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精品.docx
《春望教学设计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望教学设计精品.docx(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春望教学设计春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深切感受诗人酷爱国家,关切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妙情操。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尝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尝诗歌的意境。3驾驭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驾驭归纳中心的方法。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尝诗歌的意境。3驾驭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驾驭归纳中心的方法。课时支配: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案1、给下列生字注音抵()搔()浑()簪()胜()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国:破:感时:恨别
2、抵:搔:三:3、感知诗歌的内容。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二)探究案一、导入今日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其次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芜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
3、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杜甫。他是唐代最宏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头。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抵、搔、浑、溅、簪四、诵读诗歌。五、理解诗意1.小组沟通,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国:_破_感时:_恨别
4、_抵:_搔:_三:2、明确诗句意思。国都虽已残缺不堪,但山河照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非常茂密。(只因为)感伤国事,难过离别,看到那漂亮的花儿反而苦痛流泪,听到那宛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战火连绵起伏,始终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籫子了。六、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七、赏析诗歌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1、小组内用自
5、己喜爱的方式赏析诗歌。2、小组展示。3、师生相互提问。4、老师归纳总结: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微环节描写、忧思之深八、探究质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说明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触景生情/移情于物)(三)巩固案1、作业布置拓展比较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成功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
6、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学生探讨并说出诗歌的大意。(2.)思索下列问题: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2、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到_。2.请绽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呈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_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事实上是写_4.本诗将
7、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春望教学设计2一、猜猜他是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二、作家作品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
8、,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四、学习方法点拨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尝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五、诗意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六、问题1.首联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国都陷落,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凄惨景象。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这首诗通过远眺沦陷长安的
9、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苦痛的心情。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悲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厚感情。4.赏析“溅”“惊”二字。“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说明:(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说明,为什么?我比较赞成其次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意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
10、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其次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实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平常语写出苦境真情,简单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苍老的思想感情。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9.本文最突出
11、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春望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该单元是围围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支配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宏大诗人的剧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据,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芜。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二 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当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
12、体会古诗的韵律,领会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3,情感目标:领会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精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化理解名句,培育学生品尝语言鉴赏诗歌的实力课时支配:1个课时三 教法和学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肯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探讨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四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杜
13、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学问的积累和驾驭状况,再者课堂一起先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留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驾驭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
14、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须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n(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3)分析讲解诗歌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探讨尝试翻译下诗歌。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
15、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画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画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画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
16、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斗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G.学生依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出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H.依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4)探究感悟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相互呼应,相互阐发,相互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缺憾,花儿也不禁落泪
17、,鸟儿也为此惊魂。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微环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5)课堂总结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溢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纳了什么修辞手法?3,依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6)课后练习:再搜寻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楚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
18、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为什么“白头搔更短”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春望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深切感受诗人酷爱国家,关切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妙情操。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尝诗歌的意境。一、导入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
19、。他是唐代最宏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头。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抵搔浑溅簪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六、理解诗意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
20、吗?小组沟通,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1.学生小组沟通。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国破感时恨别抵搔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八、赏析诗歌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学生思索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微环节描写忧思之深九、探究质疑“感时花溅泪,
21、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说明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十、拓展比较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成功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学生探讨并说出诗歌的大意。2.思索下列问题: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两首诗表达的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设计 精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