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曾侯乙墓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曾侯乙墓解说词.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曾侯乙墓解说词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作者:日期:2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未定稿)由于陈设未完成,展品可能有所变动 展标:浮雕壁画 展标内容:二十八宿图、十二只凤凰、墓坑轮廓;象征意义:敬畏天地、与自然和谐,化生命为宇宙;十二只凤凰,来自瑟、均钟,十二律;象征:天籁,天籁,自然之声,宇宙的语言,上界的歌声新的曾侯乙墓展览共分 8 个单元 第
2、一单元:曾国之迷 其次单元:墓主与岁月 第三单元:青铜器 第四单元:乐器 第五单元:漆木竹器 第六单元:衣箱 第七单元:金玉器 第八单元:兵器、车马器、竹简 和以往展览不同的是增加了第一单元曾国之迷和第六单元衣箱;第一单元:曾国之迷 欢迎各位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现在由我向各位介绍曾候乙墓出土文物展览;1978 年,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也就是现在的随州市境内挖掘了一座战国早 期曾国国君的墓葬曾候乙墓;墓内出土青铜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 以及竹简等共 15000 余件文物,很多都是罕见的珍品; 这里展出的是这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呈
3、现2400 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随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中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以东,距武汉市西北 155 公里;在随州城关西北郊,有一个叫作“ 擂鼓墩” 的地方;这一带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山从西曲折至此;山的东端有一个山包,叫“ 东团坡”,这里挖掘的大墓就是曾候乙墓,也称作擂鼓墩一号墓;(东团坡以西 100 多米的地方有一个略小的山包,叫作“ 西团坡”候乙墓的战国时期的墓葬,称作擂鼓墩二号墓);,1981 年在这里挖掘了一座岁月晚于曾曾候乙墓是协作基本建设挖掘的;1977 年 9 月,解放军空军雷达修理所扩建厂房,在平整东团坡红砂岩的山岗时,发觉了一片青灰色土,当时任雷达修理所副所长
4、的王家贵是个业余的文物爱好者, 他怀疑有古墓, 于是报告了有关文化部门;湖北省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立刻到现场进行勘查和钻探,探明为一座大型竖穴木椁墓;1978 年 5 月 11 日至 6 月 28 日,闻名考古专家谭维带领全省近百名考古工作者经过一个半月的艰苦奋斗,顺当完成了曾候乙墓的田野挖掘工作;请看当年航拍的墓葬全景;这座墓呈不规章的多边形,东西长 21 米,南北宽 16.5 米,总面积 220 平方米, 残存墓口至墓底深 11 米(估量封土被推掉 2 米),是目前我国发觉的同类型古墓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墓坑构筑在红砂岩的山头上,凿石为穴,墓椁置于墓坑的底部,由 171 根工整的巨型长方木料梓木
5、 构成,使用成材木料 378 立方米;椁墙四周及椁顶填铺木炭,估量共用木炭在 12 万斤以上;椁顶木炭之上夯筑青膏泥,再掩盖一层大石板,石板之上夯筑五花土直达墓口;这些照片记录了当时挖掘时的一些情形;这是在起吊椁木和主棺的棺盖;这是在清理水中的文物和起吊陪葬棺;请看曾侯乙墓的椁室模型;椁室分为东、中、西、北四个室,各室之间的底部都有一个不足半米见方的门洞相通;东室放置墓主人的主棺和 器,闻名的曾侯乙编钟就是在这里出土的;西室放置8 具陪葬棺, 1 具狗棺;中室放置青铜礼器、乐 13 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竹3 / 17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7 页
6、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简等;我们发觉的曾候乙墓,如此之大, 出土文物如此之多,那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考古发觉,包括今湖北随州、枣阳、京山、襄樊以及河南新野、桐柏一带,出土有西周到战国时期的“ 曾” 字铭文青铜器,例如我们这里展出的曾伯文.(l ng,音玲),曾中游父壶,曾中游父鼎,曾侯昃 z ,音就之用戈,曾姬无卹 x ,音叙壶都是带有“ 曾” 字铭文的青铜器,说明这里是一个名叫曾的诸侯国的势力范畴;1979年在随州市郊出土这件周王孙季怡戈,戈内两面均有“ 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 十二字铭文;此墓同出另一件铜戈铭为:“ 穆侯之子西宫
7、之孙曾大工尹季怡之用;” 可知曾国的大工尹“ 季怡” 是曾穆侯之子,西宫之孙,又为“ 周王孙” ;此戈证明曾国为姬姓诸侯国,算的上是周天子的皇亲国戚了!血统正宗,地盘颇大的曾国,史料又是如何记载它的呢?我们翻阅史料却发觉,没有一句关于曾国的记载,但是我们在相同的时代和相同的地理位置上发觉了随国;左传记载: “ 汉东之国随为大;” 由于曾国与随国地望相同,岁月一样,同为姬姓诸侯国,很可能曾国就是随国,它们属于一国两名;(这个结论现在学术界看法比较一样)其次单元:墓主人和岁月此墓共出土木棺 23 具,其中有墓主人的主棺 1 具、殉葬狗棺 1 具和 21 具陪葬棺;这里展出的是墓主人的主棺,它分内外
8、两层, 出土时内棺放在外棺的里面;内棺用巨型木料做成,出土时重约(含水)两吨多;内棺上的花纹图案是在红色漆地上,用黄、金、黑色漆彩绘而成;主要为龙凤、神兽、怪鸟等形象和窃曲纹、窗格纹等图案,其纹饰题材丰富,描画了众多传奇中的神人、 神兽, 主要反映了古人祈求神灵庇护死者并使之灵魂升天的愿望;请看这些手持兵器的神兽, 它们分上下两排站立,神态威武; 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古代王侯丧葬仪式中的方相士和百隶打扮的神兽;古人认为他们能够驱鬼辟邪,爱护死者尸体免遭伤害;内棺仍绘有人面鸟身、头生双角的神兽,其形象与山海经中水神禺疆的形象相符;古人认为他可以“ 镇水”,爱护死者免遭水患;内棺上仍有“ 土伯” 和其
9、他传奇中的神人,古人认为他们有镇土避蛇的神力,可以爱护死者入土为安;外棺,长 3.2 米,宽 2.1 米,高 2.19 米;棺身用十根工字形的铜立架嵌十块木板构成,固定于底板四周的铜框上,棺盖四周侈出12 个铜钮,棺底有10 个圆形铜足;外棺出土时重七吨多;这种青铜骨架的木棺在我国仍是第一次发觉;外棺的图案是以黑漆为底,用红色、金黄颜色绘而成,纹饰主要为旋涡纹、变形云纹、陶纹等,棺内壁是素面红漆;外棺右下方的有一个方形小门,它和内棺上的窗格纹一样,都是用以象征门户,供死者灵魂自由出入的;它反映了古人灵魂不死的观念;这里展出的是 21 具陪葬棺中的两具棺材;陪葬棺出土时棺内都有人骨架,经鉴定都为
10、女性青少年,年龄最大的 25 岁左右,最小的只有 13 岁;她们的身份可能是墓主人的嫔妃、侍者或者乐工;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 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的下葬岁月的呢?在中室发觉的 65 件青铜编钟当中,有一件圆口的鎛钟,悬挂在下层正中的位置,特别引人注目,钟体正面的钲部有 31 字铭文,为我们推断此墓的墓主人及其下葬岁月供应了牢靠的依据;请看鎛钟上的铭文: “(唯)王五十六又祀,返自西(阳),楚王 (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 这段文字告知我们,这件鎛钟是楚惠王为曾侯乙制作的宗庙祭器,放置在西阳,其铭文纪年为楚惠王 56 年,即公元前 433 年
11、,这无疑是曾侯乙墓下葬岁月的上限;也就是说,此墓的下葬岁月不会早于公元前 433 年;(关于曾侯乙墓下葬岁月的下限,学术界由于对铭文中“ 返自西阳” 的“ 返” 字的说明不同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古书中“ 返” 与“ 报” 两字常相互代用,“ 报” 即报丧的意思;4 / 17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铭文中 “ 返自西阳”应说明为从西阳得到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楚惠王为曾侯乙制作了鎛钟这件祭器;那么,曾侯乙下葬的岁月应与鎛钟的制作岁月基本一样,即公元前 433 年或稍晚;另一种观点是按“ 返” 字的
12、本意来说明,认为“ 返自西阳” 是指楚惠王从西阳返回楚都,为曾侯乙制作用于祭奠其祖先的祭器;那么,鎛钟应是曾侯乙仍健在时,楚惠王送予他的;曾侯乙的下葬岁月明显应晚于鎛钟的制作岁月,但最迟不应晚于30 年左右;这是由于,据对墓主人骨架鉴定,其死亡年龄在42 46 岁左右;关于曾侯乙墓下葬岁月的下限,上述两种观点差异仅30 年左右,因此,通过鎛钟铭文我们不难估量,曾侯乙的下葬岁月为距今2400 年左右的战国早期; )通过对曾侯乙墓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墓中遗物放射性碳素测定所得的岁月数据,都与上述推断的岁月一样;此墓的墓主人是不是曾侯乙呢?除了鎛钟的铭文可以为证外,在墓中出土的青铜器、
13、乐器、兵器上标有 “ 曾侯乙”三字铭文的共有208 处;同一人名作为物主如此之多地显现在一座墓的器物上,无疑说明此墓的主人就是曾侯乙;即战国时期曾国一个名叫“ 乙” 的君主;“ 曾” 是国名, “ 侯” 是爵位, “ 乙” 是名字, “ 曾侯乙”这是依据墓主人头盖骨复原的曾侯乙的铜像;墓主人的尸体已经腐烂,通过对骨架鉴定我们知道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4246 岁左右,身高1.62 左右;在东室里,我们仍发觉了曾候乙的防身武器 曾侯乙之寝戈,出土于东室中部墓主棺之东,上刻“ 曾侯乙之寝戈” 六字铭文,意即曾侯 乙侍卫亲兵所使用;短柲(b ,音必)矛,矛杆较短,或为酋矛,乃五兵之首;第三单元:青铜器
14、 下面请看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所谓青铜器是指红铜与铅、锡的合金;商周时代的青铜,古人称作金或吉金;曾侯乙墓出土 青铜器的化学成分是铅锡青铜,含铜量在 80%左右;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 134 件,其中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共 117 件,青铜用具 17 件,是历年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除两件铜尊缶出自北室外,其余全 部出自中室;它们成组成套,排列有序,明显是依据墓主人生前的宴乐场景特意摆放的;如此保 存完好的陈放场面,在古墓的挖掘中也是罕见的;独立柜:鹿角立鹤 在墓主人的主棺旁边,人们发觉了这件青铜鹿角立鹤;它的角、翅、身、足以及足下带环的 方座都是分别铸造,然后组装
15、成这一完整形象的;出土时,它在主棺的旁边,头向南方,仰头伫 立;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为鹿、鹤合体,出土时置于主棺之东,是一种沟通人、鬼、神的灵媒;边柜:提链青铜器 提链壶,酒器;提链可以活动转折,铸工精细;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中发觉有这种小口提链鼎;从鼎上的铭文得知,这种鼎是与沐浴有关的水器;可见曾侯乙墓的这件小口提链鼎应为浴鼎,是沐浴时用来煮水的;圆鉴是水器;古代铜镜没有盛行时,它也可以装水,以水照人当镜子使用;边柜:盥洗器 铜盘和铜匜,是一套盥洗用具;礼记上记载,古时贵族宴飨前要施盥洗礼;一个贵族洗 手时,由三个人来侍侯:一人承盘,一人倒水,洗完后仍需一人递手巾擦手;匜鼎
16、,器身像匜,三足像鼎,因此称其为匜鼎,是烧水的用具;独立柜:错镶红铜盥缶 铜盥缶,是储水器;这两件器物用途相同,纹饰相像,但铸造工艺和装饰手法各有特点;这件盥缶是采纳铸镶法形成的红铜花纹,而这一件盥缶原先周身镶嵌有绿松石,花纹繁缛, 反映了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5 / 17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独立柜:青铜盖豆 这件青铜盖豆制作精致,周身嵌满绿松石;反映了当时镶嵌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豆是用来装肉酱之类的器皿;边柜:九鼎八簋 九鼎八簋是一套重要的礼器,表达着曾侯乙作为一名诸侯国君的身份和位置;(
17、这里所见的鼎;是升鼎,口沿、立耳外撇和束腰、平底是典型的楚式鼎的特点,可见它们是仿制的楚器)据周礼记载,在重要的礼仪活动中,九鼎内应分别放置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 鱼、鲜腊;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中,七件鼎内有牛、羊、猪、鱼、鸡、的骨骼,两件鼎内没有骨骼,可能装的是动物肠胃和肤,已腐烂;此套鼎内所盛之物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簋是盛粮食 (黍、稷等)的器物;边柜:镬鼎大鼎,墓中共出土两件,古代文献中称为“ 镬鼎”;镬鼎是在重要的礼仪活动中用来煮牲肉的;这两件鼎出土时均有动物骨骼,各为半边牛体; 大鼎出土时, 耳下或耳侧鼎口分别挂有鼎钩,是移动鼎的位子时使用的;曾侯乙墓出土酒器 13件套,其中
18、定为国宝级的文物就有 4件套(尊盘、联禁双壶各 1套,鉴缶2套);两件大尊缶分别重达 327.5和293公斤,是目前最大的青铜酒器;其他如提链壶(2件)、铜罐、过滤器、铜勺(3件)也各具特色;周代饮酒之风逊于商代,但酿酒技术和以酒为中心所建立的一套仪式就有过之无不及,这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五种一套的酒器(不包括食具箱中的铜酒罐)中得到了反映;独立柜:联禁铜壶联禁铜壶是一套礼器;出土时双壶放在铜禁上;禁,是用来放置酒器的器皿;周人为了吸取商代亡国的教训而取名“ 禁”,有禁止酗酒的意思;铜禁以四只仰头张口的小兽为足,其玲珑的形象与体积大 的禁面和铜壶形成剧烈的对比;壶身满饰蟠螭纹,以两条龙攀附作耳,镂
19、空的壶口是单独铸造放上去的,壶盖可以装拆; 和联禁铜壶一起出土的有一个长柄铜勺,是取酒的用具;独立柜:大铜缶大铜缶, 墓中共出土两件,大小外形基本相同,是用来贮存酒的;这一件高 1.3 米,腹径 1.1米,重 327.5 公斤,贮存量约0.8 立方米,是先秦青铜器中有数的几件重器之一,它也说明当时青铜铸造生产规模已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先秦时期的发酵酒简单变酸,冰冻就可保持酒的清醇;祭奠时,人们用缶和尊来盛装酒,在鉴与缶和尊与盘之间的间隙放置冰块,文献中称为“ 冰鉴” 和“ 冰盘”件过滤器,用来过滤酒滓;独立柜:鉴缶;出土时两器之间放置一鉴缶被人们称为古代的冰箱,曾侯乙墓共出土两件;它由鉴和缶两
20、部分组成;缶放在鉴的正中,鉴镂空盖正中的方孔正好套住缶的口沿;缶底部有三个穿眼的圈足,鉴的底部安有三个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底部的圈足里,中间一个倒钩装有活动栓,插入圈足后即自动倒下,坚固勾住缶的底部,使之不能移动;使用时,缶内装酒,缶的四周放置冰块,用以冰酒;诗经 豳风七月:“ 二之月凿冰冲冲,三之月纳入凌阴;” 周礼凌人记载: “ 祭奠供冰鉴”;说明当时人们 已懂得窖藏自然冰,并用于冷藏食物;鉴缶不仅设计奇妙,而且制作也很讲究;请看,它的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螭纹,四个足是仰头张口的怪兽,镂空的盖是透雕的夔龙,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这个长杆三角形器,是过滤器,三角斗下的小孔可能
21、是用来过滤酒中渣物;独立柜:尊盘这件镂空青铜尊盘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精品;它是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象云朵,实际是由很多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回旋环绕,如同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6 / 17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 条龙,32 条蟠螭; 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很多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
22、;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生动、别致;整个盘体装 饰龙 56 条,螭 48 条;如此精致的尊盘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科学鉴定说明,这套器物集浑铸、分铸、 焊接和失蜡 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器物主体为浑铸,附件为分铸, 其中尊和盘口沿的镂空附饰为失蜡法铸造 而成,再依据不同部位分别用铸接、焊接、铆接等多种接合方法,将附件与主体结合;尊有 34 个部件,通过 56 处铸、焊连成一体,盘有 38 个部件,通过 44 处铸、焊连成一体;部件之多,焊接之繁,特别罕见;失蜡法是先用蜡做模,然后用耐火的细泥浆浇淋在蜡模上,待干后再淋,如此反复多次,使 之硬化,然后培烧;蜡模遇热便融解流出,
23、最终浇铸铜液形成铸体;考古发觉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是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铜禁上的部件;曾侯乙墓尊盘的失腊法铸件,岁月晚于淅川铜禁的岁月,但其工艺更为精湛,证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头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而且造型艺术和铸造技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域;在商周青铜器中,尊是酒器,盘是水器;曾侯乙尊盘出土时,尊置于盘中,两器有统一的风格,可能是冰酒的器皿; 仪礼丧大记中有“ 大夫设夷盘,造冰焉“ ,说明盘也可以盛冰,用以冰酒;由于尊盘的造型、铸造特别精致,因此它也可能是墓主用来显示财宝,供观赏的工艺 品;(周代的礼制极为繁复和严格,祭奠活动的重要和频繁主导着青铜礼器的制作,随着生产力的进展
24、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在战国早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冶铸技术曾侯乙墓青铜器主要采纳范铸法铸制;使用了浑铸、 分范合铸、 分铸浑铸相结合的方法,以下四种工艺得到运用:铸接:在器体上加铸附件或预先铸附件,再铸器体;铸焊:用铜或铅锡合金联接铸件;铸镶:将铸好的红铜纹饰片置范内,浇铸成型后再抛光;铆焊:将铸好的部件用铆和焊的方法联接起来;曾侯乙编钟的铸造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冶铸科学的水平;讨论说明, 钟体尺寸, 钟枚分布、 合 如仅铸一件有枚甬钟用范就需 136 块之多; 经 金成份及热处理工艺等都能对编钟音响产生影响;检测,编钟青铜合金的含锡量在 1 2.5-14.6 之间,铅在
25、 1-3之间,与文献记载相符;讨论发觉,含锡偏低(小于 10.7)钟声单调而尖锐,过高(大于 25)钟体轫性下降,易被击破;而适当的含铅量(音色的技术令人叹为观止;二、加工工艺0.6-2.88)就利于声音衰减,改善音色;这种运用合金比例掌握曾侯乙墓青铜器广泛运用了较先进的印模法制作浮雕、平雕纹饰, 并填以各种几何纹饰构成复层花纹(如镬鼎、大尊缶、鉴缶等纹饰);在器物附件上就多用阴刻、圆雕、镂空等技艺(如尊盘、联禁对壶、鉴缶等) ;不少器物采纳了错金(如钟体铭文、鹿角立鹤、磬架等)、镶嵌绿松石(盖豆、鼎、簋等) 、铸镶红铜(如盥缶、炭盆等)纹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成效,集中反映了当时青铜加工工艺水平
26、;尊盘是当时铸造加工技术最杰出的成就;三、纹样和造型艺术曾侯乙墓青铜器的纹样和造型艺术继承了中原传统的纹样母题,各类蟠(pn,音盘)龙、蟠螭( ch,音吃)和几何纹仍是器物装饰的主流;与前期青铜装饰艺术比较,它突出的特点在于追求纹饰的繁复细密和动物造型的奇妙夸张;如尊盘所用蟠龙、蟠螭多达 164 条,繁复纠结,极尽华美;这种清爽俊逸风格的显现,摆脱了传统青铜礼器敦厚威武的装饰作风;)边柜:盖鼎7 / 17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盖鼎,墓中共出土了9 件,有三环钮盖鼎,四环钮盖鼎,其中有5 件这样以水牛形
27、象为钮的盖鼎,它们都是有用器具;出土时鼎内分别有牛、猪、鱼三种动物骨骼,鼎底有使用过的痕迹;边柜:炊具 铜甗,是在铜鬲之上加扣一件铜甑,甑的底部有八个镂孔的箅眼,是用来蒸食物的,相当于 现在的蒸锅;铜鬲,是炊具;其外表有绳纹,是仿照陶鬲铸造的;它与鼎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鬲的三足是空 心的,而鼎的三足是实心的;鬲在原始社会就已盛行,到战国中期以后便很少制作和使用了;铜簠,是装食物的器具,共出土 的两件;边柜:小鬲和鼎形器4 件; 的盖和底大小相同,扣合起来为一件,分开为相同小鬲和鼎形器都是食具;小鬲有9 件,其中两件口沿放有匕;鼎形器有10 件,每件都配有一个小铜匕,是当时贵族进餐时使用的餐具;边柜
28、:杂器 炉盘出土时, 上层盘内有鱼的脊骨,经鉴定为鳙鱼, 即胖头鱼; 下层盘内有通风的镂空方孔,出土时盘内仍有未燃烧尽的木炭;这种炉、盘相连的器物是古代煎烤食物的炊具;铜镇,共出土四件;古人席地而坐,地上的席子用镇来压住四角,防止席子卷起;这件文物形似鹤嘴锄,头部有凸铸的鸟的双眼,全器满饰精致的文饰,柄上铸有“ 曾侯乙作 内,其详细用途有待讨论;持用终” 的铭文;出土时放置在一件匜 熏,熏香用具,出土时壁内有烟熏的痕迹;铜熏,重 2公斤;用器;用于燃熏香料、香草以散发香味,该器在考古发觉中是第一次显现;镂空铜熏,楚墓中常见这种筒形铜熏,器内多有植物残迹;楚辞中有关于室内放置香草 的诗句;楚人喜
29、用兰、芷、蕙等香草来驱虫防潮;此器是用来装散发香味的香草的;铜带钩,用器;用于钩挂束腰的革带;玉带钩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铜带钩见于西 周晚期,战国至秦汉最为流行;第四单元:乐器 下面请看这座墓出土的乐器;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共有9 种 125 件,在我国考古史上是一次空前的发觉,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讨论供应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依据演奏方法可分为三类:打击乐、弹拨乐和吹奏乐;打击乐有鼓、编钟、编磬;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件国宝级文物曾候乙编钟,编钟是由大小渐次的青铜钟相编而成的打击乐 器;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有陶质的单体钟、铃,约在四千年左右,青铜铃已显现;由三、五件 青铜钟相编组
30、成的编钟,大约显现于商代中、晚期;迄今为止,在我国发觉的先秦编钟已有一百 多套,其中曾侯乙编钟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铸造最精,音乐性能最好,储存最为完整;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长 7.48 米,宽 3.35 米,高 2.73 米;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个圆柱承托 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形钟架;架及钟钩共 246 个构件;钟架分三层八组悬挂着 65 件青铜 钟, 12 件;下层正中悬挂的 钟;上层为三组钮钟,19 件;中层为三层 钟, 33 件;下层为两组 一口鎛钟是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最大的钟通高 153.4 厘米,重 253.6 公斤;最小的钟通高 20.4 厘米,重 2.4 公斤;钟架、钟钩、
31、钟体上共有铭文3755 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和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 钟铭文记述了楚惠王在政56 年时送与曾侯乙宗庙祭器的大事;钟均有“ 曾侯乙作持” 五字,标明钟的主人是曾侯乙;标音铭文标示了钟的悬挂位子、配件挂钩、敲击部位及其所发乐音的名称;曾侯乙编钟最为奇妙的是一钟双音,依据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8 / 17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鼓部,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而且,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比如,中层三组第五号钟,正鼓部标音为“ 羽”,侧鼓部为“ 宫”;分别敲击可
32、以发出 la 和 do 的音;一钟双音的秘密在那里呢?沈括在 梦溪笔谈 中谈到了先秦钟一个显著特点;他说:“ 古乐钟皆为合瓦; ” 所谓“ 合瓦” 是说钟的外形如两片瓦合在一起;合瓦形钟体两侧有棱,两棱是两片瓦状的联接部,是钟体刚性最大的部分;钟体振动时要使棱部进入振动状态,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编钟发音时,棱能对钟声起到阻尼作用,加速了钟声的衰减; 敲击同一编钟的不同部位时,由于棱的阻力作用不同,其振动模式有很大变化;这样就显现了一钟双音;而圆钟就无阻尼现象,无论敲击圆钟哪个部位,其振动模式一样,因而只能发一个乐音;要使一件钟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并且保持三度的关系,除了合瓦形的钟体以外,仍需要
33、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和调音、调律; 现代声学原理说明,板振动的特点是板的厚薄和大小影响音的高低;曾侯乙编钟钟体内壁上有凸起的音塬和凹陷的音隧,并且大多经过了研磨和刮削,这些便是当年工匠们留下的调音、调律的痕迹;除了用物理的方法调整钟声外,编钟的化学成分对钟的音色也有作用;实际检测曾侯乙编钟的青铜合金为锡青铜并含少量的铅;考工记中说: “ 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意思是说用于铸造钟和鼎的青铜合金,要六份铜加一份锡;采纳现代科技手段对编钟的合金比例进行分析说明,含锡量在 13%16%之间,音色浑厚丰满,含锡量低于 13%,就音色单调尖锐;而曾侯乙编钟含锡量在 13%左右,恰到好处;铅的含
34、量对钟声的衰减有明显的作用,但含铅量过大,就对音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曾侯乙编钟含铅量在1.2% 3%之间,既保持了钟声的衰减较快以适应演奏的需要,又保持了音色的和谐;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一钟双音是由多方面因素所至;与这套编钟一同出土的演奏工具共有八件;六个丁字型的小木槌,由三人各执一对,分别演奏中层的三组钟,并兼顾上层的钮钟;两件彩绘大木棒有两人各执一根,撞击下层的大钟,可配以和声,或烘托气氛;整套编钟低音浑厚,中音圆润,高音悦耳,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域内 12 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五声或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十二律)十二律是一种划分八度的方法,将八度划分为12 个单位,这些单位在
35、律学(用数学、物理学讨论音高的学科)里叫“ 律”,在音乐实践中叫“ 音”;形象地讲,钢琴上一个八度包括 7 个白键音和 5 个黑键音,这就是十二律在钢琴上的反映;曾侯乙编钟也有与之对应的 12个音;见下表:律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钢琴音名C #C D bE E F #F G bA A bB B 曾钟音名宫羽徵羽商宫商徵商角徵羽曾国律名角曾曾角曾曾角浊姑妥韦无黄大姑洗宾音铎钟族洗现代钢琴上的十二个半音(即相邻两音的音高差距)是相等的,这种情形在律学里叫“ 十二平均律” ;而曾侯乙编钟的十二个半音是不相等的;完整的十二律名最早显现在战国早期的国语 周语中,曾侯乙编
36、钟证明了十二律在当时已经被运用于音乐实践;其初创应始于西周或更早;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划分八度的方法并不相同,如泰国和缅甸把八度划分出7 个音,泰国是平均划分,而缅甸是不平均划分;伊朗有二十二、二十四两种划分;阿拉伯就有十二律、十七律和二十四律等多种律制并存;律制是音乐的根本属性,它打算音乐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性格;)彩漆敲钟木槌,演奏工具;用于击奏中、上层编钟;出土共6 件,均木制髹漆彩绘;彩漆撞钟木棒,演奏工具;用于击奏下层大钟;出土共 2 件,均木制髹漆彩绘;9 / 17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独立柜:建
37、鼓座鼓共出土四件,都是木腔双面鼓,出土时鼓面已腐烂;建鼓由一根长木柱直贯鼓腔插于青铜鼓座上;鼓腔为木质, 经鉴定所用木料为枫杨;出土时,鼓皮已腐,鼓腔髹红漆,颜色特别明艳;打击乐器;建鼓因鼓之贯柱而得名;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此件是最早的实物;出土时鼓皮已朽, 仅存鼓腔、 贯柱及鼓座;鼓座为青铜铸造,底座圆形,装饰以纠结缠绕的群龙形象,重192.1 公斤;用来插建鼓的空心圆柱被群龙所簇拥;空心圆柱的口沿内圈刻有“ 曾侯乙作持” 五个字,外圈镶嵌有绿松石,出土时大都脱落; 簇拥着空心圆柱的圆雕群龙,由八对主龙及攀附其身、首、尾的数十条小龙组成;鼓座的铸造采纳了分铸、铸接、
38、焊接结合的方法;先分别铸出底座、主龙和小龙、空心圆柱,再通过铸接和焊接将其结合在一体;是迄今所见最精致的一件先秦建鼓座;独立柜:编磬磬在中国夏代已显现,与仪式有着亲密关系,因而编磬也是重要的礼器;编磬常与编钟合奏,称为“ 金石之声” ;这套编磬共有磬块 32 件,石料多为石灰岩(俗称“ 青石”),少数白色的磬料质地较硬,属由石灰岩经重结晶而成的大理石;磬架是青铜铸造的,以两个长颈怪兽为座,上面放置两根饰有错金花纹、两端有透雕龙形的圆杆为横梁;磬架储存完好,使我们得以明白当时编磬的排列及悬挂方式;出土时,磬块多数已断裂腐蚀;复原讨论显示,磬块由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共32具, 分上下二组悬挂于横梁
39、之上,音色悦耳光明;这套编磬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有关专家对储存较好的 几件磬块进行了测音,并以此为依据,复制出了全套编磬,能够演奏乐曲;这里陈设的磬块是复制品,磬架是原件;与编磬一同出土的仍有演奏编磬的两个木槌及装磬块的漆木匣三件;素漆木磬匣,出土共 3 件;用于贮存磬块;可装磬块 41 件;磬槽前刻有编号;匣盖上刻有依据音列放置磬块的说明;2 件,均木制彩绘;彩漆击磬木槌;演奏工具;用于击奏编磬;出土共边柜:五弦琴和十弦琴和篪 这里陈设的是弹拨乐器五弦琴和十弦琴;琴身都是用一块整木雕成,内腔凿空形成共鸣箱;五弦琴上有的精致花纹,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背面人形纹饰:人作蹲状,
40、面部有大鼻梁,月牙形 的打嘴上翘,双目倒挂,两耳处各有一龙,跨下有双龙;这幅画有可能是三海经 大荒经所叙夏后启上天得乐的写照;有专家认为五弦琴为“ 均钟”,是为编钟定音的工具,有学者认为,彩漆五弦器是古代为编钟校对音高的仪器“ 均(yn)钟木” ,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音叉和校音器;它既是有用的乐器,也是华美的工艺品;这两件乐器在我国仍是第一次出土;这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只横吹竹管乐器,有七孔; 吹孔、 出音孔向上, 五个指孔向外;诗经有“ 伯氏吹埙, 仲氏吹篪”的诗句; 这件类似笛子的乐器就是篪;它的持握方法是双手横握,手心向内,举于胸前;曾侯乙墓的挖掘,才使这一古老的乐重视新与世人见面,其演奏
41、方法也为世人所知;边柜: 4 件瑟瑟,共出土 12 件,形制与过去发觉的战国瑟相同,其主体用整木雕成,所用木料多为榉木;古代瑟的弦数不尽相同,有19 弦, 21 弦, 25 弦;此墓出土的瑟首尾均有25 个弦眼,应为25弦瑟;瑟的尾端浮雕有龙蛇的形象,侧板有彩绘的凤鸟图案;瑟柱,又称瑟码,置于瑟面和弦间用于承弦调音;共出土1358枚,形式各异;扁鼓,打击乐器;鼓腔原由 12 块腔板组成;有柄鼓,打击乐器;边柜:排箫和笙这里陈设的是管乐器;笙共出土六件;笙斗是用葫芦做的,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细竹管,出土时大部分已散乱残断;这是经过脱水处理的原件,这些竹管原先是插在这个笙斗上的;值得10 / 17 名
42、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特殊提到的是, 在笙管中发觉了竹制的簧片,簧片依据笙管而有大小之分;这说明当时笙的制作和调音已特别精细;中国古代乐器按质地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 八音” ;笙属匏( po,音跑)类乐器,匏即葫芦;用匏制作笙需在幼匏时按笙斗形制用匏范套住幼匏使之定型; 此笙是目前所见中国匏制笙中最早的实物;风琴、手风琴、口琴等簧片乐器;中国古笙在 17世纪传入西方, 衍生出簧排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吹奏乐器;排箫又称“ 参差” 或“ 箫”;孔子所观赏的韶乐,因主要由排箫演
43、奏而被称为“ 箫韶” ;曾侯乙墓出土排箫件;均由 13 根长短参差的竹制箫管经三个竹夹缠缚而成;其中一件出土时有八个箫管仍能吹奏出超过五声的乐音;这两件排箫出土之前,古排箫的形制曾长期模糊不清;如清代音乐家曾依据古文献所记载的排箫形如蝶翅的说法复原出 26 管、左右对称的排箫;曾侯乙排箫形如蝶之单翅,这与世界各地的古排箫没有什么不同;第五单元:漆器下面请看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器;我国使用漆器的岁月很早,考古发觉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漆器;因其不易保存,战国以前的漆器仅有零星发觉;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竹器(不计漆木乐器、兵器的杆、盾、漆甲胄等)共有 230多件,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器类有食具 (杯、 盘、勺、 豆)、用器(盒、箱、 梳、架、桶)、仪式用器(俎z,音组 、案、禁)以及葬具漆棺等;制作特点较为厚重,多是剜凿而成;以食具为例,没有楚、秦、汉墓中常用的卷制、镟制;纹样风格是既有简练的线条勾画又有精工彩绘的神话故事,如在漆棺和鸳鸯盒上绘制的漆画,它们表现出了融合中原和南方文化的艺术特点;独立柜:彩漆木雕梅花鹿彩漆木雕鸳鸯形盒透雕漆禁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彩漆木雕梅花鹿,出自东室;出土时与笙、瑟同处,鹿身为整木雕成,头上所插为真鹿角;其身上的方孔, 可能用来插小木鼓;漆木鹿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吉利美好的象征;在楚地先秦墓葬中, 鹿形漆器发觉较多;这座墓出土
限制150内