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研究 .pdf
《2022年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研究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研究 .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12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作者:李培新李倩郭瑾清开灵注射液是在安宫牛黄丸古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主要成分有水牛角、珍珠母、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镇静安神的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该药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高热、脑血栓、急慢性肝炎等的治疗。该药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逐渐增多,我们收集了1994 2005年国内公开报道的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146例,分析其不良反应以下简称 ADR )的根源、症状、发生规律,为临床预防ADR 作为参考。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146例中,男 50例,女 36例,性
2、别不详者60例;年龄 18个月 82岁。 145例单独用清开灵静滴, 1例合用氨苄青霉素排除了氨苄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均溶于5%、10%葡萄糖注射液、5%糖盐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有过敏史者3例,其余病例未提及是否有过敏史 ADR 的发生与年龄分布: 12 岁病例 39例ADR 在首次输入该药30min内的发生率最高,说明其主要为速发型变态反应,提示临床将首次用药 30min 内作为 ADR 的重点监测时间。(3在患者空腹或滴速过快时更易发生ADR ,所以尽量不空腹用药,同时减慢滴速。(4药理学研究表明,药物的ADR 主要由药物本身、代谢产物、药物中的杂质引起。清开灵注射液 AD
3、R 发生的原因尚未明确,由于它是中药提取制剂,其ADR 的发生可能与其成分中的大分子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有关,生产厂家应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剂型的纯度,减少 ADR 的发生。(5据报道,有过敏史的患者ADR 发生率为 22.2%,无过敏史的患者ADR 发生率为 17.6%1,因此在使用该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必要时以皮肤斑贴实验作验证。我认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有如下三方面:药物因素中药注射剂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每种中药材中含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多者可达 50种以上,如鱼腥草注射剂至少含48种化学成分,哪些是有效成分尚不十分清楚。况且中药注射剂中有50多种为复方制剂
4、,有的制剂由10种以上中药材组成,其化学成分远远多于单味制剂,成分更加复杂,其中有的是有效成分,有的则可能是引发不良反应的物质。现在有些企业采用的是水煎醇沉法,醇提水沉法、蒸留法等老工艺,难以除尽含有不良反应的杂质。即使是有效成分,其本身也可有一定不良反应,加之各企业生产工艺不同,原料来源不同,同一名称的制剂因厂家不同质量可有明显差异。有些制剂加入的增溶剂等也可引发不良反应。我国现有的中药制剂标准本身也有不完善之处,如有的缺少原料标准、缺少含量测定及有害物质包括不溶微粒)的质控标准等。凡此种种均有可能成为引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医源因素每种药品都有一定的适应症,中药注射剂应按辨证施治的原
5、则使用,否则易发生不良反应。如双黄连注射剂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肺卫、热毒内盛者,如果用于风寒型感冒,则效果不佳且易引发不良反应。再者能口服用药就不注射给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的基本用药原则已被医生淡化。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在使用抗生素、抗病毒等西药的同时加上中药清热解毒剂静脉输液的现象十分普遍。更有甚者,在很多地区每到入冬、开春两季,有心脑血管疾病而无明显症状者,都在医院接受常规静脉输入活血类中药注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3 / 12 剂的预防性治疗,这些必然会增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有些
6、医生不注意药物说明书的使用方法和要求,擅自将肌内注射剂改为静脉给药,因此引发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事情都有发生。或给药浓度过高、速度过快、盲目超量用药等均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还有些医生凭个人经验随意将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同容器混合使用,而忽视混合后的理化反应。输液配药时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有的基层医护人员甚至将药瓶打开后直接向输液瓶倾倒,有些护士非法执业到病人家中输液。这些都必然增加用药的不安全因素。再如,输液的液体温度过低、输液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均易引起发热反应。病人因素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因、体内代谢酶、免疫系统及健康状况等有差异,对药物反应也不尽相同。如过敏体质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易发生
7、各种过敏反应。体质虚弱、肝肾功能障碍者,婴幼儿,老年人用药时均易发生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以婴幼儿、老年人和过敏体质者为多。用药时病人空腹、饥饿、精神紧张、过度疲倦也易发生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根源转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根源 曾聪彦梅全喜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 2006年6月,国内许多媒体纷纷报道了鱼腥草注射剂因存在不良反应而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暂停使用的事件,在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霎时间,对于中药注射剂“ 毒副作用 ” 问题如 “ 黑云压城城欲摧” ,大有谈中药注射剂色变之势。为此,笔者从中药注射剂研发过程、生产过程到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存在问题加以探
8、讨与分析,为避免和解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研发时处方药物选择存在误区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新剂型,因“ 颇具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优势” ,现已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国内许多企业都热衷于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和开发,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被研制成中药注射剂。当前,我国中药注射剂研制中突出的两种现象是复方制剂多、非药典法定品种作为原料使用多。据统计,我国列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有109种,属于复方制剂的有 50种。其中,原料药3味以上的 34种,超过 5味的 16种,超过 7味的 6种,而清热解毒注射液更是多达12味。 59种单味中药注射剂所涉及的51种原料中,非药典法定品种就占了37左右,
9、多达19种。如雪上一枝蒿、毛冬青、鸡矢藤等。有的复方注射剂6味原料药中,就有 4味属于非药典法定品种。中药注射剂的原料药味数越多,制备工艺难度就越大。而大量非药典法定品种原料的使用,其质量标准、化学成分、毒性大小等很少有参考资料和标准可依,这可能直接影响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增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令人关注的是,当前一些难溶性的矿物质和富含异种蛋白的动物药以及树脂、树胶类药物也成为中药注射剂开发的热点,被当作原料而广泛使用。如石膏、蟾蜍、鹿茸、羚羊角、乳香等药物,这些药物能否成为注射剂的原料很值得研究。 在新药研发中,通常很少有完全保留原方药味的。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
10、,现在的中医临床多用古代的小方精方加几味使用或者几个方剂复合使用,有些疾病病机复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4 / 12 药味就势必多多益善,因此很可能导致功能近似的药被选用。所以为了控制中药注射剂的剂量,研发人员就要简化原方。第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优化制备工艺和控制质量都难免造成原方药味的加减。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中药注射剂产业化生产中,组方确定的全过程少有与原方进行药效及安全性对比的探讨。这种中药注射剂在组方、研发过程与原处方产生了不少偏差,而这种偏差是否会对中成药的安全性带来影
11、响也无从考究。 上市前临床实验有局限性 在我国中药注射剂上市前的临床实验存在较大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临床实验病例量较小、实验过程短使得观察期相应较短、受试者的选择面窄、用药条件控制相对严格等,这些都使得许多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难以被察觉;即使发现了,对其了解程度也远不够深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承认我国中药新药上市前实验研究不足,如我国药品上市前的临床过敏实验仅需 500例,而外国一些发达国家要做到五千例左右,是我国的近10倍。在中药注射剂上市之后,面对的是用药病例数增加、患者和疾病呈多样化等情况,一些隐藏着的不良反应将会因不可控因素(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体质差异、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的因素、药
12、物间相互作用的因素等等的影响骤然增加而逐渐显现。 质量标准偏低 现在执行的鱼腥草注射液的质量标准是1998年修订后的质量标准,只能对一个成分进行控制,而鱼腥草注射液中含有多个成分,因此不能更好地控制该产品的质量。纵观其他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标准,除止喘灵注射液和双黄连针冻干)等四种中药注射液被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外,其余少数被卫生部药品标准收载,绝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地方省市药品标准,且相当一部分中药注射液对反映其产品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未作规定,其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虽然目前进行了地标升国标工作,但补充内容所做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安全性方面的工作极为有限。由于相关基础研
13、究工作的滞后,在我国最新出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也仅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主要成分应当基本清楚。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几年前制定了中药注射剂实行指纹图谱标准管理的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的实施一直不理想。 在质量标准尚不能完全控制其内在的诸多成分的条件下,首先,质量标准中的安全性药理实验就应当担当起为不良反应把关的重任,但是,现行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的安全性药理实验中的热原、溶血、异常毒性,均不能反映致敏原。异常毒性实验只是一次性注射一定剂量的药并观察一段时间,不能反映药物的致敏性。所以,对于免皮试的、处方复杂的中药注射剂,将动物致敏实验列入质量标准是十
14、分必要的。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已有不良反应报告的品种进行调查,组织力量复核有关实验,澄清事实,对确实存在问题的应从速采取相应措施。如果致敏原属于纯度不够带进的杂质,或是降解、聚合产物,必须从生产工艺上保证除去已知致敏物质,从质量标准上对已知致敏物质作限量检查,并考核该药物的稳定性与已知致敏物质的关系。 生产工艺较落后 生产工艺落后也是导致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从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中药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大约不到10类,这些工艺主要有:提取有效成分单体、提取有效部位、水煎醇沉法、醇提水沉法、水蒸气蒸馏法、综合法等。其中,采用提取有效成分单体的有6种,占 5.50%
15、;提取有效部位的有14种,占 12.84%;水煎醇沉法有35种,占 32.11%;醇提水沉法的有9种,占8.26%;水蒸气蒸馏法的有11种,占 10.09%;综合法有 19种,占 17.3%;除去 12个保密品种工艺不得而知外,其余97个品种中,很少有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根据上述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5 / 12 计数据可知,当前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大部分都停留在20世纪 70年代的水煎醇沉法。由于此方法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对药材水煎煮时间、次数及醇沉时乙醇浓度等研究不够,常影响成品内在
16、质量。 老工艺的普遍应用,直接带来的是注射剂中的杂质残留、微粒过大,进而影响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稳定和使用安全。而微孔滤膜技术、超滤等现代先进的技术如果能在中药注射剂生产中推广,将能解决注射剂中的杂质残留、微粒过大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生产厂家要进行工艺改进,就必须重新申报,中药注射剂的药理、毒理、临床实验等相关研究就要重新进行,而在销售价格上国家并没有鼓励政策。于是生产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就不愿意对其制备工艺进行改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302例分析【关 键 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近10余年来,中药注射剂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
17、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年增多,个别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死亡。为了减少或防止中药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 ),使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笔者对湖南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2年度收到的 30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于湖南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部。2002年度共收到湖南省各医疗单位呈报的中药注射剂ADR报表 302例。1.2方法对302份中药注射剂 ADR报告的病例、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合并用药、药品分类及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2
18、 结果2.1性别分布30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男性181例59.93%),女性 121例40.07%),男性患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几率大于女性患者。2.2年龄分布 见表 1)表1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年龄分布年龄 岁)不良反应例数百分率 %)1552 17.22 1524 28 9.27 2534 49 16.23 3544 40 13.25 4554 53 17.55 55 80 26.49 由表 1可知,不同年龄段使用中药注射剂都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的几率最大。2.3既往不良反应情况30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既往有家族或个人过敏史者23例,占总例数 7.62%
19、。2.4合并用药情况本组患者中, 2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ADR者162例,占 53.64%,表明合并用药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2.5临床表现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呈现出多样性,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表现为发抖、寒战、高热。这种发热为药物热反应,有人认为它属于型变态反应,其潜伏期限不易确定,一般在10天以内,短者仅 1天,长者可达 25天 1。其次为皮肤及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6 / 12 附件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充血性红斑疹、荨麻疹、瘙痒、面部潮红、局部皮疹或弥漫性出血,注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研究 2022 年清开灵 注射液 不良反应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