妈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3块饼,妈妈吃了1块饼,也可以说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三块也就是张饼)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一块也就是张饼)师:依据已知信息你能提两个问题吗?出示:爸爸
11、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师:怎样列式解答?预习检查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1.涂一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圆里用红色表示爸爸的饼,用蓝色表示妈妈的饼。2.说一说:请你依据所画的圆来说说怎么计算?请左边的同学说,右边同学说。师:红色代表什么?(生:爸爸吃的饼)这1块表示(生:这张饼的)(生:有3个)师:蓝色代表什么?(妈妈吃的饼)这1块表示(有1个)师指涂色的圆,所以(生:3个加上1个是4个,也就是)师:说说减法。生:3个减去1个等于2个,也就是。生:和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和1个干脆加起来,也可以把3个和1个干脆减。3.规范书写4.归纳法则师:请同学们视察这两个
12、算式你能发觉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吗?生: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师:为什么分母不变?请联系你所画的圆想一想。生:把1个圆平均分成8份,平均分的总份数不变,分母也就不变。师:不看图就看这几个分数想一想为什么分母不变?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说明是分数单位相同,分母不变分数单位也不变,分子相加减,就是把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齐读)5即时练习师:请同学们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预习检查三:要求:同桌相互核对答案,
13、左边的同学对右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加法的,右边的同学对左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减法的?比较:这两行的分数加法和减法有什么不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三、归类整理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四、布置作业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二、教材分析: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相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学问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
14、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三、学生特点: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驾驭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常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学问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详细的试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态改变无关的原理。3、在操作、沟通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五、教
15、学理念: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阅历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学问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视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六、教学打算: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七、教学过程:(一)相识物体占空间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日,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观赏。)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方法喝到瓶底里的水?师:为什么石头丢进
16、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上升了呢?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肯定的空间。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3、相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终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白什么呢?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肯定的空
17、间。(板书:占空间)(二)相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生齐声读体积概念。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很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同学沟通。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辨别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辨别,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师:究竟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议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18、小组商议。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方法)方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方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各组汇报实践结果。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推断出来的?(三)相识容积的意义。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假如我往里装水的话,
19、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揣测?老师依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四)揭题看书。(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分。(六)练习。1、书中试一试。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态的物体。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打算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漂亮的形态。生在开心的心情下合作搭建。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
20、么?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态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师;形态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白什么?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态无关。3、书中练一练1、2、3。(七)总结。八、教学反思:(一)供应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学生亲身经验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说明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学问的获得之间往往有一道不行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详细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肯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阅历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老师首先
21、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漂亮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识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改变清楚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上升。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肯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供应了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全部的物体都占据了肯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
22、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非常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加。教学中,老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索:这该怎么办?而老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方法.有了方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
23、程是学生亲自参加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担当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三)激发情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简单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习中,当老师让学生用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特别兴奋,创建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特殊是搭好后全班沟通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意、傲慢的表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建立自信念。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动身,通过操作、视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态的改变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四)在教学
24、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揣测时,老师只给学生供应了第一种方法的试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看到想到其次种方法的同学试验需求。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通过看微视频,能驾驭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2、能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驾驭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初步驾驭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视察实力,独立思索实力和抽象概括的实力。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初步驾驭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打算:微视频、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日,我们
25、请来一位新老师来给大家上课。二、新课教学1、播放微视频。(1)2、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2)你发觉了什么?(3)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4)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5)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索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先尝试独立思索,用列举法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沟通、探讨。微视频介绍筛选法。(6)小组合作完成后做一做,发觉规律,总结方法。2、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今日你学会了什么,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你学会了有关公倍数的哪些内容?小
26、组内沟通,说一说。汇报结果: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板书)三、课堂练习1、填一填。2、找一找。3、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口答)4、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5、练习十七第7题。6、练习十七第2题。四、课堂小结今日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十七第5题。六、板书设计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两个数成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义
27、务教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第10页例2.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驾驭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培育学生的推理、视察、概括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隐藏着丰富数学学问。教学重点:相识并驾驭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通过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驾驭肯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打算:微视频、微练习题教学流程:一、 导入:昨天同学们已经看了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得的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这节课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再学3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二、新授课我们已经驾驭了
28、2和5的倍数的特征,依据什么来推断的?同学们揣测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你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学生举例)2、圈数探究:(下面请大家拿出百数表,在百数表中圈3的倍数。快速阅读一遍所圈的数,说说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哪些数字?3、提问:像推断2和5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上的数字来推断3的倍数,行不行?4、换位探究:引导发觉3的倍数与数字的依次无关。(1)老师发觉一个好玩的现象:百数表中有些数,比如27和72,都是3的倍数,像这样的数你还能说出几对来吗?这说明什么?(假如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调换各个数位上数的依次,同样还是3的倍数。)(2)再出示几个3的
29、倍数(三位数),交换各数位上数的依次,让学生检验是不是还是3的倍数。究竟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3)视察百数图3的倍数的特点,斜着看,你有什么发觉?(4)学生汇报发觉规律斜着看,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5)看书验证(师:看书,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一边看书一边划出关键的词语。)5、老师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3的倍数。三、微练习题讲练。四、巩固练习1、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使这个数有因数3,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4 35 12 76 1982、实力练习推断下面的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33336669999 12345678987654
30、3213、把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并思索: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反过来呢?五、全课小结,延长新知。1同学们通过昨天微课视频的学习和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收获?2请大家应用今日的探究方法,课后探讨其它整数的特征。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3的倍数特征3的倍数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学问背景和目标定位: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驾驭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依据统计图表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了解
31、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相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基于以上相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相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觉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改变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想。3、通过对数据的简洁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案例描述:一、创设情境。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晰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状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细致视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参观科技
32、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但是,我在科技馆发觉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
33、?(板书:点:数量多少)(4)思索: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探讨探讨。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细致视察,独立思索。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2、深化探究(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改变?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板书:平不变陡快(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改变状况。你是怎么看出的?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34、。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改变。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晰地看数量的增减改变状况。(补充板书:增减改变)。3、为统计图起名字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依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4、预料能不能依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揣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原委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肯定的相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
35、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三、实践应用。1、分析折线统计图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总结:全国在义务教化阶段,起先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内,是义务教化的一座新的里程碑。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改变的统计图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改变状况。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仔细视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觉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状况)(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
36、,则须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改变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2)假如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洁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状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状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探讨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觉已经很了不得了。四、拓展。(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望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运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视察到的事象。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
37、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化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化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化,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自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五、教学反思。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很多应当改进的地方。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
38、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改变状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状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洁的将来发展趋势预料。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觉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课前,我应当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终归这是四年级的学问,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学问遗忘差不多了。另外依据我班学生的实际状况,这节复习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假如做好
39、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肯定会得以突破。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学问,应当给学生精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假如老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很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劝服清晰。第三,老师过于信任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刚好更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晰的相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需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需让学生在
40、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终归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常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验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2、使学生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育视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实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教学重难点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驾驭3的倍数的特征,会推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填一填:1、个位上的数是_的自然数肯定是2的倍数,也叫_。2、个位上的数是_的自然数肯定是5的倍数.3、一个数,假如既是2的倍数,又是5
41、的倍数,这个数的个位上肯定是_。这个数最小是。4、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最大的奇数。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偶数有: 。奇数有: 。课件出示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肯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生:口答)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视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觉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日我们一起来探讨3的倍数的特征。(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
42、可以巩固已学学问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开心的学习新知。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视察。生:汇报结果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视察。生:汇报结果1 2 3 4 5 6 7师:同学们视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生结论: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师:依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原委有什么特征呢?3、视察探讨(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
43、示)谈话:比较视察这两个数,你能发觉什么好玩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依次不同)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依次变更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觉?生:3的倍数,变更数字的依次后,仍旧是一个3的倍数。师:在不是3的倍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13,31;14,41;23,32;25,52;)这里又说明什么呢?生:一个不是3的倍数,变更数字的依次后,仍旧不是3的倍数。师:由此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依次没有关系,那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吗?这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呢?4、探究发觉规律(1)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卡,我们在数位卡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随意选几个来摆一摆,起先。生: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老师板书如:12:1+2=3师:有什么发觉?(是3的倍数)(2)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21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21:2+1=3)师:现在你猜想什么样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肯定是3的倍数)(3)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举例,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