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练(十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练(十二)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课时练(十二)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B. 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快慢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D. 将插条浸泡在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让其生根B本题涉及到的是必修课本上的一些基础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等,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答题。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会出现染色体,因此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时观察不到
2、染色体,A错误;二氧化碳可以使得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无氧呼吸多,因此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快慢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正确;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1P标记,少数噬菌体有32P标记,C错误;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生根,D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涉及到的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过程以及注意事项,明确染色体只能出现于细胞分裂的分裂期、扦插枝条浸泡后需要扦插到土壤中生根。2、有丝分裂过程中,与遗传物质均分无关的是( )A.
3、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B.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C. 中期赤道板的出现 D. 后期着丝点的分裂C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导致遗传物质(DNA)增倍,前期形成的纺锤体,在牵引染色体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导致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加倍的染色体在末期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上述变化均保证了遗传物质的均分,A、B、D均正确;赤道板是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一个平面,只表示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实际结构,C错误。3、下列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
4、着丝点分裂而加倍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D.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C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离染色体加倍,DNA不加倍;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据此答题。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DNA不加倍,B错误;
5、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C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D错误。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下列对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的评价,合理的是()A. 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根毛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B. 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和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C. 压片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便于观察D. 显微镜下找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并持续观察其各个时期的变化C分析
6、:制作并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步骤是:过程方法时间目的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3-5min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能使染色体着色制片用镊子染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
7、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详解:A. 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A错误;B. 解离后需用清水漂洗,步骤中和顺序颠倒了,B错误;C. 制片时,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可使组织细胞分散,便于观察,C正确;D. 细胞经解离已死亡,不可能在一个细胞中持续观察到各个时期的变化,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制作并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相关知识点,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
8、程中注意积累。5、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和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A.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需要对染色体染色,但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不需要B. 观察洋葱有丝分裂和蝗虫减数分裂都需要在低倍镜下找到分裂的各个时期C. 观察洋葱有丝分裂和蝗虫减数分裂都需要在高倍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D. 观察洋葱有丝分裂和蝗虫减数分裂后,都需要绘图,绘图时需双眼看镜头C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需要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以便于观察,A错误;观察洋葱有丝分裂实验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排列紧密、呈正方形的分生区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B错误;观察洋葱有丝分裂和蝗虫减数分裂都需要在高倍镜下观察染
9、色体的形态和位置,C正确;观察洋葱有丝分裂和蝗虫减数分裂后,都需要绘图,绘图时需左眼看镜头,D错误。6、如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BC段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1条Y染色体B. 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CD段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C. 若两图均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DE段有染色单体D. 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图2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CD段都发生着丝点分裂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AB段表示DNA分子复制,CD表示着丝点分裂;图2中AB表示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BC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DE表示末期。若图1表示减数
10、分裂,则B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所以图1的BC段一个细胞如果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则细胞中可能含有1条或0条Y染色体,A正确;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C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此时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B错误;若两图均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中的DE段因着丝点都已经分裂而不存在染色单体,C错误;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图2表示有丝分裂,则图1中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图2中BC代表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CD表示后期结束,细胞内初步形成有核膜的两个细胞核,D错误。7、下图是某哺乳动物(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此时
11、该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B.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 若有基因A,则一定有基因aD. 若表示X染色体,则表示Y染色体D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4条,而该生物体的细胞中2n=4,且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详解: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及染色体组均加倍,因此此时该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A错误;由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若染色体有基因A,则染色体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C错误;若图中的表示X染色体,则染色体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
12、大小不同,所以表示Y染色体,D正确。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辨别和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图像及物质变化规律。8、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N,DNA的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 N和Q B. N/2和Q/2 C. N/2和Q D. N和Q/2D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N,与体细胞相同,因有染色单体存在,每条染色体有2条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此时细胞中DNA的含量为Q;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
13、目由原来的N加倍为2N,染色单体消失,每条染色体有1个DNA分子,所以DNA的含量仍为Q;在有丝分裂的末期,加倍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因此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N和Q/2。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N,DNA的含量为Q。在此基础上围绕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若能将染色体数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有丝分裂各时期进行准确定位,就会大大提升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9、若果蝇进行正常分裂的细胞内,染
14、色体数、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之比为16:16:0时,则该细胞处于()A. 有丝分裂间期 B. 有丝分裂前期C. 有丝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末期C分析:果蝇是二倍体生物,其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在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变化特点: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8,平时不变4;DNA变化:间期加倍816,末期还原8;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16,后期消失160,存在时数目同DNA。详解: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为8,与题意不符,A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数、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之比为8:16:16,与题意不符,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DNA分子数、染
15、色单体数之比为16:16:0,与题意相符,C正确;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数、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之比为8:8:0,与题意不符,D错误。点睛: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归纳:(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10、雄性豚鼠(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一个精原细胞经有丝分裂后产生两个子细胞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得到两个子细胞B1和B2,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接着进行减数第二
16、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为C1和C2。那么,在无交叉互换和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事实的是()A. A1和A2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B. B1和B2中一定存在染色单体C. 染色体数目、形态大小各自相同的细胞有三组:A1和A2、B1和B2、C1和C2D. 细胞内核DNA分子数的关系是A1A2B1B2C分析: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征: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征: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17、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由于A1和A2是一个精原细胞经有丝分裂后产生两个子细胞,而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所以A1和A2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但着丝点不分裂,而B1和B2是一个
18、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得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所以B1和B2中一定存在染色单体,B正确;染色体数目、形态大小各自相同的细胞有两组:A1和A2、C1和C2;而B1和B2是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得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又雄性豚鼠的性染色体是XY,所以B1和B2染色体数目相同,但形态大小不完全相同,C错误;细胞内核DNA分子数的关系是A1=A2=B1=B2=2C1=2C2,D正确。点睛: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的变化规律:间期(染色体保持2n,DNA数有2n加倍为4n),前期和中期(染色体保持为2n,DNA数为4n),后期到末期结束前(染色体加倍为4n,DNA数为4n)末期结束后
19、(染色体为2n,DNA也为2n)。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和DNA数变化规律:间期(染色体保持2n,DNA数有2n加倍为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前(染色体保持2n,DNA数有2n加倍为4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和中期染色体为n,DNA数为2n;后期至结束前为2n,DNA数为2n),精(卵)细胞(染色体保持为n,DNA数为n)。11、下图是精原细胞的增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过程均可形成姐妹染色单体B. 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共有两种类型C. 图中过程细胞均会适度生长D. 图中过程都有同源染色体C分析:图示表示精原细胞的增殖情况,其中表示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表示减数第一次分
20、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详解:姐妹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因此过程可形成姐妹染色单体,而过程不能形成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假设精原细胞内含2n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含4n条染色体,精细胞(染色体减半)含n条染色体,因此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共有三种类型,B错误;过程都包括分裂间期,此时期细胞中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C正确;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都有同源染色体,过程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该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点睛: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2、某细胞有丝
21、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92,那么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A. 46个 B. 23个 C. 82个 D. 164个A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详解: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某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为92条,则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6条,所以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有丝分裂过程,只要细胞内着丝点没有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等于本物种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当进入后期,因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直至细胞分裂为两
22、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物种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13、如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相对数量的关系,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A. 前期和中期 B. 中期和后期C. 后期和末期 D. 末期和前期A分析:结合柱形图中三种数量关系,图中a表示染色体数目、b表示染色单体数、c是DNA分子数,且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目=1:2:2,说明此细胞内着丝点没有分裂但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细胞可能出于有丝分裂前期或有丝分裂中期。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A正确;后期没有染色单体,B错误;后期和末期都没有染色单体,C错误;末
23、期没有染色单体,D错误。点睛:本题关键要抓住细胞内有染色单体,说明细胞内染色体已经复制且着丝点没有分裂。14、如图是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细胞及其参与形成的受精卵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发生着丝点分裂的区段是HI段和JK段B. BC段和LM段DNA的含量均减少一半,且减半的原因相同C. AG段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1条或2条Y染色体D. AB段和KL段都能发生基因重组C分析图示可知,AG段是减数分裂过程,HI段是受精过程,IM段是有丝分裂过程。M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发生着丝点分裂的区段是DE段和JK段,选项A错误;BC段DNA随同源染
24、色体的分离含量减半,而LM段DNA含量减半是因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选项B错误;AG段是减数分裂过程,M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条Y染色体,M末期X、Y染色体分离,含X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不含Y染色体,含Y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在M前、中期含1条Y染色体,M后期含2条Y染色体,选项C正确;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的AB段,不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KL段,选项D错误。15、如图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分别为4、2、2,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的是丙、丁细胞B. 若甲、乙、丙三细胞中存在性染色
25、体,则丁细胞中不存在性染色体C. 丙丁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丁细胞中染色体上的P、Q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乙和丙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丙、丁细胞中每一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A正确;若丙含一对性染色体,丙减数分裂后产生的丁含一条性染色体,B错误;丙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C正确;P和Q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16、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
26、发生染色单体分离B.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 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详解】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
27、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A正确;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所以选B。【点睛】要注意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配对;虽然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二、非选择题17、请回答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问题:.如图表示某种动物细胞的生命历程,请回答有关问题:(1)过程称为细胞癌变,该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致癌因
28、子导致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2)白血病患者常用异体骨髓移植的方法获得新的造血干细胞D,其将发生的变化为 增殖、分化,产生新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或增殖、分化产生新的各种血细胞)。.如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有丝分裂的部分细胞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 b(填字母)区细胞。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2)某同学通过多次实验汇总得到各时期的细胞数记录如下,细胞分裂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总数MABCD数值最大的字母是 M,理由分裂间期持续时间远长于分裂期时间,若已知该细
29、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大约为10.6小时,则分裂间期所需要的时间10.6 M/(M+A+B+C+D)小时(用字母和数字表示)。试题分析:梳理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细胞的分化及癌变的相关知识,以图中的箭头指向及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对进行解答。解答题,需明辨图中a、b、c、d所示某植物根尖的结构名称(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熟记并理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流程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表格中提取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分析图示可知: 过程称为细胞癌变,该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致癌因子导致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2
30、)细胞D为通过异体骨髓移植获得的新的造血干细胞,该细胞将发生的变化为:增殖、分化,产生新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或增殖、分化产生新的各种血细胞)。 . (1) 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b所示的分生区细胞。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其目的是用于解离,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2)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且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远长于分裂期持续的时间,所以表中数值最大的字母是M。分裂间期所需要的时间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细胞总数)10.6M/(MABCD)。18、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在有丝分裂时不能进入子细胞核,而是残留在核外形成椭圆形异常结构,称为微核,光镜下可见。
31、当外界环境中存在一定浓度的致突变物时,会使具有微核的细胞增多(微核率增大)。某小组以豌豆根尖细胞为材料进行了相关探究,结果如下。请分析回答:浓度(mg/L)微核率%离子0102030405060Cu2+00.0120.0940.1830.2790.3740.018Cd2+00.0230.1200.2230.3870.0290.015K+000000.0010(1)显微镜观察微核时,应选择经处理的根尖分生区制成临时装片,该区域细胞的形态特点是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制作装片过程中需要用碱性(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料对微核进行染色。(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Cu2+浓度在050mg/L范围、Cd2+浓度
32、在040mg/L范围时,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胞微核率逐渐增大;当Cu2+和Cd2+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细胞微核率明显降低,请推测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过高浓度的Cu2+和Cd2+抑制豌豆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K+对豌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形成无明显影响;但K+浓度为50mg/L时细胞也偶尔出现微核的原因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偶尔出现自发异常所致。分析: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是微核率。当Cu2+浓度在0-50mg/L范围内时,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微核率逐渐增大;当Cu2+质量浓度为60mg/L时,根尖细胞微核率较低。当Cd2+浓度在0-40mg/L范围内时,随着Cd2+
33、浓度增加,微核率逐渐增大;当Cd2+质量浓度为50、60mg/L时,根尖细胞微核率较低。随着K+浓度的变化,微核率与对照组基本相同,说明K+不会导致微核的产生。详解:(1)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因此显微镜观察微核时,应选择经处理的根尖分生区制成临时装片;微核是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因此制作装片过程中需要用碱性染料对微核进行染色,以便于观察。(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当Cu2+浓度在050mg/L范围、Cd2+浓度在040mg/L范围时,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胞微核率都表现为逐渐增大;而当Cu2+和Cd2+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细胞微核率明显降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过高浓度的Cu2+和Cd2+抑制豌豆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根据以上分析已知,K+对豌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形成基本没有影响,仅在K+浓度为50mg/L时细胞出现了很少的微核,可能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偶尔出现的自发异常所致。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内容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够根据数据判断三种离子对微核的产生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