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doc
.*教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 拉萨市第七中学 曾小容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 可是,通过观察、和老师谈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沟通不畅,长时间在互相埋怨,互相不信任,对对方不满意,继而对自己也充满了失败感,然后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 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因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渴望摆脱束缚,既不愿主动向老师吐露,又埋怨老师不理解自己,而当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帮助。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又缺乏沟通,造成学生感到无助而上网、厌学、离校出走、早恋、缺乏自信等现象。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和父母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抗,然后,学生们还有一个常有的反应是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这些沟通的后果违背教育本身的初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的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 我们都知道环境造就人这样一个毋容质疑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成人都会感同身受相信它。但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给学生和孩子提供的是怎样的环境?在与学生和孩子的沟通中是否一贯理性地把握某些原则?比如平等、尊重。是否对照教育的目的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改进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就可能无意识的伤害了一些学生。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与方法,主要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学会了解 了解学生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老师的本职。我们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达到要求。工作中要多问,特别是接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任科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如为谈话顺利开展,教师可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防止谈话过程无意识触及伤害学生的话题,例如家庭的变故,学生的一些缺陷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学生。 第二 :面对现实 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的,而是正常的表现;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龄,一般是在10岁到20岁这段时间,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不仅身体增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从不具有生育能力发育到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可以说,青春期是以性发育为主要特征的。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制。 第三:爱心感化 与学生在沟通的内容方面,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爱心要占95%;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第四:平等对待 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时间”,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为一名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老师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第五:专心倾听 如果学生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的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由的表达 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问题已经引起老师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六:面带微笑 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带三分笑,就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爱看我笑,学生会因为我的微笑而心花怒放,“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接触温馨可亲充满笑容的我,而讨厌整天带着凶恶神情的我。细细一想,对!人与与之间的一个微笑可以把两个不相关的人拉近。对教育而言,老师更应该对学生保持微笑,如此细小的一个动作却可以得到丰收,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在当今,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当惯了“小皇帝”,对老师严厉的硬性说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反而友善的气氛中,以平常谈话形式输入你要求他怎样做会更有效。 教育学生决不是说了就行,和学生沟通应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为信念,成为提高学生自觉认识的动力。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学会和学生沟通的艺术找准机会,抓住重点,有的放矢的和学生进行思想得沟通,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拉萨市第七中学 曾小容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作为班主任,想要真正了解学生,切实做好其思想工作,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而作为教育的对象的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个别差异的存在使得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真正想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因人而异,讲究工作的艺术性。何为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我认为就是在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聪明才智,抓准教育契机,运用教育技巧,调动艺术手段,坚持巧妙疏导,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恰如其分、独具匠心地处理各种令班主任棘手的问题。 我现在的班级,有一个叫王丽的女生,成绩上游,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经过认真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渐改变了其自卑的心理: 一是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王丽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王丽闲谈,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 “看,我们的王丽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王丽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王丽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王丽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二是树立信心,激起动力。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王丽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 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三是重视家庭,提高能力。王丽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王丽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四是进行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王丽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王丽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总之,现在的学生情况很复杂,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改变观念,在工作中讲究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有把教育工作当作一门艺术,才能守住心灵的乐园,培养出新时代的接班人。
收藏
编号:261024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4
8
金币
- 关 键 词:
-
教师应
该怎样
学生
心灵
沟通
- 资源描述:
-
.*
教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
拉萨市第七中学 曾小容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
可是,通过观察、和老师谈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沟通不畅,长时间在互相埋怨,互相不信任,对对方不满意,继而对自己也充满了失败感,然后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
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因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渴望摆脱束缚,既不愿主动向老师吐露,又埋怨老师不理解自己,而当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帮助。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又缺乏沟通,造成学生感到无助而上网、厌学、离校出走、早恋、缺乏自信等现象。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和父母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抗,然后,学生们还有一个常有的反应是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这些沟通的后果违背教育本身的初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的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
我们都知道"环境造就人"这样一个毋容质疑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成人都会感同身受相信它。但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给学生和孩子提供的是怎样的环境?在与学生和孩子的沟通中是否一贯理性地把握某些原则?比如平等、尊重。是否对照教育的目的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改进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就可能无意识的伤害了一些学生。
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与方法,主要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学会了解
了解学生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老师的本职。我们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达到要求。工作中要多问,特别是接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任科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如为谈话顺利开展,教师可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防止谈话过程无意识触及伤害学生的话题,例如家庭的变故,学生的一些缺陷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学生。
第二 :面对现实
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的,而是正常的表现;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龄,一般是在10岁到20岁这段时间,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不仅身体增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从不具有生育能力发育到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可以说,青春期是以性发育为主要特征的。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制。
第三:爱心感化
与学生在沟通的内容方面,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爱心要占95%;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第四:平等对待
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时间”,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为一名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老师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第五:专心倾听
如果学生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的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由的表达 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问题已经引起老师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六:面带微笑
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带三分笑,就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爱看我笑,学生会因为我的微笑而心花怒放,“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接触温馨可亲充满笑容的我,而讨厌整天带着凶恶神情的我。细细一想,对!人与与之间的一个微笑可以把两个不相关的人拉近。对教育而言,老师更应该对学生保持微笑,如此细小的一个动作却可以得到丰收,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在当今,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当惯了“小皇帝”,对老师严厉的硬性说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反而友善的气氛中,以平常谈话形式输入你要求他怎样做会更有效。
教育学生决不是说了就行,和学生沟通应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为信念,成为提高学生自觉认识的动力。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学会和学生沟通的艺术找准机会,抓住重点,有的放矢的和学生进行思想得沟通,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拉萨市第七中学 曾小容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作为班主任,想要真正了解学生,切实做好其思想工作,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而作为教育的对象的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个别差异的存在使得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真正想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因人而异,讲究工作的艺术性。何为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我认为就是在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聪明才智,抓准教育契机,运用教育技巧,调动艺术手段,坚持巧妙疏导,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恰如其分、独具匠心地处理各种令班主任棘手的问题。
我现在的班级,有一个叫王丽的女生,成绩上游,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经过认真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渐改变了其自卑的心理: 一是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王丽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王丽闲谈,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 “看,我们的王丽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王丽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王丽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王丽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二是树立信心,激起动力。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王丽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 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三是重视家庭,提高能力。王丽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王丽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四是进行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王丽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王丽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总之,现在的学生情况很复杂,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改变观念,在工作中讲究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有把教育工作当作一门艺术,才能守住心灵的乐园,培养出新时代的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