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方案教育教案定稿.doc
,.地理课时教案班级:C228C233 任课教师:邓洁2016年下期课 时 教 案课题:与同学们谈地理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个教案课型:综合课 编写时间: 16年 8 月 30 日 执行时间:16年 9 月1日教学目标:1、认识地理学科;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批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我叫,很高兴能够成为你们的地理老师。从今天起,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地理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只有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与能力,我们才能得到更好地生活品质。二、什么是地理 请看PPT,(出示地球图片)你认识它吗?咱们地理就是的“地”就可以理解为“地球”,那“理”是怎么理解呢?(道理、真理)很好,那么连起来应该怎样理解地理呢? 研究地球的一些“道理”。(需指导学生形成这个概念) 一说到地球上的事物,那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呢?(山、水、火山、地震等等) 很好,山、水灯这么多的地球上得事物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遇到过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出现和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不妨看看P2的四幅图。(师生互动简要的讲解四幅图,简要强调出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总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特点的地理环境中人们也会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地理教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好朋友”,这样,我们才可以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这里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在今天伊拉克地区有一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巴比伦,然而,由于人们长期滥伐森林、过渡放牧等等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战乱等原因,最终使巴比伦被掩埋在了泥沙之下。所以,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就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地理教我们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比如新疆种植棉花质量很好要是让重庆种植棉花的话估计很难获利,重庆适合种植水稻要是将水稻种植到新疆去的话估计颗粒无收都可能,要是不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话,我们就很难过上好日子。四 、结语 最后,跟大家分享2个观点。一是,地理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教师适当的给予解释:春雨主要是暖空气,秋雨主要是冷空气)二是,地理是一门爱情学科,“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山盟海誓(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像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天涯海角。” (若有时间多放些图片) 愿:同学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生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学生刚进入初一,地理是一门陌生的科目,所以第一节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学生兴趣较浓厚,但也可能我过于严肃,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拘谨,没有参与进来,这是需改进的地方。 课 时 教 案课题: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第 1 课时 总序第 2 个教案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间:16 年 9月 4 日 执行时间: 16 年 9 月 5 日教学目标:1、学习地理的意义2、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3、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批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一、揭开地理之“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二、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方案一) 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子) 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板书设计: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任务完成较好,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学生一看并懂,所以设计好的板书对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课 时 教 案课题: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第 1课时 总序第 3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年9月 7日 执行时间:16 年9 月8 日教学目标: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2、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批注: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1、学会看地图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讲授新课)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教师可补充说明)(设疑)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7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过渡)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布置作业: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板书设计:1、会看地图2、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教学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第 2课时 总序第 4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16年9 月11日 执行时间:16年9月12日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量算实地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含义,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2、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了解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换算。3、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批注:教学重点: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2、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1、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2、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作业,虽然学生画的都是同一所学校,但是各不相同,为什么?如果一个从未到过我们学校的人拿着你们的图,能找着北么?在地图上怎样才能表示出正确的方向?一、方向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并不是一概的上北下南,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3、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过渡)既然知道了在图上怎样表示方向?那么我们画的学校平面图上怎样表示呢?要使图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还必须知道怎样辨认实际中的方向,并学会怎样在地图中标注方向。列举讲解在实际中确定方向的一些方法, 利用课本讲解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定方向。 (实践应用)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补充或更改自己所绘的学校平面图 三、比例尺 (提出疑问)当我们拿着我们画的图时,可以看出到哪里去,应该往那里走,但是走多远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分数来讲解比例尺,总结归纳比例尺的定义公式。反复练习加深印象。通过分数的性质引申出比例尺的大小。(分子不变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提问)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1、 数字式2、 文字式3、 线段式(讨论)如何判断比例尺的大小?分母 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及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举例练习)让学生练习第9页活动1,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学生互相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分母 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 四、图例和注记利用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讲解,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图例符号和认识注记所表达的意思 作业:任选一张旅游地图,设计一条游览路线,沿路线读出方向、图例、比例尺等各要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一、 方向二、 比例尺三、 图例和注记教学反思: 在方向的判读讲解得不够细不够透,一定要强调读地图的时候先判断是一般地图还是有指向标的地图。要给学生强调一般地图的判断方向时,要面对地图,才能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课 时 教 案课题: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 1课时 总序第 5 个教案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间:16年9月18 日 执行时间:16 年 9 月 19日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批注: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纬线、赤道等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地轴、两极、纬线、赤道等概念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观察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一、 地球的形状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二、 地球的大小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 地球仪(活动)1、地轴和两极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学生上台指出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四、布置作业:预习经纬线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 地球有多大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平均半径:6371千米3、赤道周长:4万千米三、 地球仪1、认识地球仪教学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 2课时 总序第 6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年9 月 21日 执行时间:16 年9月 22 日教学目标:1、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 2、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3、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批注: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前一节的内容(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一) 经线和纬线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9最后一段文字和P20、21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纬线经线 概念 形状 指示方向 长度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9-22文字,讨论交流纬度经度度数范围0度经纬线划分经纬度划分半球划分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18活动1、2、3,理解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东西经,而后出题检测。四、 经纬网(创设情境)如果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你作为该船的船长,你会如何向救援船队报告船所在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过渡)要确定该船的位置,就需要学到和经纬网有关的知识。如何利用经 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如何一点的位置呢?举例说明:假设你要向老师报告你在教室里的位置,你会怎样报告?由此引人经纬网的学习。展示经纬网图,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图2-17、2-18、2-19、2-20,了解经纬网图的几种变换过程展示平直经纬网图,回答:讨论完成P25活动的1、2、3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5、 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相应练习教学反思: 因为用了PPT,我没有再去接地球仪模型。没有经纬地球仪,我发现这节课进行很吃力,学生无法形象明白纬度和纬线的变化规律,对赤道、地轴的认识也不到位。教具真的很重要,很希望学校能配多一个经纬地球仪,这样以后上课才能更有效果。课 时 教 案课题: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 3 课时 总序第 7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16 年 9月25日 执行时间:16 年 9 月 26 日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位置。2、了解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3、掌握自转公转的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批注:教学重点:熟练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位置。掌握自转公转的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位置。掌握自转公转的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2、 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阅读本册教材第一章的章首语,提问:地球在太空中怎样遨游?它有哪些重要的运动形式? 方案:有条件的学校,播放或演示“地球运动”录像或课件,让学生观察。 方案: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让学生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说一说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与联系,并完成下表内容。运动形式运动方向旋转中心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自转公转 课堂活动: 1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灵活完成P.27活动第13题(如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眼睛想象为太阳,再去观察地球仪;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晚上观察地球仪;等等)。在教学条件不同的学校,教师可以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演示、分小组演示或请一名学生到讲台来演示等不同方法,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时反馈,并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 2阅读 “地心说与日心说”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3、 布置作业教学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 1 课时 总序第 8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年 9月 28 日 执行时间:16 年 9 月 29 日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掌握七大洲的面积、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分布特征。批注:教学重点: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教学难点:1、查找各州之间的分界线2、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观察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是希望人们学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你想知道天空又多大,海洋有多广吗?一、 海洋与陆地1、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地球仪上的兰色代表了什么?兰色以外的颜色又代表了什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谁占的面积大?2、学生阅读图2-25,回答:世界海陆分布的具体比例3、讨论P28活动1、2,得出结论: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过渡)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呢?二、七大洲(总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以大陆和岛屿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1、看书思考回答:a 什么叫大陆?什么叫岛屿?根据定义,在地球仪上指出大陆、岛屿、大洲。教师讲述半岛的含义并在地球仪上指出。2、提问:全球可分为哪几个大洲?3、学生先熟悉图2-28,讨论:怎样快速的记住七大洲的轮廓?能给七大洲的面积排序吗?。4、展示单独的大洲轮廓图,学生抢答。5、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而后上台指出6、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a.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穿过的大陆有哪些?b.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拿些?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打洲有哪些?7、 学生对照地球仪,上台指答8、展示“东西半球挂图”,学生识记七大洲的位置,口答P23活动题9、提问:我们所在的大洲是哪个/亚洲的西面是哪个洲?西南面又是哪个洲?引入洲界的学习。10、引导学生阅读图2-23,找出洲界符号,观察讨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哪些地理事物?亚非洲界、南北美洲各以什么为分界?11、学生回答,教师在挂图上指出其具体位置。 12、学生完成P30活动23、 板书设计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 海洋与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二、 七大洲、 大陆、岛屿、大洲的含义;、 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洲界亚欧:乌拉尔山、乌啦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教学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2课时 总序第 9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 年 10月 7 日 执行时间:16 年 10 月 8 日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掌握七大洲的面积、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分布特征。批注:教学重点: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教学难点:查找各州之间的分界线;疑点: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世界的海陆比例?七大洲的海陆分布?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过渡)你们发现,不同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为分界?(海峡、海、山脉、运河等)那么,什么是海、海峡?它们与我们常说的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三、四大洋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根据预习,回答海、海峡、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结合地球仪指出,以加深理解。全球可分为几大洋?各有什么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分组合作进行自述。结合挂图,引导学生识别四大洋在东西半球的分布。并强调:面积最大的洋?最小的洋?纬度最高的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洋?指导学生绘制七大洲轮廓几何图形并在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课堂小结) 结合绘制的板图小结四大洋的位置、各自的特征。洲界、七大洲的位置(作业布置)1、 P32活动2、 填表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板书设计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 四大洋1、海、洋、海峡的概念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教学反思:本节地理教学,采用“看图析图得结论绘图”的教学思路,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动手绘图能力。使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的掌握较为形象直观,落实教好。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课 时 教 案课题: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第1课时 总序第 10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 年 10月 9 日 执行时间:16 年 10 月 10 日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批注:教学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一、 陆地地形、 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地形类型主要特征共同点 平原、 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 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二、 海底地形、 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三、 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本节地理教学,从五种地形的景观突图片入手,引导学生看图归纳五种地形各自的特征,并注意区分相似地形的异同点,使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理解较为透彻,但在“世界主要地形在地图上落实不够,此外,在如何辨认不同等高线表示的地表形态讲述不够透彻。课 时 教 案课题: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总序第 11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 年 10月 10 日 执行时间:16 年 10 月 12 日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批注:教学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四、学看地形图1、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2、继续阅读图2-39,并和图2-38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 (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3、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并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4、学生回答P31活动第1题;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5、学生观察图2-42,思考: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6、学生口答P31活动27、出题检测:(过渡)等高线不仅能反映出坡度的起伏,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和山体部位类型。8、结合投影,讲述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形类型。(先看海拔,再看相对高度)9、引导学生阅读30图2-44,指导学生如何辨认山脊、山谷,而后介绍陡崖、鞍部山峰等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10、出题检测: 11、引导学生观察P30图2-40,思考: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明显的不足?(线条太多,看起来费劲) (过渡)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为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显得单调。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12、结合图2-41和2-45,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并得出结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和高原、或丘陵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基训教学反思:本节地理教学,从五种地形的景观突图片入手,引导学生看图归纳五种地形各自的特征,并注意区分相似地形的异同点,使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理解较为透彻,但在“世界主要地形在地图上落实不够,此外,在如何辨认不同等高线表示的地表形态讲述不够透彻。课 时 教 案课题: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1课时 总序第 12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16年10 月14 日 执行时间:16 年 10月 17 日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批注:教学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教学难点: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教学用具:PPT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1、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听过沧海桑田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反映一个怎样的地理现象呢?(课件出示沧海桑田的故事)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节海陆变迁。(揭示课题,并板书)讲授新课(过渡:海陆不断变迁,说明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一、地表形态变化(板书)(课件出示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图和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和人类活动遗迹图)师: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结论: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东部海底曾经是陆地,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板书)师: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图中插小旗的陆地是如何变成海洋,海洋是如何变成陆地的?(课件出示海陆变迁实验图) (结论: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板书)
收藏
编号:261498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47.48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4
12
金币
- 关 键 词:
-
出版
年级
上册
地理
地舆
教学
方案
教育
教案
定稿
- 资源描述:
-
,.
地
理
课
时
教
案
班级:C228—C233
任课教师:邓洁
2016年下期
课 时 教 案
课题:与同学们谈地理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个教案
课型:综合课 编写时间: 16年 8 月 30 日 执行时间:16年 9 月1日
教学目标:1、认识地理学科;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批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我叫~~~,很高兴能够成为你们的地理老师。从今天起,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地理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只有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与能力,我们才能得到更好地生活品质。
二、什么是地理
请看PPT,(出示地球图片)你认识它吗?咱们地理就是的“地”就可以理解为“地球”,那“理”是怎么理解呢?(道理、真理)很好,那么连起来应该怎样理解地理呢?
研究地球的一些“道理”。(需指导学生形成这个概念)
一说到地球上的事物,那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呢?(山、水、火山、地震等等)
很好,山、水灯这么多的地球上得事物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遇到过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出现和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不妨看看P2的四幅图。
(师生互动简要的讲解四幅图,简要强调出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总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特点的地理环境中人们也会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三、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地理教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好朋友”,这样,我们才可以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这里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在今天伊拉克地区有一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巴比伦,然而,由于人们长期滥伐森林、过渡放牧等等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战乱等原因,最终使巴比伦被掩埋在了泥沙之下。所以,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就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地理教我们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比如新疆种植棉花质量很好要是让重庆种植棉花的话估计很难获利,重庆适合种植水稻要是将水稻种植到新疆去的话估计颗粒无收都可能,要是不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话,我们就很难过上好日子。
四 、结语
最后,跟大家分享2个观点。一是,地理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教师适当的给予解释:春雨主要是暖空气,秋雨主要是冷空气)二是,地理是一门爱情学科,“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山盟海誓(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像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天涯海角。”
(若有时间多放些图片)
愿:同学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生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学生刚进入初一,地理是一门陌生的科目,所以第一节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学生兴趣较浓厚,但也可能我过于严肃,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拘谨,没有参与进来,这是需改进的地方。
课 时 教 案
课题: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第 1 课时 总序第 2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间:16 年 9月 4 日 执行时间: 16 年 9 月 5 日
教学目标:1、学习地理的意义
2、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批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一、揭开地理之“谜”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
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方案一) 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子)
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任务完成较好,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学生一看并懂,所以设计好的板书对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 时 教 案
课题: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第 1课时 总序第 3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年9月 7日 执行时间:16 年9 月8 日
教学目标: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批注: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
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讲授新课)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教师可补充说明)
(设疑)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7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
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过渡)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
布置作业:
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
板书设计:
1、会看地图
2、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教学反思
课 时 教 案
课题: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第 2课时 总序第 4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16年9 月11日 执行时间:16年9月12日
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量算实地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含义,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2、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了解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换算。
3、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批注:
教学重点: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
2、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2、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作业,虽然学生画的都是同一所学校,但是各不相同,为什么?如果一个从未到过我们学校的人拿着你们的图,能找着北么?
在地图上怎样才能表示出正确的方向?
一、方向
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并不是一概的上北下南,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
3、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
(过渡)既然知道了在图上怎样表示方向?那么我们画的学校平面图上怎样表示呢?要使图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还必须知道怎样辨认实际中的方向,并学会怎样在地图中标注方向。
列举讲解在实际中确定方向的一些方法,
利用课本讲解
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定方向。
(实践应用)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补充或更改自己所绘的学校平面图
三、比例尺
(提出疑问)
当我们拿着我们画的图时,可以看出到哪里去,应该往那里走,但是走多远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分数来讲解比例尺,总结归纳比例尺的定义公式。反复练习加深印象。通过分数的性质引申出比例尺的大小。(分子不变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提问)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
1、 数字式
2、 文字式
3、 线段式
(讨论)如何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分母 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及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举例练习)让学生练习第9页活动1,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学生互相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
分母 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
四、图例和注记
利用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讲解,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图例符号和认识注记所表达的意思
作业:任选一张旅游地图,设计一条游览路线,沿路线读出方向、图例、比例尺等各要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 方向
二、 比例尺
三、 图例和注记
教学反思: 在方向的判读讲解得不够细不够透,一定要强调读地图的时候先判断是一般地图还是有指向标的地图。要给学生强调一般地图的判断方向时,要面对地图,才能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课 时 教 案
课题: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 1课时 总序第 5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间:16年9月18 日 执行时间:16 年 9 月 19日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
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
批注:
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地轴、两极、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法、观察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
一、 地球的形状
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
(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
(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
二、 地球的大小
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 地球仪
(活动)1、地轴和两极
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四、布置作业:预习经纬线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 地球有多大
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 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教学反思:
课 时 教 案
课题: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 2课时 总序第 6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年9 月 21日 执行时间:16 年9月 22 日
教学目标:1、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
2、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3、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
批注:
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前一节的内容
(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一) 经线和纬线
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9最后一段文字和P20、21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
纬线
经线
概念
形状
指示方向
长度
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
(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9-22文字,讨论交流
纬度
经度
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
经纬度划分
半球划分
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18活动1、2、3,理解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东西经,而后出题检测。
四、 经纬网
(创设情境)如果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你作为该船的船长,你会如何向救援船队报告船所在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要确定该船的位置,就需要学到和经纬网有关的知识。如何利用经 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如何一点的位置呢?
举例说明:假设你要向老师报告你在教室里的位置,你会怎样报告?由此引人经纬网的学习。
展示经纬网图,提问:
引导学生观察图2-17、2-18、2-19、2-20,了解经纬网图的几种变换过程
展示平直经纬网图,回答:
讨论完成P25活动的1、2、3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5、 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相应练习
教学反思:
因为用了PPT,我没有再去接地球仪模型。没有经纬地球仪,我发现这节课进行很吃力,学生无法形象明白纬度和纬线的变化规律,对赤道、地轴的认识也不到位。教具真的很重要,很希望学校能配多一个经纬地球仪,这样以后上课才能更有效果。
课 时 教 案
课题: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 3 课时 总序第 7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16 年 9月25日 执行时间:16 年 9 月 26 日
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位置。
2、了解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
3、掌握自转公转的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批注: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位置。掌握自转公转的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位置。掌握自转公转的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2、 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阅读本册教材第一章的章首语,提问:地球在太空中怎样遨游?它有哪些重要的运动形式?
方案①:有条件的学校,播放或演示“地球运动”录像或课件,让学生观察。
方案②: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让学生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说一说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与联系,并完成下表内容。
运动形式
运动方向
旋转中心
周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公转
课堂活动:
1.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灵活完成P.27活动第1~3题(如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眼睛想象为太阳,再去观察地球仪;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晚上观察地球仪;等等)。在教学条件不同的学校,教师可以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演示、分小组演示或请一名学生到讲台来演示等不同方法,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时反馈,并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
2.阅读 “„地心说‟与„日心说‟”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
3、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课 时 教 案
课题: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 1 课时 总序第 8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年 9月 28 日 执行时间:16 年 9 月 29 日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掌握七大洲的面积、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分布特征。
批注:
教学重点: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学难点:1、查找各州之间的分界线
2、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法、观察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是希望人们学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你想知道天空又多大,海洋有多广吗?
一、 海洋与陆地
1、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地球仪上的兰色代表了什么?兰色以外的颜色又代表了什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谁占的面积大?
2、学生阅读图2-25,回答:世界海陆分布的具体比例
3、讨论P28活动1、2,得出结论: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七大洲
(总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以大陆和岛屿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
1、看书思考回答:a 什么叫大陆?什么叫岛屿?根据定义,在地球仪上指出大陆、岛屿、大洲。
教师讲述半岛的含义并在地球仪上指出。
2、提问:全球可分为哪几个大洲?
3、学生先熟悉图2-28,讨论:怎样快速的记住七大洲的轮廓?能给七大洲的面积排序吗?。
4、展示单独的大洲轮廓图,学生抢答。
5、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而后上台指出
6、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a.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穿过的大陆有哪些?
b.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拿些?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打洲有哪些?
7、 学生对照地球仪,上台指答
8、展示“东西半球挂图”,学生识记七大洲的位置,口答P23活动题
9、提问:我们所在的大洲是哪个/亚洲的西面是哪个洲?西南面又是哪个洲?引入洲界的学习。
10、引导学生阅读图2-23,找出洲界符号,观察讨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哪些地理事物?亚非洲界、南北美洲各以什么为分界?
11、学生回答,教师在挂图上指出其具体位置。
12、学生完成P30活动2
3、 板书设计
第 二 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 海洋与陆地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 七大洲
1、 大陆、岛屿、大洲的含义;
2、 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 洲界
亚欧:乌拉尔山、乌啦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教学反思:
课 时 教 案
课题: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2课时 总序第 9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 年 10月 7 日 执行时间:16 年 10 月 8 日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掌握七大洲的面积、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分布特征。
批注:
教学重点: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学难点:查找各州之间的分界线;疑点: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世界的海陆比例?七大洲的海陆分布?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
(过渡)你们发现,不同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为分界?(海峡、海、山脉、运河等)那么,什么是海、海峡?它们与我们常说的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四大洋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
根据预习,回答海、海峡、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结合地球仪指出,以加深理解。
全球可分为几大洋?各有什么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分组合作进行自述。
结合挂图,引导学生识别四大洋在东西半球的分布。并强调:面积最大的洋?最小的洋?纬度最高的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洋?
指导学生绘制七大洲轮廓几何图形并在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课堂小结)
结合绘制的板图小结四大洋的位置、各自的特征。洲界、七大洲的位置
(作业布置)
1、 P32活动
2、 填表
两侧的大洲
沟通的海洋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 四大洋
1、海、洋、海峡的概念
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反思:本节地理教学,采用“看图-析图—得结论-绘图”的教学思路,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动手绘图能力。使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的掌握较为形象直观,落实教好。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课 时 教 案
课题: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第1课时 总序第 10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 年 10月 9 日 执行时间:16 年 10 月 10 日
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批注:
教学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
一、 陆地地形
1、 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2、 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3、 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
平原
4、 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
5、 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6、 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7、 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
二、 海底地形
1、 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
三、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地理教学,从五种地形的景观突图片入手,引导学生看图归纳五种地形各自的特征,并注意区分相似地形的异同点,使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理解较为透彻,但在“世界主要地形在地图上落实不够,此外,在如何辨认不同等高线表示的地表形态讲述不够透彻。
课 时 教 案
课题: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总序第 11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16 年 10月 10 日 执行时间:16 年 10 月 12 日
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批注:
教学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
四、学看地形图
1、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
2、继续阅读图2-39,并和图2-38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 (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3、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并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
4、学生回答P31活动第1题;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
5、学生观察图2-42,思考: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6、学生口答P31活动2
7、出题检测:(过渡)等高线不仅能反映出坡度的起伏,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和山体部位类型。
8、结合投影,讲述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形类型。(先看海拔,再看相对高度)
9、引导学生阅读P30图2-44,指导学生如何辨认山脊、山谷,而后介绍陡崖、鞍部山峰等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10、出题检测:
11、引导学生观察P30图2-40,思考: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明显的不足?(线条太多,看起来费劲)
(过渡)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为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显得单调。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12、结合图2-41和2-45,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并得出结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和高原、或丘陵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基训
教学反思:本节地理教学,从五种地形的景观突图片入手,引导学生看图归纳五种地形各自的特征,并注意区分相似地形的异同点,使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理解较为透彻,但在“世界主要地形在地图上落实不够,此外,在如何辨认不同等高线表示的地表形态讲述不够透彻。
课 时 教 案
课题: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1课时 总序第 12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16年10 月14 日 执行时间:16 年 10月 17 日
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批注:
教学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听过沧海桑田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反映一个怎样的地理现象呢?(课件出示《沧海桑田》的故事)
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节《海陆变迁》。(揭示课题,并板书)
讲授新课
(过渡:海陆不断变迁,说明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
一、地表形态变化(板书)
(课件出示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图和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和人类活动遗迹图)
师: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
(结论: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东部海底曾经是陆地,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板书)
师: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图中插小旗的陆地是如何变成海洋,海洋是如何变成陆地的?(课件出示海陆变迁实验图)
(结论: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