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的秘密.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数据背后的秘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背后的秘密.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据背后的秘密 绍兴县杨汛桥实验学校 孙伟红在科学实验中,会产生一些数据,有些课就是通过这些数据来得出结论。在实验中,每个小组之间,难免会有些数据差异。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小组的数据与实验的结论不符。这些现象在我们科学课上是很常见的。但是老师往往为了赶时间就把小组间的数据差异简单地用“每个小组间肯定避免不了一些差异”搪塞过去,而没有具体地让学生去分析原因。当个别小组出现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不符时,老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者拿“符合”结论的小组的数据进行展示,顺利地得出结论。数据只为“结论”而服务。这就违背了科学课堂的真实性,有点像“作秀”。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例子。一、“视而不见” 型案例1:师
2、:下面我们小组交流一下波浪形、U字形、L形、长城形最多能放几个垫圈。生1:我们组做的是波浪形可以放94个垫圈。生2:我们组做的是“O”形可以放195个垫圈。生3:我们组也做“O”形,但是我们组比他们组多多了,可以放300个垫圈。生4:我们组做的是波浪形可放135个垫圈。生5:我们组做的是U形可以放97个垫圈。(老师边听小组汇报边板书,形成了如下的一组数据。)形状: O L 抗弯曲能力: 0 195 97 22 16 94 300 47 7 125 135师:下面我们把自己小组的数据与“”字形的数据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我们小组“O”形的比一字形放的垫圈多多了。生2:我也发现我们组
3、的波浪形比一字也多多了。生3:我发现这些形状都比一字形放的垫圈要多。师:我们所有小组的形状都比一字形的抗弯曲能力要强,也可以说改变形状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案例分析:这位老师把每个小组的数据和一字形的数据进行比较,“轻而易举”得出了结论。可是我们再仔细看以下这些小组的数据,同样是“O”形的纸梁一个小组可以195个垫圈,还有一个小组可以放300个垫圈。同样是波浪形的纸梁一个小组可以放94个垫圈,还有一个小组可以放135个。为什么小组之间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如果只相差几个那也算正常,可是这已经相差几十、几百个了,背后肯定有原因。而这位老师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也有可能教师根本
4、不在乎这数据之间的差异。对“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这个结论已经是“显而易见”了,如果能分析小组之间产生数据差异的原因,会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原因。我在听课的时候发现那组“O”形放了300个垫圈的小组在做实验时,把“O”形卷得比老师给他们时细多了。而只放了195个垫圈的小组就是按照老师的“O”来做的。同样做波浪形的,放了94个垫圈的小组是都集中放在纸梁的中间几格缝隙,而放了135个垫圈的小组有些垫圈是放在边上的几格缝隙里的。这些原因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分析,可以让他们懂得科学的严谨性。只要条件有一点不同,实验的结果就会有差异,他们在今后的实验中就会更加严谨、细致。二、“
5、一掠而过” 型案例1:一位老师在上拱形的力量时,先教师演示做实验,先做一字形的纸梁可以放几个垫圈,要做三次求平均值。教师做了两次,第一次是放了8个,第二次放了7个,这时老师发现纸有点塌了,他就反了个面做第三次,这次既然可以放14个,学生马上发现了这个问题。生:老师第三次怎么可以放14个,你是不是弄错了。师:没有啊!你们不是看我做的吗?实验之间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此时,学生只好不说了,但是表情还是很疑惑。老师就接着做实验。案例分析:其实,老师在做这个实验时就有问题,第三次老师把纸反了一个面就有点拱形了,所以放的小垫圈才会那么多。如果学生也照老师这么做的话恐怕数据还会出现问题。而老师为了抓紧时间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据 背后 秘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