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方案中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课题结题报告.doc

收藏

编号:261105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0.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4
8
金币
关 键 词:
数学 课堂教学 方案 三维 目标 设定 落实 课题 报告 讲演 呈文
资源描述:
,. 《数学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清徐县马峪乡东梁泉小学 张丽琴 一、课题的提出: 环顾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尽管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校近年来以“高品质,高效率的课堂”为宗旨,努力解决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常遇到的教学难题。当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四大”难题:落实到位难、教师研读教材难、学生课堂活动(听、说、读、想、做)到位难、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到位难。 有的老师为分数而教,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时把关注点和“力气”放在知识的传授上,“满堂灌”和“死记硬背”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忽视过程,没有体现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会创设情境或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背景,但如何通过学习背景让学生探究、发现相关知识的过程,往往被教师忽略。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是“三维目标” 落实到位难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三维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调控教学活动进程,它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上,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准确、清晰、合适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因此我校通过对教师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探求原因、寻找对策,为“高品质,高效率的课堂”提供技术支撑。新课程实验使我们认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新理念、新做法,使我们数学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充满了微型机与活力,但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重情感目标轻技能目标 着力转变过去过于重视传授学科知识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偏差,不只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而是在课堂上刻意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使之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力图通过创设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对学生施以“促教式”的教育,殊不知,无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载体,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无从谈起。 2.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目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内容凭兴趣由学生决定,形式凭喜好由学生决定。过程凭进度由学生决定。殊不知让学生爱怎么学就怎么学,体会、掌握最佳学习数学的规律和方法目标没有了,感受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了不加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没有了,学生想学多久就学多久,低耗高效果目标没有了。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也能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教师有了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研究,就有了教学成就感和教学激情,就有了创新欲望与批判精神,就有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竭动力。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提高认识,理解把握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教师要树立目标意识,通过不断学习,全面理解把握三维目标体系:“知识技能”是目标又是重要的载体,因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所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的达成仍然是数学教学的重点;“过程与方法” 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媒介,学生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要经过数学思考的过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它是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桥梁和纽带;“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伴随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简而言之:知识是载体,过程是核心,情感是动力。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又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对此《课标》已明确阐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2.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让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但在目前教师的教案中,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忽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有的甚至将教学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要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 (1)目标的制定要全面 学生先明确本节课要学会什么?即知识目标,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感悟什么数学思想,获得何种活动经验;然后考虑学生怎样去学?即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必要的数学思考,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再就是要考虑学生怎样积极主动去学,即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目标制定要恰当具体 标制定要恰当具体,避免过于笼统、空泛,难以把握落实。为此,《课标》规范使用了目标行为动词,将结果目标划分为四个层次:了解(知道、初步认识),理解(认识、会),掌握(能),运用(证明);过程目标划分成三个层次 :经历(感受、尝试),体验(体会),探索;并对各个层次的行为动词进行了界定,教师要认真领会,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把握运用。 3.课堂教学,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落实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1)夯实知识技能目标 新课程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并不等于可以忽视知识技能目标。新课程之所以这样强调,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片面追求知识技能目标,忽视其它两个目标的现实而言的,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扎实地落实好双基,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奠基石,所以我们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教”与“学”的重点。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进行理性的总结归纳,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通过应用知识,训练形成技能。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掌握与迁移的过程中,认知结构逐步得以同化或改组,数学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理解上的失误,导致在课堂上,追求形而上学的教学方法和哗众取宠的过程与虚假的情感态度,忽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使教学失去底线,造成数学“根基”不牢,如在计算教学中被所谓的“算法多样化”替代,学生连最基本的计算方法都没有掌握,空有热闹的过程,华而不实、无果而终。这种认识和行为要坚决摒弃。 (2)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和方法首次被列为课程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种全面超越,突显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两个维度的目标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可以说,过程和方法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同时,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保证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落实。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结论,而是要着眼于这种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过程,重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法。如果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机械练习,忽视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学生就如同被剪开了茧的蝴蝶,虽然省去了挣扎的痛苦,但却失去了练壮翅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教堂”为“学堂”,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方法的探究过程,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探索、想像、质疑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活动经验。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存在的条件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共同特征,在问题解决中提高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别能力,在应用练习中学习和体会化归等数学思想。 (3)关注情感态度目标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单独提出,这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情感态度”不是附属目标,但由于其是隐性的,有些教师关注不够,有的确定的轰轰烈烈,但落实的无影无踪,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喜欢数学。情感态度不仅对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和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信仰形成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担当好引导者、激励者、合作者的角色,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动力,而学生的成功体验主要来自老师和学伴的认定和激励,尤其是教师充满感情的激励,促进了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善于运用恰当而又充满激情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获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多让学生做一些拓展与创新的练习题。让学生经历困难、挫折的体验,感受成功的艰辛和喜悦。学会知难而进,乐于思考,喜欢探索,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让三维目标常驻我们的课堂。只有提高认识、合理设定、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四、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选题,制方案,成立课题组织(2011.3——2012.3)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3—2013. 3) 第三阶段:总结研究成果阶段(2013.3—2015.4) 对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进行广泛研究,采用实验教学研讨课的形式,并且能依照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不把某些老师的讲课当作艺术来欣赏,而“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这和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即不以教评教,而是以学评教,寻求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合理,确立及其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实验研究法:在“反思三维目标达成促进三维目标有效整事的策略研究中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和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诸多因素,为对策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将贯穿本科研课题研究的总过程。 有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统一起来。 3.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研究法研究“反思三维目标,达成促进三维目标有效整合“前后三维目标的差异性, 并综合运用跟踪法,追因法,揭示三维目标整合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了解法对子课题每一阶段及时总结,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五、研究的成果 课堂教学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三维目标的落实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我通过听课,看教师的备课笔记,看班级的数学作业。基本上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都能满腔热情地参与到三维目标的落实之中。 教师已经走出了最初的观望、徘徊阶段。我所到之校,教师都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之中。 2.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行为上的表现。 从随堂听课中,我发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逐步为教师所接受。教师已经基本具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观念上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对“以人的发展为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些新课程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积极地付诸实践,在教学行为上表现出: ----教师有了实用意识。教师能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教材使用合理。数学课的教学设计都逐步重视了“创设情境——数学建模——拓展与运用”模式,普遍重视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科的兴趣。教师能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不但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而且又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可以说,在我听过的课中,教师都比较追求“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或在课堂的导入,或在新课的进行,或在练习,或在综合应用中,我们的老师都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那么的亲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努力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教师有了过程意识。教师能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学设计体现为学生“学”而设计,创造了多种形式,体现了个性化。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与探索新知识。课堂互动逐步从追求形式向追求实质、讲求效益转变,使传统“双基”优势体现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 ----教师有了主导意识。每节课,教师几乎都注重从创设情境入手,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已能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激励性的评价多起来了,学生活跃起来了。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尤其是“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几乎所有老师在课堂中不只一次地使用,虽然,有时用得并非十分恰当与合理,但是,从老师的重视程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师对新理念是接受的、重视的、并且愿意尝试的;虽然,老师对这种学习方式的使用有许多的困惑或失败,但是,他们走出的这一步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经验或问题。 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结构环节安排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以往的“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的五环节教学组织法,现在更多的取而代之的是更开放的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的课堂组织形式。在课堂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基本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教师讲授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积极的大胆的实践课标理念。 (1)新课导入转向→情景创设。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意了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创设情景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天然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2)被动听讲转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于合作学习的提倡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被教师广泛采用,积极尝试. (3)束薄手脚转向→放手去做。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充满了活动化,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画一画、想一想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做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想起来”。 5.积极探讨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形式。 《标准》解读指出,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实践活动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老师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老师课前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讨有关知识,最后引导学生拓展运用。数学活动课,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理性思维提供了支柱。 备课情况分析: 从备课方式上从关注“怎么教”转变到“怎么学”的问题,“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能认真进行课时教材简析,教学目标制定明确,重点能突出,难点能找准,能寻求合理对策。能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有安排,确保课堂学习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作业情况分析: 作业总量有负担,但不过重。作业布置天天有,天天都练。作业完成重独立,准确率高。作业坚持当天批改,反馈及时。作业设计开始被教师重视起来了,初步树立了“作业是为了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理念,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的现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体验性作业”、“操作性作业”、“个性化作业”、“自主式作业”、等等。 下面是本校较成功案例: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目标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 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 1.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有所提高。 4.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本节课教师和学生以上述三维目标为基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提倡多样化的,现实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有价值的、终身受用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本节课在教学时,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尝试采用“问题——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标准》对数与代数教学的实施建议。本节课,教师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理一理——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买一买”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的,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先认真地观察、思考,在进行操作、表述。在活动中既有小组的合作,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师生、生生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实现了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数学活动化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中国古代教育家推崇的教学过程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以此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探索。所以在课中我们设计了“整理钱包”、“猜价格”等活动。学生一看非常感兴趣,课中“玩中学、学中玩”的氛围就这样形成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把分类这一环节改为“整理钱包”的活动,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又不重复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辨析、和区分能力。人民币的兑换实施的是一个“猜价格”的活动,并用学具摆价格,增加真实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感受元与角之间的兑换知识,归纳总结出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过程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从而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得知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这一理念。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真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去真体验、真经历、真操作、真交流,才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知灼见。 一年级下册《10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 1.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过程,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的探索过程。 3.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和养成了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计算的练习课在我看来是总是单调、枯燥、乏味,不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面对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自制力差的低年级学生,练习课就更要精心设计、巧妙组织,把单调乏味的练习课上出去新意、上出趣味来。这节课我看了感觉耳目一新,通过创设情境,营造了一个生练习得其乐融融的氛围,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乐学的情绪,而且把练习渗透在其中,步步提高,层层加大难度,学生的计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巩固和锻炼。我认为:“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氛围”是我们数学教师该努力的一个大方向,让我们和学生一同进步。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此三维目标采取了让孩子根据导学题纲先自学课文,然后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展开教学。课堂中孩子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个个充满了自信。在检查自学的第一个环节中,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理解的面积时,孩子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说:老师的脸的面积比同学的脸的面积大。一边说还一边来摸我和他同桌的脸,让孩子们哈哈大笑;还有的孩子指着黑板上的平面图形说:“老师,我觉得图4没有面积,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教师马上抓住孩子的精彩发言追问:“你从哪知道的?”孩子指着课本中的面积定义说:“课本中告诉我们封闭图形。”好家伙,多会读书的孩子啊!他的发言让全班孩子受益,明白了怎样阅读数学书,也让当老师的相信:孩子有巨大的学习潜力。面积的概念教学教师并没有进行讲授,都是孩子们通过自学然后举例交流,这样的课堂孩子们都像春天苏醒的大地,充满了生机!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1.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通过自主探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有以下特点: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经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多次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在这堂课中,四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在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独立尝试,有的学生同桌合作)。第二次是在拼各种长方形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第四次是在解决玻璃被打碎这个实际问题时,同桌讨论这块玻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四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第一次的小组合作,就是在一个人无法解决问题时,自发地产生合作的需求,并在合作中,使原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也学会了解决。同时,在合作中,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得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快,小组合作得不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很慢,这在第二次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合作得好的同桌,很快就填完了表格,合作得不好的小组,别人都填完了,他们才刚开始。 (三)正确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教师这节课中,两次运用了迁移。第一次是利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知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进而猜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第二次是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长方形渐变为正方形,从而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四)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先通过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估算,再进行精确计算,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又设计了花坛的练习题,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了一个比较的过程,在比较中更深地认识了面积和周长。为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设计了开放性练习。如在这节课中,教师以打碎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台玻璃为例,让学生算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其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明白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有多种情况,但应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以使台玻璃的大小美观、实用;二是学生思考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条边,如何求另一条边,通过逆向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散。这样一道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的解决,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在实际上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只让学生明白了当面积一定时,它的长和宽有多种情况,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使台玻璃的大小美观、实用。第二个设计意图则没有实现,这是我的失误,没有很好的利用好这道习题。 这种设计,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依附于知识技能的形成,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三维目标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撑,形成一个立体的框架。 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条形统计图》 1.引导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学生产生了统计的需要,然后自发地组织合作,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2.学生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落实:能绘制出每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并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其中: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培养;感受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合作意识得到提升,在合作中感受到了无以伦比的快乐;生动、有趣、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在对某班同学喜欢吃的蔬菜统计表的分析时,让学生对这些孩子说一句话,短短的一句忠告、一个建议,无不闪烁着孩子情感的火花。 整个教学活动,三维目标水乳交融,实现了成功的整合。 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方格纸数方格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个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3.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 注重了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也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提高、情感和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我们理清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相互支持,有机结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构建过程。 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关注学习的过程,也看重学习的结果,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化育。我们的教育教学,承担起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使命。 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及其认知特点出发,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将知识的传授过程变成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知识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时,在创设问题“你能想象一亿有多大吗”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想办法举例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和尝试,设计出了很多方案。不同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一亿有多大,还让学生明白:选择不同的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这样的数学课堂既能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又能分享到别的同学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途径,还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思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又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适时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抓紧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脉络,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既重“知识”又重“结果”,“过程”和“结果”并重。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同时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分,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认识到如果分得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自主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牢固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渗透了无极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使学生享受到数学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与自信。 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独特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立意义,而且与其它教学目标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主要起着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思维等作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剪、移、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自主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对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得出结论时,不但学习了探究数学知识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他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总之,我们只有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教学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数学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教师反映,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确实很先进,自己也能够接受,但就是到了课堂上不知道如何落实。许多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课堂行为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现象,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问题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 问题二: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数学课堂教学方案中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课题结题报告.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11050.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