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护理学措施.doc
.-入院时宣教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丙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疾病分类】1、按引起疾病的病原分类,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型。临床上还有一些患者临床表现酷似病毒性肝炎,但并不能查到肝炎病毒标志的病例,多数专家称之为非甲戊型肝炎。2、按照临床表现的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传播途径】:甲肝&戊肝:以消化道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手、玩具、用具等污染食物或直接经口传播;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尤其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可导致其暴发流行,此外,苍蝇和蟑螂在传播中也起着一定作用。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是目前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如输注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尤其是反复输注输血及血制品(如血友病)HCV感染以输血为主要途径,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此外,使用有病毒的注射器、医疗器械、意外针刺伤或血液透析、脏器移植等也可造成传播。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HBV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但以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染性较大,故性接触传播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共用牙刷和剃刀、纹身、文眉中的微量污血进入体内同样可造成感染。3.母婴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围产期或分娩后传播。其中围产期和分娩过程中传播为主,婴儿音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分娩后传播主要是母婴之间密切接触所致。【临床表现】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戊两型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三型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一、潜伏期: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二、临床经过:(一)、急性肝炎表现: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戊型不转为慢性,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约10%转慢性,丙型超过50%,丁型约70%转为慢性。根据有无黄疸可以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 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约80%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 39之间,一般不超过3天。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突出表现为病毒血症(疲乏、畏寒、发热等)和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上腹痛和腹泻);部分病人可出现皮疹及关节酸痛等症状,本期末出现尿黄。本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改变。本期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食欲好转,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相似。相比之下,无黄疸型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恢复较快,病程大多在3个月内。有些病例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实际上,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乙型、丙型肝炎多为此类,切易成为慢性。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一般较轻。急性丁型肝炎可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发生或继发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其临床表现与急性乙型肝炎相似,大多数表现为黄疸型,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发展为重型肝炎。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黄疸前期较长,平均10天,症状较重,自觉症状至黄疸出现后45天方可缓解,病程较长。晚期妊娠妇女患戊型肝炎时,容易发生肝衰竭,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乙肝慢性感染者重叠戊型肝炎时病情较重,死亡率增高。一般认为戊型肝炎无慢性化过程也无慢性携带状态。(二)、慢性肝炎表现: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等症状,版肝病面容、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及肝区疼痛等)明显,肝大,质地中等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尤其是血浆蛋白改变,肝脏纤维化指标升高,或伴有肝外器官损害,自身抗体持续升高等特征。肝活检有中度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指标。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A)降低或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A/G)异常(A/G正常为1.52.5:1)、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血清白蛋白小于或等于32g/L,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5倍,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又叫凝血因子(PTA)60%40%,胆碱酯酶(CHE)大于2500U/L,四项中有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三)、重型肝炎表现(肝衰竭):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如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机体免疫状况、妊娠、乙肝病毒突变、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有其他合并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初期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在10日内病情迅速进展,病人出现极度疲乏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突出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表现:黄疸急剧加深,呈“酶-胆分离”;肝进行性缩小、肝臭;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40%;迅速出现腹水或中毒性鼓肠;肝性脑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增高。病程一般不超过三周,常因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死亡。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发病10日内出现上述表现,易转化成肝硬化,病程可长达三周至数月,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不良。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亚急性肝炎的标新,预后差,病死率高。(四)、淤胆型肝炎表现: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深,持续3周以上,甚至持续数月或更长。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肝功能异常。大多数病人可顺利恢复。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上述表现者,为慢性淤胆型肝炎,其发生率较急性者多,预后较差。(五)、肝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1、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白蛋白下降。伴有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肝缩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门脉高压征表现。2、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六)、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1、小儿病毒性肝炎:小儿急性肝炎多为黄疸型,以甲型肝炎为主。一般起病较急,黄疸前期较短,消化道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较明显,早期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疾病。肝脾肿大较显著。黄疸消退较快,病程较短。婴儿肝炎病情常较重,可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小儿慢性肝炎以乙型和丙型多见,病情大多较轻。因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感染乙肝病毒后易成免疫耐受状态,多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感染,或成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2、老年病毒性肝炎: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戊型肝炎较多见,以黄疸型为主。老年慢性肝炎较急性者为多,其特点是黄疸发生率高,黄疸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淤胆型较多见;合并症较多;重型肝炎比例高;预后较差。3、妊娠期肝炎:妊娠期肝脏负担加重,感染肝炎病毒后症状较重,尤其以妊娠后期更为严重,其特点为:消化道症状较明显,产后大出血多见,重型肝炎比例高,因而病死率也较高,可对胎儿有影响(早产、死胎、畸形)。妊娠合并戊型肝炎时病死率可高达30%以上。如为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可垂直传播予胎儿。【临床检查】 一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指标一栏表化验项目缩写符号参考值谷丙转氨酶ALT0-40 u/L 谷草转氨酶AST0-40 u/L总蛋白TP60-80g/L白蛋白ALB35-55g/L球蛋白GLOB20-40g/L白/球比值A/G1.52.5:1腺苷脱氨酶ADA0-15 u/L岩藻糖苷酶AFU12-40 u/L谷酰转肽酶GGT0-40 u/L碱性磷酸酶AKP(ALP)40-180 u/L前白蛋白PAB165-410mg/L总胆红素TBiL2.0-20.5mol/L直接胆红素DBiL0-7.0mol/L间接胆红素IBiL2.0-14.0mol/L总胆汁酸TBA0-10.0mol/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30-70u/L胆碱性酯酶CHE4.2-9.8ku/L(速率法)尿素氮BUN2.2-7.2mmol/L肌酐Cr50-135mol/L尿酸UA126-416 mmol/L胆固醇CHO3.1-5.7mmol/L甘油三酯TG0.23-1.24mmol/L血糖GLU3.89-6.11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10.7-14.4秒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160甲胎蛋白AFP10g/ml癌胚抗原CEA6g/ml糖类抗原125CA12535U/ml糖类抗原153CA15323U/ml糖类抗原199CA19937U/mlALT:最为常用,是目前临床判断肝细胞损害最敏感、最常用的指标血清蛋白:由于持续的肝功能的损害,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同时因较多的抗原物质进入血液刺激免疫系统,使血浆白蛋白(A)下降,球蛋白(G)升高;A/G比值下降或倒置,是判断慢性肝炎后期和肝硬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TA高低与肝损害程度成反比,PTA越低,预后越差。二 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其他宣教】吃饭时间、地点;医生查房的时间、护士治疗的时间;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期间健康宣教【预防】病毒性肝炎做为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其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应采取早期隔离措施。病人在患病期间不要串门,不要到公共场所,更不要到饮食部门用餐。慢性肝炎也有传染性,应同样注意隔离。对于甲型肝炎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注意观察,一般观察45天,没有发病的才可视为健康人。另外,加强对从事饮食业、托幼工作人员和献血人员的检查也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环节。2切断传播途径。(1)、提倡用流动水洗手,注射时一人一针一管,不使用他人生活用具,搞好个人卫生。(2)、非必要时不输血及血制品;献血员要进行筛选。(3)消毒也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消灭传染源的另一方法。肝炎病人确诊后,病家应及时做一次较彻底的消毒(食具、漱口用具、毛巾等煮沸消毒;家具、物体表面、地面要用3漂白粉液擦拭;病人的粪便要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搅拌后放置2小时后倒掉;病人使用的便器要专用,使用后,用3漂白粉水浸泡2小时后再洗刷;病人和大家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3保护易感人群。(1)、注射人体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的儿童,注射越早越好。(2)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护理】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饮食宜清淡,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B和C,脂肪不宜太多,禁酒;保持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多吃含纤维素食物、蔬菜和水果;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下是症状护理: 一、恶心呕吐的护理(1)、首先应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心理刺激;(2)、协助病人釆取坐位,如病情不允许,可釆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边,避免呕吐物误呛入呼吸道;(3)、呕吐后做好洗漱工作,保持舒适;(4)、呕吐频繁者可暂时禁食,予静脉补液及补充营养;(5)、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的表现。(6)、饮食应注意清淡好消化食物 根据病情 高热量 高蛋白 高维生素饮食若呕吐严重的遵医嘱用药 二、黄疸、瘙痒的护理(1)、保持皮肤完整性,每天可用温水清洗或擦洗;(2)、选择清洁、柔软吸水性强的布制衣裤,减轻皮肤瘙痒;(3)、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4)、合理饮食,卧床休息,有黄疸者戒烟酒。 5、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牛羊肉三、发热的护理 (1)、给予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2)、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尽量减少病人不适;(3)、保证热量和水分的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4)、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的原因、诱因及发热的伴随症状;观察有无体液丧失而出现的低血容量症状,特别是药物降温后病人大量出汗,易发生虚脱;(5)、给予安慰,解除病人的顾虑,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 四、意识障碍的护理(1)、保持安静的环境,病室温、湿度适宜;(2)、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卧位:颅内压增高者宜取头高脚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3)、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疗以防脑缺氧;(4)、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定时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对光反射,危重病人应设专人护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5)、加强基础护理:皮肤护理、排便排尿护理;(6)、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营养供给;(7)、注意病人安全,使用安全床栏。五、药物治疗的护理 1、药物知识:干扰素通过作用于细胞表面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注射干扰素24小时后可出现发热、头痛、面色潮红、全身乏力、酸痛等“流感样综合征”体温常随剂量增大而增高,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减轻,应详细告知病人情况,并嘱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必要时按医嘱对症处理,同时告知病人,因为个人对药物的敏感度不一样所以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发生“流感样综合征”因干扰素有骨髓抑制的作用,应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血常规检查,出现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应及时报告医生。用药过程中部分病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ALT升高,甚至黄疸、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一般不需要停药,治疗终止后逐渐好转。应用大剂量皮下注射时,少数病人会出现局部触痛性红斑,一般23日可自行消失用药时可适当增加溶媒的量,并缓慢推注,以减轻或避免上述反应的发生。用拉米夫定等药物治疗时,应注意有无停药反跳及骨髓抑制等现象。 2、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无ALT反跳、发热、低血压、全身不适、恶心、腹泻、住院期间健康宣教肿痛、乏力等,初期可有流感样症状、暂时性脱发、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贫血等。治疗过程中如出现高热、黄疽等应暂时停止使用,干扰素应冷藏保存。六、饮食护理1.急性期病人: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含多量维生素的可口饮食,如米汤、菜汤、清肉汤、豆浆、蛋羹等,并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豆类、猪肝、牛奶、胡萝卜等,保证足够热量,给予碳水化合物250400g/d,病人食欲差时,可输入10%葡萄糖溶液加维生素C静脉,给予适量蛋白质1.01.5g/(kg*d),以营养价值高的动物蛋白为主,如鸡蛋、瘦肉、鱼类等,应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避免诱发脂肪肝,伴腹胀是还应注意减少牛奶、豆制品等产气食品的摄入,病情好转、食欲改善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防止营养过剩。2.慢性肝炎病人:饮食宜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摄入蛋白质1.52g/(kg*d),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等,避免避免高糖、过高热量和饮酒,以防止发生糖尿病和脂肪肝。3.重症肝炎病人:给予低脂、低盐、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有肝性脑病先兆者,限制或禁止蛋白质的摄入小于0.5g/(kg*d),以减轻肝脏负担,避免诱发肝性脑病,合并腹水、少尿者,应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钠限制在500mg/d(氯化钠1.22.0g),进水量不超过1000ml/d,以减少体内水、钠潴留。病毒性肝炎的饮食方法可以分为保肝和护肝两部分。 (一)、病毒性肝炎的饮食疗法之保肝方法:1、在生活中禁烟酒,烟酒本就是伤肝的东西,而且喝酒可能会让患者叠加酒精肝等其他肝脏疾病; 2、忌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辛辣食物会损害消化系统; 3、不能过多的食用含糖量较高和蛋白质过多的食物,这样会加大肝脏的代谢能力,使肝脏受损更大;4、病毒性肝炎患者也不能吃生冷、带防腐剂的加工食品,这种食品会增加肝脏的解毒功能;5、饮食不宜过饱,切忌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往往造成消化不良,加重肝脏的负担,易诱发早期肝硬化。(二)、病毒性肝炎的饮食疗法之护肝方法:1、多食粗粮、高纤维素食物,比如:馒头、豆浆等;2、适当的补充一些低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瘦肉、蛋类等; 3、多吃一些蔬菜,蔬菜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对于肝脏的修复有重要的作用; 4、多吃水果,水果中含有很多维C,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七、心理护理 多与病人交谈疾病的治疗及愈合,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应注意养成良好的日常的生活习惯: 1、急性肝炎:多为甲型、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通过手、水和食物这三种方式,生活中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贝壳类要煮熟吃,不能生吃。2、 慢性肝炎:主要为乙型、丙型肝炎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随访病情,坚持按医嘱用药。应避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酒、精神刺激等因素,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也会增加肝脏负担。出院健康宣教病毒性肝炎做为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其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应采取早期隔离措施。急性黄疽型肝炎病人如不能住院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严格隔离治疗。一般从发病日期起隔离3周。必须做到:(1)、病人与健康人不在一个床上睡眠,病人的被、褥、衣物要与健康人分开,并进行消毒。(2)、病人的食具、漱口用具、水碗、脸盆、毛巾、便盆等也与健康人分开使用。病人要单独吃饭,剩余的食物不要给他人吃。也不要给其他人拿直接入口的食物和东西如香烟等。(3)、病人的书报、刊物、物品、玩具等不要借给他人传阅、玩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传借别人。 (4)、在病人隔离期间,邻居、亲友不要到病人家串门,尤其儿童不要与病人一起玩耍。慢性肝炎也有传染性,应同样注意隔离。对于甲型肝炎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注意观察,一般观察45天,没有发病的才可视为健康人。另外,加强对从事饮食业、托幼工作人员和献血人员的检查也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环节。2切断传播途径。(1)、提倡用流动水洗手,不使用他人生活用具,搞好个人卫生。(2)、非必要时不输血及血制品;献血员要进行筛选。(3)消毒也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消灭传染源的另一方法。肝炎病人确诊后,病家应及时做一次较彻底的消毒(食具、漱口用具、毛巾等煮沸消毒;家具、物体表面、地面要用3漂白粉液擦拭;病人的粪便要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搅拌后放置2小时后倒掉;病人使用的便器要专用,使用后,用3漂白粉水浸泡2小时后再洗刷;病人和大家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3保护易感人群。(1)、注射人体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的儿童,注射越早越好。(2)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收藏
- 资源描述:
-
.-
入院时宣教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丙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疾病分类】1、按引起疾病的病原分类,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型。临床上还有一些患者临床表现酷似病毒性肝炎,但并不能查到肝炎病毒标志的病例,多数专家称之为非甲-戊型肝炎。2、按照临床表现的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
【传播途径】:甲肝&戊肝:以消化道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手、玩具、用具等污染食物或直接经口传播;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尤其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可导致其暴发流行,此外,苍蝇和蟑螂在传播中也起着一定作用。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是目前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如输注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尤其是反复输注输血及血制品(如血友病)HCV感染以输血为主要途径,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此外,使用有病毒的注射器、医疗器械、意外针刺伤或血液透析、脏器移植等也可造成传播。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HBV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但以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染性较大,故性接触传播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共用牙刷和剃刀、纹身、文眉中的微量污血进入体内同样可造成感染。3.母婴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围产期或分娩后传播。其中围产期和分娩过程中传播为主,婴儿音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分娩后传播主要是母婴之间密切接触所致。
【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戊两型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三型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
一、潜伏期:
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
乙型肝炎:1—6月,平均3个月。
丙型肝炎:2周—6月,平均40天。
丁型肝炎:4—20周。
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二、临床经过:
(一)、急性肝炎表现:
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戊型不转为慢性,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约10%转慢性,丙型超过50%,丁型约70%转为慢性。根据有无黄疸可以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 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约80%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 —39℃之间,一般不超过3天。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突出表现为病毒血症(疲乏、畏寒、发热等)和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上腹痛和腹泻);部分病人可出现皮疹及关节酸痛等症状,本期末出现尿黄。本期持续1—21
天,平均5—7天。
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改变。本期持续2—6周。
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食欲好转,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相似。相比之下,无黄疸型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恢复较快,病程大多在3个月内。有些病例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实际上,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乙型、丙型肝炎多为此类,切易成为慢性。
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一般较轻。
急性丁型肝炎可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发生或继发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其临床表现与急性乙型肝炎相似,大多数表现为黄疸型,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黄疸前期较长,平均10天,症状较重,自觉症状至黄疸出现后4—5天方可缓解,病程较长。晚期妊娠妇女患戊型肝炎时,容易发生肝衰竭,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乙肝慢性感染者重叠戊型肝炎时病情较重,死亡率增高。一般认为戊型肝炎无慢性化过程也无慢性携带状态。
(二)、慢性肝炎表现:
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等症状,版肝病面容、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及肝区疼痛等)明显,肝大,质地中等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尤其是血浆蛋白改变,肝脏纤维化指标升高,或伴有肝外器官损害,自身抗体持续升高等特征。肝活检有中度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指标。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A)降低或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A/G)异常(A/G正常为1.5—2.5:1)、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血清白蛋白小于或等于32g/L,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5倍,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又叫凝血Ⅹ因子(PTA)60%—40%,胆碱酯酶(CHE)大于2500U/L,四项中有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三)、重型肝炎表现(肝衰竭):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如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机体免疫状况、妊娠、乙肝病毒突变、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有其他合并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初期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在10日内病情迅速进展,病人出现极度疲乏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突出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表现:黄疸急剧加深,呈“酶--胆分离”;肝进行性缩小、肝臭;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40%;迅速出现腹水或中毒性鼓肠;肝性脑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增高。病程一般不超过三周,常因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死亡。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发病10日内出现上述表现,易转化成肝硬化,病程可长达三周至数月,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不良。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亚急性肝炎的标新,预后差,病死率高。
(四)、淤胆型肝炎表现:
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深,持续3周以上,甚至持续数月或更长。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肝功能异常。大多数病人可顺利恢复。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上述表现者,为慢性淤胆型肝炎,其发生率较急性者多,预后较差。
(五)、肝炎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
1、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白蛋白下降。伴有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肝缩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门脉高压征表现。
2、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
(六)、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
1、小儿病毒性肝炎:小儿急性肝炎多为黄疸型,以甲型肝炎为主。一般起病较急,黄疸前期较短,消化道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较明显,早期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疾病。肝脾肿大较显著。黄疸消退较快,病程较短。婴儿肝炎病情常较重,可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小儿慢性肝炎以乙型和丙型多见,病情大多较轻。因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感染乙肝病毒后易成免疫耐受状态,多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感染,或成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2、老年病毒性肝炎: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戊型肝炎较多见,以黄疸型为主。老年慢性肝炎较急性者为多,其特点是黄疸发生率高,黄疸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淤胆型较多见;合并症较多;重型肝炎比例高;预后较差。
3、妊娠期肝炎:妊娠期肝脏负担加重,感染肝炎病毒后症状较重,尤其以妊娠后期更为严重,其特点为:消化道症状较明显,产后大出血多见,重型肝炎比例高,因而病死率也较高,可对胎儿有影响(早产、死胎、畸形)。妊娠合并戊型肝炎时病死率可高达30%以上。如为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可垂直传播予胎儿。
【临床检查】
一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指标一栏表
化验项目
缩写符号
参考值
谷丙转氨酶
ALT
0-40 u/L
谷草转氨酶
AST
0-40 u/L
总蛋白
TP
60-80g/L
白蛋白
ALB
35-55g/L
球蛋白
GLOB
20-40g/L
白/球比值
A/G
1.5~2.5:1
腺苷脱氨酶
ADA
0-15 u/L
岩藻糖苷酶
AFU
12-40 u/L
谷酰转肽酶
GGT
0-40 u/L
碱性磷酸酶
AKP(ALP)
40-180 u/L
前白蛋白
PAB
165-410mg/L
总胆红素
TBiL
2.0-20.5μmol/L
直接胆红素
DBiL
0-7.0μmol/L
间接胆红素
IBiL
2.0-14.0μmol/L
总胆汁酸
TBA
0-10.0μmol/L
亮氨酸氨基肽酶
LAP
30-70u/L
胆碱性酯酶
CHE
4.2-9.8ku/L(速率法)
尿素氮
BUN
2.2-7.2mmol/L
肌酐
Cr
50-135μmol/L
尿酸
UA
126-416 mmol/L
胆固醇
CHO
3.1-5.7mmol/L
甘油三酯
TG
0.23-1.24mmol/L
血糖
GLU
3.89-6.11mmol/L
凝血酶原时间
PT
10.7-14.4秒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70-160%
甲胎蛋白
AFP
≤10ng/ml
癌胚抗原
CEA
≤6ng/ml
糖类抗原125
CA125
≤35U/ml
糖类抗原153
CA153
≤23U/ml
糖类抗原199
CA199
≤37U/ml
ALT:最为常用,是目前临床判断肝细胞损害最敏感、最常用的指标
血清蛋白:由于持续的肝功能的损害,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同时因较多的抗原物质进入血液刺激免疫系统,使血浆白蛋白(A)下降,球蛋白(G)升高;A/G比值下降或倒置,是判断慢性肝炎后期和肝硬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PTA高低与肝损害程度成反比,,PTA越低,预后越差。
二 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其他宣教】吃饭时间、地点;医生查房的时间、护士治疗的时间;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
住院期间健康宣教
【预防】
病毒性肝炎做为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其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应采取早期隔离措施。病人在患病期间不要串门,不要到公共场所,更不要到饮食部门用餐。
慢性肝炎也有传染性,应同样注意隔离。对于甲型肝炎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注意观察,一般观察45天,没有发病的才可视为健康人。另外,加强对从事饮食业、托幼工作人员和献血人员的检查也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环节。
2.切断传播途径。
(1)、提倡用流动水洗手,注射时一人一针一管,不使用他人生活用具,搞好个人卫生。
(2)、非必要时不输血及血制品;献血员要进行筛选。
(3)消毒也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消灭传染源的另一方法。肝炎病人确诊后,病家应及时做一次较彻底的消毒(食具、漱口用具、毛巾等煮沸消毒;家具、物体表面、地面要用3%漂白粉液擦拭;病人的粪便要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搅拌后放置2小时后倒掉;病人使用的便器要专用,使用后,用3%漂白粉水浸泡2小时后再洗刷;病人和大家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
(1)、注射人体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的儿童,注射越早越好。
(2)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护理】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饮食宜清淡,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B和C,脂肪不宜太多,禁酒;保持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多吃含纤维素食物、蔬菜和水果;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下是症状护理:
一、恶心呕吐的护理
(1)、首先应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心理刺激;
(2)、协助病人釆取坐位,如病情不允许,可釆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边,避免呕吐物误呛入呼吸道;
(3)、呕吐后做好洗漱工作,保持舒适;
(4)、呕吐频繁者可暂时禁食,予静脉补液及补充营养;
(5)、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的表现。
(6)、饮食应注意清淡好消化食物 根据病情 高热量 高蛋白 高维生素饮食若呕吐严重的遵医嘱用药
二、黄疸、瘙痒的护理
(1)、保持皮肤完整性,每天可用温水清洗或擦洗;
(2)、选择清洁、柔软吸水性强的布制衣裤,减轻皮肤瘙痒;
(3)、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
(4)、合理饮食,卧床休息,有黄疸者戒烟酒。
5、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牛羊肉
三、发热的护理
(1)、给予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
(2)、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尽量减少病人不适;
(3)、保证热量和水分的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的原因、诱因及发热的伴随症状;观察有无体液丧失而出现的低血容量症状,特别是药物降温后病人大量出汗,易发生虚脱;
(5)、给予安慰,解除病人的顾虑,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
四、意识障碍的护理
(1)、保持安静的环境,病室温、湿度适宜;
(2)、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卧位:颅内压增高者宜取头高脚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3)、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疗以防脑缺氧;
(4)、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定时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对光反射,危重病人应设专人护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5)、加强基础护理:皮肤护理、排便排尿护理;
(6)、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营养供给;
(7)、注意病人安全,使用安全床栏。
五、药物治疗的护理
1、药物知识:①干扰素通过作用于细胞表面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注射干扰素2~4小时后可出现发热、头痛、面色潮红、全身乏力、酸痛等“流感样综合征”体温常随剂量增大而增高,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减轻,应详细告知病人情况,并嘱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必要时按医嘱对症处理,同时告知病人,因为个人对药物的敏感度不一样所以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发生“流感样综合征”②因干扰素有骨髓抑制的作用,应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血常规检查,出现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应及时报告医生。③用药过程中部分病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ALT升高,甚至黄疸、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一般不需要停药,治疗终止后逐渐好转。④应用大剂量皮下注射时,少数病人会出现局部触痛性红斑,一般2~3日可自行消失⑤用药时可适当增加溶媒的量,并缓慢推注,以减轻或避免上述反应的发生。用拉米夫定等药物治疗时,应注意有无停药反跳及骨髓抑制等现象。
2、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无ALT反跳、发热、低血压、全身不适、恶心、腹泻、
住院期间健康宣教 肿痛、乏力等,初期可有流感样症状、暂时性脱发、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贫血等。治疗过程中如出现高热、黄疽等应暂时停止使用,干扰素应冷藏保存。
六、饮食护理
1.急性期病人: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含多量维生素的可口饮食,如米汤、菜汤、清肉汤、豆浆、蛋羹等,并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豆类、猪肝、牛奶、胡萝卜等,保证足够热量,给予碳水化合物250~400g/d,病人食欲差时,可输入10%葡萄糖溶液加维生素C静脉,给予适量蛋白质1.0~1.5g/(kg*d),以营养价值高的动物蛋白为主,如鸡蛋、瘦肉、鱼类等,应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避免诱发脂肪肝,伴腹胀是还应注意减少牛奶、豆制品等产气食品的摄入,病情好转、食欲改善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防止营养过剩。
2.慢性肝炎病人:饮食宜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摄入蛋白质1.5~2g/(kg*d),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等,避免避免高糖、过高热量和饮酒,以防止发生糖尿病和脂肪肝。
3.重症肝炎病人:给予低脂、低盐、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有肝性脑病先兆者,限制或禁止蛋白质的摄入{小于0.5g/(kg*d)},以减轻肝脏负担,避免诱发肝性脑病,合并腹水、少尿者,应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钠限制在500mg/d(氯化钠1.2~2.0g),进水量不超过1000ml/d,以减少体内水、钠潴留。
病毒性肝炎的饮食方法可以分为保肝和护肝两部分。
(一)、病毒性肝炎的饮食疗法之保肝方法:
1、在生活中禁烟酒,烟酒本就是伤肝的东西,而且喝酒可能会让患者叠加酒精肝等其他肝脏疾病;
2、忌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辛辣食物会损害消化系统;
3、不能过多的食用含糖量较高和蛋白质过多的食物,这样会加大肝脏的代谢能力,使肝脏受损更大;
4、病毒性肝炎患者也不能吃生冷、带防腐剂的加工食品,这种食品会增加肝脏的解毒功能;
5、饮食不宜过饱,切忌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往往造成消化不良,加重肝脏的负担,易诱发早期肝硬化。
(二)、病毒性肝炎的饮食疗法之护肝方法:
1、多食粗粮、高纤维素食物,比如:馒头、豆浆等;
2、适当的补充一些低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瘦肉、蛋类等;
3、多吃一些蔬菜,蔬菜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对于肝脏的修复有重要的作用;
4、多吃水果,水果中含有很多维C,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七、心理护理
多与病人交谈疾病的治疗及愈合,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应注意养成良好的日常的生活习惯:
1、急性肝炎:多为甲型、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通过手、水和食物这三种方式,生活中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贝壳类要煮熟吃,不能生吃。
2、 慢性肝炎:主要为乙型、丙型肝炎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随访病情,坚持按医嘱用药。应避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酒、精神刺激等因素,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也会增加肝脏负担。
出院健康宣教
病毒性肝炎做为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其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应采取早期隔离措施。急性黄疽型肝炎病人如不能住院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严格隔离治疗。一般从发病日期起隔离3周。必须做到:
(1)、病人与健康人不在一个床上睡眠,病人的被、褥、衣物要与健康人分开,并进行消毒。
(2)、病人的食具、漱口用具、水碗、脸盆、毛巾、便盆等也与健康人分开使用。病人要单独吃饭,剩余的食物不要给他人吃。也不要给其他人拿直接入口的食物和东西如香烟等。
(3)、病人的书报、刊物、物品、玩具等不要借给他人传阅、玩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传借别人。
(4)、在病人隔离期间,邻居、亲友不要到病人家串门,尤其儿童不要与病人一起玩耍。
慢性肝炎也有传染性,应同样注意隔离。对于甲型肝炎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注意观察,一般观察45天,没有发病的才可视为健康人。另外,加强对从事饮食业、托幼工作人员和献血人员的检查也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环节。
2.切断传播途径。
(1)、提倡用流动水洗手,不使用他人生活用具,搞好个人卫生。
(2)、非必要时不输血及血制品;献血员要进行筛选。
(3)消毒也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消灭传染源的另一方法。肝炎病人确诊后,病家应及时做一次较彻底的消毒(食具、漱口用具、毛巾等煮沸消毒;家具、物体表面、地面要用3%漂白粉液擦拭;病人的粪便要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搅拌后放置2小时后倒掉;病人使用的便器要专用,使用后,用3%漂白粉水浸泡2小时后再洗刷;病人和大家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
(1)、注射人体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的儿童,注射越早越好。
(2)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